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对生玉米杂交种生长发育特性与产量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育苗移栽方法研究了对生玉米杂交种对玉99-3的生长发育特性及产量构成规律,结果表明;对生玉米杂交种株形紧凑合,单株总叶数,叶面积,单株产量,抗旱性等方面都明显优于互生玉米。对生玉米杂交种具有较大的增产潜力,通过进一步选育改良,将来有望应用于生产。  相似文献   

2.
外源细胞分裂素对玉米叶原基分化类型的调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庆  齐璐璐  李晓玉  项艳  朱苏文  程备久 《作物学报》2008,34(11):2053-2058
以互生玉米自交系H4d、8701d为材料,取自交授粉12 d的幼胚,分别在含不同浓度6-BA的脱分化培养基上诱导愈伤组织,筛选II型愈伤组织,分别转入0~3 mg L1 6-BA浓度梯度的分化培养基上诱导出芽。芽点出现时,在解剖镜下剥离顶端分生组织,电镜扫描观察叶原基形态,并用ELISA反应测定顶端分生组织细胞分裂素6-BA、ZRs、DHZRs、iPAS和生长素IAA、NAA含量。结果表明,外源细胞分裂素6-BA可调控互生基因型玉米材料幼苗叶原基转换为对生甚至畸形叶原基类型,6-BA浓度越高、处理越早,出现对生叶原基、畸形叶原基的频率越高。ELISA反应显示,生长点激素含量的改变是外源激素的吸收累积造成的,内源细胞分裂素的含量并未明显改变,在互生基因型下通过增加外源细胞分裂素6-BA提高细胞分裂素/生长素值可导致叶原基分化类型向对生、畸形类型转换,解除外源激素作用后,生长点细胞分裂素/生长素值的恢复导致叶原基分化类型返回原始基因型类型。这进一步证实生长点细胞分裂素/生长素是决定玉米叶原基分化类型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摘要:本研究在明晰对生叶序玉米生长点的三大类内源细胞分裂含量不仅显著高于互生叶序玉米,而且随互生到对生到螺旋畸形叶序逐渐增大,以及CTK/IAA值是控制玉米叶序分化类型关键因素的基础上,搜索玉米细胞分裂素调控基因ZmRR1,ZmRR2,ZmRR3,ZmRR4, ZmRR5,ZmRR6,ZmRR7,ZmRR8,ZmRR9,ZmRR10的基因序列及其CDS序列,设计特异性上下游引物,通过对对生玉米及其近等基因系的互生玉米基因组进行PCR扩增、测序,证实了对生玉米、互生玉米在ZmRR1,ZmRR2,ZmRR3,ZmRR4, ZmRR5,ZmRR6, ZmRR7,ZmRR8,ZmRR9,ZmRR10基因序列结构上未见差异。RT-PCR分析结果证实ZmRR1,ZmRR2是根特异性表达基因,ZmRR3在根和叶中不表达,而ZmRR6在茎尖中不表达,对生玉米与互生玉米在不同时期、不同发育组织中其ZmRR1,ZmRR2,ZmRR3,ZmRR4, ZmRR5,ZmRR6 ,ZmRR7,ZmRR8,ZmRR9,ZmRR10基因的表达均未见差异,表明本实验室的对生叶序玉米突变体的形成机制与冷泉港实验室关于ZmRR3基因的Mu转座子插入突变导致对生叶序玉米突变体形成的机制不同。  相似文献   

4.
在明晰对生叶序玉米生长点的3大类内源细胞分裂含量不仅显著高于互生叶序玉米,而且随互生到对生到螺旋畸形叶序逐渐增大,以及CTK/IAA值是控制玉米叶序分化类型关键因素的基础上,搜索玉米细胞分裂素调控基因ZmRR1,ZmRR2,ZmRR3,ZmRR4,ZmRR5,ZmRR6,ZmRR7,ZmRR8,ZmRR9,ZmRR10的基因序列及其cDS序列,设计特异性上下游引物,通过对对生叶序玉米及其近等基因系的互生叶序玉米基因组进行PCR扩增、测序,证实了对生叶序玉米、互生叶序玉米在ZmRR1,ZmRR2,ZmRR3,ZmRR4,ZmRR5,ZmRR6,ZmRR7,ZmRR8,ZmRR9,ZmRR10基因序列结构上未见差异。RT-PCR分析结果证实ZmRR1,ZmRR2是根特异性表达基因,ZmRR3在根和叶中不表达,而ZmRR6在茎尖中不表达,对生叶序玉米与互生叶序玉米在不同时期、不同发育组织中其ZmRR1,ZmRR2,ZmRR3,ZmRR4,ZmRR5,ZmRR6,ZmRR7,ZmRR8,ZmRR9,ZmRR10基因的表达均未见差异,表明安徽农业大学作物生物学实验室的对生叶序玉米突变体的形成机制与冷泉港实验室关于ZmRR3基因的Mu转座子插入突变导致对生叶序玉米突变体形成的机制不同。  相似文献   

5.
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和方差分析对灌浆期3个品种的对生玉米与互生玉米的蒸腾速率和忆导率日变化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对生玉米的蒸腾速率,气孔导率明显低于互生玉米,低的气孔导率可能是不同栽培品种玉米抗旱性强弱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玉米不同叶位叶面积的QTL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叶面积大小及分布对玉米的有效光吸收、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形成有重要作用,探究玉米不同叶位叶面积的遗传机理对高产玉米新品种的选育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两个叶面积差异显著的自交系为亲本组配了含有259个单株的F2群体;以此群体为作图群体,构建了一张总长1 735.1 c M的遗传连锁图谱,该图谱包含218个SSR标记,平均图距7.96 c M。用复合区间作图法(CIM)对玉米9片叶叶面积(穗上4片叶,穗位叶,穗下4片叶)分别进行了QTL定位分析,共定位到36个叶面积QTL,主要分布于第1、2、3和5染色体上,且控制不同叶位叶面积的QTL有集中分布现象。在第2和5染色体上定位到7个贡献率大于10%的QTL,第2染色体phi090-umc1256标记区间内的3个QTL位点可解释穗上3片叶的表型变异分别为12.7%、13.1%和11.1%;第5染色体umc1563-umc2301标记区间内的4个QTL位点可解释穗位叶及穗下第2、3、4叶的表型变异分别为15.4%、13.1%、12.3%和10.4%;这两个标记区间可能是调控玉米叶面积的重要区段。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探究玉米不同叶位叶面积的遗传机制。  相似文献   

7.
紫金牛又名矮茶籽、大叶铁凉伞等,是紫金牛科常绿小灌木。株高15~30厘米,肉质根系;叶互生或近于对生,通常3~4片集生于茎梢,叶柄短,叶片椭圆形,长10~16厘米,叶缘两面有腺点。与同科花卉富贵籽、虎舌红一样夏季开花,花白色或粉红色,簇生于茎梢或顶端叶腋,一般3~6朵集成伞形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究玉米苗期施肥的最佳叶龄,通过玉米盆栽试验,以玉米株高、茎粗、叶面积、根冠比、干物质重为评价指标,采用SPSS差异显著性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展3叶施肥能显著影响玉米苗期的株高、茎粗、叶面积、干物质积累,其中展3叶施肥处理后的株高分别比展5、6叶施肥处理的株高高9.7cm、12.4cm,达差异显著水平;展3叶与展4叶施肥处理后的茎粗无明显差异,但显著大于展5叶与展6叶施肥处理;通过展3叶施肥处理后的叶面积显著大于展4、5、6叶施肥处理后的叶面积,分别比展4、5、6叶施肥处理大24.65cm2、79.5cm2、84.04cm2,两两比较各处理下的叶面积,差异性达显著水平;在干物质的积累方面,各处理总干重差异显著,其中展3叶施肥与展6叶相比,总干重和根干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而根冠比展5、6叶施肥显著大于展3、4叶施肥。说明不同叶龄施肥是影响玉米苗期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展3叶为玉米苗期施肥的最佳叶龄。  相似文献   

9.
绿洲灌区小麦秸秆还田与耕作措施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西北干旱绿洲灌区玉米长期连作导致其产量提高受限的关键问题,基于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秸秆还田/秸秆不还田和耕作措施(传统翻耕、免耕)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前茬小麦秸秆还田和耕作措施对玉米干物质积累量与叶面积指数均有显著影响,且二者的互作效应显著。从玉米全生育期平均来看,秸秆还田较秸秆不还田显著提高了玉米干物质积累量与叶面积指数,分别提高4.2%~8.2%和7.1%~13.0%;与免耕处理相比,传统翻耕显著提高了玉米干物质积累量与叶面积指数,分别提高20.2%~24.1%和11.0%~16.0%。秸秆还田和耕作措施对玉米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影响显著,但二者的互作效应不显著。秸秆还田较秸秆不还田、传统翻耕较免耕玉米籽粒产量分别提高21.9%和20.0%,其主要原因是提高了穗数。因此,在干旱绿洲灌区小麦秸秆还田结合传统翻耕有利于提高玉米叶面积指数,促进干物质积累,进而提高玉米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10.
跳舞草为多年生木本豆科植物,小叶灌木,地植高不超过150厘米,盆栽高80厘米左右。初生真叶为对生小叶,此后为互生单叶,8叶龄后多为互生复叶,有小叶3片。顶生小叶长圆形至披针形,长6~12厘米,宽1~2.5厘米。当气温达24度以上且无风无雨时,其对对小叶便自行交叉转动、载歌载舞。每叶转动达180度后便又弹回原处,尔后再行起舞,周而复始。当气温达28~34℃,尤其在上午  相似文献   

11.
为深入探索东北地区土壤水分含量变化对春玉米光合作用、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的影响,揭示玉米苗期干旱减产的生理机制,2010年春季在东北地区中部开展分期播种与土壤水分处理试验,进行土壤湿度、玉米苗情、净光合速率(N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等观测,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春玉米苗期叶片NPn、Tr和Gs与土壤水分变化之间分别呈二次函数关系,0~20 cm深土壤湿度在19.5%以上时,玉米叶片气孔导度大,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旺盛;土壤湿度在19.0%以下,随着土壤湿度下降,NPn和Tr近于线性下降,土壤湿度每降低1个百分点,NPn和Tr分别下降1.6 μmol/(m2.s)和0.5 mol/(m2?s)。玉米叶片Tr和Gs与NPn的关系为线性函数,Gs和Tr每降低1 mol/(m2?s)和1 mmol/(m2?s),NPn分别下降0.89和3.09 μmol/(m2?s)。玉米苗在干旱胁迫下气孔关闭,蒸腾作用减弱,使光合速率快速下降,进而抑制玉米营养生长,最终导致减产。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生物质炭输入对盐胁迫下玉米幼苗生长和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在温室以轻、中、重度盐渍化土壤模拟盐胁迫环境,设置0(CK),1%,2%,4%,8%生物质炭输入水平,进行玉米盆栽试验。对玉米幼苗生长、SPAD、净光合速率(Pn)等光合参数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盐胁迫条件下玉米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作用等均受到抑制,进而影响玉米幼苗生长,干物质累积量、单株叶面积均显著降低。生物质炭输入能有效缓解盐胁迫对玉米幼苗生长的抑制。8%生物质炭输入水平对轻度盐胁迫下玉米幼苗生长的促进作用最显著:干物质累积量、SPAD、叶面积分别较对照增加116.22%,36.09%,107.67%,Pn、Tr、Gs分别较空白对照处理高76.60%,57.76%,17.33%;2%生物质炭水平下中度盐胁迫干物质累积量、SPAD、叶面积最高,分别较空白对照处理增加138.04%,18.92%,23.50%,Pn、Tr、Gs分别较空白对照处理高78.48%,55.56%,26.23%;8%生物质炭输入重度盐渍化土壤玉米幼苗干物质累积量、单株总叶面积最高,分别较空白对照处理高483.33%,92.32%,但SPAD在4%输入水平最高,较空白对照处理高71.50%。8%生物质炭输入重度盐渍化土壤玉米幼苗叶片Pn、Tr、Gs分别较CK处理高120.00%,88.78%,17.39%。生物质炭输入盐渍化土壤可通过自身特性增加土壤中矿质养分含量,改善土壤持水能力,提高植株叶绿素含量,促进光合作用,缓解盐胁迫对玉米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可应用于盐渍化土壤的改良。  相似文献   

13.
与CK相比,施用保水剂对‘紫花’海棠、乌桕、红叶石楠、梓树叶片的结构性状(叶面积、叶绿素含量、比叶面积、气孔导度)和功能性状(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均有显著影响。4 种供试植物在高温干旱环境下,0.1%用量保水剂能显著改善叶片结构和功能性状。而随保水剂用量的继续增加,4 种植物的叶性状变化趋势并不一致,其中在0.2%保水剂用量下,红叶石楠和梓树叶面积、叶绿素含量、比叶面积、气孔导度、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继续显著高于CK或0.1%用量,在0.3%用量下,2 种植物上述指标大多接近于0.2%用量,而‘紫花’海棠和乌桕在0.2%~0.3%用量下已显著下降到接近CK水平。这表明,红叶石楠和梓树比‘紫花’海棠和乌桕较能适应水分较多的环境。而‘紫花’海棠和乌桕水分利用效率在CK条件下显著增大,则表明两者较能适应干旱环境。4 种植物比叶面积在CK和不同保水剂用量下的显著变化表现出适宜水分条件下植物获取资源促进生长的能力和水分胁迫下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4.
土壤水分胁迫对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盆栽方法,测定了土壤水分胁迫下拔节期和抽雄开花期玉米叶片光合特性。结果表明,水分胁迫下玉米叶片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平均水平与对照相比显著降低;抽雄-开花期下降幅度大于拔节期。光合速率下降主要受非气孔因素限制。水分胁迫改变了玉米叶片光合参数日变化规律。水分胁迫下,白单9的Pn,WUE,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和叶面积明显高于白单31。  相似文献   

15.
苹果不同生育期根系分区灌水的生理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系分区灌水是一种新型灌水技术,在不影响产量的前提下能够提高水分利用效率。通过春梢生长期、春梢停长期、秋梢生长期苹果根系分区灌水试验,研究了不同生育期1/4、2/4、3/4根系体积灌水对苹果植株水分状况、生长习性和叶片Pn、Tr、Gs、WUE等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春梢生长期1/4根系体积灌水即可满足植株的水分需求,而春梢停长期、秋梢生长期需要2/4根系灌水;减小灌水根系体积后,新梢和叶片生长被抑制,叶片Pn、Tr、Gs降低,由于Tr较Pn下降幅度大,WUE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6.
摘要: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晋单34和农大108生长发育的各个指标,以及影响产量的产量构成因素。得出以下结论:晋单34号的见展叶与光合势等指标低于农大108,产量构成因素(穗数、穗重、穗粒数、百粒重等)低于农大108,耐密性与抗倒伏性,且稳定性均比农大108差  相似文献   

17.
对生玉米遗传变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詹秋文  刘正等 《种子》2001,(5):8-10,14
本文通过对生玉米对生性相关分析和遗传效应分析,初步探究了对生玉米的遗传变异规律。结果表明:同一世代不同发育时期对生性相关极显著;不同世代的对生性随世代增加,相关密切程度愈高;玉米对生性受显性基因控制;对生频率的广义遗传率为37.59%,达0.01显著水平,对生玉米的主要农艺性状基本符合高产玉米杂交种的要求,遗传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对玉米杂种优势可以利用。  相似文献   

18.
黄土旱塬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及相关生理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黄土旱塬冬小麦叶片光合生理指标、水分利用效率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不明显的双峰曲线,蒸腾速率日变化呈明显的倒“U”型曲线,两者上午都明显高于下午,且不同生育期峰值出现的时间不同。拔节期蒸腾速率峰值出现时间和净光合速率同步,而灌浆期则滞后于净光合速率峰值出现时间。拔节期环境因子对生理指标的影响要比灌浆期明显的多。光合有效辐射和CO2浓度是对净光合速率和叶片蒸腾速率影响最强烈的环境因子。在小麦整个生长过程中,温湿度对气孔导度的影响在逐渐增大,对胞间CO2浓度的影响也比较明显。小麦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的日变化呈不明显的双峰曲线,其峰值出现的时间早于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峰值出现的时间。灌浆期日平均WUE比拔节期低30.5%。小麦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三者之间极显著相关,叶片温度与气孔导度显著负相关。叶片温度与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相关性的不一致说明了黄土高原降水缺乏导致作物产生抗旱的适应性,这为培养高水分利用效率的作物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9.
研究旨在明确不同灌水量下喷施腐植酸对燕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在防雨棚池栽条件下,以蒙农大燕1号为试验材料,在3种不同灌水量(60、120和180mm)处理下,于孕穗期和开花期分别在叶面喷施腐植酸(HA)和等量清水(WT),CK为不喷施处理,分析测定燕麦植株形态、光合参数及产量构成因素等指标。结果表明,在60mm和120mm灌水量下,HA处理的株高、单株叶面积、气孔导度(Gs)、净光合速率(Pn)和蒸腾速率(Tr)均显著提高(P<0.05),胞间CO2浓度(Ci)降低,60mm灌水量下各指标增幅高于120mm灌水量;Pn平均分别提高了43.4%和36.3%,单株叶面积平均分别提高了54.3%和34.7%(P<0.05);与CK相比,喷施HA后籽粒产量显著提高,60mm和120mm灌水量下增产率分别达22.7%和18.0%,穗长和单穗粒数均显著增加(P<0.05);而WT处理对植株形态、光合参数和产量等指标无显著影响。180mm灌水量,HA处理Pn和单株叶面积较CK和WT显著增加,籽粒产量提高幅度不显著。综上,在较低灌水量下喷施腐植酸可以改善燕麦光合能力,促进籽粒灌浆并提高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