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采用混合基因组DNA池PCR扩增和测序技术,对小梅山猪、枫泾猪、大白猪pgr基因的外显子区域进行扫描,共发现1个单核甘酸多态性位点(SNP)。外显子1序列中1 319 bp处发生C→T的碱基突变,即C1319T,未引起氨基酸的变化,属于同义突变;针对突变位点,建立错配PCR–限制性长度多态性(RFLP)方法进行检测,发现3种猪的pgr基因可以分为AA、BB、AB 3个基因型,小梅山和枫泾猪有AA、AB 2种基因型,大白猪中有BB、AB 2种基因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肉质是猪肉的重要经济指标,肌内脂肪(IMF)含量是影响肉质的重要因素。H-FABP基因是调控猪肉IMF含量的候选基因。【方法】本实验采用PCR-RFLP技术分析H-FABP基因多态性,并检测该基因在5个猪群体:杜洛克(100头)、长白(80头)、大白(150头)、申农(80头)、梅山(140头)的基因型和基因频率。【结果】H-FABP基因在杜洛克、大白、申农猪群体中检测出DD、Dd和dd 3种基因型。在杜洛克群体中的基因型频率:DD(0.02)、Dd(0.23)和dd(0.75);在大白猪群体中基因型频率DD∶(0.25)、Dd(0.49)和dd(0.26);在申农猪群体中基因型频率:DD(0.10)、Dd(0.30)和dd(0.60)。在长白猪群体中检测的所有样品为dd型;在梅山猪群体中检测的所有样品为DD型。【结论】H-FABP基因在5个猪群体中呈现不同基因型。在长白猪和梅山猪群体中呈现偏态现象。在杜洛克和申农猪群体中主要为dd型,在大白群体中主要为Dd型。  相似文献   

3.
以苏姜猪、长白猪×苏姜猪、大白猪×苏姜猪各60头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激素敏感酯酶(HSL)基因多态性与胴体性状、肌肉品质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HSL基因第1外显子经BsaHI酶切后存在AA、AB和BB3种基因型,其中苏姜猪中A等位基因占优势,频率为73.34%;杂交猪中B等位基因占优势,频率分别为56.66%和65.00%。相关性分析发现,苏姜猪AA型个体的平均背膘厚、肌内脂肪极显著高于BB型(P0.01)。在大苏杂交猪群体中,AA型个体的嫩度显著地低于AB型、BB型(P0.05)。因此,可通过提高AA基因型的频率来增加肌内脂肪含量,达到改善猪肉品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利用本课题组已报道的猪繁殖性状候选基因的8个SSCP-SNPs标记,对995头长白猪和大白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统计了各群体内SNP的多态信息含量(PIC)、有效等位基因数(E)和遗传杂合度(h)。通过比较各SNP位点基因型关联的总产仔数(TNB)和产活仔数(NBA),找到了各猪群中的优势和劣势基因型。结果表明:8个SNP位点在2个猪群中的多态信息含量有3个为中度多态,5个为高度多态。IL-8基因C424G位点的AA基因型为2个猪群的最优势基因型,VEGF基因C1489T位点的AB型和IL-8基因Intron1 977A位点的AB型分别为长白猪和大白猪的最劣势基因型,3个多态位点的基因型都可在猪的分子育种中进行标记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5.
张冬杰  沙伟  杨国伟  刘娣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12):2340-2341
采用PCR-SSCP方法,分析了东北民猪、大白猪、长白猪和杜洛克猪共313头个体PRLR基因位点的多态性与产仔性能的关系,同时分析了这4个群体是否为平衡群体。结果表明:除东北民猪外,大白猪、长白猪和杜洛克氏猪均处于遗传基础极度不平衡状态;多态性检测共检测到6种基因型AA、BB、CC、AB、AC、BC,推测PRLR位点的不同基因型对产仔性能的影响是:AA>AC>AB>CC。  相似文献   

6.
猪HB-EGF基因多态性与产仔数的关联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猪HB-EGF基因的多态性及其与产仔数的关系,寻找与猪产仔数相关的分子遗传标记,以加快猪育种进程。【方法】利用PCR-SSCP技术研究HB-EGF基因外显子多态性,利用最小二乘均数法对其与产仔数的关系进行分析,同时对两个多态位点的方差组分进行了分析。【结果】在两对引物(E5和E7)中各检测到一个多态位点,均出现3种基因型(AA、BB、AB)。E5位点:对于大白猪,在3~8胎中,BB型个体的TNB和NBA均显著高于AA型个体(P<0.05),在所有胎次中,BB型个体的TNB显著高于AA型个体(P<0.05),NBA极显著高于AA型个体(P<0.01),TNB和NBA的遗传主要受基因加性效应的影响;对于长白猪,在4个阶段中3种基因型个体的TNB和NBA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E7位点:对于大白猪,在3~8胎和所有胎次中,AA型个体的TNB均显著高于BB型个体(P<0.05),TNB的遗传主要受基因加性效应的影响;对于长白猪,在3~8胎和所有胎次中,AB型个体的NBA均显著高于BB型个体。【结论】对于大白猪,E5位点BB基因型可作为在TNB和NBA性状上的标记基因型,E7位点BB基因型可以作为TNB性状的标记基因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猪的分子育种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酚-氯仿法从野猪、民猪、大白猪、长白猪、杜洛克和杂种猪的耳组织中提取基因组DNA,根据CenBank上猪ACSL4基因cDNA全序列设计3对引物,进行PCR-SSCP和测序,分析ACSL4基因3UTR区的多态性.[结果]3对引物中,仅K3引物的PCR-SSCP产物有多态性,检测到3种基因型(AA、BB和AB).在ACSL4基因3'UTR区3 862 bp处发生T→C碱基突变.仅在大白猪、长白猪,杜洛克和杂种猪中发现多态性位点,而在民猪和野猪中未发现.杜洛克、大白猪和杂种猪间不同基因型的分布都有极显著差异(P<0.01),长白猪和大白猪各基因型的分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该研究为丰富猪种的种质特性资料库和充分利用种质资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猪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其受体(TGFβRⅠ)基因多态性与大白猪和长白猪产活仔数的相关性。采用PCR-SSCP方法检测了TGFβ1第6内含子和TGFβRⅠ第7内含子中与猪繁殖力相关的2个突变位点在大白猪和长白猪(共计232头)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同时分析多态位点基因型与大白猪和长白猪产活仔数的关联性。结果发现:TGFβ1基因第7外显子上游的第9位碱基存在C→T突变,在大白猪和长白猪中均检出CC和TT 2种基因型,且不同基因型对2猪种产活仔数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TGFβRⅠ基因第7内含子第808位碱基存在A→G突变,在大白猪中检出AA、AG、GG 3种基因型,长白猪中未检出GG基因型,大白猪中GG型母猪产活仔数极显著高于AA型(P0.01),长白猪中,AA型和AG型产活仔数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结果表明,TGFβ1基因的突变位点对大白猪和长白猪的产活仔数没有显著影响,TGFβRⅠ基因多态位点与母猪产活仔数显著相关,可作为猪分子遗传育种的候选基因,加快猪育种进程。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 BMP7基因遗传变异对杜洛克猪、豫南黑猪繁殖性状的影响。采用PCR RFLP方法检测猪 BMP7基因在杜洛克猪和豫南黑猪中的多态性分布,并分析位点基因型与猪繁殖性能的关联。检测结果表明,杜洛克猪和豫南黑猪群体 BMP7外显子2上T98C和T143C均由碱基T突变为C,属同义突变。多态位点均以A 为优势等位基因,T98C位点AA基因型占总基因型的50.5%,优于AB基因型(38.1%)与BB基因型(11.4%)(呈AA>AB>BB趋势)。该位点AA型个体的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出生窝质量、21日龄窝质量显著高于AB型(P<0.05);T143C位点AA基因型占总基因型的38.8%,优于AB基因型(38.0%)与BB基因型(23.1%)(呈AA>AB>BB趋势)。该位点不同基因型个体的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和初生质量在不同基因型之间均差异显著(P<0.05)。研究结果说明, BMP7基因多态位点与母猪繁殖性能显著相关,可以用于猪分子遗传育种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10.
以皖南黑猪、安庆六白猪、圩猪和霍寿黑猪共236头猪为研究对象,采用PCR-SSCP方法检测猪脂滴包被蛋白(Perilipin,PLIN1)基因的遗传多态性。结果表明,在皖南黑猪、安庆六白猪PLIN1基因3 519 bp碱基处发生A>G突变,检测到AA、AB、BB 3种基因型,其中AA基因型频率在这2个群体中分别为8.97%和29.23%,AB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3.59%和56.92%,BB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7.44%和13.85%;皖南黑猪、安庆六白猪的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335 3和0.369 0,在该位点均处于中度多态;卡方检验表明皖南黑猪群体和安庆六白猪群体均处于哈迪-温伯格平衡状态(P>0.05);在圩猪、霍寿黑猪群体中PLIN1基因的第2外显子没有检测到突变。PLIN1基因的第3外显子在4个群体中均没有检测到突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