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2009年对大兴安岭地区的阔叶混交次生林及白桦萌生低质林进行不同带宽皆伐,将每条皆伐带分为3段,分别种植西伯利亚红松、落叶松和樟子松,2011年8月测定林分的土壤理化指标。结果表明:不同方式改造后土壤密度均不同程度地降低,而土壤毛管持水量、毛管孔隙度均不同程度地升高;与对照样地相比,阔叶混交次生林不同诱导改造后土壤全氮含量均升高(落叶松林升高98.26%,西伯利亚红松林升高72.70%,樟子松林升高44.91%),除落叶松林土壤全磷含量3.35g·kg-1保持不变外,西伯利亚红松林和樟子松林全磷含量均降低;与对照样地相比,白桦萌生低质林不同诱导改造后土壤全磷、全氮含量均有所降低,全磷含量降低程度表现为西伯利亚红松林降低38.90%、落叶松林降低33.15%、樟子松林降低11.78%,全氮含量降低程度表现为西伯利亚红松林降低36.02%、落叶松林降低36.75%、樟子松林降低37.68%;综合分析所有改造林,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全氮、全钾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不同带宽西伯利亚红松林的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及全钾含量变异系数最大,说明带宽对西伯利亚红松诱导林土壤理化性质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榆林沙区不同固沙林地土壤养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榆林沙区不同类型固沙林为研究对象,选取5种典型固沙林地,以裸沙地为对照,比较分析了不同固沙林地土壤养分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各固沙林地土壤有机质、全磷、速效氮、速效钾含量均较裸沙地有显著提高。其中,有机质提高幅度最大,是裸沙地的3.6~4.6倍,速效氮次之,全磷最小;土壤有机质含量为柠条林踏郎林紫穗槐林沙蒿林樟子松林裸沙地,踏郎、柠条、沙蒿林土壤全磷较大;速效氮和速效钾含量变化趋势相同,樟子松林、柠条林较大,沙蒿、紫穗槐林地较小;土壤中有机质、全磷、速效氮、速效钾含量在25cm以上土层变化幅度较大,几乎成直线下降趋势,在25cm以下变化趋于平缓;土壤有机质与全磷、速效氮、速效钾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不同年限毛竹-灵芝复合系统土壤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以不同年限(0 a、1 a和2 a)毛竹—灵芝复合系统为对象,对比分析灵芝不同种植年限的毛竹林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等17个土壤质量指标的差异,并基于主成分分析对其土壤质量进行评价,旨在为毛竹林下种植灵芝提供参考。结果表明:随着灵芝种植年限的延长,毛竹林土壤含水率、孔隙度和通气度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而土壤容重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土壤pH值随种植年限的延长逐渐升高,有利于缓解土壤酸化;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均随种植年限的延长呈逐渐升高的变化趋势,且种植2 a显著高于0 a (P<0.05)。综合分析土壤理化性质以及酶活性等指标,毛竹林下种植灵芝后,其土壤质量指数均显著高于未种植的毛竹林地,且随种植年限的延长逐渐升高,说明灵芝种植有利于提高毛竹林地土壤质量。  相似文献   

4.
人工造林对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一直是森林培育过程中受到关注的问题之一。采用典型样地取样和室内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树木园不同针阔叶树种林地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相同立地条件下,人工造林后土壤养分的表聚性明显,且树种不同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不同;栽植针叶树种主要是改善浅层土壤全氮含量,并明显提高0~40 cm土层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含量,而对土壤全磷、全钾含量影响不明显,甚至降低了土壤全磷含量;而栽植阔叶树种后,不同土层深度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和速效磷含量均高于对照样地,且对改善土壤全氮、速效氮和速效磷含量的效果明显好于针叶树种。内蒙古林科院树木园不同树种林地土壤养分含量明显增加,尤其是增加表层0~5 cm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和速效磷含量,而阔叶树种对增加全磷、速效磷含量好于针叶树种。  相似文献   

5.
兴安落叶松天然林不同林型土壤养分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内蒙古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天然林不同林型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土壤A层、B层的养分含量(有机质、氮、磷、钾)的测定,研究了兴安落叶松天然林不同林型、不同龄组的土壤肥力及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兴安落叶松林各林型土壤养分含量分布特征为土壤有机质含量全钾含量全氮含量全磷含量。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分布特征为藓类—落叶松林草类—落叶松林杜香—落叶松林;全磷、全钾含量分布特征为杜香—兴安落叶松林草类—兴安落叶松林藓类—兴安落叶松林。大多数林分的土壤有机质、氮、磷、钾的垂直分布规律为:土壤A层土壤B层。土壤有机质的变化规律与土壤全氮的变化规律具有高度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植物-土壤碳(C)、氮(N)、磷(P)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关系反映其土壤养分利用效率及林下光环境对植物的养分限制状况.针对17年生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林下4种灌木叶片与土壤全碳(TC)、全氮(TN)、全磷(TP)养分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进行研究,探索马尾松林下灌木养分状况,为马尾松林下复...  相似文献   

7.
昆嵛山不同林分类型土壤质量状况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究昆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4种不同林分类型(日本落叶松林、蒙古栎-日本落叶松混交林、赤松林、杉木林下土壤质量状况。[方法]采用野外调查结合室内分析的方法,对不同林分下土壤剖面各层次土壤理化及生物学性质进行测定分析,运用土壤质量综合指数法结合主成分分析对不同林分土壤质量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结果]随土层深度的加深,不同林分土壤密度随之增加,总孔隙度随之显著降低(P0.05);日本落叶松林、赤松林土壤毛管孔隙度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显著减小,蒙古栎-日本落叶松混交林、杉木林反之;不同林分土壤p H值均介于4.135.07之间,为酸性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速效钾含量总体上均呈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的趋势,呈现出土壤养分的表聚性特征;4种林分各土层全钾含量总体上无显著差异(P0.05),日本落叶松林2040 cm、4060 cm层土壤全钾含量(2.22 g·kg~(-1)和2.34 g·kg~(-1))显著高于其他林分;除杉木林外,其他林分各土层有效磷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除土壤蔗糖酶外,其余3种土壤酶活性在不同林分中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4种林分土壤质量综合指数大小排序为:日本落叶松林(0.792)蒙古栎-日本落叶松混交林(0.639)杉木林(0.353)赤松林(0.267)。[结论]不同林分对土壤剖面各层次理化性质影响显著,不同林分类型土壤质量状况各异,其中日本落叶松林土壤质量最好,赤松林土壤质量最次。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辽东地区主要森林类型土壤养分含量特征,以辽东地区3种典型林分类型红松林、落叶松林和柞木林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林分类型表层土壤(0~10 cm)养分含量,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3种林分类型土壤全氮含量表现为落叶松林柞木林红松林;铵态氮含量表现为柞木林落叶松林红松林;硝态氮含量表现为落叶松林红松林柞木林;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均表现为柞木林落叶松林红松林;土壤有机碳含量表现为柞木林落叶松林红松林。总体上,除硝态氮外,落叶松和柞木林土壤养分均高于红松林。  相似文献   

9.
选取滇中高原磨盘山云南松林、华山松林、高山栎林、滇油杉林、常绿阔叶林共5种典型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层有机碳、氮、磷、钾元素储量进行了分析,并对价值量进行了评估,以期充分了解滇中高原磨盘山典型森林生态系统营养元素储量特点。结果表明:(1)不同林地土壤层(0-20cm)的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均高于下层(20-40cm,40-60cm)土壤,而全钾含量则在40-60cm土层最大;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平均含量最高,其含量分别为61.23g/kg和1.79g/kg,而华山松林土壤全磷平均含量(0.37g/kg)和土壤全钾平均含量(7.05g/kg)最高;(2)5种典型森林土壤层(0-60cm)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储量均表现为表层高,而全钾则为底层最高,此5种典型森林土壤层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的平均储量分别为157.10t/hm~2、3.58t/hm~2、1.42t/hm~2和30.96t/hm~2;5种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层有机碳总储量以滇油杉林(240.59t/hm~2)最高,常绿阔叶林全氮的总储量(6.39t/hm~2)最高,而云南松林全磷(2.00t/hm~2)和全钾(42.58t/hm~2)储量最高;(3)5种典型森林土壤层(0-60cm)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平均价值总量为30.69×10~4元/hm~2,其中价值总量以云南松林最高,为35.50×10~4元/hm~2,华山松林最低,为26.99×10~4元/hm~2;土壤固碳价值量平均为8.67×10~4元/hm~2,固氮价值量平均为6.13×10~4元/hm~2,固定全磷和全钾的平均价值量分别为2.27×10~4元/hm~2和13.62×10~4元/hm~2;在有机碳及N、P、K营养元素储量总价值中各元素价值的贡献率以全钾最大(44.39%)。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索不同林分类型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以杉木纯林、柳杉纯林、鹅掌楸纯林、柳杉×楠木混交林等四个林分类型为研究对象,运用方差分析法分析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化学性质及有机质含量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林分类型土壤的pH值、速效钾、全磷、全钾、全氮存在显著性差异,有效磷、碱解氮、有机质无显著性差异;四种林分的土壤pH值在4.02~5.33之间,呈酸性,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四种不同林分土壤全磷含量均表现为0~10 cm高于10~20 cm;杉木纯林、柳杉纯林、鹅掌楸纯林的土壤全钾含量随着土层的加深均存在上下波动,而柳杉×楠木混交林含量逐渐增加;四种林分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杉木纯林和柳杉纯林土壤的速效钾含量随着土层的加深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而鹅掌楸纯林和柳杉×楠木混交林则是逐渐增加;四种林分在0~10 cm、10~20 cm、20~40 cm、40~60 cm土层的平均供磷强度依次为2.64%、2.71%、2.57%和2.61%;鹅掌楸纯林和柳杉×楠木混交林土壤供钾强度均随着土层增加而增加,柳杉纯林则为先增加后减小。  相似文献   

11.
以茂兰自然保护区喀斯特原生乔木林、次生林和灌木林3种演替群落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演替群落的土壤化学性状,探讨茂兰自然保护区土壤性质与演替群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自然保护区森林土壤主要为酸性土壤,且3种演替群落全氮含量之间差异不显著。(2)喀斯特乔木林的有机质、全氮、全磷和水解氮的含量最高;喀斯特灌木林的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最高;喀斯特次生林的全钾含量最高。(3)在同一演替群落全氮与全磷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有下降的趋势;水解氮与有效磷在同一演替群落0~10cm土层含量明显高于10~20cm土层。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义丰溪湿地植被恢复后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情况,选取义丰溪红树林湿地为研究对象,以光滩为对照,分析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纯林、无瓣海桑+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秋茄Kandelia obovata+卤蕨Acrostichum aureum混交林)土壤0~30 cm土层的pH、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全钾和速效钾等养分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植被恢复20 a后,土壤pH值显著下降,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全钾、速效钾含量显著增加;不同恢复模式下,除pH值外,混交林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均显著高于纯林(P<0.05),说明混交林模式的土壤养分含量较高,植被恢复效果较好。因此,在后续的红树林营造修复中应采用混交林模式以确保植被的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13.
《林业资源管理》2013,(6):137-143
对冀北山地黑桦(Betula dahurica)、白桦(Betula platyphylla)、山杨(Populus davidilana)、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和五角枫(Acer elegantulum)等6种天然林分类型的土壤养分空间分布、变异以及养分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pH值介于5.046.47之间;有机质、速效钾、全氮、碱解氮、全磷的含量均为油松纯林最低,速效磷以蒙古栎纯林最低,养分整体上有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小的趋势。2)表层土壤pH值的变异系数为0.107,其他土层的pH值变异系数均小于0.1,属于弱变异性。土壤养分指标中406.47之间;有机质、速效钾、全氮、碱解氮、全磷的含量均为油松纯林最低,速效磷以蒙古栎纯林最低,养分整体上有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小的趋势。2)表层土壤pH值的变异系数为0.107,其他土层的pH值变异系数均小于0.1,属于弱变异性。土壤养分指标中4060cm的变异系数最大,其中,速效磷的变异系数最大,为强变异性,其他养分含量各层均为中等变异。3)pH值、有机质、全氮、碱解氮与速效钾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碱解氮、速效磷与全磷具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H值与有机质、碱解氮有显著相关关系,全磷与有机质、速效钾有显著相关关系;速效磷与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钾之间关系明显。  相似文献   

14.
试验以樟子松人工林针叶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施用不同量的氮肥对针叶内养分变化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樟子松针叶的有机碳含量和全钾含量,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而樟子松针叶中的全氮含量和全磷含量,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逐渐升高,各处理间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5.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质与全氮供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薇 《绿色科技》2014,(5):10-12
选取了我国西南部抚仙湖流域典型流域尖山河小流域为试验区,以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径流小区作为试验对象,对径流小区内土壤不同土层有机质和全氮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剖面有机质及全氮含量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即0~20cm20~40cm40~60cm,且随深度增加含量差距减小;在同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土壤全氮含量随有机质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在4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土壤有机质含量表现为次生林人工林灌草丛坡耕地,全氮含量表现为灌草丛坡耕地人工林次生林,说明在土地利用类型不同且人为干扰严重的情况下,土壤全氮含量随有机质含量变化的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6.
黎丽娟 《热带林业》2023,(3):32-35+31
对文昌市5种森林类型不同层次(0相似文献   

17.
热带地区橡胶林土壤退化特征及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西双版纳勐腊县为研究区域,分别对茶树林地、10a橡胶林地、20a橡胶林地、30a橡胶林地和次生林地土壤理化性质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并以次生林地土壤性质为背景值,采用土壤退化指数法与土壤综合质量指数法分别对不同林分土壤质量进行定量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林分不同土壤性质也不相同,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全磷、全氮和速效钾含量最高值均出现在茶树林地。其中: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全磷含量的最低值均为30a橡胶林地,全氮、全钾和速效钾含量最低值分别为10a橡胶林地、茶树林地和20a橡胶林地。2)不同林分之间土壤质量有显著的差异,土壤质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茶树林地次生林地20a橡胶林地10a橡胶林地30a橡胶林地。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砍伐后,以次生林地为基准值,茶树林地土壤质量有所提高,而不同种植年限橡胶林地的土壤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大兴安岭地区樟子松天然林土壤的碳氮含量与水解酶活性的坡位差异和月份动态,探究土壤碳氮含量与水解酶活性的关系,以期为阐明土壤碳氮转化酶学机制及森林土壤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8年5—10月每月中旬,在大兴安岭漠河地区樟子松天然林坡地设置试验地。分别在试验地上、中、下坡位各设置3块20 m×30 m的樟子松林试验样地,每样地选3个取样点,每取样点清除枯枝落叶层后,记录不同土深(2.5、7.5、15、25 cm)处土壤温度。同时采集每个取样点不同土层(0~5、5~10、10~20和20~30 cm)的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含水率、碳氮含量(有机碳、全氮)及水解酶(脲酶、蛋白酶、蔗糖酶、纤维素酶)活性。【结果】土壤的有机碳及全氮含量随土层加深而降低,随坡位升高而减少,但坡位差异不显著(P0.05);0~5、5~10、10~20和20~30cm土层的有机碳含量分别为68.53~80.38、40.28~46.66、15.86~21.08和11.91~13.79 g·kg~(-1),土壤全氮含量分别为5.34~5.96、2.98~3.68、2.35~2.61和1.54~1.75 g·kg~(-1);土壤脲酶、蛋白酶、蔗糖酶及纤维素酶活性随土层加深而降低;随坡位降低,土壤脲酶及蔗糖酶活性增高,蛋白酶与纤维素酶活性降低;月动态分析显示,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高峰期均为9月,酶活性高峰期集中在7—8月;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碳氮(有机碳、全氮)含量与水解酶(脲酶、蔗糖酶、纤维素酶、蛋白酶)活性和含水率均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温度与有机碳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与全氮含量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大兴安岭地区樟子松天然林土壤碳氮含量与水解酶活性随土层加深而降低,土壤碳氮含量与酶活性的坡位差异不显著(P0.05),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高峰期为9月,土壤水解酶活性高峰期集中在7—8月。土壤碳氮含量与水解酶活性极显著相关(P0.01),土壤温湿度对碳氮含量与酶活性具有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19.
探究了不同密度的养鸡对土壤养分和重金属含量的影响,以及空场后的恢复情况,为制定合理的轮牧方案提供理论依据。在楠竹林下划分4个面积相等的区域,放养密度依次为0只/亩,200只/亩、300只/亩、400只/亩;比较了养鸡前,养鸡过程中和鸡场空置后,三个时段里土壤养分和重金属含量的变化,包括土壤养分包括有机质、氮(全氮、速效氮)、磷(全磷,速效磷)、钾(全钾,速效钾),重金属包括铜、镉、铬。试验结果表明:养鸡之后,除全磷、速效磷外,土壤的各养分和重金属含量随着养鸡时间增长均呈现出增加的趋势,且养殖相同时间内,养殖密度越大,有机质、氮(全氮、速效氮)、钾(全钾,速效钾)和重金属含量的增加幅度越大,空场后的第5个月,除养殖密度为200只/亩的区域中有机质、氮(全氮、速效氮)和磷(全磷,速效磷)含量基本恢复到养殖前以外,其他养殖区域的各指标含量均高于养殖前,说明说明以该试验中200只/亩的养殖密度下,至少空场5个月以上,方可进行下一轮的养殖;如果养殖密度越大,空场时间应越长。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不同林龄无瓣海桑林土壤养分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变化,通过测定10,15,22 a共3个林龄无瓣海桑林0~30 cm土层土壤的pH值、含盐量(TDS)、有机碳(SOC)、全氮(TN)、碱解氮(AN)、全磷(TP)、有效磷(AP)、全钾(TK)和速效钾(AK)含量,计算化学计量比,并分析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造林后,土壤pH值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土壤养分明显增加,土壤SOC,TN含量高于全国土壤平均水平,TP含量略低于全国土壤平均水平;2)不同林龄土壤理化性质及生态化学计量比均存在显著差异,随林龄的增加,土壤pH值先增加后降低,SOC,TN,AN,TP和AK含量先降低后增加,TK和AP变化不明显;3)无瓣海桑林的生长发育可能受到氮(N)的限制,尤其是林龄幼中期影响较大。无瓣海桑人工林对红树林湿地土壤养分的恢复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