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为充分发挥小麦良种的作用,应重视提纯复壮工作,保持小麦良种的高纯度和优良种性。本文分析了小麦品种退化的原因,介绍小麦品种提纯复壮的方法和原种生产的技术措施,以期有效解决良种供种不纯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五河县土地可耕地面积145万亩,冬小麦年种植面积110万亩左右。提纯复壮繁育小麦良种是增加产量的一个重要措施,通过去杂去劣,保持和恢复优良品种的种性,可使单产增加10%左右。本文通过对小麦品种退化的原因分析,找出合理提纯复壮方法、有效解决良种供种不纯的问题,在大田生产过程中,必须坚持种子年年选,认真抓好提存复壮工作,才能够保持小麦良种的高纯度和优良种性,充分发挥良种的增产作用。  相似文献   

3.
小麦品种在大田种植多年后,必然造成种性退化,抗性和丰产性下降,因此,就要从推广新品种开始,对其进行提纯复壮。本文作者通过本县多年实践,总结出了一整套小麦良种“二圃一田”生产技术,为大面积统繁统供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4.
《世界农业》2007,(11):F0002-F0002
何一哲: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小麦研究所、陕西省植物遗传工程育种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杨凌益康农作物开发研究所所长,陕西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微量元素营养专业委员会主任,陕西省遗传学会、陕西省农学会、中国遗传学会和中国微量元素科学研究会会员。已从事小麦远缘杂交遗传育种研究20多年,是小偃107、小偃22、小偃15等多个小偃麦系列品种的主要培育者之一。  相似文献   

5.
"罗麦10号"是宝山区小麦高产创建的主推品种,为保持其高产、优质等种性特点,需做好种子田选择、机械清理、去杂去劣、晒场袋子清理及精选、加强种子管理等提纯复壮工作,以使其更好地应用于小麦生产。  相似文献   

6.
不同基因型小麦籽粒蛋白质组分的施氮量调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 3个典型小麦品种小偃 6号、小偃 1 0 7和 42 86结合生产实际施氮肥 ,选择高 N(2 4 7.5kg/hm2 )、中 N(1 57.5kg/hm2 )和低 N(67.5kg/hm2 ) 3个施肥水平 ,研究了小麦籽粒蛋白质及其蛋白质组分的变化 ,结果表明 ,随施氮量的增加 ,不同小麦品种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都有增加趋势 ,但程度不同 ,小偃 1 0 7增加最明显。  相似文献   

7.
利用2003-2005年陕西省小麦区试及2005-2006年陕西省小麦生产试验汇总结果评价小麦新品种小偃166的丰产稳产性及综合农艺性状。根据品种选育过程和2004-2006年度陕西省粮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品质鉴定试验结果评价小偃166品质特性。结果表明:小偃166具有与陕西省主栽高产小麦品种小偃22产量水平相当的高产特性及高抗条锈病、优质强筋等品种特性;高产、优质、抗病三要素能良好协调,是适宜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理想的优质强筋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8.
小麦品种的高产稳产及适应性是优良小麦品种的必备条件。某一个小麦品种只要具有了高产、稳产、适应性强的特性,就能在生产上长期推广应用,才能取得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研究利用1997~1999三年陕西省关中灌区高肥组区域试验产量结果,用高稳系数法和回归系数分析法对小偃597的高产稳产及适应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小偃597三年的高稳系数分别为:12.2%、11.3%、19.0%分别低于对照品种;回归系数(b)三年分别为:0.84、1.00、0.95。说明小偃597高产稳产性要优于对照品种,同时小偃597还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9.
不同基因型小麦籽粒蛋白质组分的施氮量调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个典型小麦品种小偃6号1小偃107和4286结合生产实际施氮肥,选择高N(247.5kg/hm^2)、中N(15.75kg/hm^2)和低N(67.5kg/hm^2)3个施肥水平,研究了小麦籽粒蛋白质及其蛋白质组分的变化,结果表明,随施氮量的增加,不同小麦品种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都有增加趋势,但程序不同,小偃107增加最明显。  相似文献   

10.
超高产小麦新品种小偃216的选育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大穗优质品种兰考906对陕西省主栽品种小偃22进行改良,经有性杂交,成功选育出超高产小麦新品种小偃216.小偃216保持了小偃22高产稳产、适应性广的突出优点.克服了小偃22高感条锈病和白粉病的缺点,且丰产性和品质得到进一步提高和改善,具有高产稳产、综合抗病性好,综合性状优良,优质,适应性广等优点.本文对小偃216的亲本选配及选育经过,特征特性、主要特点.配套栽培技术和几点育种经验等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相似文献   

11.
国审小麦新品种小偃22有两个姊妹系小偃22-2和小偃22-3,两个系在农艺性状多方面比较相似,皆具有多穗多粒、结实性突出、品质优良、增产潜力大、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突出优点,是陕西省第六次更新换代骨干品种。为了有效鉴别和利用这2个姊妹系,本文从农艺性状、蛋白电泳、SSR等方面系统分析了两个系的差异,总结了两者农艺性状的异同点,找到了区分2个姊妹系SDS-PAGE和A-PAGE图谱的特征带,筛选出了25对区分这2个姊妹系分子差异的SSR特异引物。  相似文献   

12.
利用八倍体小偃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回交,选择异附加系和异代换系小麦新种质,再利用这些新种质与普通小麦杂交,培育出了早熟型小麦新品种-早优504。该品种比对照小偃6号早熟5~7d;培育出优质高产型小麦新品种-小偃503。该品种蛋白质含量165g/kg,沉淀值46.4ml,稳定时间13.0min,比对照陕229增产3.9%;培育出高产,抗逆性强小麦新品种-小偃597。该品种抗旱,后期耐阴雨,成熟黄亮。  相似文献   

13.
常言道“好品种是育种家选育的,大品种是种业推出来的”,因此一个优良的农作物新品种,如何能迅速应用于生产,尽快发挥其增产增收效用,进而成为主栽品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种业对品种特性的认识和种业的推广策略。新审定的农作物品种并不是在审定委员会建议的同类适宜生态区的每一个小区域都能适应,常常存在着不同地区小气候的变化,而表现出品种适应性的差异,需要种子企业进一步的布点试种,以找到该品种的最适生长地域。因此,分析作物品种推广应用策略,明确农作物品种的市场需求和品种的特性,进一步细化作物品种的最适地区,加强品种提纯复壮,严控种子质量对农作物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小偃系列小麦品种生理特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生产中正在种植的7个小偃小麦新品种顶三叶功能期、灌浆速度、籽秆比、产量结构等生理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偃107叶功能好,叶面积系数最高。小偃6号灌浆速度最快,籽粒饱满。小偃22籽杆比最大,产量最高。产量与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籽杆比、叶面积系数皆呈正相关,株高与籽杆比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不同小麦材料抗旱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莉  田士林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4):7409-7409,7411
为了选择抗旱性强的小麦品种。选用陕合6号、郑引1号、小偃22三个小麦品种,室内砂培,当小麦抽生第3个叶片时,自然脱水法测定其离体叶片保水力并用连续升温电导法测定细胞膜透性,比较不同品种的抗旱性强弱。自然脱水测定结果是:陕合6号、小偃22、郑引1号的含水量分别下降了350.91%、467.8%和441.53%。陕合、小偃、郑引电导率测定的拐点温度分别为65、55和60℃。三者抗逆性大小为:陕合6号>郑引1号>小偃22。陕合6号的抗旱性最好。  相似文献   

16.
国审小麦新品种小偃22是常规育种和远缘杂交有机结合而育成的,通过远缘杂交技术,导入长穗偃麦草的优质、抗病、抗逆多个优异基因,实现了种属间优异性状的有效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成功地解决了高产与稳产、高产与优质之间的矛盾,将高产、优质、多抗、广适几个主要目标性状结合起来,具有多穗多粒、结实性突出、品质优良、增产潜力大、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突出优点,产量三因素在较高水平上达到协调。小偃22从2000年以来长期是陕西省主栽品种,是陕西省第六次更新换代的骨干品种。笔者对小偃22来源、特征特性、创新点,应用情况,优质高产栽培规程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总结,并对更新换代大品种的特点和培育和产业化推广经验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利用远缘杂交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选育的优质小麦新品种——小偃503。该品种半冬性。株高80-85cm,抗倒伏性强。综合抗病性好。成熟早,产量高。蛋白质含量165g/kg,沉淀值46.4ml,湿面筋含量340g/kg,稳定时间13.0min。2000—2003年在岐山县进行产业化示范,在当地政府部门的协调下.组织农户、公司、企业相结合,建立小偃503繁殖生产基地。根据小偃503的特性,通过对土壤的平衡施肥,采用综合栽培技术及综合植保防治等配套体系,提高小偃503的产量,保证其种子的纯度。使农民从中增收,公司、企业从中获利。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为大穗型小麦的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小偃22和大穗型小麦新品系41310为材料,调查了其冬、春总茎数的变化情况,分析了大穗型小麦成穗率低的原因。[结果]2品种的分蘖性能相近,41310的总茎数少于小偃22。在3月24日~4月28日的6个时期,41310的消亡总茎数分别较小偃22多49.5万、22.5万、40.5万、36.0万、72.02、65.5万/hm2。4月7日前后,41310和小偃22均有1个分蘖消亡高峰,其分蘖消亡值分别为351.0万和333.0万/hm2 而41310在4月28日前后出现第2个分蘖消亡高峰,分蘖消亡值达337.5万/hm2,使41310的分蘖消亡率达74.6%,成穗率仅为25.4%,穗数减少至423.0万/hm2。[结论]大穗型小麦41310的分蘖消亡速度较小偃22快,且较其多了1个分蘖消亡高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