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 毫秒
1.
大豆结荚期喷施磷酸二氢钾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玉红 《陕西农业科学》2010,56(4):29-29,56
大豆结荚期喷施磷酸二氢钾对大豆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都有一定的影响,可以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促进植株健壮生长,降低结荚高度,减少秕荚数,增加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增加产量,其中以喷施磷酸二氢钾300g/667 m2,比对照增产13%,增产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
免耕、秸秆还田对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大豆品种郑9805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免耕、秸秆还田不同组合处理对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处理能降低大豆幼苗株高,减少主根长度,增加侧根长度,使根茎比增大,起到蹲苗的作用。秸秆还田使大豆株高、单株荚数、单株粒数、产量、效益增加,秸秆还田翻耕效益最高,但与免耕秸秆还田相差不大。免耕秸秆还田处理虽然大豆百粒重最低,但效益较高。在生产中,免耕秸秆还田播种时间还可提前2 d,适宜在大豆生产中推广。  相似文献   

3.
为验证三江平原测土配方施肥TRPF系统在大豆施肥技术上的效果,在田间设置肥料效应试验,应用灰色关联度和方差分析法,对2012年不同施肥量大豆6个主要性状的表现进行了综合分析,为系统的下一步升级做准备.结果表明:测土配方施肥处理(T4处理)的产量,节数、分枝数、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及单株粒重表现最好,与其他处理之间均存在着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并且测土配方施肥处理产量最高,与对照相比增产30.32%;常规施肥增产14.73%;低肥处理增产8.43%;高肥处理增产2.17%.关联度分析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大豆的6个性状的关联序表现为,单株荚数>单株粒重>单株粒数>节数>株高>分枝数.因此在测土配方施肥的基础上,可以选用多荚型(或多粒型)品种,来提高品种的产量潜力.  相似文献   

4.
不同肥料组合对高油大豆绥农20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研究了9个不同肥料组合对高油大豆绥农20脂肪、蛋白质含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主茎节数和单株粒数在各肥料组合间有显著差异,单株荚数和产量在各肥料组合间有极显著差异,其它性状在各肥料组合间无显著差异。C、E和F等三个肥料组合具有增加大豆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的作用,能使高油大豆绥农20极显著增产。尤其是F、E两个处理,还具有提高绥农20脂肪含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进行了"焦大"磷酸二氢钾在大豆上的应用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其可以促进大豆健壮生长,增加单株荚数、单株粒数,提高结实率,增加产量。以鼓粒期喷施1 500 g/hm2增产效果最好,较对照增产5.10%。  相似文献   

6.
选用4个耐荫性不同的宁夏主栽大豆品种(系),对比研究在单作和大豆间作玉米条件下大豆主要农艺性状表现。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间作处理的大豆平均有效分枝数减少,降幅为53.78%;平均株高、底荚高分别增加14.39%和6.10%;大豆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产量分别减少39.9%、30.83%、27.53%;大豆百粒重也有下降,降幅为7.46%。不同种植方式下4个大豆品种(系)农艺性状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大豆单株产量与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呈显著正相关,与单株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有效分枝数、百粒重呈正相关,与株高、底荚高、主茎节数呈负相关。通径分析表明在大豆新品种(系)的选育过程中要把单株粒数、单株荚数、单株粒重作为首选对象考虑,同时降低株高和底荚高;提高有效分枝数和百粒重也是提高单株产量的途径之一。本试验中适合单作和间作的耐荫性大豆新品系是宁黄48,单作产量较对照增产26.99%;间作宁黄48产量最高为1 238.7 kg·hm~(-2),较对照增产4.72%。  相似文献   

7.
灰色关联分析在春大豆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2个春大豆品种为材料,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春大豆的主要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对春大豆产量影响最大的性状是单株粒重,其后依次是单株粒数、单株荚数、百粒重、主茎节数、株高、底荚高度、有效分枝.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性状单株粒重与主茎节数、株高、单株粒数和单株荚数关系最为密切;对产量影响较大的单株粒数与主茎节数、株高、单株荚数关系密切.因此,对春大豆的高产育种而言,应在保证适当株高的前提下,要重视选育单株粒重高、单株粒数多、主茎节数多、单株荚数多和百粒重高的品种,同时不要忽略对品种底荚高度和有效分枝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对2003-2014年陕西省大豆品种区域试验汇总资料参试品种平均产量分析,发现区试参试品种与对照相比,产量增加不大,平均增加2.14%,每年递增不到0.2%,但最高产量平均比对照增产18%,每年递增1.5%。为了给今后陕西省大豆高产育种提供指导,对12年来产量比对照增产显著的高产品种的产量和9个主要性状进行比较和相关分析,与对照对比,发现多节、多荚、多粒和高粒重性状的选择是大豆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相关分析发现,大豆高产品种产量仅与单株粒重显著正相关,单株粒重与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显著正相关,在品种选育时可以选择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多的品种可以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省近20年来中熟大豆品种遗传改进的明显趋势是株高、有效节数、一二粒荚数、三四粒荚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每荚粒数和单株粒重增加,底荚高度略有增加。分枝数、蛋白质含量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脂肪含量呈现先减后增的趋势,百粒重变化不大。株高、有效节数、三四粒荚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与单株粒重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各性状对单株粒重的贡献大小依次为单株粒数、单株荚数、三四粒荚数、株高、有效节数、百粒重。提高单株粒数、单株荚数、三四粒荚数.兼顾株高、有效节数、百粒重是该区大豆育种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10.
奚广生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7):2694-2696
取20个品种,运用灰色育种理论,采取点关联度的研究方法,对影响大豆产量的各数量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豆单株产量与产量各因素之间的灰色关联度依次为单株粒数>单株荚数>百粒重>分枝数>节数>株高,说明对单株产量影响最大的是单株粒数,粒数越多,产量越高;其次是单株荚数、百粒重,荚数多,百粒重越高,产量越高;分枝数、节数、株高对单株产量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东北玉米集约化生产区秸秆资源利用和培肥土壤,采用大区对比试验,设置常规栽培(对照)、秸秆覆盖还田、秸秆粉碎旋耕还田和秸秆翻埋还田,采用常规方法探索半干旱地区玉米秸秆对土壤物理性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常规栽培方式(对照)土壤容重最大,为1.38g·cm~(-3),其次为覆盖还田、翻埋还田和旋耕还田,与对照相比分别降低了3.00%、8.06%和7.46%。0~20cm土层,吐丝期翻埋还田处理土壤含水量分别比常规栽培、覆盖还田、旋耕还田高12.20%、7.35%和16.30%;成熟期翻埋还田土壤含水量分别比常规栽培、覆盖还田和旋耕还田高18.52%、17.64%和22.63%。20~40cm土层,吐丝期翻埋还田土壤含水量分别比常规栽培、覆盖还田和旋耕还田高14.90%、13.73%和15.82%;成熟期翻埋还田土壤含水量分别比常规栽培、覆盖还田和旋耕还田高14.98%、14.66%和17.82%。覆盖还田处理的行粒数最大,其它还田方式略低。不同方式秸秆还田各处理间玉米产量存在一定差异,其年平均产量最高为秸秆翻埋还田,较对照提高9.6%。  相似文献   

12.
【目的】在黄淮海麦豆两熟制条件下,比较不同麦秸处理和播种方式对大豆生长发育、产量及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探讨麦茬夏大豆免耕播种的技术关键,评估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技术的利用价值,以期改进黄淮海地区夏大豆生产技术。【方法】定位试验于2012-2014年在江苏徐州进行,采用裂区设计,以播种方式为主因素,秸秆还田量为副因素。播种方式有免耕覆秸精量播种、常规免耕机械条播和浅旋人工撒播3种,秸秆还田量设全量和半量2个水平,共6个处理,比较不同麦秸处理和播种方式对大豆播种和出苗质量、生育进程、产量、土壤物理性状及麦秸腐解率的影响。【结果】免耕覆秸精量播种较常规免耕机械条播出苗早1 d,较浅旋人工撒播早1-3 d,同时田间出苗率最高;免耕覆秸精量播种初花期早0.1-2.3 d,差异显著(P<0.05)。相比之下,秸秆还田量则对出苗速度和生育进程的影响不显著。免耕覆秸精量播种处理较常规免耕机械条播增产4.12%-12.40%,较浅旋人工撒播增产1.96%-5.50%;秸秆半量还田处理的产量高于全量还田处理,但差异不显著。免耕覆秸精量播种和常规免耕机械条播与浅旋人工撒播相比,播种至出苗期土壤温度较低,土壤湿度较高,差异显著(P<0.05)。秸秆全量还田处理土壤温度低于半量还田处理,而全量还田处理土壤湿度仅在干旱年份高于半量还田处理。浅旋人工撒播麦秸腐解率较免耕覆秸精量播种和常规免耕机械条播高,但免耕覆秸精量播种处理的麦秸不会影响下茬小麦的播种和生长。【结论】秸秆覆盖可保蓄土壤水分,降低土壤温度,防止土壤板结,提高大豆出苗率,为下茬小麦提供优良的有机肥料,是麦豆两熟制条件下良好的秸秆还田方式。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技术同步解决麦秸还田、大豆保苗和土壤培肥难题,适合在黄淮海及同类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全覆膜垄膜沟播种植和秸秆还田措施下玉米农田土壤保水改土效果及增产效应,在内蒙古黄土高原旱作区对比分析了全覆膜垄膜沟播结合秸秆还田(S+M)、秸秆还田(S)、全覆膜垄膜沟播(M)、秸秆不还田不覆膜(CK)4种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水分、酶活性变化规律及玉米产量形成特性。结果表明:全覆膜垄膜沟播种植和秸秆还田均能提高玉米各生育阶段0—1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尤以0—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差异最为显著,且全覆膜垄膜沟播种植提升效果优于秸秆还田,两者耦合后土壤含水量表现为最大;垄膜沟播和秸秆还田均可显著提高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且随玉米生育期推移,土壤酶活性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在大喇叭口期达到峰值;同时,垄膜沟播和秸秆还田均能提高玉米干物质量和产量,由高到低次序为S+M>M>S>CK,与CK相比,S、M、S+M处理玉米产量分别提高11.84%、37.83%、45.13%,全覆膜垄膜沟播结合秸秆还田明显优于其他处理,可作为内蒙古黄土高原旱作区玉米节水增效增产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筛选秸秆还田配施化学氮肥最佳方案。[方法]试验设置7个秸秆还田配施化学氮肥方案,考察不同处理对土壤养分、水稻产量及其结构的影响。[结果]秸秆还田后施纯氮315 kg/hm~2时,产量最高,达9 600.90 kg/hm~2。[结论]秸秆还田后配施315 kg/hm~2氮能满足秸秆腐解与水稻生长的需要,该方案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为探明不同覆盖方式对高原夏季露地松花菜产量、品质和土壤养分的影响,通过田间试验,采用地膜和秸秆覆盖(T1)、秸秆行间覆盖(T2)、秸秆全覆盖(T3)、露地无覆盖(CK1)和传统地膜覆盖(CK2)5种覆盖栽培方式,测定分析松花菜的产量、品质、矿物质元素含量、全生育期灌水量、灌水利用效率和土壤养分含量。结果表明:地表覆盖可以降低松花菜全生育期灌水量,其中T1处理产量和灌水利用效率均高于其他处理,较CK1、CK2节水29.0%、7.3%,增产68.9%、4.7%,灌水利用效率提高6.12、1.22百分点。T1处理花球的可溶性糖、维生素C含量均高于其他处理,且硝酸盐含量最低;各处理间可溶性蛋白含量无显著差异。与CK1、CK2相比,T1、T2和T3处理均可以提高花球矿物质元素含量,以T3处理效果最为显著。T1处理土壤有机质、全磷含量较CK1高29.6%、108.4%,全氮、全钾、土壤钙、镁和锰元素含量与CK1无显著差异;T1处理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和土壤锰元素含量较CK2高14.7%、80.0%、52.0%和105.3%,全钾、土壤钙、镁元素含量与CK2无显著差异。综合分析表明,地膜+秸秆处理具有保墒增产、提高松花菜品质和改善土壤环境的效果,有效实现农作物秸秆的循环利用,避免了当地秸秆焚烧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可以促进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秸秆纤维基地膜覆盖栽培薄皮甜瓜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秸秆纤维基地膜覆盖栽培作物性能,以"龙甜一号"甜瓜为试验材料,设置裸地、秸秆纤维基地膜覆盖和塑料地膜覆盖3个处理,采取随机区组试验方法,研究不同覆盖方式对土壤温度、水分、甜瓜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纤维基地膜覆盖有效增加土壤温度,提高土壤含水率,其增温效果低于塑料地膜覆盖,保墒性能与塑料地膜覆盖无显著差异。秸秆纤维基地膜在甜瓜种植期内完全降解,覆盖栽培可显著抑制杂草生长。秸秆纤维基地膜覆盖处理甜瓜株高、茎粗、根干重及产量均显著高于裸地对照,与塑料地膜无显著差异,且秸秆纤维基地膜覆盖处理的甜瓜果实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较裸地分别提高53.32%、39.14%、21.28%,其中维生素C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高于塑料地膜覆盖处理。  相似文献   

17.
李利利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2):143-145
[目的]研究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秸秆膜下带状还田模式对土壤水分和玉米产量的影响。[方法]在陇东旱塬区,设计6个处理,研究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秸秆膜下还田对玉米农艺性状、产量和土壤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地表覆盖2 cm还田后玉米农艺性状、生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全膜双垄沟播不还田显著降低。玉米秸秆膜下带状还田较不还田玉米农艺性状尤其是株高、茎粗有一定的降低,籽粒产量降低0.40%~7.42%,但差异不显著,生物产量显著降低,但经济系数差异不显著。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秸秆膜下还田各处理对玉米生长期耗水量和土壤水分利用效率无显著影响。[结论]该研究为采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进行秸秆还田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了明确测墒补灌对冬小麦产量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以高产优质冬小麦‘烟农999’为材料,试验设置5个水分处理:W0全生育期不浇水,Wck为传统灌溉处理(对照),W70、W75、W80为测墒补灌处理,于拔节期和开花期分别补灌至土壤相对含水量的70%、75%、80%。结果表明:(1)各处理之间相比较,W75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分别为11438.85 kg/hm 2、25.78 kg/(hm 2·mm),比传统灌溉处理提高了12.12%、21.2%。(2)W75处理开花期和灌浆期的叶面积指数、灌浆期的旗叶净光合速率、开花期干物质转移率、灌浆期营养器官对籽粒的贡献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综合分析,本试验条件下W75是‘烟农999’获得高产高水分利用效率的灌溉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小麦秸秆高量覆盖对长江流域棉田杂草防控及棉花产量形成的影响,为该区域棉田化肥和除草剂减量综合技术模式构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Bt抗虫棉GK19为试验材料,以无秸秆覆盖为对照(M0,CK),设3个小麦秸秆高量覆盖处理[15000 kg/ha(M1)、20000 kg/ha(M2)和30000 kg/ha(M3)],观察棉田不同生育期内杂草防效、土壤含水量,以及棉花叶绿素含量、株高、果枝数、成铃数等农艺性状指标。【结果】小麦秸秆高量覆盖对棉田整个生育期内杂草种群均有很好的防控效果。秸秆高量覆盖可显著提高土壤含水量(P<0.05),并随秸秆覆盖量的增加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M0处理的棉田土壤含水量在棉花整个生育期基本维持在20.79%~21.70%,而小麦秸秆高量覆盖棉田土壤含水量可达26.25%~35.65%。小麦秸秆高量覆盖还可显著促进棉花的快速生长及提高叶片叶绿素合成,但随着秸秆覆盖量的增加其增长幅度不显著(P>0.05)。另外,小麦秸秆高量覆盖对提高棉花的果枝数、蕾数和成铃数也有显著促进作用,M0处理在吐絮期的果枝数和成铃数仅为8.0和10.7,而小麦秸秆不同高量覆盖处理可达12.2~13.2和25.9~29.9。【结论】长江流域棉花定苗后,一次性覆盖15000 kg/ha小麦秸秆可有效抑制全生育期内的棉田杂草,并对棉花生长及产量形成具有积极的调控作用,可有效降低化学除草剂及化肥的使用量。  相似文献   

20.
秸秆覆盖还田对农田土壤蓄水能力及粮食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进一步阐明秸秆覆盖还田的重要性,并为石家庄地区推广小麦和玉米秸秆覆盖还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2011年10月~2013年6月(2个小麦-玉米轮作周期),以不秸秆覆盖还田为对照(CK),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秸秆覆盖还田(小麦秸秆还田量为4 500 kg/hm^2左右,玉米秸秆还田量为7 500 kg/hm^2左右)对农田土壤蓄水能力以及玉米和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还田处理的玉米和小麦农田2 m土体储水量均〉其CK,其中,玉米生长期储水量增幅为2.16%~13.62%,小麦生长期储水量增幅为0.95%~4.50%;单位面积穗数、穗粒重、千粒重和产量均≥其CK,其中,玉米增产9.39%,小麦增产11.70%。秸秆覆盖还田能够提高农田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改善玉米和小麦的产量构成因素,提高粮食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