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5 毫秒
1.
试验以4个青贮玉米品种为材料,设置6.20万株/hm^2、7.95万株/hm^2及9.70万株/hm^23个种植密度,进行了不同青贮玉米品种的混播试验。分别测定各处理的产量及营养成分等指标,通过统计分析,试验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2个混播组合的产量、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淀粉含量、粗灰分含量与组合内品种单播相比差异不显著。在各密度下,混播组合1(中原单32+东青1号+吉饲9号)的粗蛋白质含量及粗脂肪含量均高于组合内品种单播处理,其中在密度为7.95万株/hm^2时粗蛋白质含量及粗脂肪含量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2.
全株玉米与秣食豆单贮混贮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中北青贮410玉米(Zea mays L.)和秣食豆(Glycine max Merrill)为青贮材料,设置单贮全株玉米、单贮秣食豆、80%全株玉米和20%秣食豆混贮、70%全株玉米和30%秣食豆混贮、60%全株玉米和40%秣食豆混贮5个处理组,研究全株玉米和秣食豆混合青贮的青贮效果以及最佳比例。结果表明:单贮全株玉米的发酵品质最好,单贮秣食豆的发酵品质最差。秣食豆添加比例为20%和30%的发酵品质效果相似,比秣食豆添加比例为40%的混贮效果好;就化学成分而言,单贮全株玉米的青贮效果较差,单贮秣食豆的青贮效果最好,其蛋白质含量最高(P<0.05),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P<0.05),3组混贮中秣食豆的添加比例越高效果越好。5个青贮处理综合比较发酵品质和化学成分,以70%全株玉米和30%秣食豆混合青贮的效果最好,秣食豆添加比例为20%和40%的混合青贮效果次之。  相似文献   

3.
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以3个青贮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6万株/hm2、6.75万株/hm2及7.5万株/hm2三个种植密度,进行了不同青贮玉米品种的混播试验,分别测定了各处理的产量及营养成分等指标。结果表明:在不同密度条件下,混播组合1(东陵白+科多8号)的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均高于组合内品种单播处理,在密度为6.75万株/hm2时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拉巴豆(Dolichos lablab)与青贮玉米(Zea mays)混播对混合饲草青贮质量及有氧稳定性的影响。【方法】以青贮玉米单播后青贮为对照(CK),设置青贮玉米与拉巴豆1∶1(D1)、1∶2(D2)、1∶3(D3)、1∶4(D4)4个混播比例进行混合青贮,室温发酵60 d后测定各处理营养成分、发酵质量和有氧稳定性。【结果】青贮玉米与拉巴豆混播的混合饲草青贮后,干物质损失率和粗蛋白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显著降低(P<0.05);CK pH值显著低于其他处理(P<0.05);D2处理乳酸含量最高,显著高于CK处理(P<0.05);D1处理乙酸含量最高,显著高于CK青贮(P<0.05),与其他处理组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青贮玉米/拉巴豆混合青贮能有效延长有氧稳定性时间,在暴露环境下不易发生二次发酵。综合有氧稳定时间和发酵质量,建议青贮玉米与拉巴豆的混播比例为1∶1时混...  相似文献   

5.
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不同混播比例对青贮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粗蛋白质含量高而含糖量较低,按常规方法单独青贮不易成功,与禾本科(Gramineae)牧草混播混贮,则可提高含糖量从而改善青贮效果。试验采用紫花苜蓿单播播种量(15kg·hm-2)和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 Leyss)单播播种量(30kg·hm-2)的各60%,80%和100%组成9个混播处理,以单播为对照,探讨不同混播组合对青贮营养品质和发酵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播紫花苜蓿相比,混播可提高可溶性糖和乳酸含量,降低NH3-N/TN含量,且随无芒雀麦混播比例的增加,变化趋势更加明显。其中100%无芒雀麦单播播量(30kg·hm-2)+60%紫花苜蓿单播播量(9kg·hm-2)的混播组合,可溶性糖含量达1.23%,乳酸含量达3.82%,分别比单播紫花苜蓿提高了192.86%和178.83%,NH3-N/TN含量为4.94%,比单播紫花苜蓿降低了30.62%,感官评定得分最高达19分,在各混播组合中,综合评价最高。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将秣食豆与玉米(郑单958)按不同比例和时期进行混播,研究混播比例和时期对土壤环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混播对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土壤碱解氮和脲酶活性均有显著影响。地表以及地下lOcm温度随秣食豆混播数量的增加而降低,其中以混播3株秣食豆的地表温度最为显著,而播期对土壤温度影响不显著。土壤中水分、碱解氮和土壤脲酶活力随混播秣食豆比例增加而增加,其中脲酶以混作3株秣食豆的含量最高,混作1株秣食豆的土壤脲酶最低。  相似文献   

7.
优良牧草品种简介(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9秣食豆——用于干草粉生产或与青贮玉米混播秣食豆又名饲料大豆,是豆科一年生高产饲料作物,植株底部直立,上部蔓生,株高可达2.5米以上.产量高,亩(667平方米)产鲜草可达750~1 000千克,叶量丰富,营养价值好,粗蛋白质含量可达10%~16%,各种营养成分含量与紫花苜蓿干草粉相当.  相似文献   

8.
试验以7个青贮玉米品种为材料,设置了6.20万株/hm2、7.95万株/hm2及9.70万株/hm23个种植密度,进行栽培密度试验,分别测定了各处理的干物质产量及粗蛋白质含量,通过统计分析得出,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青贮玉米各品种粗蛋白质含量均呈下降趋势,铁吉11及吉单4011干物质产量呈下降趋势,中原单32、吉饲9号、东青1号、阳光1号及高油106干物质产量则均为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吉饲9号在密度为7.95万株/hm2下的干物质产量在各处理中最高;阳光1号在密度为6.20万株/hm2下粗蛋白质含量在各处理中最高。  相似文献   

9.
种植密度对不同品种青贮玉米生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寻求青贮玉米(Zea mays)适宜种植密度,以6个青贮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种植密度对其生物产量、农艺性状及其营养品质的影响,以期筛选出适宜种植密度下生物产量高、营养品质好、综合性状优良的青贮玉米新品种,为试验区青贮玉米生产技术提供优化依据。结果表明,生物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6个品种高、中密度较低密度分别增产8.1%~43.0%和5.0%~19.9%,以陇青贮2号和北农青贮368增产幅度较大。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各品种青贮玉米收获天数延长,茎粗减小,持绿性降低,其中高密度较低密度收获天数延长3.2%~10.6%,茎粗减小6.0%~22.8%,持绿性降低2.7%~3.9%。各品种青贮玉米粗脂肪含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高密度较低密度降低6.8%~13.5%;相反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升高,高密度较低密度增加5.0%~8.5%和5.9%~16.2%。综合生物产量、农艺性状、品质等相关性状,在张掖地区适栽青贮玉米品种为陇青贮2号、武科青贮107和北农青贮368,其中陇青贮2号和北农青贮368适宜种植密度为7.5万株·hm~(-2),武科青贮107适宜种植密度为9万株·hm~(-2)。  相似文献   

10.
王斌  董秀  李满有  杨雨琦  兰剑 《草地学报》2021,29(4):828-834
为探究宁夏雨养区不同播量拉巴豆(Dolichos lablab)与青贮玉米(Zea mays)混播对草地生产性能和牧草品质的影响,本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不同播量(0 kg·hm-2,22.5 kg·hm-2,45.0 kg·hm-2,67.5 kg·hm-2,90.0 kg·hm-2)的拉巴豆与青贮玉米混播,并运用灰色关联度法对各处理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青贮玉米单播的鲜、干草产量分别为82.09 t·hm-2和25.21 t·hm-2,显著高于青贮玉米与播量为45.0 kg·hm-2,90.0 kg·hm-2拉巴豆混播(P<0.05);不同播量拉巴豆与青贮玉米混播饲草的粗蛋白、粗灰分、中性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较青贮玉米单播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经灰色关联度分析,拉巴豆播种量为22.5 kg·hm-2与青贮玉米混播综合性状排名第一,优于其它混播处理和青贮玉米单播,可作为宁夏雨养区适宜播种量推广。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海河平原区播期和种植密度对青贮玉米(Zea mays L.)生产性能和饲用品质的影响,2017-2019年以‘北农青贮368’、‘冀青贮1号’和‘郑单958’为试验材料,设置3个播期、5个种植密度,测定了不同处理下青贮玉米生物产量、农艺性状、饲用品质,并利用Milk2006对不同处理下青贮玉米的生物产量和饲用品质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播期和种植密度对青贮玉米生物产量、吨干物质产奶量和公顷产奶量均影响显著。6月5日播种时,3个青贮玉米品种平均生物产量和公顷产奶量均最高,分别达到19.29 t·hm-2和27.57 t·hm-2。不同种植密度下青贮玉米吨干物质奶产量在7.50万株·hm-2时最高,饲用品质最优。综合评价认为:海河平原区青贮玉米适宜播种期在6月5日左右,种植密度为7.50~8.25万株·hm-2,为降低成本,减少倒伏风险,建议适宜种植密度7.50万株·hm-2。  相似文献   

12.
苜蓿、玉米青贮饲料有氧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评价苜蓿(Medicago sativa)和玉米(Zea mays)青贮饲料的有氧稳定性,采用CO2滴定法和微生物培养法,分别对有氧暴露0、2、4、6、8、10 d的苜蓿、玉米青贮饲料,以及有氧暴露0、2、4 d的苜蓿青贮饲料和玉米青贮饲料的全混合日粮有氧稳定性进行分析与测定。结果表明:苜蓿青贮饲料在有氧暴露10 d时pH升高0.38,玉米青贮饲料则升高0.60;有氧暴露4d时,苜蓿青贮饲料CO2产量低于1 g/kg·DM,而玉米青贮饲料则高达5.4 g/kg·DM;苜蓿青贮饲料的酵母菌和霉菌数量从1.58×102CFU/g·DM和2.51×102CFU/g·DM显著增加到2.51×103CFU/g·DM和7.94×102CFU/g·DM(P<0.05),而玉米青贮饲料在有氧暴露2 d时即从2.51×102CFU/g·DM和1.26×102CFU/g·DM显著提高到3.98×103CFU/g·DM和3.16×103CFU/g·DM(P<0.05);这说明苜蓿青贮饲料的有氧稳定性要优于玉米青贮饲料;在有氧暴露的4d内,虽然苜蓿青贮饲料全混合日粮的pH变化为0.93,低于玉米青贮饲料2.18,但酵母菌和霉菌的数量无明显差异,在有氧暴露2 d后均显著地增加(P<0.05)。  相似文献   

13.
为更好地利用稻壳和麦麸,本试验将2者与新鲜玉米(Zea mays L.)秸秆按不同比例混合青贮,发酵60天后测定其青贮品质和营养成分,以期筛选出混贮的最佳比例。结果表明,与鲜玉米秸秆单独青贮(对照)相比,麦麸和鲜玉米秸秆混合青贮的干物质、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和粗蛋白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但丁酸含量超过1%,发酵品质较差;与对照相比,稻壳与鲜玉米秸秆混合青贮的粗蛋白、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和氨态氮/总氮的值均显著下降(P<0.05);稻壳、麦麸与鲜玉米秸秆混合青贮的发酵品质与对照相当,但干物质含量显著提高(P<0.05),且M1F1(5%麦麸+10%稻壳+85%鲜玉米秸秆)处理的Kaiser法评分最高。因此,建议将麦麸、稻壳和鲜玉米秸秆按5∶10∶85的鲜重比混合青贮。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灌溉模式与种植方式对青贮玉米(Zea mays L.)生长、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本研究在河西地区设置3个种植方式(S:青贮玉米单播;SM:青贮玉米与秣食豆(Glycine max L.Merr)混播;SL:青贮玉米与拉巴豆(Lablab purpureus L.Sweet)混播)和6种灌溉模式(W1:6叶期灌溉;W2:6叶期和12叶期灌溉;W3:6叶期和散粉期灌溉;W4:6叶期、12叶期和散粉期灌溉;W5:6叶期、散粉期和灌浆期灌溉;W6:6叶期、12叶期、散粉期和灌浆期灌溉)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SM、SL和S种植下玉米的株高、茎粗和相叶绿素含量差异不显著,但SM和SL较S显著提高了叶面积指数;SM和SL的鲜干草产量和净收益显著高于S;在灌浆期和收获期,W5和W6的株高、茎粗、相对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指数显著高于W1;W5、W6的鲜干草产量和净收益显著高于W1,W2和W3。所有处理中,SM-W5获得了最高的干草产量和净收益,是河西地区青贮玉米适宜的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5.
青贮玉米不同混播方式对饲料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不同生育期青贮玉米(Zea mays L.)品种之间以及青贮玉米和豆科牧草混播对产草量及品质的影响进行研究,试验以中原单32、海育9号和高值扁豆(Dolichos lab L.cv.Highworth)为材料,设3个不同混播比例,即中原单32和海育9号、中原单32和高值扁豆均以1:1,1:2和2:1比例进行混种混收试验。结果表明:在黑龙江省北部积温较低地区,中晚熟玉米和早熟玉米以2:1比例混播,鲜草产量和可溶性总糖(WSC)含量最高;以1:2比例混播,营养品质最好。在黑龙江省西部和中南部积温较高地区,青贮玉米和豆科牧草以1:2比例混播时,鲜草产量最高,营养品质最好。  相似文献   

16.
混播对青贮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黑龙江省北部地区气候寒冷,适宜作物生长的时间短,目前绝大多数青贮玉米(Zea mays L.)品种在此种植均表现为籽实成熟差(或无籽实)和水分含量过大,严重影响青贮饲料品质。该地区也种植个别极早熟籽实玉米品种,但植株矮小,地上生物产量低。把不同生育期玉米品种混播混收,不但可以获得较高的生物产量,还可以收获较多的玉米籽实产量,增加碳水化合物含量,从而促进乳酸发酵,改善青贮饲料品质。通过对3个不同生育期的玉米品种进行间行混播混收和同行混播混收试验,探讨了混播对不同品种玉米生育阶段、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和饲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混播对于各品种玉米生育阶段和主要农艺性状影响不显著;混播显著提高干物质产量和饲用品质;应用Milk2000指数进行品质和产量综合评价,结果为:间行混播>同行混播>海玉8号>中原单32>东青1号。  相似文献   

17.
不同栽培利用模式对全株玉米青贮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对不同玉米品种筛选和栽培利用模式的研究,筛选出适于本地区种植的优质玉米青贮品种,并确立优质青贮玉米最佳栽培利用模式.研究结果表明:乳熟期、蜡熟期和完熟期全株玉米青贮含水量在62%~71%,均可制作出优质青贮,青贮pH值平均为3.76,乳酸、乙酸、丙酸和丁酸含量平均为3.139%、0.358%、0.063%和0.066%,青贮粗蛋白质、粗脂肪含量、体外干物质消化率、体外有机物消化率和产奶净能比青贮前显著增加(P<0.05),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和酸洗洗涤木质素含量比青贮前显著降低(P<0.05).种植密度对全株玉米青贮的常规营养成分含量、范氏纤维含量、体外干物质消化率、体外有机物消化率和产奶净能无显著影响(P>0.05);施尿素(150~450 kg/hm2)对全株玉米青贮的粗蛋白质含量、粗纤维含量、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酸洗洗涤木质素、体外干物质消化率、体外有机物消化率和产奶净能有显著影响(P<0.05),300kg/hm2尿素水平的营养品质和青贮品质均优于150kg/hm2和450kg/hm2尿素水平,且蜡熟期品质最为优异.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不同青贮密度和青贮时间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发酵品质及营养成分的影响,本试验以第二茬初花期(10%植株开花)刈割的紫花苜蓿为原料,采用双因素试验设计,分别设计青贮密度550,600和650 kg·m-3以及时间30,60和120 d,对不同处理青贮料的发酵品质和营养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除乙酸和粗蛋白(Crude protein,CP)含量外,青贮密度和时间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了苜蓿的发酵品质和营养成分(P<0.05);与密度为650 kg·m-3的处理组相比,密度为600 kg·m-3的处理组青贮30和60 d后,乳酸和干物质(Dry matter,DM)含量增加,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ADF)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ater soluble carbohydrate,WSC)含量减少;在密度为600 kg·m-3下,与青贮30 d相比,青贮60 d的样品中乳酸、乙酸、DM,CP和粗脂肪(Ether extract,EE)含量增加。综上,苜蓿在青贮密度600 kg·m-3、时间60 d条件下,青贮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