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布鲁氏菌病(也称布氏杆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以感染家畜为主的人兽共患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本病列为必须通报的传染病之一,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布病的主要传染源为患病动物,主要通过怀孕动物的生殖道分泌物及流产胎儿传播,可通过损伤的皮肤、黏膜、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感染,造成以生殖系统为主的多器官损伤。人以感染羊种布鲁氏菌最为严重,牛种布鲁氏菌次之。为加大牛羊布病防控和净化力度,2007年吉林省在全国率先出台了患病动物扑杀补贴政策,落实了牲畜布病的扑杀补助,这一政策明确规定了布病的确诊认定以及补助资金的评估和发放程序。  相似文献   

2.
1调查目的布鲁氏菌病(布病)是由布鲁氏菌侵入机体,引起人畜共患的传染性变态反应性疾病。人和家畜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黏膜等途径接触感染[1-2]。家畜患病后常出现发热、睾丸炎、乳腺炎、流产、不孕不育等症状,其中自发性流产是妊娠母畜感染布病的显著特征[3]。布病不仅会给畜牧业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还会给人类健康造成危害,是威胁公共安全的潜在危险因素[4]。  相似文献   

3.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引起的、以感染家畜为主的急性或慢性人畜共患传染病。该病在动物主要侵害生殖器官,引起胎膜发炎、流产、不育、睾丸炎及各种组织的局部病灶;人则表现发热、多汗、关节痛、神经痛及  相似文献   

4.
<正>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羊、牛、猪、犬及人等均可发生的人畜共患慢性传染病,可引起患病动物不孕、流产和死胎。世界动物卫生组织(0IE)将其列为多物种动物疫病,《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是目前世界上流行最广,危害最大的人畜共患病之一。进入21世纪,布病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回升趋势,我国布病疫情在人畜间也呈现出逐年持续上升的态势。这一  相似文献   

5.
<正>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的常见传染病,主要侵害动物的淋巴系统和生殖系统,该病对人具有严重的危害性。1布病的危害布病以感染家畜为主。带菌动物,尤其是病畜的流产胎儿、胎衣是主要传染源。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是主要的感染途径,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粘膜等感染。常呈地方性流行。多个种型对人有感染能力,人主要通过皮肤、粘膜、消化  相似文献   

6.
布鲁氏菌病(布病)是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以感染家畜为主的人畜共患传染病。该病常呈地方性流行,人主要通过皮肤、黏膜和呼吸道感染。人感染布病,轻者感到发热、疲乏、头痛、关节肌肉疼痛,重者出现睾丸炎、流产等,影响生殖能力,甚至丧失劳动能力,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B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对其流行特点、危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综合防治措施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7.
正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的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通过消化道、生殖道和呼吸道等途径感染,引起奶牛胎膜发炎、流产、不育等症状,可在人畜之间传播,影响人类健康和畜牧业发展。奶牛养殖场、各级动物疫病防控机构、动物卫生监督管理机构应高度重视,并要认真做好奶牛场布病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8.
正布病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或慢性传染病,是人畜共患传染病,被国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在养殖过程中牛、羊、猪及犬等动物都有可能患有布病,同样也能引起人的感染发病,根据患病动物的不同,布鲁氏菌的种型也不同,对人的感染能力也有很大的差异,其中羊种、牛种对人的致病力较强。人主要通过与感染动物直接接触以及食用被污染的动物产品如奶、奶酪和肉而感染。布病虽然是人畜共患传染病,对人有一定的致病能力,但布病是可以预防的,  相似文献   

9.
正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严重侵害人畜健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其主要感染羊和牛。1流行病学引起本病的传染源主要是病畜及带菌家畜,感染性由强至弱依次是羊、牛、猪、犬,发病或带菌的野生动物也是传染源。布鲁氏菌可经消化道、呼吸道、生殖系统及损伤甚至未损伤的皮肤传播,被感染动物的分泌物、体液、尸体及肉、奶等可传播本病,蜱也可传播本病。如牛、羊同群放牧,可发生牛种和羊种布病交叉感染,动物布病  相似文献   

10.
<正>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主要侵害动物生殖系统,导致母畜流产,公畜发生睾丸炎。尤其危害孕畜,导致其流产,且流产后可能发生胎衣滞留和子宫内膜炎,从而继发不孕症,严重制约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1流行病学布鲁氏菌病可以感染多种动物,据了解现已经有60多种动物都是该病的宿主,其中主要感染牛羊和猪。布鲁氏菌  相似文献   

11.
布病又称布鲁氏菌病或传染性流产,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人畜共患传染病。在养牛地区常会出现布病,但感染程度有较大差异,母牛患病表现为流产以及不孕,而公牛患病后则出现睾丸炎以及关节炎,表现为不育。  相似文献   

12.
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引起的以感染家畜为主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B类动物疾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疾病。人感染布病后,病程长,反复发作,长期不愈。家畜感染则出现流产和不育,产奶量下降,此病严重危害畜牧生产和人类健康。1布病疫情分布布病几乎遍及世界各地。凡有牲畜的地区都有布病的流行,据不完全统计,在170个国家和地区中就有125个国家和地区发生布病。我国布病疫区主要集中于五大牧区,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西藏。2流行病学布鲁氏菌病能侵害多种家畜、野生动物和人类。其…  相似文献   

13.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引起的慢性人畜共患的传染病。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规定强制报告的疫病。羊感染布病后,以母羊发生流产、不育和公羊发生睾丸炎为特征,不仅影响畜牧业的正常发展,而且严重地威胁人类健康。人患布病十分痛苦,布鲁氏菌可累及全身各个器官,引起各系统的器质性病变式功能障碍,轻者发冷、发热、关节疼痛、出汗、全身乏力,重者可造成终生残疾或死亡。  相似文献   

14.
布病是布鲁氏菌病的简称,该病具有传染性强、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的特点。牛羊一旦感染该病,治愈率较低,终身携带病菌,严重时会患病牛羊甚至死亡。牛羊布病主要由布鲁氏菌引发,会对牛羊生殖器官造成感染,引发牛羊不育、流产及其他病症。布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人类如果误食患病牛羊肉或与患病牛羊紧密接触,可能会自身感染布病。因此,探讨牛羊布病流行传播的风险及防控对策,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又称为布氏杆菌病。其特征是生殖器官和胎膜发炎,引起流产、不育和各种组织的局部病灶。布鲁氏菌病在我国是人的乙类传染病、家畜二类传染病,也是WHO确定的致残率最高的动物源性人畜共患病。本病在世界各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和流行。给畜牧业造成很大损失,同时严重地危害人类的健康。  相似文献   

16.
布鲁氏杆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息性全身传染病。以引起母畜流产、不孕,公畜睾丸炎症及关节炎等为主要特征。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和优先防控的人畜共患病。我省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全面进行奶牛布病检测净化工作,随后有效的控制了奶牛布病在我省的大面积发生和流行。然而,自2009年开始,奶牛布病呈强势反弹。是当前威胁奶牛业健康发展和社会公共卫生的主要人畜共患疫病。为此,笔者对我省奶牛布病流行史和当前奶牛布病的发生、流行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玉门市是一个养羊大县,近年来人畜感染布病不断增加。为有效防控布病,本文结合玉门市羊布病监测净化现状,深入查找和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布病防控对策及建议。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我国把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家畜中牛、羊、猪较易感染,重点侵害的是家畜的生殖系统,雌性动物表现为流产和不孕,雄性动物则出现睾丸炎等症状。人感染布病主要是通过与病畜接  相似文献   

18.
布鲁氏菌病(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类严重危害人和动物健康安全的人畜共患病,为我国法定乙类传染病。近些年,该病在世界范围内呈回升趋势,我国尤其严重,国际上除少数国家主要通过捕杀等处理方式外,大多数国家主要通过对患病高发区的牲畜进行动物疫苗免疫来遏制该病的蔓延。选择和使用有效的布病疫苗,对于该病的防控和促进当地畜牧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对近些年来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特征及动物疫苗研究进展进行归纳阐述。  相似文献   

19.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其特征是生殖器官和胎膜发炎,引起流产、不育和各种组织的局部病灶,侵害动物的生殖器官。在畜间,布病疫情主要以羊为主,其次为牛,给畜牧业,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相似文献   

20.
正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Brucella)引起的危害严重的人畜共患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多种动物共患病之一,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世界范围内每年出现约50万例人布鲁氏菌病病例,我国尤甚。进入2000年以后,人布鲁氏菌病在我国成为报告发病数上升速度最快的传染病之一。该病主要危害人畜生殖系统,人与人之间几乎不传播,患病动物是主要的传染源,其中病羊感染人的比例较高[1]。目前疫苗免疫是布鲁氏菌病防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布鲁氏菌病高发地区,我国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