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京林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办学历史悠久,是林科院校中最早设立管理类专业的院校之一。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工商管理专业充分利用了学校的轻工造纸、木材加工、林产化工等优势学科资源,在实践教学中采取了强化林业企业案例教学研究、拓展教学实践基地建设、鼓励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大赛的"三位一体"实践创新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毕业生就业率高,社会适应能力强;为专业发展和社会服务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十九大报告将创新和教育作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和关键的组成部分。"新农科"建设是我国高等农林院校改革与建设的重要举措,为高等农林院校国际商务专业特色发展和内涵发展创造了重要机遇。针对新时代背景下高等农林院校国际商务专业发展中存在的专业建设难以融合优势学科和行业资源、课程设置难以体现专业特色、实践教学效果有待提升和师资队伍建设不足等问题,提出了"新农科"视域下高等农林院校国际商务专业改革的措施:一是要明确培养目标,探索具有"新农科"内涵的人才培养模式;二是要优化课程体系,突出农科专业的特色;三是要构建"新农科"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国际商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四是要建设师资队伍,增强教师团队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国际商务专业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工作有序开展,并在专业特色、实训条件和硬件环境建设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力推进,对林业院校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因此构建适用于林业产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需求的林业院校机电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提升林业机械行业人才培养质量,尤其是培养具有优秀工程素养的应用型创新人才迫在眉睫。借鉴国内外机电和林业行业的人才培养经验,提出了林业机电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思路,构建了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我国林业产业和生态文明建设培养了优秀人才,为中国林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相似文献   

4.
专业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基本单元,专业建设决定着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作为高校最热门的专业之一,工商管理专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人才需求差异化、专业门类细化、教育信息化等新形势。为了建设"人有我优"的特色专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浙江农林大学从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教学改革、建设复合的师资队伍等方面,开展了工商管理特色专业的建设。但是,工商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目前仍面临着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模式尚未真正形成、实践教学体系有待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等挑战。因此,还需进一步加强工商管理特色专业的建设。一是要立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兼顾学校发展的优势和特色,进一步明确以培养适应先进制造业、绿色农林业、现代服务业需要的高级应用型管理人才为专业培养目标。二是要强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重视"行业+管理"和"科技+商业"两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三是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开发跨学院的复合型课程;强化由多类型实践构成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丰富实践教学资源和形式,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四是要加强课程建设,重视课程群的建设,促进优质课程的共建共享,加强案例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以进一步丰富教学资源。五是要优化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复合型师资的引进力度,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六是要深化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方面建立共识与共赢;通过开展创新创业共生型和"大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定向培养模式的探索,推动校企合作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5.
根据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的规律以及现代林业对林学专业人才的客观需要,河南农业大学对林学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创新进行了实践探索。第一,把握林学特色专业教育教学规律,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做好专业特色凝练,提出林学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路和途径。第二,拓展专业办学方向,优化林学特色人才培养方案。一是根据现代林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探索开设林业信息化、自然资源管理和城市林业等专业方向;二是完善"3+1"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实施《林学学术拔尖人才培养试验计划》和《卓越林业工程师培育计划》,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三,以核心课程为抓手,完善林学特色专业课程体系,并加强精品课程和双语课程建设。第四,以能力提升为导向,通过实施"导师制"、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组建学生创新训练兴趣小组等,逐步形成"教"与"学"循环互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五,深化实践教学改革,通过重点开展林学特色专业综合实习改革、构建以核心知识为链条的林学特色专业综合实习模式、建设高标准的实践教学平台体系等,提升林学特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第六,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围绕核心课程,组建林学特色专业教学团队。  相似文献   

6.
针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木材加工行业发展的需要,福建农林大学材料工程学院遵循"强化基础、突出特色、优化实践、注重创新、提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理念,积极改革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增加了实践教学比重;构建了"三层次、四模块、五平台"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结合"质量工程"项目,推动实验教学平台、校内实践平台、创新教育实践平台及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确保实践教学体系的顺利实施。实践证明,重构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后,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就业竞争力得到较大的提高,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输送了一批素质高、能力强的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7.
南京林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办学历史悠久,是林科院校中最早设立管理类专业的院校之一。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工商管理专业充分利用了学校的轻工造纸、木材加工、林产化工等优势学科资源,在实践教学中采取了强化林业企业案例教学研究、拓展教学实践基地建设、鼓励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大赛的“三位一体”实践创新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毕业生就业率高,社会适应能力强;为专业发展和社会服务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吉林农业大学推进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实践做法:面向区域经济发展,打造优势特色学科,为专业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加强与地方农业经济产业链相对接的专业群建设,促进专业结构扩展改革与探索;以人才培养为生命线,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强化实践教学创新。  相似文献   

9.
电子电工及机电控制类专业是工科类高等职业院校专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上饶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阐述了该学院电子电工及机电控制类专业基于"实用+技能+考证"理念下构建的"电工考证"教改模式、教学成果,以期为我国高职学院电子电工及机电控制类专业的教学革新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新农科建设"安吉共识"的达成,为农林高等教育发展和农林人才培养提供了目标指向。作为新农科建设的一部分,新林科建设旨在通过改革创新重点解决林科人才培养和专业学科建设与国家需求不相适应的突出问题。高等农林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加强林学本科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仅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以及新农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也是林业行业发展的需要。当前,林学本科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对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不够;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研学结合不够;人才培养方案与新农科建设和林业的新发展脱节等。为此,立足中国国情,顺应国际林业发展趋势,对林学本科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策略进行了调整,提出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新型林业人才为目标导向、实施多元化的培养模式、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加强产教研融合、加大本科核心课程和"慕课"建设力度的林学本科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总体思路。基于此,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在林学本科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做了许多尝试和探索。一是重新修订林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理想信念、林业情怀、人文素养、理学素养、专业综合素质、审辩思维、创新创业、交流协作、全球视野和学习发展等10个方面明确人才培养规格;按照"遵循标准,整体优化;以人为本,分类培养;强化实践,注重创新;学科融合、协同育人"的原则,构建了"通识教育+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综合实践+科研与创新实践"五位一体的课程体系。二是通过优化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的实施、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训练、开设创新性综合实验等推进科教融合,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三是通过对林学本科专业实践课程结构和内容进行系统化设计,为林学本科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构建了由专业综合实习、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和特色拓展平台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1.
林业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路径。针对赣南林业类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招生困难、供需脱节、就业不对口等问题,对林业类人才培养的整体思路进行了设计,采取的措施有:以"定编"为纽带,形成一套定向培养制度、一个联合培养平台、一笔稳定培养经费的"三个一"机制,保障了林业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适应林业生产特点,实行"以产治学、由产至教"教学模式,实现师资、课程、设施、文化"四融合";构建"产学研用"共同体,通过技术创新和成果转换达到多方共赢。教学实践证明:通过林业类专业人才"以产治学、由产至教"培养模式的创新,林业类专业对学生的吸引力明显提升,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和效果显著增强,毕业生的综合能力明显提高,有利于林业类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得到了行业、社会的高度认可。  相似文献   

12.
专业特色是经过长期发展建设而形成的办学优势,它使专业具有较高的社会知名度和认同感。以广西大学园林专业为例,在全程互动模式下从师资队伍、课程设置、教学改革、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校企互动等方面对园林特色专业建设进行了实践探索:打造了既懂教学又能实践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构建了由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技术、园林植物科学、园林文学艺术和园林经济管理组成的5大模块课程教学体系,实施了课程网络化管理与评价,强化了以实际项目参与、经典案例讲解、虚拟仿真体验为主的实践教学,形成了以竞赛为主线、激励政策并举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确立了由共建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建规划设计平台和双导师联合培养的校企合作模式,实现了从宏观到微观上不同层次、不同级别及不同个体之间的教育教学的全程互动,提高了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相似文献   

13.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北京林业大学的特色专业、精品专业和优势专业,在健全培养制度、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强化实验实践教学、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此影响下,2013-2016年北京林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逐渐增强,就业率保持在较高水平。为了进一步促进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北京林业大学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加强一流学科建设,发扬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特色;二是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全面实施导师制,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加强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优化专业课程体系,从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完善专业实验室建设、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入手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三是支持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在此基础上,针对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对促进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下一步工作的思路:一是培育学院文化,增强对自由职业者的文化认同;二是提高专业选择的灵活性,将选择的权利交给学生;三是优化就业辅导体系,提高就业辅导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四是完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创业积极性。  相似文献   

14.
地理科学类本科专业包括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等3个专业。这3个专业既有各自的专业特色,同时实践教学体系又存在着一定的共性。本着“资源共享、平台共建、突出特色”的原则,构建地理科学类专业一体化的、高效的实践教学体系,有利于提高实践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创新型地理科学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专业模块框架和运行框架2部分,实践教学载体的建设是实施该体系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5.
浙江农林大学抓住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新理念给林业发展带来的新机遇,通过做好顶层设计,全面加快"新林科"建设,大力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学校在"生态引领,求新求变"的理念创新、"需求导向,集群发展"的体系创新、"交叉融合,深耕卓越"的模式创新、"强化职责,激发动能"的机制创新等4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通过开设"求真实验班",着力打造人才培养新高地;改造传统专业,构建基于课程模块的多学科联合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产教融合,不断完善协同育人模式;推进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实现学科专业协同发展;实施院长主管本科教学制度,夯实本科教学核心地位等一系列举措,对"新林科"建设路径进行了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6.
新林科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需扎根中国大地积极参与高等林业教育的质量革命。湖北民族大学面向武陵山区林业产业发展新业态和生态文明建设需求,在地方高校新林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具体路径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一是以教学改革为中心,从林学类专业的拓展、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教学质量校级标准的确定等3个方面,对林学类专业建设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提出走专业融合发展之路,积极拓展专业生长点。二是统一教学与开放教学相结合,建设由基础知识教学、专业理论教学、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培养等3个阶段构成的新林科专业"三段式"人才培养体系。三是基于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 OBE)理念,从课程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课程教学策略的科学选择、课程教学评价的完善等4个方面,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充分发挥"金课"建设的示范引领作用。四是通过课内统一式的能力培养、课外组合式的能力培养以及实施"五导四结合"全程培养的本科生导师制等,建立多形式多途径相结合的能力培养体系,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五是基于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质量文化,建立由教学质量标准系统以及教学质量保障制度系统和技术系统等3个驱动引擎构成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特别是通过建立"教、学、督、评、改"联动机制注重发挥教学质量保障技术系统的驱动作用。六是利用重点学科优势资源,从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专业教学团队和课程群教学团队运行机制建设以及基于"六个共同"校企合作机制的教学平台建设等3个方面入手,打造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支撑体系,让高等林业教育走出教室、走进绿水青山,使地方高校新林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与区域林业产业新业态相适应,使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林业行业的广泛认同。  相似文献   

17.
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创新和深刻变革,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为此,提出通过建立健全工学结合的组织机构和建立教学保障机制,树立校企合作理念,创新工学结合机制;通过校企多方位合作以及校企产权联结、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强化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通过建立体现工学结合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格局和重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深化课程体系改革;通过实施"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模式、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建设"双师型"师资团队,为工学结合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8.
结合生物制药专业认证要求和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制定了符合《普通高等学校生物工程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人才培养方案,对生物制药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修读要求等进行了论述,构建了具有一定特色的应用型生物制药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以期培养高素质、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的生物制药专业毕业生。  相似文献   

19.
根据现代高职教育特点与园林行业人才需求状况和需求特点,探讨了园林类专业的建设路径。提出了该类专业应以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和产业战略发展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地理气候条件确定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标准;以园林行业的职业能力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以工作岗位实际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达到合格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20.
高等农林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直是高校开展教育教学创新的核心任务之一。作为行业类的农林高等院校,在突显优势特色的同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也存在着诸多困惑。阐述了当前农林类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现状,从制度建设、育人理念、实践教学、特色彰显、国际化教育等5个方面分析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存在的问题,并相应地给出了6点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建议:(1)推进现代大学管理制度的建设;(2)创新高水平的人才培养模式;(3)建立多元化的人才评价体系;(4)健全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机制;(5)完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途径;(6)扩大国际合作办学交流渠道。希望为农林院校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