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为研究流苏树种子的成分,探讨不同溶剂提取流苏树种子成分的差异。本研究分别采用石油醚、二氯甲烷和丙酮提取流苏树种子成分,以GC-MS联用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石油醚提取物含有10种烷烃类、16种酯类和1种酰胺类化合物,占色谱总流出峰面积的91.36%,其中十六烷酸甲酯(10.83%)、反式-13-十八碳烯酸甲酯(60.67%)和6-十八碳烯酸甲酯(11.29%)含量较高;二氯甲烷提取物含有10种烷烃类、4种酯类、2种酸类和3种烯烃类化合物,占色谱总流出峰面积的80.85%,其中1,2-二甲基环戊烷(8.21%)、十六烷酸(14.51%)、(Z,Z)-9,12-十八碳二烯酸(35.93%)等化合物含量较高;丙酮提取物含有10种烷烃类、11种酯类和2种烯烃类化合物,占色谱总流出峰面积的98.23%,其中十六烷酸甲酯(14.07%)、(Z,Z)-9,12-十八碳二烯酸甲酯(44.65%)、(E)-9-十八碳烯酸甲酯(12.27%)和十八酸甲酯(15.62%)含量较高。石油醚和丙酮提取酯类的效果优于二氯甲烷,在提取酸类和烷烃类化合物时,二氯甲烷效果更佳。不同的溶剂提取流苏树种子成分的组成和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研究新鲜碧桃花挥发油化学组成及β-葡萄糖苷酶对其是否有增香和增强抗菌作用,为进一步开发利用碧桃花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挥发油提取器法提取新鲜碧桃花中的挥发油,通过GC-MS分析鉴定其化学成分,采用琼脂平板稀释法检测最低抑菌浓度。结果表明,从新鲜碧桃花挥发油中共鉴定出32个挥发性化学成分,主要为醛、酮、酯类化合物;加入β-葡萄糖苷酶后反式-2,4-癸二烯醛、壬醛、苯甲酸乙酯、乙酸苄酯等香精类化合物相对含量明显增加,对伤寒沙门氏菌等4种供试细菌抑制作用未改变;因此,新鲜碧桃花中所含化学成分丰富,有一定的抑菌作用,β-葡萄糖苷酶对碧桃花有一定的增香作用,不改变其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3.
双荚槐和伞房决明抗寒性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用双荚槐和伞房决明的1年生枝条为试材,通过低温处理,用电导法测定它们的相对电导率,并用Logistic方程拟合求拐点值来估计其半致死温度,探讨它们的抗寒性.结果表明:双荚槐的半致死温度为-6.27℃,伞房决明的半致死温度为-11.13℃;伞房决明的抗寒性大于双荚槐;在徐州地区引种这2个树种,冬天须保护越冬.  相似文献   

4.
对大麻花叶挥发性成分进行了研究,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大麻花叶挥发油,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了大麻花叶挥发性成分。从大麻花叶挥发油中共分离出95个色谱峰,鉴定了75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88.05%,主要成分为石竹烯氧化物(Caryophylleneoxide,含量为13.2%)、β-石竹烯(β-Caryophyllene,含量为9.90%)、β-瑟林烯(β-selinene,含量为3.82%)等。结果表明:大麻花叶挥发油中鉴定出萜烯及其衍生物33种,杂环类化合物8种,酮、醇、酯类化合物18种,烷烃类13种,其他类3种;其中萜烯及其衍生物成分含量及数量最多,占挥发油总量的56.03%。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印加果种子中脂肪酸物质的累积规律,对印加果种子不同发育时期的脂肪酸物质进行解析,为印加果种植区域推广和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选取成年印加果植株的18、36、54、72和90 DAF种子,利用液氮微量提取印加果种子的脂肪酸,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对其组分和相对含量进行动态变化的测定分析。【结果】印加果种子整个发育过程主要分离鉴定出56种物质,其中包括14种脂肪酸类化合物(80.13%),7种酯类化合物(2.70%),24种烷烃类化合物(12.40%),7种苯环类化合物(3.96%)以及4种其他化合物(0.81%)。脂肪酸类化合物主要包含亚油酸、亚麻酸、棕榈酸、硬脂酸、油酸及16-甲基十七烷酸等物质。随着成熟度增加,脂肪酸总含量逐渐从53.60%、76.30%、76.78%、96.43%增加至97.54%。其中,亚油酸和亚麻酸呈增加趋势,棕榈酸、硬脂酸、油酸及16-甲基十七烷酸等物质呈下降趋势。【结论】在印加果种子发育过程中,脂肪酸物质逐渐由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物质转化为多不饱和脂肪酸物质,相比其他油料植物具有成熟期短、不饱和脂肪酸转化效率高等优点,推测可能与其高效的光合速率相关。因此,印加果作为一种强需光性的食用油料植物,适宜在纬度较低的广东、广西、云南、福建、海南以及台湾等部分区域进行种植。  相似文献   

6.
山茶品种‘克瑞墨大牡丹''香气成分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GC/MS法从‘克瑞墨大牡丹’鲜花挥发油中鉴定出香气化合物37种,可分为醇类、烯醇氧化物类、醛类、酯类、烯类、酸类、烷烃类和菲类化合物等8类,其中醇类物质含量最高,占挥发油总量的54.84%。香气的主体特征成分为芳樟醇、顺-芳樟醇氧化物Ⅱ、水杨酸甲酯、二十四烷、芳樟醇旋光异构体、α-松油醇、壬醛等7种化合物,芳樟醇含量占挥发油总量的39.97%。  相似文献   

7.
长蕊木兰叶片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其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对长蕊木兰叶片中挥发油进行提取,同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挥发油中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利用峰面积归一化法得出各化学成分在挥发油中的相对百分含量。采用文献比对分析法,将长蕊木兰叶片挥发油中分析得到的主要化学成分与已报到的木兰科其他属种挥发油的化学主成分进行比对分析,以探讨长蕊木兰叶片挥发油的主成分作为其化学分类指标的可能性。结果表明:从长蕊木兰叶片的挥发油中共分离出29个色谱峰,鉴定其中的26个化合物,占挥发物组成的92.92%。长蕊木兰叶片的挥发油化学成分主要由醇和烯类化合物组成,3-蒈烯相对百分含量占52.11%,为长蕊木兰叶片挥发油中相对百分含量最高的成分。其余成分还包括右旋柠檬烯(2.59%)、Tricyclo[2,2,1,0(2,6)]heptane,1,3,3-trimethyl(2.36%)、3-Thujene(9.67%)、罗勒烯(3.77%)、4-蒈烯(2.2%)、黃樟素(2.81%)、马兜铃烯(2.94%)、4-杜松二烯(4.42%)、反式-橙花叔醇(2.64%)、α-毕橙茄醇(2.14%)。长蕊木兰挥发油化学成分中3-蒈烯的相对百分含量较高,并且与木兰科其他属种挥发油的主成分不同,因此相对百分含量较高的3-蒈烯有望作为长蕊木兰中区别于木兰科其他属种的一个重要化学指标。  相似文献   

8.
建立并优化七叶树花挥发油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的色谱分离鉴定方法 ,同时比较研究新鲜、干燥的七叶树花及其干燥花苞的挥发油化学成分,验证β-葡萄糖苷酶对其的增香是否有作用。运用GC-MS分别从新鲜七叶树花、干燥七叶树花和花苞的挥发油提取物中确证了44、27和34个化合物;证明β-葡萄糖苷酶可以增加七叶树花中某些香精成分的相对含量,但也使其中某些成分的相对含量减少。结果表明,七叶树花中的化学成分十分丰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可以对七叶树花挥发油进行良好的分离鉴定,同时实验首次对新鲜、干燥的七叶树花及其干燥花苞的挥发油进行了提取和分析比较,并证明β-葡萄糖苷酶对七叶树花的增香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3种南洋杉科植物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水蒸气蒸馏的异叶南洋杉、大叶南洋杉和贝壳杉叶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异叶南洋杉叶挥发油共分离鉴定出36种成分,占色谱峰总面积的98.21%,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β-蒎烯(35.38%)和芮木泪柏烯(33.57%);大叶南洋杉叶挥发油有27种成分被鉴定,占色谱峰总面积的96.68%,其主成分为hibaene(77.88%);贝壳杉叶挥发油鉴定了37种成分,占色谱峰总面积的97.44%,β-荜澄茄烯(56.34%)为其主要成分。3种南洋杉科植物叶挥发油除主含萜类化合物外,还含烷、醇和酮等化合物,其中贝壳杉叶挥发油还含少量的醛、醚和酯,异叶南洋杉叶挥发油还含少量的呋喃类化合物。3种南洋杉科植物叶挥发油中,含有α-蒎烯、柠檬烯、α-石竹烯、γ-依兰二烯、β-荜澄茄烯、杜松烯、匙叶桉油烯醇、α-杜松醇和6,10,14-三甲基-2-十五烷酮等9种共同成分,但挥发油的主成分类型和含量差异很大。  相似文献   

10.
破布叶叶片中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破布叶叶片中的挥发油,得油率为0.63 %,采用GC-MS进行化学成分分析,首次鉴定出15种化合物,占总离子流出峰面积的99.99 %。破布叶叶片中挥发油主要成分为烃类和脂肪酸类物质,主要有2-甲氧基-4-乙烯基苯酚(18.12 %)、二十八烷(11.77 %)、十六烷酸(11.29 %)、二十五烷(10.32 %)、二十七烷(8.61 %)、2,3-二氢苯并呋喃(6.29 %)、四十四烷(5.99 %)和三十六烷(5.51 %)。  相似文献   

11.
对白桦木材的丙酮和石油醚—甲醇萃取液进行GC-MS检测,找到6种有机化合物。分别属于烷烃、脂肪酸类、酚类和异黄酮类物质。其中2′2-二乙氧基丙烷、4-羟基-4-甲基-2-戊酮、反式-3-甲基-4-甲硫基-查耳酮和N,N′-二亚水杨基-1,2-二氨基乙烷都具有抗菌活性。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白桦木材的化学成分,筛选天然抗腐朽植株提供有用信息。  相似文献   

12.
山西文冠果种子油的脂肪酸组成和理化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溶剂索式抽提技术萃取了4种山西省本地产的文冠果种子油,用填充柱气相色谱研究了其脂肪酸组成,并对皂化值、碘值、过氧化值、酸价、水分及挥发物等理化性质指标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山西省4种文冠果籽油富含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其含量在91.7%-93.8%之间,其籽油可作为食用油脂和生物柴油的优质原料。  相似文献   

13.
以索氏提取和超声波提取两种方法对尾叶桉U6桉叶油进行了提取,并利用GC—MS对其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桉叶油中共检出8种脂肪酸成分,其中饱和脂肪酸6种,分别为十四酸、棕榈酸、硬脂酸、花生酸、二十四烷酸和二十八酸,多不饱和脂肪酸2种:亚油酸和α-亚麻酸;两种方法中索氏法的提取率(7.69%)明显高于超声波法(6.51%),而所得不饱和脂肪酸组成相同,索氏提取物中不饱和脂肪酸α-亚麻酸为18.93%,亚油酸为7.72%;超声波提取物中α-亚麻酸为30.31%,亚油酸为6.48%。  相似文献   

14.
用挥发油提取器提取马尾松土贡种源松针中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其中的化学成分,采用GC峰面积归一化法定量,并与马尾松普通种源松针油做对比。结果表明,土贡种源和普通种源挥发油得油率分别为0.52%、0.60%,各分出69、75个成分,鉴定其中23个,分别占挥发油总量的92.65%、94.56%,其挥发油主要成分为α-蒎烯(37.673%、46.715%)、莰烯(3.724%、3.015%)、β-蒎烯(14.969%、12.978%)、石竹烯(8.242%、10.212%),除α-蒎烯含量相差9.042%以外,其他成分含量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15.
采用线路调查和样地调查相结合,并参阅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及文献资料的方法,对南岳衡山野生油料植物资源及其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是:南岳衡山有油料植物(种子植物)309种,归属于93科180属,其中油脂植物80科165属263种,精油植物33科46属80种。油料植物科含属一级的大小级中,随属级的大小级增加,科的数量逐渐减少,油料植物属有相对集中于少属科的倾向;随种级的大小级增加,科的变化规律不明显。油脂植物科含属一级和含种一级的大小级均随大小级的增加而科数逐渐减小,以含1属(种)和2~4属(种)的科占绝大多数。精油植物以含1属的科和1种的科占绝对优势,没有≥10属和≥10种的科。油料植物以木本植物为主,占70.55%;草本植为辅,占29.45%。油脂植物中木本植物占78.71%,草本植物占21.29%;精油植物木本植物占45.00%,草本植物占55.00%。含油器官大多为果实、种子。起始含油量(19.0%)以上的野生油脂植物140种,占全区油脂植物53.23%;油脂植物中有大量的富油植物(含油量≥50.0%)和较富油植物(含油量40.0%~49.9%),其含油量最高达73.8%。油脂植物的脂肪酸组成中,有富含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的植物,还有一些类群富含低碳原子脂肪酸、桐酸、癸酸、棕榈酸等特用脂肪酸。  相似文献   

16.
为给漆油的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以不同产区不同品种漆树果实(以下简称漆籽)为试材,利用索氏提取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了漆籽种仁的含油率和漆油脂肪酸成分。结果表明:(1)南北漆树产区4个不同品种漆树种仁含油率分别为20.04%、21.03%、16.03%、15.07%,差异显著,且南方产区漆树种仁含油率高于北方产区;(2)南方产区漆油中脂肪酸成分至少有20种,其中主要脂肪酸含量占总脂肪酸含量(测定到的脂肪酸含量)的97.95%以上(含97.95%);北方产区漆油中脂肪酸成分至少有21种,其中主要脂肪酸含量占总脂肪酸含量(测定到的脂肪酸含量)的97.28%以上(含97.28%);(3)南北漆树产区不同品种的漆油在主要不饱和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的构成上,存在较大差别。4个不同品种漆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含量百分比在78.26%~83.00%之间,最大差值为4.7%。(4)二十三烷酸和十五烷酸等2种脂肪酸在南北产区漆油之间存在质的差别。  相似文献   

17.
李占君  郭兴  徐宜彬  杨逢建 《林业科技》2020,45(3):23-25,62
采用不同提取方式对塔拉籽油提取率、理化指标、脂肪酸构成进行测定的结果表明:在索氏、超声、超临界3种提取方式中,超临界在塔拉籽油的提取率和脱酸方面表现最好,相关理化指标的表现也较好;塔拉籽油脂含有棕榈酸、棕榈油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花生酸、亚麻酸、二十二碳酸等8种脂肪酸,不同提取方式对脂肪酸构成及含量无明显影响,超临界为塔拉籽油最优提取方式。  相似文献   

18.
用挥发油提取器提取柳叶红千层枝叶的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其中的化学成分,采用GC峰面积归一化法定量,鉴定出25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7.17%以上,主要成分为1,8-桉叶素(54.98%),α-松油醇(10.75%),α-蒎烯(10.64%),芋烯(6.55%)等。  相似文献   

19.
沤置后油茶果实内物质的转化和积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研究了采摘后的油茶果实内物质的转化和积累规律。把形态上已经成熟的油茶鲜果进行沤置处理,测定结果表明沤置后能使油茶果实产生后熟作用。沤置5—7天后油脂积累达最高水平(50.07%),继续沤制时油脂含量下降;沤置后的油茶果其油脂组成也发生了变化,饱和脂肪酸含量下降,不能和脂肪酸含量增加。该研究结果为采摘后的油茶果如何进行后期处理以提高出油率和油的质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