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对红芝菌株G801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进行研究得出:该菌株菌丝在6—36℃温度范围内都能生长,以26—28℃为最适生长温度范围,生长适应性强、爬壁能力强、长速快。在PDA培养基上平均长速为4.6cm/d;在木屑培养基上平均长速为5.5cm/d,是一种既适合木屑栽培,又适合段木栽培的优良菌株,但其子实体生育阶段对外界环境条件要求较严格,只有在26—28℃的温度,85—95%的湿度,300—500lux的散射光,CO_2浓度低于0.1%的条件下子实体才能正常分化和生长。野外埋土出菇栽培优于室内栽培,不仅管理简便,而且具有以下三大优点:①保墒好,温湿度稳定,有利于子实体分化,出菇整齐;②O_2充足,光线适宜、成菇率多、产量提高21.5%,朵形圆正、畸形芝少、色泽红褐色、质量好;③可减少病虫害发生,绿霉等各种霉菌及螨类、菇蝇等病虫害因培养基在土层之下破坏了生存条件而不易发生。  相似文献   

2.
普洱地区白参菌栽培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引进白参菌母种的培养基配方、原种的培养基配方、栽培料配方筛选和栽培方式的试验,结果表明马铃薯麸皮综合培养基可作为白参菌的最佳母种培养基;在原种和栽培种培养基中添加一定量的香菇菌糠和咖啡壳以及菜园土来进行白参菌的栽培是可行的;在参试的三种出菇方式中,以脱袋菌筒直接覆土栽培出菇效果最好,生物学转化率可达90.8%。  相似文献   

3.
绒白乳菇rDNA ITS序列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应用通用引物ITSl与ITS4从绒白乳菇中扩增出rDNA ITS序列(登录号为DQ011144).通过GenBank中BLAST,本菌株与Lactarius vellereus(AY606958)相似率最高,为96%,命名为Lactarius vellereus rb.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绒白乳菇能够利用的碳源种类较为广泛,对甘露醇、琥珀酸利用效果较好,对山梨糖利用效果最差;供试氮源中,对甘氨酸利用效果最好,对谷氨酸利用能力最差,无机氮源中对硝态氮的利用优于铵态氮;无机盐是绒白乳菇生长的必需因子,烟酸促进生长效果较为显著,VB1次之,叶酸稍微促进,VB6抑制其生长;菌丝体生长pH范围为4~9,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0~30 ℃,最适温度为25℃;培养基的较优组合为(1 L):琥珀酸浓度2%、甘氨酸浓度0.15%、无机盐溶液20 ml、烟酸100mg、pH为6.  相似文献   

4.
在不同培养基、pH值、水势及温度条件下,研究了沙地樟子松林下2种常见外生菌根真菌松乳菇和高大环柄菇的生长。结果表明,在所选择的培养基上,2种菌株都能生长;高大环柄菇对pH值适应范围较广,在中性条件下生长最好,松乳菇在弱酸性条件下生长较好;温度对菌株生长影响较大,2种菌株最适生长温度范围均为25~28℃;极端水势条件下(-1500kPa),高大环柄菇和松乳菇均不能生长,低胁迫(-170kPa,-230kPa)能促进高大环柄菇和松乳菇的生长。  相似文献   

5.
对金福菇的栽培培养基进行了筛选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豆秸粉做为主料,添加一定比例的辅料栽培金福菇是可行的;栽培培养基中以C处理菌丝生长最快,长势最好,生物学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6.
选择不同培养基对大别山野生"扒皮菇"菌种进行分离与栽培试验研究。结果表明,PDA培养基可以作为野生扒皮菇母种培养基,母种菌丝长势较好,长速较快。以小麦培养基作为栽培种培养基菌丝生长最好,棉籽壳培养基次之,玉米芯培养基最差。3种培养基在温度20~30℃,昼夜平均温差14℃,pH值4~4.5,空气相对湿度85%~95%条件下,均未有子实体的出现。  相似文献   

7.
为筛选适合当地栽培的真姬菇品种,通过对来自国内和韩国的共4株真姬菇进行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综合菌丝生长特征、子实体商品性状、出菇及产量等因素,韩引菌株A4表现最好,其菌丝长势良好,抗杂性好,子实体呈深灰色,大小适中,出菇快,头潮菇产量较高,生物学效率达到40.12%,适合黑龙江地区推广栽培。  相似文献   

8.
夏季气温偏高 ,空气湿度较小 ,栽培平菇的技术难度加大 ,造成平菇产量少 ,为解决市场短缺问题 ,我们经过摸索总结了一些夏季栽培平菇的诀窍及管理技术 ,现介绍如下 :选择高温型品种 夏季气温偏高 ,首先要严格选择适宜于高温季节栽培的高温型平菇品种。如“侧 5”出菇温度为 2 0~ 3 5℃ ,“ASP46”出菇温度为 2 0~ 3 2℃ ,“亚热 1号”出菇温度为 2 0~ 3 6℃。选择种菇场所 最好选在通风荫凉 ,靠近水源 ,但不低洼受涝 ;以树林、瓜棚下 ,河溪边、人防地道、半地下窖、山区林场等场所为佳。选择优良栽培种 夏季菌种要求生育期短 ,菌龄…  相似文献   

9.
暗褐网柄牛肝菌人工栽培的生物学转化率较低,收菇后的废菌渣中余留了大量营养物质。为充分利用其废菌渣中的营养成分,减少资源浪费,研究采用不同比例暗褐网柄牛肝菌菌渣为主料栽培巨大口蘑。结果显示,采用暗褐网柄牛肝菌废菌渣为主料栽培的巨大口蘑长势良好,菌丝生长速度在6.49±0.33~9.65±0.52 mm/d,鲜菇产量263.87±12.93~401.33±6.10 g/袋,生物学转化率达到57.36%~87.25%,表明巨大口蘑可以充分利用暗褐网柄牛肝菌废菌渣中的营养物质。建议栽培巨大口蘑时,暗褐网柄牛肝菌废菌渣用量控制在90%以内,并加强出菇管理。  相似文献   

10.
猴头菌袋栽必须满足在不同生长期所需条件;严格按技术加强管理,才能达到速生高产。实验结果表明:①栽培猴头培养料不宜使用针叶树木屑及杨、槐等含有芳香性物质的木屑,利用这些木屑栽培猴头易产生多头菇。②塑料袋栽培猴头装料时要上紧下抽,中间打孔不变形。接种时采用两点接种法,可缩短养菌周期10~20天。③袋栽猴头采取诱导定向出菇的方法,不仅提高产量,而且保证猴头的商品质量。④猴头子实体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5~22℃,保持空气相对湿度的办法是人工喷雾法。猴头是好气性菌类,野外栽培空气新鲜,昼夜温差大,子实体生长速度快,长势健壮,可以避免畸形菇的发生。实践证明袋栽猴头采用搭荫棚和塑料大棚出菇的方法是最切实可行的栽培方法。  相似文献   

11.
蛹虫草栽培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蛹虫草人工栽培的培养基为大米70.0%、蚕蛹粉23.0%、蔗糖5.0%、蛋白胨1.5%、酵母粉0.5%、维生素B1微量,pH值6.0,含水率60%左右.北虫草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18℃~25℃,原基分化温度为10℃~25℃,子座生长温度为10℃~25℃,孢子弹射温度为28℃~32℃,最高应控制在32℃以下.  相似文献   

12.
对白灵菇A号茵株,在生态学、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菌丝生长最适温度20~24℃,pH值6.5~7.5,培养基含水量65%为宜;最佳培养基,母种选用A1,原种选用麦粒培养基。关键词:白灵菇A号;生长条件;菌丝体。  相似文献   

13.
陈秀炳 《福建林业科技》2005,32(1):45-47,51
新选育的灵芝菌株G9109属于早熟型品种。该菌种在6~36℃温度范围内菌丝均能生长,但菌丝生长适温为18~32℃,最适温度为26℃。在木屑培养基上,菌丝粗壮、洁白、整齐,爬壁能力强,满瓶天数为20~21d。与其它灵芝菌株相比,短原木熟料栽培的G9109具有适应性强、出菇早、朵型大、菌褶金黄色等优点,是高产优质菌株。  相似文献   

14.
以引进的4个大球盖菇菌株为对象,观察在母种培养基、原种培养基以及栽培种培养基上菌株的菌丝生长状况,在栽培料上进行了产量试验。结果筛选出2个适宜东北地区栽培的大球盖菇优良菌株,其菌丝生长均匀、浓密,生长势强,生长速度快,产量高,子实体丛生,菌盖酒红色,菌柄粗壮。  相似文献   

15.
白灵菇培养基筛选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豆秸粉为主料,设不同处理对白灵菇的原种培养基和栽培培养基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用豆秸粉做白灵菇的原种和栽培培养基的主料是可行的。原种培养基中以D处理菌丝生长最快,长势最好;栽培培养基中以B处理生物学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16.
为了筛选能高效利用油茶粕进行培养的优质食用菌,就含有不同浓度油茶粕的培养基对11种食用菌菌丝生长的影响情况及菌丝对茶皂素的降解情况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培养基中分别添加25%、50%、70%的油茶粕后,除鸡腿菇外,各菌种均能正常生长,其中羊肚菌、猴头菇、西峡椴木香菇、小白菇的生长状态最好;除鸡腿菇外,各菌种均能降低油茶粕培养基中茶皂素的含量,其中羊肚菌、西峡椴木香菇及小白菇这3种菌的降解效果最明显,最高降解率分别达到62.38%、70.52%、65.57%;根据菌丝的生长速度及其对茶皂素的降解情况,筛选出的优势食用菌种分别为羊肚菌、西峡椴木香菇、小白菇。  相似文献   

17.
翘鳞肉齿菌主要生物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翘鳞肉齿菌是属于齿菌科的大型野生食用菌,调查表明,该菌多生长于海拔2000~3000m的松栎混交林或栎树林中地上,夏末秋初出菇。经在松针膏培养基和子实体浸液培养基上多次组织分离培养,获得白色纯化菌丝。菌丝在多种培养基上均可生长,但以在PDA和YMA培养基上生长最好,日生长速率可达1.80cm/d和1.77cm/d。经在5~40℃和pH2~11的范围内菌丝培养试验证明,菌丝在20~25℃和pH3~7的条件下生长最好。翘鳞肉齿菌的担子孢子圆形,具大型疣突,人为条件下极难萌发。  相似文献   

18.
以元蘑1号和元蘑5号为试验材料,利用秋季闲置黑木耳棚室进行元蘑栽培研究,对2种元蘑菌株菌丝长势、生长速度、污染率、出菇集中程度、子实体形态特征、单袋产量和生物转化率进行比较研究,筛选适合秋季黑木耳棚室栽培的元蘑菌株。结果发现:元蘑1号菌丝生长速度较元蘑5号快,污染率较元蘑5号低;出菇管理中发现,元蘑1号出菇较集中,子实体品质、单袋产量和生物转化率均较元蘑5号高。结论为元蘑1号适合利用黑木耳棚室栽培出菇。  相似文献   

19.
松菇菌种培养基添加木屑和增氧剂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松菇是大球盖菇的一个变种(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 variant)。大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 Farlow apud Murrill.)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向发展中国家推荐栽培的食用菌之一,已在欧美许多国家进行人工栽培,但培养料多要堆制发酵。松菇可以将农作物秸秆用清水浸泡后进行生料栽培,原料来源广泛,栽培技术简单,而且菇质比平菇优良,适温范围也较广,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优质菇种。我们于2004年引进松菇菌种,为搞清其生活特性,进行了一系列试验研究。研究中发现松菇虽然是草生食用菌,但对木屑有很好的亲和性,在添加木屑的培养基上生长较快,菌丝也较旺,表现出可以利用林木废弃物进行栽培的良好潜力。我国林木资源不足,但林木废弃物丰富,如林区有大量的枝丫、  相似文献   

20.
利用麦草栽培平菇,常因营养成份不足,影响菌丝生长和出菇,导致效益不高,为此,我们就磷肥对麦草栽培平菇的影响作了试验。供试菌株:901,902,905,分别从山东青州市、陕西微生物研究所引入。菌种培养基:母种培养基为 PDA,原种培养基为玉米粒培养基。栽培种培养料为:棉籽壳98%,石膏1%、过磷酸钙1%,含水量60%,pH 为6.5。方法:将干燥、无霉变的麦草粉碎,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