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稻1基本条件1.1抗性(病、虫、冷、热)每年南方稻区(不含武陵山区)品种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年度≤6.5,同时,长江上游稻m/区品种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每年武陵山稻区品种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5,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每年北方稻区品种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5,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且稻瘟病抗性(稻瘟损失率最高级)不低  相似文献   

2.
临稻5号系山东省临沂地区水稻试验站1978年以京引119(原名山法师)为母本,竹杆青为父本杂交,1984年育成。1990年通过山东省科委验收鉴定,暂定名为临稻5号。1986年参加北方稻区良种联合区试,亩产448kg,比对照京引119(亩产431.9kg)  相似文献   

3.
孙克新 《中国种业》2003,(11):32-32
粳型恢复系C418系北方杂交粳稻研究中心按照“籼粳架桥”的制恢思路,选用晚轮422与密阳23杂交配组后经连续系选而成。该恢复系具有特异亲和性、高配合力和较高的光合效率等特点。自育成以来,北方稻区的许多农业科研单位应用该恢复系与各地不同类型的不育系配组,已先后选育出屉优418、秀优418、泗优418、3优18、9优418、69优8号等一系列杂交粳稻新品种,并已开始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该恢复系已逐渐成为北方稻区杂交粳稻育种的骨干亲本,对北方杂交粳稻的选育及快速推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对C418多年的研究与观察结果,在应用C418…  相似文献   

4.
北方粳稻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与毒性及其变化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1996年对北方粳稻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和毒性频率分析的结果表明, 小种337、 237、 003、 137和537为该稻区的优势小种, 不同地区优势小种的分布及病原 菌群体的 遗传多样性存在明显差别。 对病原菌群体进行毒力频率分析的结果发现, 该稻区的稻瘟病 菌对已知抗性基因Pi-z、 Pi-zt、 Pi-t和未知抗性基因近等基因系F-21-6  相似文献   

5.
赛粳16是由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和安徽赛诺种业有限公司联合选育的粳型常规水稻新品种。该品种是以镇稻681(镇稻99/武运粳7号)作母本、盐稻3872(镇稻88/盐稻99-1)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参加北方稻区国家黄淮粳稻组试验,经过2年区域试验和1年生产试验,于2019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稻20190036。适宜在河南、山东南部、江苏淮北、安徽沿淮及淮北的稻瘟病轻发区种植。本文重点介绍赛粳16的选育经过,以及参加北方稻区国家黄淮粳稻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的综合表现,且归纳总结这几年多点示范种植集成的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6.
通过应用3个染败类型粳稻不育系与3个分子辅助选择的恢复系制种机制比较,研究北方杂交梗稻高产制种关键因素之间的关系,包括不育系与恢复系花时动态和不育系柱头亲和力、柱头外露率、张颖面积等特性及其差异。结果表明:不育系与恢复系花时高峰重叠时间对不育系结实率起决定性作用;不育系柱头亲和力、柱头外露率、张颖面积对不育系结实率起关键性作用。大田制种比较9个组合相同行、不同行结实率与制种产量的差异,得出高产制种机制在于制种父母本各因素之间相互协调。综合各研究结果,认为制种关键因素对结实率所起的作用为不育系与恢复系花时高峰重叠时间>不育系柱头亲和力>柱头外露率>不育系张颖面积。本研究为杂交粳稻高产制种在不育系、恢复系的高异交结实特征特性的选育上提供理论基础,为从根本上解决北方杂交梗稻制种产量偏低的问题和北方杂交粳稻稳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藤系138 藤系138系吉林省农业科学院1985年从日本引入并试种观察。1987~1989年参加吉林省水稻品种区域试验,同时参加北方稻区早粳晚熟组区域试验,均表现优异。1990年分别经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1991年荣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相似文献   

8.
1 概况水稻品种区域试验是使水稻育种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金桥。试验结果是品种审定推广的依据。北方稻区大多光照条件好,气温日较差大,单产居全国之首,是我国的粳稻主产区之一。北方水稻品种区域试验的目的还在于及时地沟通北方各省、市、自治区之间最新育成水稻品种(系)的应用信息,最大限度地扩大良种的应用范围,充分发挥良种的经济、社会效益,同时,为正确引种和区试点的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刘贺梅 《中国种业》2018,(8):102-103
新稻25系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秋粮研究所育成的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粳型常规水稻品种。该品种2014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稻2014045。2010-2012年参加北方稻区国家水稻品种黄淮粳稻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2014-2017年在河南省沿黄稻区开展多点高产示范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主要介绍新稻25在沿黄稻区的高产示范表现,并总结了其高产栽培技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赛粳16是由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和安徽赛诺种业有限公司以镇稻681(镇稻99/武运粳7号)作母本、盐稻3872(镇稻88/盐稻99-1)作父本杂交选育的粳型常规水稻,于2019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稻20190036。适宜在河南南部沿黄、山东南部、江苏淮北、安徽沿淮及淮北的稻瘟病轻发区种植。重点介绍了赛粳16的选育经过,以及参加北方稻区国家黄淮粳稻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的综合表现,且归纳总结了这几年多点示范种植集成的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1.
松辽5号(原代号松辽99—86)系吉林省公主岭松辽农业科学研究所耿文良研究员于1993年用(秋光×早锦)×陆誉,有性杂交,历经多世代选拔,系谱法育成的丰产性好、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优良品种,2004年1月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因其丰产性好、综合性状优良,目前已成为北方稻区水稻生产发展的主栽品种。  相似文献   

12.
安优08是以优质、抗稻瘟病水稻雄性不育系安丰A作母本与自育高配合力恢复系QN 2058作父本组配而成。该组合属籼型抗寒型高产稳产杂交稻早熟新组合。2009~2010年2年贵州省区试平均产量达9.11 t/hm2,平均比综合对照增产11.31%,群体综合性状表现好且制种易获高产,适宜高寒山区及中早熟稻稻区种植。于2011年6月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编号:黔审稻2011008号)。  相似文献   

13.
北方国家水稻区域试验近15年参试品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2001-2015年北方稻区国家水稻区域试验数据分析,发现北方稻区参试品种数量稳中有增,区域试验规模不断扩大;水稻品种产量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单产从2001年的9.08t/hm 2增加到2015年的10.11t/hm 2,增加了11.3%。通过分析产量构成因素发现,北方稻区必需有一定数量的有效穗数做基础,同时协调好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关系,才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北方水稻区域试验品种优质率平均在60%以上,品质总体较好;早熟中早粳和中熟中早粳品质优于黄淮粳稻组和晚熟中早粳。从主要米质指标上看,整精米率和直链淀粉含量相对较好,而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相对较差,是影响北方稻米品质的主要因素。北方稻区平均每年有32.7%的品种达中抗稻瘟病及以上水平,同时每年约有40%的品种因稻瘟病抗性不达标被淘汰;而且年度间稻瘟病抗性品种比例波动较大,说明北方水稻品种稻瘟病抗性不强、不稳定,稻瘟病抗性育种研究还需进一步提高和加强。  相似文献   

14.
孙世贤 《种子科技》2000,18(1):59-61
1 水稻1.1 辽盐9号:北方农业技术开发总公司选育,1997年辽宁省审定。在辽宁全生育期157d左右,与中丹2号同熟期。米质主要指标均达到部颁优质粳米一级标准。对稻瘟病、稻曲病、纹枯病均为中抗以上,并具有耐肥、抗倒、耐盐碱、耐旱、耐寒及活杆成熟、不早衰等特性。1996年至1997年北方稻区试单产488.0kg/667m2,比对照中丹2号增产10.8%。1998年北方稻生产试验单产476.7kg/667m2,比对照增产4.4%。适宜在辽宁、西北及华北中丹2号熟期稻区种植。1.2 辽盐糯10号:北…  相似文献   

15.
五优3 号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和安康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合作利用不育系五丰A 与恢复系广恢3 号配组育成的早熟籼型优质杂交水稻新组合,具有综合农艺性状优良、丰产稳产、矮秆抗倒等特性。2020 年10 月通过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陕南海拔60m 以下稻区作直播稻品种种植。  相似文献   

16.
盐稻10号系江苏沿海地区农科所新育成的优质高产多抗迟熟中粳糯稻新品种,具有米质优、糯性好、高产稳产、适应性广、抗病性强、综合性状优良等特点,2009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7.
张甲  李仕贵  晏承兴  马炳田 《作物杂志》2011,(3):127-128,137
川农优528是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和重庆三峡农业科学研究所种子开发公司用恢复系蜀恢528与不育系Ⅱ-32A配组育成的中籼三系杂交水稻新组合。该组合具有产量高、稳产性好、抗性强、综合性状好、制种产量高等特点,2005~2006年参加重庆市区试,平均单产8.53 t/hm2,较对照Ⅱ优838增产7.24%。2007年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渝审稻2007003)。该组合适宜重庆及相同生态区域海拔800m以下稻区作中稻种植。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三系杂交稻恢复系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来自全国6个稻区16个省(市、自治区)及外引的128份三系杂交稻恢复系为试验材料,采用均匀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的36对SSR引物及9个表型性状标记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根据SSR标记检测结果,基于遗传距离的Neibor-jointing聚类显示128份恢复系可分为6个类群,籼亚种(83.2%)和野败型(82.6%)大多数分布于类群1和类群2,粳亚种(81.5%)和BT型(78.6%)大部分聚在类群3,红莲型(75%)相对集中于类群1。系谱分析显示,含有IR24血缘的材料分布于4个聚类群,而明恢63及其衍生系则分布非常集中。36对SSR引物在128份恢复系中共检测出281个等位变异,平均每个位点8.0个,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He)为0.6190,其中籼亚种(0.5770)略高于粳亚种(0.5656),但未达显著水平。按恢保类型,BT型(0.5816)>野败型(0.5705)>红莲型(0.4989),野败型与BT型无显著差异,但二者均显著高于红莲型。按不同地理来源,He呈现南方稻区大于北方稻区,以华中双单季稻稻区(0.6057)最高,与其他稻区差异极显著差异;其次为西南高原单双季稻稻区(0.5326);华北单季稻稻区(0.3902)最小,与其他稻区也差异极显著。表型性状检测的标记表明,平均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为1.3980,其中籼、粳亚种分别为1.3746和1.3789,未达显著差异;不同恢保类型表现为BT型(1.4026)>野败型(1.3567)>红莲型(1.1732)。表型性状与SSR标记结果表现出一致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981*(按亚种)、0.9418(按恢保类型)和0.8835**(按稻区)。  相似文献   

19.
宜香2239系四川省宜宾市农科院用优质不育系宜香1A与优质强恢复系宜恢2239组配而成的高产香型杂交稻新品种.2004—2005年参加四川省区试,表现丰产、稳产、品质优、抗病、适应性好等特点,可广泛适应于我国南方稻区种植。2007年通过四川省审定(川审稻2007001)。  相似文献   

20.
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特点与防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黑条矮缩病(Riceblackstreakeddwarfvirus,简称RBSDV),俗称“矮稻”,该病是由传毒媒介灰飞虱传播所致的病毒病害,主要为害禾本科的水稻、大麦、小麦、玉米、高梁、粟、稗草、看麦娘和狗尾草等20多种寄主。过去该病害主要分布在南方稻区,近几年在北方稻区的发生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一般地块减产5%~10%,重者减产10%~20%。2009年以来,连续3年在莒县稻区严重发生,对水稻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