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目的】探索不同株行距配置对木薯生物量、产量性状的影响,为优化木薯栽培技术提供参考。【方法】选用华南8号木薯为材料,采用4种株行距配置方式:等株行距种植(A:0.8 m×0.8 m)、宽行窄株种植(B:1.0 m×0.6 m,)、宽窄行种植[C:(1.0+0.6)m×0.8 m,D:(1.0+0.8)m×0.6 m],于苗期、块根形成期、块根膨大期和块根成熟期测定木薯各器官组织的生物量及产量性状,并对各生育期指标与产量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随着块根的成熟,不同处理对木薯茎叶和块根生物量、产量性状等影响较明显。其中,采用宽窄行[(1.0+0.8)m×0.6m]种植的木薯叶绿素、生物量、鲜薯产量、淀粉含量和淀粉产量等明显高于其他处理,分别为2.43-3.03 mg/gFW、624.3-6222.0 g/株、49.35 t/ha、30.27%和15.90 t/ha。此外,鲜薯产量与木薯各生育时期的叶绿素含量、块根膨大期和块根成熟期的根鲜重及幼苗期、块根膨大期、块根成熟期的茎叶鲜重、块根膨大期和块根成熟期的总生物量成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宽窄行种植[(1.0+0.8)m×0.6m]是海南木薯栽培最佳的株行距配置模式。  相似文献   

2.
木薯/花生间作体系中木薯行距配置对薯块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田条件下,以等行距(0.8 m)和宽窄行(1.0 m+0.6 m)木薯单作为对照,研究了等行距和宽窄行木薯间作花生对木薯生长、薯块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宽窄行单作与等行距单作间木薯的生长、薯块品质和产量均差异不大;与单作比较,间作木薯的生长、薯块品质和产量均受到较大抑制;与等行距间作比较,宽窄行间作有助于提高木薯的根冠比、相对生长率、群体生长率、叶面积指数、鲜薯干物率和淀粉含量以及鲜薯、薯干和淀粉产量,且宽窄行间作的木薯偏土地当量比略高于等行距间作的,表明木薯间作花生模式以宽窄行为优。  相似文献   

3.
在大田条件下,以等行距(0.8 m)和宽窄行(1.0 m+0.6 m)木薯单作为对照,研究了等行距和宽窄行木薯间作花生对木薯生长、薯块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宽窄行单作与等行距单作间木薯的生长、薯块品质和产量均差异不大;与单作比较,间作木薯的生长、薯块品质和产量均受到较大抑制;与等行距间作比较,宽窄行间作有助于提高木薯的根冠比、相对生长率、群体生长率、叶面积指数、鲜薯干物率和淀粉含量以及鲜薯、薯干和淀粉产量,且宽窄行间作的木薯偏土地当量比略高于等行距间作的,表明木薯间作花生模式以宽窄行为优。  相似文献   

4.
为优化木薯‖玉米间作的栽培行距,设置木薯的等行距单作(MS1)、宽窄行单作(MS2)以及等行距间作1行玉米(MI1)、宽窄行间作1行玉米(MI2)、宽窄行间作2行玉米(MI3)共5个模式处理,测定木薯和玉米的地上部农艺性状、产量,并测定木薯的薯构型、薯肉品质及土壤理化性质等指标。结果表明,MI3比MI1、MI2玉米株高增加9.5%~11.5%、茎粗增加14.4%~18.1%、总穗数增加45.1%~59.7%和鲜穗产量增加70.9%~76.4%。与单作相比,间作的木薯茎粗存在“竞争-恢复-反超”现象,间作可使鲜薯产量增加31.4%~56.2%、薯干产量增加34.7%~58.4%、淀粉产量增加37.5%~60.1%,收获指数提高35.1%~40.5%;其中,MI3处理的增加幅度均为最大。各模式处理的薯构型为垄向半幅宽30.2~36.2 cm、垂直垄向半幅宽20.6~26.4 cm、薯深22.5~24.7 cm;垄向0~40 cm分布着95.1%~98.5%薯数和98.1%~99.8%薯重;垂直垄向0~30 cm分布着≥86.9%薯数、≥97.2%薯重;0~25 cm土层分布着93.7%~99.2%薯数、97.6%~99.9%薯重,以MI3分布最广且最深。各模式的薯肉养分含量和食味差异不显著。收获木薯后的土壤理化性质表现间作优于单作、宽窄行优于等行距,以MI3最优。综上,宽窄行木薯间作2行玉米模式在木薯地上部长势、薯构型、产量和土壤理化性质方面优势最大,建议在海南省木薯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不同间作模式对木薯和玉米共生期间的农艺性状、根系分布、土壤理化性状和根系养分含量的影响,为优化木薯间作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华南9号食用木薯和特早熟糯玉808鲜食玉米为试验材料,设等行距、宽窄行单作木薯及木薯等行距间作1行玉米、宽窄行间作2行玉米共4个处理,对比分析二者共生期间的农艺性状、三维立体根系分布以及不同土层的土壤理化性状和根系养分含量。【结果】宽窄行的木薯和玉米地上部长势均优于等行距。宽窄行间作比等行距增产玉米21.1%。单株的玉米、木薯根系均以植株为中心水平对称,由里向外呈由密至疏分布;单株玉米根系呈上密下疏、上窄下宽分布,68.7%~77.3%根重、46.2%~49.4%根长、52.7%~59.3%根表面积聚集在玉米行两侧各宽10 cm、深10 cm土带内;单株木薯根系呈上密下疏、上宽下窄分布,细根的50.8%~61.4%根长、47.7%~57.2%根表面积聚集在木薯种茎基端线两侧各宽20 cm、深10 cm土带内,而粗根的35.7%~42.0%根长、39.3%~48.8%根表面积和35.9%~46.3%总根重聚集在木薯种茎基端线两侧各宽20 cm、种茎中线两侧各宽30 cm、深10 cm土块内。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钾及作物根系磷钾含量基本呈表层(0~10 cm) > 中层(10~20 cm) > 深层(20~30 cm)的分布规律,而作物根系氮含量则表现相反规律;土壤和木薯、玉米根系的氮磷钾含量基本呈间作 > 单作,其中,宽窄行间作玉米的绝大部分养分指标为最高。【结论】玉米和木薯根系虽穿插生长,但其密集生长带(块)互不重叠,为弱竞争关系,以宽窄行为优,且宽窄行木薯间作玉米有利于提高两者的根系养分、土壤养分含量和玉米产量,故生产中推荐宽窄行木薯间作玉米模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木薯是我国华南地区重要的淀粉或能源作物,目前主要依靠人工收获,生产成本高、 经济效益低。近年来研发的木薯收获机与当前等行距的栽培方式难以相适应,表现为牵引收获机的拖拉机行走 轮不可避免地碾压在木薯行上而压断木薯块根,造成块根损失率高达 17%。【方法】为避免拖拉机碾压木薯 行、提高块根收获率,针对有利于机械化收获的要求,以 66.2 kW 拖拉机的轮距尺寸为参考,设计了宽行距 120 cm、窄行距 60 cm、垄高 25~30 cm 的宽窄双行起垄种植的栽培模式,研制了配套的木薯起垄机和木薯联合种植机, 并在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开展不同产区适应性试验。【结果】采用宽窄双行起垄种植栽培模式,起垄 机作业效率 0.6~0.8 hm2/h,种植机作业效率约 0.6~0.7 hm2/h,机械化种植效率比人工提高 23 倍,机械化种植成 本仅为人工种植的 50%,木薯产量在 33~42 t/hm2,机械化收获时能够有效避免拖拉机碾压木薯行、显著减少断薯, 损失率在 5% 以下。【结论】宽窄双行起垄栽培模式,能够较好地适宜机械化种植与收获,促进农机农艺的高 度融合。  相似文献   

7.
【目的】选育高产、高淀粉含量及适合间作套种的木薯新品种,为广西木薯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方法】2010~2015年,以木薯品种新选048为母本,采用自然杂交与胚挽救的方法,经连续多年多世代系统选育,获得木薯新品种桂木薯6号,并对其鲜薯产量、淀粉含量、收获指数、发芽率及抗逆性等进行评价。【结果】2012~2013年初级与高级评价结果表明,桂木薯6号鲜薯产量、淀粉含量和收获指数均高于对照品种华南205(CK),其中在广西武鸣初级评价中,鲜薯产量比CK高66.7%,在广西武鸣和隆安高级评价中,鲜薯产量分别比CK高70.1%和73.3%,增产均达显著水平(P<0.05,下同);两年不同地点的评价试验中,平均鲜薯产量比CK增加70.0%,平均淀粉含量比CK增加1.0%,且收获指数均高于CK。2014和2015年区域试验结果表明,3个试验点(广西武鸣、桂平和合浦)桂木薯6号平均鲜薯产量分别比CK高53.4%和50.3%,平均淀粉含量分别比CK增加1.4%和2.1%,增产均达显著水平。桂木薯6号平均发芽率98.5%、平均株高2.5 m、平均茎粗3.5 cm,生长势较强,属不分枝类型,具较强抗旱性,但抗风性较差。该品种于2016年4月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结论】桂木薯6号具有稳产高产、收获指数高、品质优良及抗旱能力强等优点,生产中可单独种植,也可与其他经济作物进行间作或套种,适合在广西进行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8.
木薯块根不同部位的营养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木薯块根中营养成分的分布规律,以提高木薯的综合利用价值。【方法】分别取6份木薯种质全薯、薯肉、薯皮的头、中、尾3段,测定其β-胡萝卜素含量及干物质、粗淀粉、粗蛋白、可溶性糖和粗纤维6种营养成分的质量分数,并分析不同部位营养成分的相关性。【结果】薯肉的干物质、粗淀粉质量分数分别是薯皮的1.3~1.8倍和1.2~2.8倍,表现为薯肉全薯薯皮;薯皮的β-胡萝卜素含量及粗蛋白、可溶性糖、粗纤维质量分数分别是薯肉的1.2~15.3,2.4~6.7,1.2~2.2和3.4~7.5倍,表现为薯皮全薯薯肉;薯皮干样的粗淀粉质量分数为27.1%~69.0%,是薯肉的32.8%~93.3%;6份木薯种质的全薯、薯肉、薯皮的头、中、尾3段粗蛋白、干物质质量分数均表现为头段中段尾段,且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结论】木薯薯皮营养成分丰富,应重视木薯薯皮的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9.
广西甘蔗全程机械化相适应种植行距及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种植行距对甘蔗品种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为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提供参考。【方法】选取10个不同甘蔗品种,连续7年进行100~160 cm不同行距和宽窄行距组合130+50 cm共7种行距模式的田间试验,测定各模式下甘蔗产量及各农艺性状标。【结果】]种植行距从100 cm增大到160 cm时,甘蔗有效茎数和蔗茎产量均表现出随行距的加宽呈降低趋势。140cm相比110 cm行距模式,甘蔗有效茎数减少4470株/hm~2,减少7.6%;蔗茎产量减产9030 kg/hm~2,减11.3%;有效茎数与产量的相关系数为r=0.5198**;130+50 cm的宽窄行模式在管理水平较高的条件下,品种桂糖31号的第4年宿根栽培可达105 t/hm~2以上的产量水平;品种桂糖31号、粤糖55号在宽行种植下的产量变化差异较小,并有较高的群体茎数自我调节能力和宿根性。【结论】配套相适应的现代田间设施和管理技术的条件下,广西的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可通过选择相适应的良种进行140 cm的宽行种植或者130+50 cm宽窄行的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是为利用广西南亚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自育木薯优良新品种,开展不同地力环境及不同密植的配套栽培技术而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桂垦09-26’、‘桂垦09-11’在坡地种植的鲜薯产量高于平地种植,平均亩产达到3t以上,表明这2个品种(系)更适于在坡地种植;而这2个品种(系)在宽窄行种植[(1.0+0.8)m×0.8m]的鲜薯产量明显优于其他处理,表明该株行距配置方式是较理想的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筛选适宜种植的木薯种茎长度,为我国木薯的高产高效栽培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华南205木薯为试材,设5.0、10.0、15.0、20.0和25.0 cm 5个种茎长度处理,以相同密度(1.0 m×1.0 m)进行种植,调查各处理的出苗率、株高、茎径、块根的薯长和薯径、单株结薯数和单株薯重及单位面积产量,测定块根的淀粉含量、氢氰酸含量和干物率,并分析产量构成因子、品质性状与种茎长度间的相关性。【结果】较短的木薯种茎不易于出苗;在生长前期植株株高和茎径受种茎长度影响较明显,种茎越长株高和茎径越大,但超过一定长度的种茎其株高和茎径优势表现不明显;不同种茎长度对木薯产量构成因子影响不同,较短的种茎有利于单个块根生长,不利于单株结薯数形成,较长的种茎有利于单株结薯数形成,不利于单个块根生长。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种茎长度与单株结薯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下同),与薯长和薯径呈极显著负相关;15.0 cm种茎长度处理木薯的单位面积产量最高,为37 500.0 kg/hm~2,5.0 cm种茎长度处理木薯的单位面积产量最低,为31 650.0 kg/hm~2,二者间差异显著(P0.05,下同);种茎长度与块根氢氰酸含量呈正相关,与淀粉含量呈负相关,与干物率呈显著负相关,其中10.0和15.0 cm种茎长度处理木薯的干物率显著高于20.0和25.0 cm种茎长度处理。【结论】选择长度为15.0 cm的华南205木薯种茎进行种植,既可节省木薯种茎用量和提高播种效率,又可获得较高的木薯产量及较好的生长性能和品质。  相似文献   

12.
不同株行距对甘薯生长和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0.8~1.0 m行距和0.15~0.25 m株距条件下,采用9种不同株行距配置方式,在海南省种植短蔓型甘薯品种广薯79,结果表明:加宽行距有利于提高分枝数、单株鲜薯重、干物率、薯干产量和淀粉产量;缩小株距有利于提高鲜薯产量和薯干产量;加宽株距有利于提高分枝数、单株结薯数、单株鲜薯重和大中薯比率。在9个处理中,0.8 m×0.15 m株行距配置方式收获最高的鲜薯产量,(0.9~1.0 m)×(0.15~0.20 m)株行距配置方式获得较高的薯干产量和淀粉产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研究木薯不同叶片采摘量及采摘时间对木薯主要生长性状的影响。【方法】以华南205为试验材料,采用双因素完全随机设计的试验方法,测定木薯叶的不同采摘量、不同采摘时间对木薯株高、主茎粗、主茎高度、单株鲜茎叶重、单株鲜薯重及鲜薯淀粉含量、收获指数等指标的影响。【结果】木薯叶的不同采摘量对株高、主茎粗、主茎高度、单株鲜茎叶重及单株鲜薯重等5项生长性状影响大,方差分析及F测验结果显示均为极显著差异,不同采摘时间对株高、单株鲜茎叶重及收获指数的影响较大;此外,所有处理的单株鲜薯重均较对照有所增加,种植3个月后,每次采摘量为1/3,每30 d采摘1次处理的株高、主茎粗、主茎高度、单株鲜叶重、单株鲜薯重等生长性状指标达到最大值,同时单位面积产量也达到最大,而且获得的叶片量在所有处理中排位为第三,为最优处理。【结论】种植3个月后,每次采摘量为1/3,每30 d采摘1次为华南205的最佳采摘方式。  相似文献   

14.
密度与行距配置对川中丘区玉米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探究密度与行距配置对川中丘区玉米物质积累、转运和分配及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2个密度(D1:4.5×104株/hm~2、D2:6.75×104株/hm~2)和5个行距配置方式(100、80、60 cm等行距和150 cm+50 cm、110 cm+50 cm宽窄行),研究密度与行距配置对玉米物质生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密度和行距配置对玉米物质积累和产量影响的互作效应显著。低密度显著提高了玉米花前、花后物质转运量、穗粒数、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和单株籽粒产量,与D2相比,D1分别提高了24.77%、22.73%、25.13%、26.72%和23.21%,且等行距玉米单株干物质积累量、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均显著高于宽窄行,玉米产量以60 cm等行距配置产量最高。高密度显著提高了玉米群体物质积累量和产量,与D1相比,D2成熟期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与产量平均提高18.40%和21.74%,且宽窄行显著提高了花后物质积累量和玉米产量,玉米产量以110 cm+50 cm的宽窄行配置产量最高。【结论】川中丘区4.5×10~4株/hm~2密度下采用等行距配置可改善玉米植株个体物质积累分配,进而促进单株干物质生产提高产量,而6.75×10~4株/hm~2密度下宽窄行配置(110 cm+50 cm)能有效缓解密植个体竞争,提高玉米花后干物质积累,进而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垄距对广薯87藤叶和鲜薯产量的影响。[方法]以食用红心甘薯新品种广薯87为研究材料,在种植密度为6万株/hm~2的情况下,研究5个不同垄距(75、80、85、90、95 cm)处理对甘薯藤叶和鲜薯产量的影响。[结果]随着垄距的增大,藤叶产量也逐渐上升;在95 cm垄距处理时,藤叶产量达最大值,为12 656.3 kg/hm~2。因此,可通过适量加大垄距的宽度来提高藤叶产量。随着垄距的增大,鲜薯产量逐渐上升;当垄距为90 cm时,鲜薯产量达最大,为34 875.0 kg/hm~2。但垄距达95 cm时,产量反而开始降低。[结论]综合考虑,在西南丘陵地区甘薯机械化起垄时,垄距为90 cm时广薯87能获得较为理想的产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筛选出适合与甘蔗间套种的春大豆品种,为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甘蔗春大豆间种提供参考。【方法】2011年利用9个春大豆品种进行不同甘蔗间作模式(甘蔗行距分别为1.2和1.0 m)的筛选试验,调查大豆田间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甘蔗行距1.0和1.2 m栽培模式春大豆生育期和产量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8(P =0.0142)和0.69(P =0.038)。华春2号在1.2和1.0 m栽培模式下的产量均最高,分别为2222.22和2083.33 kg/ha。在甘蔗行距为1.2 m的栽培模式下,桂春10号和泉豆7号产量较高;而在甘蔗行距为1.0 m的栽培模式下,桂春10号和华春5号产量较高。【结论】华春2号、桂春10号和泉豆7号适宜与甘蔗在行距1.2 m栽培模式下间作,华春2号、桂春10号和华春5号适宜与甘蔗在行距1.0 m栽培模式下间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提高彩色马铃薯试管薯结薯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为工厂化生产试管薯提供依据。【方法】以8个彩色马铃薯株系为供试材料,研究12%蔗糖、0.5 mmol/L水杨酸、40 mmol/L高钾处理对彩色马铃薯试管薯结薯的影响。【结果】12%蔗糖处理可提高单株试管薯产量和淀粉含量。0.5mmol/L水杨酸处理使不同株系增产19%~192%,但淀粉含量略有下降。40mmol/L高钾处理对试管薯产量和淀粉含量作用不显著或抑制少量株系试管薯形成并降低淀粉含量。此外,水杨酸具有促进结薯提前的作用,可比对照平均提前约15~25 d形成直径3~5 mm薯块。生产1 kg彩色马铃薯试管薯,0.5 mmol/L水杨酸处理的试剂成本最低,只有对照的56.89%。【结论】0.5 mmol/L水杨酸处理具有成本低、结薯效率高的优点,具有实际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甘蔗宽行距种植与当地常规行距(1.0 m)种植对宿根蔗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效应以及 不同品种对不同行距的适应性,探索适应不同收获机型的甘蔗品种和甘蔗宽行距宿根管理技术,为甘蔗机械收 获的大面积推广提供依据。【方法】在新植蔗种植行距试验的基础上,留宿根观察,以桂糖 29 号、福农 39 号 和粤糖 60 号 3 个优良品种为供试甘蔗品种,设 3 种种植行距(1.0、1.2、1.4 m),对其在 3 种种植行距下农艺 性状进行研究。【结果】种植行距 1.4 m 处理,桂糖 29 号每 667 m2 含糖量 734 kg,比对照增产 26.99%,粤糖 60 号宽行种植处理与对照接近;桂糖 29 号和粤糖 60 号在宽行距种植下其农艺性状、产量性状综合表现均优于 对照,对宽行种植具有良好的适应性。【结论】福农 39 号在宽行距种植上不具有优势,不适宜进行中大型机器 种植管理;桂糖 29 号对宽行距种植具有良好的适应性,生产上可采用 1.4 m 行距作为适宜机械化全程种植管理 的最佳行距;粤糖 60 号对宽行种植也具有良好的适应性,生产上可采用 1.4 m 行距作为机械化全程种植的最佳 行距。  相似文献   

19.
以金徐薯69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扦插时间对鲜薯产量、商品薯产量、商品薯率的影响及其产量的动态变化,并确定了适宜的扦插期和收获期。结果表明,不同的扦插时期对金徐薯69的鲜薯产量、商品薯产量、商品薯率有直接影响。适当提早扦插、适时收获可获得较高的鲜薯产量。金华地区最迟扦插期应掌握在7月上旬以前,收获时间掌握在扦插后120~140 d。  相似文献   

20.
大棚鲜食蚕豆间作蔬菜不同方式的产量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鲜食蚕豆大棚覆盖条件下的产量表现,挖掘增产潜力,探索提高大棚耕地产出的有效途径,以莴苣、黑塌菜、豌豆3种蔬菜为试验材料,采用大区对比方法对大棚鲜食蚕豆100 cm等行、130 cm+70 cm宽窄行和160 cm+40 cm宽窄行3种行距配置及间作莴苣、黑塌菜和豌豆3种蔬菜的产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蚕豆纯作时,100 cm等行产量最高,130 cm+70 cm宽窄行、160 cm+40 cm宽窄行分别减产9.25%和22.27%,差异显著;间作莴苣、黑塌菜和豌豆后,160 cm+40 cm宽窄行的蚕豆鲜荚分别是增产9.72%、增产14.91%和减产16.98%;130 cm+70 cm宽窄行的蚕豆鲜荚分别减产6.27%、增产5.86%和减产18.41%;100 cm等行种植的蚕豆鲜荚分别减产10.86%、增产3.23%和减产24.07%;3种行距配置间作的3种蔬菜产量,均以160 cm+40 cm宽窄行最高,130 cm+70 cm宽窄行次之,100 cm等行种植最低。由此得出,行距配置对大棚鲜食蚕豆产量有着显著影响,蚕豆间作蔬菜时其产量表现与行距配置、蔬菜种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