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兰科为植物保护的旗舰类群,其多样性特征代表着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及环境保护状况。为揭示黔中喀斯特区峡谷兰科植物多样性特征,采用路线与典型样地结合调查方法,研究了南江大峡谷等10个黔中峡谷兰科植物种类组成、多样性、生活型及区系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兰科植物共计20属44种,以羊耳蒜属(Liparis)、兰属(Cymbidium)等5属为主,比例达60.5%,单属种和寡属种占29.5%;生活型全为附生兰(22种)和地生兰(22种),不同峡谷区的兰科植物生活型比例有所不同,多以附生为主;属的地理成分可划分为7类型和2变型,以热带和东亚分布型为主;种的分布以世界广布及热带为主,中国特有种有12种,占总种数的27.3%。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对雾灵山保护区兰科植物的种类组成、区系特征、生活型特点和地理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区内共有兰科15属22种,少种属较多,杓兰属为优势属,资源相对丰富;区内兰科植物北温带分布属、种占总属、种的60.00%、63.66%,植物区系温带、过渡性特征明显;生活型以陆生为主,腐生兰种类少;区内兰科植物分布的海拔不同,分布区域较广的为凹舌兰、角盘兰和大花杓兰,随海拔的增加,兰科种数分布呈“单峰型”;兰科植物分布较集中的区域为海拔1300~1800m的森林群落,表明兰科植物丰富度与植被类型和海拔关系密切;根据Saraujea公式计算,雾灵山与小五台山保护区的兰科植物区系相似系数为0.8667,塞罕坝所有属在雾灵山均有分布,说明3地的兰科植物具有较高的同源性;结合当前保护区的实际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3.
通过典型生境路线法对保护区内兰科植物进行调查,根据兰科植物分布情况及调查过程中的遇见率高低,将物种丰富度划分为:高、中、低、罕见4个等级,并依据《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与《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对九连山兰科植物濒危状况进行统计,与其他保护区内兰科植物种类的濒危状况进行比较,分析资源现状与受威胁因素,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结果表明:九连山兰科植物共有40属91种,生活型齐全,以地生兰为主,其中地生兰26属53种,附生兰11属30种,腐生兰5属8种,特有种20种,含1种或含2种的属占优势。本保护区被《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收录7种,被《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收录88种,与广西雅长、广东南岭、福建虎伯寮3个自然保护区相比,九连山被《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收录种数的比例最高,雅长次之,南岭最少,被《IUCN物种红色名录》收录的种类极少;与省内6个保护区相比,九连山CR与EN的总种数最多,特有种多。九连山兰科植物资源丰富,但水平分布不均匀,以保护区为分布中心,总体上显现零星分布的格局,局部呈现密集分布;其兰科植物从山脚到山顶都有分布,主要在中海拔段500~900 m的分布种类最为丰富,其丰富度等级主要以低的种类为主。针对人为滥挖乱采、极端天气影响、生境地破坏等威胁因素,提出九连山野生兰科植物的保护应以就地保护为主,加强管理,建立兰科资源信息库,确定物种保护优先次序为辅的保护策略,引进人工快速繁殖技术,开展"回归"自然的研究,并加强对传粉昆虫以及其生境地的保护。  相似文献   

4.
滇西北兰科植物海拔分布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实际调查和整理相关文献资料,确定滇西北兰科植物409种,其分布的海拔范围为650~4700m;并按400m划分海拔段,共9个梯度,分析其垂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滇西北兰科植物的垂直分布格局呈“中间膨胀型”或“单峰型”,随着海拔升高,各海拔段兰科植物的数量依次为92、167、194、223、192、159、129、58、32种,其中1051—3000m海拔范围的物种多样性较高;相邻海拔段兰科植物种类相似性系数较高,海拔段相隔越远,相似性系数越小;生活型以地生兰为主,1051~1450m海拔段附生兰种类较为丰富,1851~3450m海拔段地生兰种类较为丰富,各海拔段腐生兰种类较少;1851—2250m海拔段区系成分最多,物种数为223种,占该区域兰科植物总数的54.52%;该区域的区系平衡点在海拔2115m左右,生活型平衡点在海拔2050m左右。  相似文献   

5.
为更好地保护兰科植物资源,本研究采用线路调查和样地调查方法,对西藏察隅慈巴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兰科植物进行了调查,编制了兰科植物名录,进行了区系特点分析,提出了保护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保护区内共有兰科植物38属73种,地生兰种类占比72.6%,其中斑叶兰属、舌唇兰属、鸟巢兰属、虾脊兰属资源最为丰富;2.保护区内兰科植物以温带分布为主导,是温带分布型兰科植物保护的理想场地。3.为保护兰科植物资源的多样性和群落稳定性,管理上需要从实地抚育、野外回归和提高群众保护意识上进行加强。  相似文献   

6.
贵阳市兰科植物多样性及区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10要2013 年野生兰科植物资源调查为背景,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贵阳市野生兰科植物的种类组成、多样性特征、地理区系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该区物种种类组成丰富,共有兰科植物80 种,分属34 属,以兰属种类最多、占16.25%,绶草属、瘦房兰属、短瓣兰属等23 属各占1.25%;(2)分布范围广泛,涉及在黔中6 大植被类型,但多集中分布在海拔800~1 200 m 的生态环境保护较好的地段;(3)生活型组成齐全,以地生兰和附生兰为主,有地生兰48种,占总种数的60%,有附生兰(包括半附生)29 种,占总种数的36.25%,腐生兰仅3 种,占总种数的3.75%;(4)区系组成丰富,可划分为10 个类型和1 个变型,以热带成分为主,温带成分次之;特有种类比例较大,中国特有2 属、24种,占总种数的5.88%、30.00%;(5)受危种类多,近危36 种,易危33种,濒危8种,极危1种,无危仅有2种。  相似文献   

7.
山东维管植物特有种的生物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维管植物特有种的物种组成多样性、生活型多样性和空间分布格局多样性及其生态地理特征和区系特征。并对特有种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发展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为探明贵州兰科植物的分布情况,对贵州省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和珍稀濒危及特有植物资源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发现:无叶美冠兰Eulophia zollingeri (Rchb.f.)J.J.Smith、大花无柱兰Amitostigma pinguicula (Rchb.f.et S.Moore)Schltr.、长叶山兰Oreorchis fargesii Finet、广东盆距兰Gastrochilus guangtungensis Z.H.Tsi、芳线柱兰Zeuxine nervosa (Lindl.)Trimen、紫花鹤顶兰Phaius mishmensis (Lindl.et Paxt.)Rchb.f.为贵州兰科植物新分布;对6种兰科植物贵州新分布的形态特征、生长及生境等情况进行记录整理表明,贵州喀斯特地区兰科植物地理区系成分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这对掌握和保护喀斯特地区兰科植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多样性及保护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以北京市兰科资源整体调查为背景、以对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3年来多次植物调查的基础上,发现保护区内有兰科植物14属16种,为北京兰科植物最丰富的地区之一。通过物种和生境多样性、生活型和区系的分析讨论,指出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地形复杂多样,多种环境均适合兰科植物生长;保护区内兰科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多为北温带性质,兼有一定的旧世界温带性质;生活型有陆生型和腐生型两种。针对目前兰科植物的生存状况,提出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10.
甘南林区兰科植物区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甘南林区兰科植物计有39属83种及1变种。区系分析的结果表明:甘南林区兰科植 物的种类丰富,属的地理成分多样,区系整体属于温带性质,并有少数临界分布的热带成分;种 的分布型以温带的东亚成分、尤其是中国一喜马拉雅植物亚区的区系成分为主;中国特有种占很 大比重,其中横断山地区及其邻近地区特有种居首要地位;白龙江下游小区是我国兰科植物在亚 热带北缘种系分化和适应性辐射的结点,可作为东亚两大植物亚区分界线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为摸清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的兰科植物种质资源概况,制定合理的保育策略,笔者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范围内的野生兰科植物为研究对象,在全域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兰科植物保护紧迫性综合评价体系,分析致濒危原因,并筛选出重点保护物种。结果表明:在调查到的81属230种兰科植物中,需优先监测保护的物种共98种,筛选出排名前10物种共12种(其中3种并列第10);狭域物种共14种,占已调查种数的6.09 %;极危种7种、濒危种26种、易危种48种,合计占已调查种数的35.22 %;受威胁兰科植物148种,占已调查种数的64.35 %;共筛选出17个兰科植物热点分布区。研究区域内的兰科物种多样性较早年研究数量增多,生境破坏对兰科植物影响最大。本研究对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野生兰科植物建立了优先保护监测区域,利用较少的资源保护更多的物种,对制定合理、科学和有效的保护策略提供了本底资料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2.
】金佛山现有兰科植物38属、84种,其区系组成以亚热带和温带的东亚区系成分为主。其中,广布东亚植物区的种类有20属26种,属于东亚植物区中的中国—日本亚区的种类有21属35种,属于东亚植物区中的中国—喜马拉雅植物亚区的种类有12属22种,属印度马来区系的种类1种。金佛山地区兰科植物中国特有种有28种,该地区特有种仅1种。  相似文献   

13.
为掌握麦秀林区野生兰科植物资源现状,对麦秀林区兰科植物进行资源调查。共调查到12属14种野生兰科植物,分别占青海省兰科植物的57.14%和41.18%。麦秀林区兰科植物主要以全草、块根和块茎的方式入药。初步掌握了麦秀林区兰科植物的种类、生境、药用部位和药用功效等基础资料,为麦秀林区兰科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附生兰的物种组成、分布及与生态因子的关系,对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中的鹦哥岭地区的附生兰进行了调查,采用CCA探索了环境因子对物种组成的影响,计算了各环境因子对物种组成的总效应和净效应,并分析了附生兰物种丰富度和多度在不同环境梯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 所选9个环境因子共解释了物种组成变异的7.8%,其净效应由大到小依次为植被类型、树皮类型、年平均气温、每月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平均值、最干月降雨量、海拔、郁闭度、坡向、坡度,仅坡度的净效应未达到显著。(2) 随海拔升高,附生兰物种丰富度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中低海拔段(700~900 m)物种最丰富,附生兰多度呈现出递增的趋势;缓坡地段,附生兰物种丰富度与多度均较高,阳坡和半阳坡的附生兰物种丰富度与多度较阴坡与半阴坡少;粗糙的树皮更易着生附生兰,覆盖物为树皮上的附生兰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多数附生兰倾向于生长在弱光环境中;低地雨林中附生兰物种最丰富,热带针叶林中的附生兰具较高的优势度;附生兰倾向于分布在较低的气温、每月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差值在(7.8~7.85)℃之间的生境中;在降雨量较多的环境中,附生兰物种丰富度和多度较高。  相似文献   

15.
 对云南部分兰花种植区的文心兰、蝴蝶兰、大花惠兰上发生的病毒病进行了调查与病原鉴定。兰花感染病毒后,主要以在叶片形成黑褐色的坏死斑为主。在文心兰不同品种中,T系列的病毒病发病率最高。经电子显微镜、血清学和RT-PCR等方法综合鉴定,确定危害云南兰花的主要病毒为建兰花叶病毒(Cymbidium mosaic virus,CyMV ) 和齿兰环斑病毒(Odontoglossum ringspot virus,ORSV ),其中CyMV为优势种,有时出现CyMV 和ORSV复合侵染的情况。  相似文献   

16.
15份虾脊兰属植物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虾脊兰属植物的遗传多样性,从100个随机RAPD引物中筛选出14个多态性较好的引物对15份虾脊兰野生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4个RAPD引物共扩增出254条带,其中多态性带243条,多态性比率为95.67%;15份虾脊兰野生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的变幅从0.258 8到0.684 8,平均值为0.471 8,表明虾脊兰属植物的遗传多态性较丰富.按UPGMA法对供试材料进行聚类分析,将15份虾脊兰野生种分为三大类,这与其所生长的地理环境及海拔高度有较好的一致型.  相似文献   

17.
云南兰科植物菌根内生真菌种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云南省兰科植物主产区的8个地区11个品种89株兰科植物的营养根上分离获得真菌菌株184个,其中出现频率较高或文献曾报道为兰科内生菌根真菌的有65个.根据菌落形态、菌丝特征、产孢结构、孢子形态及子实体诱导等大致分为18类,分别隶属于丝核菌属、兰科丝核菌类、毛壳菌属、木霉属、镰刀菌属、顶枝孢、束格孢属、团丝核菌属、Trichosporiellasp.、Gli-omastix murorum、兰小姑、微囊菌属、Catenularia piceae、丝孢纲的其他属等.  相似文献   

18.
文心兰设施栽培中蜗牛和蛞蝓为害规律及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海南文心兰设施栽培中蜗牛和蛞蝓的种类、发生及为害规律,并提出以物理隔离法(水碗法、矿泉水瓶法)为主,辅以毒饵诱杀、药剂防治、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9.
经过实地调查、标本鉴定与资料搜集,贵州施秉县云台山南方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现有兰科植物18属28种(含种下分类群)。根据云台山野生兰科植物的资源现状及生物生态学特性,针对目前兰科植物保育存在的问题,分析了过度采挖、森林砍伐、土地开垦等人为的威胁因素,从兰科植物维持机制角度提出了云台山兰科植物的保护措施和保育对策。同时,对该区野生兰科植物的生活型进行了分类研究,为开发和保育该区的兰科植物以及为施秉县云台山作为“中国南方喀斯特”第二期世界自然遗产申报项目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