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河北衣大201号,系华农二号与金皇后杂交而成的品种间杂交种。1953年进行了产量鉴定,比保定地区的夏播农家品种产量高。1955—1962年进行了五次夏播品种比较试验,每亩产量达532.5—664.2斤,比华农2号增产30.8—56.3%;比石交一号增产3.4—25.6%。  相似文献   

2.
1962—1964年,我组进行了苕子留种田使用硼、钼的试验,结果证明,硼、钼(尤其是硼)对提高苕子种子的产量有良好的效果。前两年在南京马肝土上试验,每亩用硼酸45克(9两)作苕子基肥,种子产量比对照高18.4%;初花期每亩喷0.03%硼酸液200斤,比对照增产9.6—17.4%;在初花至盛花期喷0.015%硼酸液2—3次,比对照增产13—  相似文献   

3.
据云南省玉溪菸草试验站1964年的试验,施用过磷酸鈣(分作基肥和追肥)可以提高菸叶的产量和品質。每亩施15—30斤,单产提高10.05—10.6%,每斤可增产菸叶1.21—2.29斤;每亩施45—60斤,单产提高15.75—17.32%,每斤可增产菸叶0.98—1.19斤。菸叶烘烤后,组织致密,颜色鲜亮,油份足,弹性好,上等菸增加,级外菸減少。每亩施15—30斤的,1—3级菸占17.12—20.32%,级外菸仅占4.71—4.73%;施用45—60斤的,与施用15—30斤  相似文献   

4.
一、早粳农垦二十号。系北方耐冷性品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于1959年引进,1961年起参加試驗,至1963年統計,据全省五个試点八次試驗,产量居首位三次,第二位四次,第四位一次,平均亩产八百一十五点一斤,比有芒早粳、北京粳、宁丰等增产11.8——30.1%,平均增产19.6%。我院自1960年至1964年連續五年試驗,产量居首值二次,第二位三次,平均亩产八百四十三点二斤,比有芒早粳、北京粳增产11.8—28%,平均增产21.6%。1965年参加大田生产,計种植五点四九宙,因栽插过稀,前期灌水较深,蘖肥延迟施用,影响分蘖和穗數,但平均亩  相似文献   

5.
一、棉田种植绿肥可以提高棉花产量 棉田种植绿肥是解决棉田肥源,保证棉花稳产高产的重要措施。我省从1962—1964年期间,在棉田绿肥试验方面,曾先后进行了10个试验27项处理,都一致表现增产,其增产幅度为6—42%。1963年,荆州专区农业局在石首、监利两县重点调查十个生产大队,棉田用苕子压青;子棉增产65%;我所连续三年试验结果,棉田种植黄花苜蓿后,棉花产量逐年上升,由原来每亩产子棉312.9斤上升到385斤,国营蒋湖农场棉田种  相似文献   

6.
农垦五十八号是一个水稻高产良种,1964年我市由江苏省江宁县引进试种,全市共种植二千一百多亩,一般亩产在七百至八百斤左右,比本地单季晚稻麻壳秈增产20—50%,高的亩产达一千斤以上。如卜塘公社黄庄生产队试种的三点四亩,平均亩产八百零一斤,比四点五亩麻壳秈亩产五百八十七点三斤,增产36.4%;上庄生产队共种十八亩,平均亩产八百二十九斤,其中青年试验田一点四亩,平均亩产九百六十四点三斤。合罗公社楊桥三队试种十点三二亩,平均亩产九百五十九点四斤,比历年单季晚稻最高亩产六百斤增产60%,其中一块样板田四点六五亩,平均亩产达一千零六十六点二斤;此外,卜塘公社宋庄生产队作双季连作晚稻栽培的一点五亩,两季平均亩产一千一百六十六点六斤,其中农垦五十八号亩产五百六十六点六斤,在相同的条件下,比小红稻亩产四百四十四斤,增产25.6%。1964年,我们对这个品种的栽培技术作了调查,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 为了研究棉花整枝与产量的关系,我们于1979年进行了棉花整枝试验研究,结果整理如下。本试验为复因子试验,设计为:①不整枝,②粗整枝(仅脱裤腿、打顶),③细整枝(脱裤腿、打边心、去赘芽、打老叶、去空枝及打顶).一、棉花整枝与产量、品质的关系:棉花细整枝的产量最低,但霜前花多,亩产籽棉339斤,霜前花312斤;粗整枝的产量最高,亩产籽棉384斤,比细整枝的每亩增产13.4%,霜前花302斤;不整枝的亩产籽棉381斤,比粗整枝的略低,但比细整枝的每亩增产12.4%,霜前花289斤。细整枝的棉花虽然霜前花率达92%,但每亩仅比粗整枝  相似文献   

8.
1973年以中棉所7号为母本,徐州142为父本,进行品种间杂交.1976年自杂种三代选株,1979年育成.1982年3月经江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合格,命名为徐棉6号.一、产量表现经多点鉴定,1979年7个试点平均亩产皮棉137.2斤,较对照徐州142每亩增收皮棉18.7斤,增产15.8%.1980年6个试点平均亩产皮棉205.1斤,较对照鲁棉1号原种每亩增收皮棉15斤,增产8.9%.1980年首次参加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全省12个试点全部增产,平均亩产皮棉123.9斤,较对  相似文献   

9.
光矮6号系我所1969年从珍珠矮11号复壮田里选出的一个变异单系,经培育而成。通过多年试验和示范表现了高产(禾文)产。1972年亩产916斤,比珍珠矮11号增产3.25%;1973年在全县重点社队进行试验,据6个公社9个品比试点结果,除一个点的产量与对照种珍珠矮11号平产外,其余8个点的产量均居第一、二位,折合亩产为782.9——1015.5斤,比对照种珍珠矮11号增产0.68—15.41%;1974年参加我所区域试验,亩产达到1265斤,居十个参试品种的第一位,比对照种珍珠矮11号增产4.11%,在确山县水初  相似文献   

10.
在国外的水利事业中,喷浂发展较快。据报导:喷浂比垄浂增产20—30%;芽地推广喷浂后,产量可提高两倍;旱地采用喷洪后,不仅单季麦类作物每亩增产200斤,而且由于保证了第二季作物的生长,每亩又可收获玉米667—800斤,这样每亩一年即可增  相似文献   

11.
早单八是我所1978年从晚粳单八(苏粳5号×853)中系统选育,于1980年育成的早中熟晚粳新品种。1985年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可在太湖地区较高肥力条件下种植。 (一)产量情况 1981~1982年,在苏州地区单季晚粳品种比较试验中,平均亩产1082.5斤,居参试品种第一位。比对照苏粳2号增产7.9%,比紫金糯增产8.8%,达显著水平。 1982年省单季粳稻联合鉴定,平均亩产1005.2斤,比紫金糯增产6.4%,居第一位。  相似文献   

12.
小麦間作蚕豆,除江浙(尤其是浙北地区)一带群众有栽培习慣外,我省还少应用。1963—1964年作者进行了这方面的試驗。蚕豆麦能显著增加产量,每亩收麦一百二十六点六斤、豆一百一十七点二斤,比净麦亩产一百六十六点七斤,增产46.3%;豌豆麦的增产效果还不及它,如豌豆麦每亩收麦一百四十三点五斤、豆六十七点二斤,只比净麦增产26.4%。間作增产的原因很多,突出地表現在以下几方面: 一、12月27日出現寒流,最低气溫为摄氏零下六点七度?骱?1月7日)检查,蚕豆麦的叶片受冻率为31.4%,净麦受冻率則为48%。2月中下旬  相似文献   

13.
<正> 我队处豫西丘岭区,常年种谷子500亩上下,大部分是山岭旱地.几年来,由于重视探讨谷子的生长发育规律,不断改革种植方法,实行科学管理,产量逐年提高.1977年单产突破400斤,1980年在两次7——8级大风、雹袭击下,550亩夏谷平均亩产达到446.7斤,单产比历史上最高的1978年增产41.7斤.在同等条件下.谷子比玉米每亩增产22斤.粮草折价谷子多收39.81元,改变了  相似文献   

14.
国家重点扩繁玉米杂交种90—1的产量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玉米杂交种90—1是河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与浚县农业试验站合作,于1986年育成的玉米单交种,1992年被国家农业部定为1992—1994年玉米重点扩繁品种。该杂交种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1.高产稳产1987—1988年在观察、鉴定试验中,90—1产量分别比豫玉1号增产18.2%和25.4% 1989年在产比试验中比豫玉2号增产14.5%,居首位。1990年在河南省玉米区试中平均亩产521.9kg,比豫玉1号增产15.3%,达极显著水平,居首位。1991年平均亩产537.0kg,比豫玉1号增产14.5%,  相似文献   

15.
调查了茅山丘陵地区1964—1980年间1602块田的小麦生长资料,经统计分析表明:1.1958年前该区主要种植地方品种,之后,代之以改良品种。六十年代初,推广吉利小麦,平均亩产245斤。近年来推广扬麦3号、宁麦3号和其他一些品种,平均亩产475—500斤。2.每一次品种更换,就使小麦产量提高一步。十七年之间,单产每年每亩平均约增加15斤。改进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是每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增加。1964—1980年间,每穗子粒增加11粒,约增54%;同期内千粒重提高5.5克,约增19%。3.计算产量组成因素与产量间的相关,每穗粒数与产量间呈高度正向简单相关和偏相关。千粒重与产量间的简单相关呈正向而较高,但偏相关呈中度负向。单位面积穗数与产量的简单相关呈正向而较高,但偏相关呈低度负向。鉴于以上结果,我们再次认为,茅山丘陵地区的小麦育种目标,应以每穗粒数为基础,至少近期内是如此。  相似文献   

16.
1964年四川省郫县犀浦和合兴两公社高产样板田用硫酸铵作底肥施用,增产效果显著,犀浦公社共用硫酸铵200吨,平均每亩用14.4斤。高产田前作为苕青的每亩用30—40斤;一般田中,前作为苕青的和秧脚田不施用,油菜田亩用15—20斤,小麦田20—25斤,苕种田20斤左右。  相似文献   

17.
一舒城县小麦品种的純度在1962年以前只有60—70%,通过近二、三年来群众选种和穗选建立种子田,純度才提高到80%左右。为了彻底解决品种混杂退化和提高純度的問題,1964年秋种时,在古城公社古城大队建立了一批小麦单本田。这个大队共有十二个生产队,队队都建立了单本田,共計四点三三亩,其中当地大面积栽培而已經混杂退化的矮粒多一点九亩,准备大面积扩种的吉利麦二点四三亩。在加强管理的情况下,单本田的产量并不比一般大田低。傅圩和古埂两个生产队的吉利麦单本田,因为用的是县良种場供給的純种,去杂少,每分单本田平均收麦种五十三至五十五斤,有的队因为去杂去劣狠,产量受些影响,但十二个生产队实收的四点三一亩单本田,共收获麦种一千二百斤,平均每亩产量仍达二百七十九斤,比一般大田亩产二百至二百二十斤,还增产三成左右;而純度則由原釆的80—95%提高到95—99%以上。单本田在群众中已經初步扎下了根,群众都要求繼續搞。  相似文献   

18.
1964年春,我们通过改革育苗技术,以河泥厩肥混合育苗法,育成黄瓜大苗,在1964年4月18日定植到大田,到5月11日就开始采收。比上海市郊区露地黄瓜提早17天左右上市,并获得每亩6,909.6斤的较高产量,比一般高出70%左右,每亩产值达  相似文献   

19.
安徽三号是1959年引入我县的。五年来在十八个点次试驗中,平均亩产二百七十六斤,此碧螞一号增产26%。1963年秋,还在徐井、巩沟、曹場、三湾、草沟、繁集、黑塔等公社示范种植,亩产九十八至二百零六斤,比碧螞一号增产44—131%,比当地麦增产53—66%。为什么它比碧螞一号增产这样显著呢?主要是:1.耐涝:1964年4月份雨量大而集中,从4月2日至18日連續降雨,共达一百二十一点八毫米,許多麦田积水;而这时正值小麦孕穗期,碧螞一号和当地麦受害較重,据城郊农技站检查,仅死叶就达30—31%;而安徽三号最輕,只有17%的死叶。2.抗銹:据县农科所1960—1962年試验証明,安徽三号对条銹免疫;对叶銹、秆銹高抗,孢子堆少而小,而日发病极晚,仅在小麦黄  相似文献   

20.
本项试验虽然方法简单和历时较短,但就所得结果,可初步得到以下几点体会: 1.追肥是提高冬黑麦两次青刈产量的一个基本途径。每亩施硝酸铵80斤和硝酸铵40斤+过磷酸钙80斤的,分别提高产量37.37%和31.72%。其中单施硝酸铵的产量最高,而单施猪圈粪的增产不显著。因此,为了提高青刈冬黑麦两次刈割的产量,早期追施化学肥料,特别是施用溶解性高和含氮丰富的硝酸铵,可以荻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按亩施硝酸铵80斤,增产青饲料738.5斤计算,则每亩肥料成本仅10元左右,而所得效益则达20多元,但更主要的近是早期为养畜业提供了大量的优质青饲料,对于促进畜体健康发育和提高生产量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2.一次青刈的冬黑麦,单施硝酸铵的产量最高,硝酸铵加过磷酸钙的居次,二者依次增产41.16%和39.83%;单施猪圈粪的效果不显著,仅增产3.32%。因此,一次青刈的冬黑麦,也和两次刈割一样,用作追肥的都应以化学肥料为主,多施速效的氮素肥料。 3.早期追肥也是提高籽实产量的一项重要措施,不论是施用速效的硝酸铵或过石,也不论是迟效的猪圈粪,增产效果均甚显著。一次刈割收获籽实的,以硝酸铵加过磷酸钙的最高产,增中64.82%;单施硝酸铵居次,增产59.03%;单施猪圈粪的也增产14.34%。两次刈割,利用再生草收获籽实的,追肥效果与一次刈割有相同的趋势。因此,为获得籽实的高额产量,早期追肥也是十分必要的。如按每亩硝酸铵40斤、过磷酸钙80斤,增产148.07斤计算,则每亩仅追肥一项即增加2—3元的收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