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葫芦软腐病病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2006年,在山东省的临淄、聊城、寿光、临沂等12个县市保护地栽培的西葫芦中发现一种严重危害茎基部的细菌性病害。从22批次55株西葫芦病株标本中,经分离纯化获得135个菌株,从中选出部分菌株按柯赫法则对其进行致病性测定,均产生与田间相同症状。对病原菌形态、染色反应、培养性状和生理生化等几项试验结果表明,病原菌为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胡萝卜软腐亚种Erwinia carotovora subsp. carotovora。  相似文献   

2.
金针菇工厂化生产中黑腐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山东省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工厂化生产中发现一种新病害,将其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并经柯赫氏法则验证,该病原菌为致病菌。根据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培养性状、生理生化及16SrDNA序列分析,鉴定其为托拉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tolaasii)。  相似文献   

3.
为筛选出拮抗黄瓜枯萎病的生防细菌,从甘肃省22块多年连作黄瓜的枯萎病发生地块采集土样,采用平板对峙法筛选拮抗菌株,基于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基因序列分析对拮抗菌株进行鉴定;并且测定拮抗菌株的抑菌谱及其对黄瓜枯萎病的防病促生效果。结果表明:分离、筛选出的6株对尖孢镰孢菌黄瓜专化型具有较强拮抗作用的细菌菌株均被鉴定为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gladioli)。施用L1-3菌剂对黄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达64.71%,黄瓜幼苗的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POD和SOD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并且对尖孢镰孢菌甜瓜专化型、尖孢镰孢菌西瓜专化型、尖孢镰孢菌十字花科专化型、辣椒腐霉菌、辣椒灰葡萄孢菌、辣椒立枯丝核菌、辣椒疫霉菌、茄链格孢均有较强的拮抗效果。  相似文献   

4.
正白菜软腐病又叫腐烂病、脱帮等,与白菜病毒病、白菜霜霉病合称大白菜的三大病害,主要发生北方各省。白菜软腐病不仅发生普遍而且危害期长。近年来,随着白菜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尤其在前期干旱和后期多雨等情况下,白菜软腐病很容易大面积流行,造成严重减产,给农业造成了巨大损失[1]。软腐病的病原菌属于欧文氏菌属(Erwinia),分为3个群。即火疫病菌群(amylorora)、草生欧文氏菌群(herbiacala)和胡萝卜软  相似文献   

5.
镰刀菌引起的魔芋茎腐病是魔芋栽培过程中重要病害之一,为明确贵州省兴义市魔芋茎腐病的病原菌种类,2019年从贵州省兴义市采集魔芋茎腐病病样,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样进行分离,通过形态学鉴定方法结合基于rDNA-ITS与tef序列分析的分子鉴定方法对分离物进行鉴定,并按照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经组织分离法共获得3株镰刀菌纯培养物,经鉴定分属于2个种,分别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和茄腐镰刀菌(F.solani);致病性结果表明,尖孢镰刀菌菌株xymy-8没有致病性,茄腐镰刀菌菌株xymy-7、xymy-9有致病性,且致病性有差异,其中菌株xymy-7的致病性强于菌株xymy-9的致病性。试验结果为魔芋茎腐病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分析患软腐病的天麻块茎内的细菌多样性及其组成,为天麻细菌性软腐病的防控研究奠定基础。以健康块茎为对照,利用传统平板法分离培养天麻块茎患软腐病组织内的细菌;通过16S rDNA片段扩增、测序进行鉴定,分析细菌多样性及分布情况。结果表明,从天麻块茎样品中分离获得182株可培养细菌,隶属γ-变型菌纲8个属11个种,包括浅黄色假单胞菌(Pseudomonas lurida)、帕勒隆尼氏假单胞菌(Ps. palleroniana)、拉恩氏菌(Rahnella sp.)、戴氏西地西菌(Cedecea davisae)、解鸟氨酸拉乌尔菌(Raoultella omithinolytica)、变栖克雷伯菌(Klebsiella variicola)和Klebsiella sp.、路德维希肠杆菌(Enterobacter ludwigii)和Enterobacter sp.、泛菌(Pantoea sp.)和塔斯曼尼亚欧文氏菌(Erwinia tasmaniensis)。其中假单胞菌属为优势属,占细菌总数的60%,浅黄色假单胞菌为该属中的主要种类,占该属细菌总数的71%。分析显示,与健康天麻块茎相比,患软...  相似文献   

7.
从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工厂化生产刺芹侧耳(Pleurotus eryngii)的软腐病样品中分离纯化病原菌,对其进行致病性测定、理化特征分析及分子鉴定,并通过分析病原菌对刺芹侧耳菌丝生长和防御酶活性等的影响,研究软腐病的致病机制.结果 表明:分离得到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和北京泛菌(Pantoea b...  相似文献   

8.
为了明确辽宁省甜樱桃叶枯病致病菌的种类,为甜樱桃叶枯病的合理化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在辽南地区采集甜樱桃叶枯病样本,采用室内致病菌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菌株,室内回接寄主品种确定致病菌株;经柯赫氏法则验证,通过常规形态学观察,并结合真菌ITS-rDNA技术对致病菌进行分子鉴定,明确致病菌种类。从甜樱桃叶枯病样本中分离得到7株分离物,经致病性验证,菌株LNCY7对甜樱桃品种砂蜜豆、佳红、美早均具有致病性,且与田间发病症状基本一致。通过扩增、测序和序列比对分析,菌株LNCY7特异性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登录号为MH707085.1的层出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的同源性为99%,且在系统发育树上聚合在一个分支。根据形态学鉴定及分子鉴定结果,将引起辽宁省甜樱桃叶枯病的致病菌鉴定为层出镰刀菌。  相似文献   

9.
1 症状该病又称细菌性萎蔫病 ,叶片受害呈现暗绿色水浸状病斑 ,茎部受害呈现水渍状 ,病部以上叶片萎蔫 ,并迅速扩展到全株 ,不久植株便凋萎死亡。该病发展速度较快 ,严重的病株 7~ 8天即死亡。剖开病株茎蔓 ,用手挤压维管束 ,横断面有白色菌脓溢出 ,严重时靠地面茎部腐烂 ,且周围可见白色菌脓 ,有恶臭味 ,病部导管一般不变色 ,根部未见腐烂。黄瓜细菌性枯萎病与镰刀菌枯萎病的病症虽然相似 ,但镰刀菌枯萎病病茎维管束变褐且无菌脓溢出 ,有时病部会溢出琥珀色胶状物。2 病原细菌性枯萎病病原称嗜维管束欧文氏菌 ,属细菌。病菌生长最适温度…  相似文献   

10.
以从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Pers.)Fr.]菌核和榛蘑(Armillariella mellea)子实体中分离得到菌株bs和zm为试材,通过对其IGS区段进行分析并结合分离材料和培养菌丝的形态特征确定其分类学地位。结果表明:菌核和子实体的生境及形态学特征初步鉴定为蜜环菌;对2个菌株的分类学地位进行了分析确定,并利用引物5SA和CNL12扩增其IGS区域,进行BLAST比对分析,菌株bs和zm均为高炉蜜环菌,为辽宁省猪苓的伴生菌。  相似文献   

11.
苦豆子内生放线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拮抗菌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3种消毒时间对健康苦豆子植株体内的内生放线菌进行分离。结果表明:消毒3 min消除非内生菌的影响效果较好;同一植株分离内生放线菌的数量,根部比茎、叶部多。经初步鉴定,苦豆子内生放线菌以链霉菌属和诺卡氏菌属为最多,分别占分离总数的35%和27%;其次为小多孢菌属,占12%;而类诺卡氏菌属、小单孢菌属、孢囊放线菌属和分枝杆菌属分离较少。26株纯化菌株对茄子枯萎病菌进行平板对峙培养,筛选出3株抑菌带宽度达到10 mm以上的菌株,其中菌株KDS22发酵液抑菌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2.
为了明确"贵长"猕猴桃软腐病病原菌种类并筛选有效防治药剂,对贵州修文县部分果园"贵长"猕猴桃软腐病的致病菌株进行了分离、纯化、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对分离得到的病原菌开展致病性测定,同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20余种杀菌剂对猕猴桃主要致病菌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贵长"猕猴桃软腐病的致病菌株种类为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拟茎点霉菌(Phomopsis sp.)、茎点霉菌(Phonasp.)和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其中葡萄座腔菌和拟茎点霉菌为软腐病的主要致病菌。葡萄座腔菌和拟茎点霉菌室内毒力表明,20余种杀菌剂中以肟菌酯戊唑醇、己唑醇、戊唑醇、异菌脲、苯醚甲环唑对猕猴桃软腐病主要致病菌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和拟茎点霉菌(Phomopsis sp.)均表现出较强的抑菌活性,其EC50分别为0.038 0~0.156 8μg·mL~(-1)和0.017 4~0.643 6μg·mL~(-1),推荐作为猕猴桃软腐病的有效防控药剂。  相似文献   

13.
苦瓜枯萎病病原的鉴定及植株体内菌量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福建省福州市的苦瓜枯萎病病株上分离到19个镰刀菌菌株,经Booth镰刀菌鉴定方法及尖孢镰刀菌特异性引物(FOF1/FOR1)PCR鉴定,确定19个菌株均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将该菌株回接健康苦瓜幼苗,植株表现枯萎症状,重新分离又获得相同的病原物。采用分段取不同病株样本的方法研究了该菌在植株体内的数量分布,结果表明无症植株、中度病株和重度病株体内均存在尖孢镰刀菌,无症植株含菌量最低,中度病株含菌量最高,重度病株含菌量次之,但均表现为茎基部含菌量最高,根部次之,茎中部则低于根部,茎顶部和叶片均未分离到病原菌。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内蒙古西部地区一种新病害——胡萝卜镰刀菌根腐病病原菌种类,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用胡萝卜片接种、有伤口和无伤口胡萝卜肉质根接种及盆栽接种进行致病性测定,并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到的3个菌株F1、F2和F3均表现致病性。经形态学鉴定,F1菌株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F2和F3为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进一步采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ITS4对病原菌r DNA-ITS进行PCR扩增,并将测序结果在Gen Bank中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鉴定结果和形态学鉴定的结果一致。明确了内蒙古西部地区胡萝卜镰刀菌根腐病的病原菌种类为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和茄病镰刀菌(F.solani)。  相似文献   

15.
【目的】鉴定明确近年在福建新发生的李叶斑病的病原菌种类。【方法】采集李叶斑病叶进行组织分离,对获得的菌株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种类鉴定和致病性研究。【结果】通过组织分离和纯化,并根据菌落形态特征共获得66个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菌株。对这些菌株进行形态学观察和多基因(ACT、TUB2、CHS-1、GAPDH及ITS)系统发育分析的结果显示,它们分别归属于刺盘孢属的6个种,包括果生刺盘孢(C.fructicola)59个菌株、喀斯特刺盘孢(C.karstii)2个菌株、普洛柏刺盘孢(C.plurivorum)2个菌株、暹罗刺盘孢(C.siamense)1个菌株、无锡刺盘孢(C.wuxiense)1个菌株和李刺盘孢(C.pruni-salicinae)1个菌株,其中李刺盘孢(C.pruni-salicinae)为笔者鉴定出的1个新种。分离鉴定的6种刺盘孢的代表菌株,有伤接种结果显示它们均可使李叶片和果实致病,但其致病力明显不同,它们对桃、梨、柑橘和猕猴桃的致病也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引起福建李叶斑病的病原菌有果生刺盘孢、喀斯特刺盘孢、普洛柏刺盘孢、暹罗刺盘孢、无锡刺盘孢和李刺盘孢6种,其中果生刺盘孢(C.fructicola)为优势种,占刺分离获得的盘孢属(Colletotrichum)菌株的89.4%。不同刺盘孢菌的致病性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以大理州"红阳"猕猴桃枝干为试材,采用田间调查法调查病原菌对其危害状况,对采集的10份病样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单孢纯化法获得病原菌,采用形态和分子法鉴定病原种类,以期明确大理州"红阳"猕猴桃枝干病害的发生状况及危害病原。结果表明:大理州"红阳"猕猴桃枝干病害发生严重,病株率高达69.6%,5个采样点共分离得到15个菌株,其中以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厚坦镰刀菌(Fusarium chlamydosporum)、小新壳梭孢菌(Neofusicoccum parvum)和间座壳属中一种(Diaporthe bohemiae)共4类病原菌出现频率最高,是优势种,分离率分别为55.6%、52.4%、49.8%和50.1%。利用柯赫氏法则对分离所得的所有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证实了优势菌株对猕猴桃茎杆的致病性,进一步明确了引起大理州猕猴桃茎杆的病原真菌。  相似文献   

17.
以"凤丹"牡丹根际土壤为试材,采用稀释平板法,分离根际环境中的解钾菌,并进行活性评估及鉴定。结果表明:共分离到了4株解钾菌(LJP3、LJP7、LJP21、LJP23),在28℃、180r·min~(-1)条件下发酵培养7d后,LJP21菌株的发酵液中水溶性速效钾含量最高,达到2.6μg·mL~(-1),将其作为鉴定菌株。通过表型特征观察、生化特性测定与16SrDNA测序的多相分析,初步将菌株LJP21归为微小杆菌属Exiguobacterium,暂命名为Exiguobacteriumsp.LJP21。菌株LJP21可作为菌肥或生物钾肥开发的备用出发菌株。  相似文献   

18.
以青海野生中国沙棘根际土为试材,从中筛选出具有一定促生能力的菌株,利用传统培养法对野生中国沙棘根际促生菌进行分离,利用平板划线法对菌株进行分纯。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DNA对分离菌株进行种属鉴定,运用溶磷法对菌株的解磷能力进行测定,用原子吸收仪进行解钾能力的测定,以期为挖掘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高效根际促生菌株创造条件。结果表明:根据生理生化和16S rDNA分子鉴定获得4株分离菌株,4株菌归属于假单胞菌属,能力测定结果显示K7溶解有机磷半径为13.71 mm, K28溶解无机磷半径为7.62 mm, K39解钾率为14.33μg·mL-1。所得菌株中的3株分别是高效的解有机磷、解无机磷和解钾菌株,表明3株菌株制成混合菌剂可作为开发高效菌肥的潜在材料。  相似文献   

19.
2016—2018年以洛阳地区不同牡丹种植地的根腐病株为试材,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离纯化,根据柯赫氏法则检测分离物的致病性,同时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基因序列分析对具有致病性的分离物进行鉴定,以明确引起洛阳地区牡丹根腐病发病的主要病原菌种类。结果表明:从30份根腐病株中共分离获得15株病原分离物,离体致病性检测表明9株分离物具有显著致病性;根据形态学特征,初步鉴定9株致病分离物为镰刀菌属(Fusarium)真菌,rDNA-ITS序列和EF-1α基因序列分析表明其中7株致病分离物为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2株致病分离物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因此,该研究结果初步表明茄病镰刀菌和尖孢镰刀菌是引发洛阳地区牡丹根腐病的主要病原菌种类,2种病原菌复合侵染引起根腐病的发生,其中茄病镰刀菌为优势致病菌。  相似文献   

20.
刘伟  张勤德  王多文  何彩  曹虎  张军 《北方园艺》2018,(12):141-145
为了明确枸杞新病害叶枯病的症状表现及病原菌种类,2015—2017年在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长城乡具有代表性的枸杞种植园,对枸杞叶枯病的症状进行了系统调查,采用组织分离法和回接试验分离病原菌并测定其致病性,对病原菌显微形态及ITS序列进行了鉴定及分析。结果表明:枸杞叶和果实均可感染叶枯病菌,室内接种与田间回接和田间发病症状相同,叶子和果实的病原菌可以相互侵染,并在枸杞叶上和果上均表现出叶枯病典型症状;不同发病组织中分离纯化得到158株菌株,形态观察表明,侵染叶和果实的菌株均为链格孢属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Fr.)Keissler)。通过ITS序列,并结合形态特征进一步确定引起枸杞不同组织叶枯病的病原菌为链格孢菌(A.altern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