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安徽省16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熵权-突变级数法模型,构建了资源-环境-社会-经济4个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结合障碍度模型,对2000、2005、2010、2015和2016年研究区资源环境承载力时序变化特征及障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安徽省16个地级市承载力划分为优(Ⅰ)、良(Ⅱ)、一般(Ⅲ)、较差(Ⅳ)、差(Ⅴ)5个等级,第Ⅰ类为芜湖;第Ⅱ类包括淮南、马鞍山、淮北、合肥、滁州、安庆和蚌埠;第Ⅲ类包括宣城、黄山和池州;第Ⅳ类包括宿州、铜陵、六安和亳州;第Ⅴ类为阜阳;(2)从准则层来看,经济承载力是影响安徽省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首要障碍因子;从指标层来看,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人均水资源量、每万人拥有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人数等指标是主要障碍因子。  相似文献   

2.
以安徽省16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熵权-突变级数法模型,构建了资源-环境-社会-经济4个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结合障碍度模型,对2000、2005、2010、2015和2016年研究区资源环境承载力时序变化特征及障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安徽省16个地级市承载力划分为优(Ⅰ)、良(Ⅱ)、一般(Ⅲ)、较差(Ⅳ)、差(Ⅴ)5个等级,第Ⅰ类为芜湖;第Ⅱ类包括淮南、马鞍山、淮北、合肥、滁州、安庆和蚌埠;第Ⅲ类包括宣城、黄山和池州;第Ⅳ类包括宿州、铜陵、六安和亳州;第Ⅴ类为阜阳;(2)从准则层来看,经济承载力是影响安徽省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首要障碍因子;从指标层来看,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人均水资源量、每万人拥有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人数等指标是主要障碍因子。  相似文献   

3.
从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3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江苏省新沂市各镇级地域单元进行综合评价,并运用K-means聚类分析法对各地域单元综合评价值进行归类分析,结合各乡镇实际情况及其他规划将新沂市划分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3种区划类型,为县域主体功能区划分、战略目标及政策制定提供借鉴及依据。  相似文献   

4.
以安徽省16地市为研究对象,从农业经济、农业人口社会、农业资源利用、农业环境4个方面选取22个指标构建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统计2016年安徽省各市指标数据,采用熵值法对安徽省各市2016年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做出评价,为推动安徽省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云南省罗平县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云南省罗平县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方法]从自然条件、地质环境安全、资源状况、环境容量、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6个方面出发,结合罗平县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相关影响因素,构建罗平县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利用综合指数评价模型,以各乡(镇)为评价单元计算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综合值。[结果]罗平县各个乡(镇)资源环境承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环境容量、自然条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有很大的相关性;综合来看,罗平县资源环境承载力处于中等偏下水平。[结论]该研究可为罗平县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协调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采用2009—2016年数据,在选取典型指标及采用专家打分法对指标赋权的基础上,运用AHP层次分析法构建江苏省镇江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了镇江市2009—2016年8年间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时间变化规律。结果显示,8年间,资源环境承载力呈波动增长,总体增长1.4倍。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子系统均实现不同程度的增长。但系统及要素间承载力发展不均,资源、环境子系统的发展显著滞后于社会、经济子系统。据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为镇江市资源环境的优化配置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持续提升提供数据支撑与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7.
基于玉溪市的实际情况,选取自然、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4个系统17个指标,构建了玉溪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区县为评价单元,应用综合指数法对玉溪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玉溪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总体处于中等水平,有一定的发展潜力,但是部分地区资源环境承载潜力较大,部分地区资源环境承载面临较大压力。  相似文献   

8.
从资源、经济、生态、民生4个方面构建了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模型对江西省抚州市2007~2016年的承载力和4个子系统内部承载力进行了计算与分析。研究表明:2007~2016年间,抚州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基本呈上升趋势,10年间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年平均增长率为4.17%;2007~2012年间,抚州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表现为波浪式上升的趋势;2012~2015年抚州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基本保持平衡;2015~2016年承载力水平有较大提升。  相似文献   

9.
从资源、经济、生态、民生4个方面构建了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模型对江西省抚州市2007~2016年的承载力和4个子系统内部承载力进行了计算与分析。研究表明:2007~2016年间,抚州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基本呈上升趋势,10年间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年平均增长率为4.17%;2007~2012年间,抚州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表现为波浪式上升的趋势;2012~2015年抚州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基本保持平衡;2015~2016年承载力水平有较大提升。  相似文献   

10.
以赣州市为研究区,构建了基于相对资源承载力的主体功能区划分模型,利用该模型分别划分出3类不同的主体功能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提出了相关发展建议,并进一步分析了赣州市相对资源承载力的演变(2000-2011年)。研究结果表明,赣州市尚主要处于重点开发区,近12年来相对资源承载力变化比较平稳,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应用于主体功能区划能够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1.
基于PSR-改进TOPSIS模型的安徽省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尝试将TOPSIS模型应用到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当中,以解决目前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当中参照标准的适用性问题。同时为了消除TOPSIS模型自身局限性,引入灰色关联法对其进行改进。从PSR(压力-状态-响应)3个方面选取18项指标构建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对指标权重进行客观赋值,并以安徽省下辖16个地级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整体资源环境承载力处于中等水平标准,南北地区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资源环境承载力南方地区明显高于北方,且存在一定的地域相近性。其中黄山承载力达到优等,池州、宣城承载力处于良好水平,安庆、六安、芜湖和合肥处于中等水平,铜陵、滁州、马鞍山、亳州、蚌埠、宿州、阜阳、淮北和淮南处于较差水平。同时分别对各城市的压力子系统、状态子系统、响应子系统进行分析并找出影响承载力水平的主要因素,改进后的TOPSIS模型运用到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能解决参照标准的适用上存在局限性的问题,为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支撑,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耕地资源经济价值核算是落实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保护和使用的关键环节。以安徽省105个县级行政单元作为核算单元,运用收益还原法核算耕地资源经济价值,采用动态度、空间自相关、核密度等模型算法分析耕地资源价值时空异质特征,划分不同类型区域并提出差异调控策略。结果表明:耕地资源价值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2020年安徽省耕地资源经济价值相较于2015年增加17.75万元·hm-2,增长幅度29.57%,年增长幅度达到5.91%;核算单元耕地资源经济价值范围5.29~297.85万元·hm-2,均值98.28万元·hm-2,呈现皖北和皖南两侧向内部递增的空间格局;耕地资源经济价值Moran’s I指数介于0.102与0.265之间,从2016年以后Moran’s I指数持续上升且变化幅度逐渐减小,表明安徽省耕地资源经济价值空间集聚态势不断显著且相对稳定;“高-高”聚集区诸多分布于皖南和皖北地区,“低-低”聚集区以皖中地区为主;核密度分布曲线整体向右平移,进一步表明耕地资源经济价值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划分为皖北提质增产型、皖中潜力挖掘型...  相似文献   

13.
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是人地关系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城镇化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是人类是否在自然可承受范围之内合理发展的重要表征。本文通过构建城镇化及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评价体系,利用变异系数法及综合指数法,计算了中俄两国城镇化发展水平及环境承载力指数,并借助响应指数模型分析了2000—2016年中俄两国城镇化的环境承载力响应状况。研究发现:(1)中俄城镇化指数均呈上升态势,俄罗斯空间城镇化指数和人口城镇化指数相对较高,经济城镇化指数和社会城镇化指数相对较低;而中国社会城镇化指数和经济城镇化指数相对较高,空间城镇化指数和人口城镇化指数相对较低。俄罗斯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数由2000年的0.359上升至2016年的0.621,年均增长4.56%;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由2000年的0.298上升至2016年的0.444,年均增长3.06%。(2)俄罗斯和中国响应指数由负数转向正数,表明研究初期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导致资源环境承载力呈下降趋势,后期则呈上升趋势。就目前来看,中俄两国城镇化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发展态势良好,且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提出有望持续扩大城镇化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正向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基于海洋功能区划,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技术方法(试行)》中海域开发利用效应指数、海域开发利用标准及海域开发承载力指数计算方法,结合国家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中的海域使用确权数据,将防城河口湾分为6个评价单元,对每个单元及总体区域开展海域开发承载力评价.结果表明,在防城河口湾海域6个评价单元中,位于西湾南部的评价单元Ⅴ海域开发承载力指数在1.75以上,属承载力超载;评价单元Ⅰ、评价单元Ⅲ、评价单元Ⅳ和评价单元Ⅵ海域开发承载力指数为1.39~1.48,属承载力可载;而评价单元Ⅱ海域开发承载力指数最小,为0.99,属承载力可载;防城河口湾总体评价单元开发承载力指数为1.47,属承载力可载.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以中国31个省际城市为研究区,从土地人口承载力、土地经济承载力、土地社会承载力及土地生态承载力4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与均方差权值法的综合确权法提高研究结果的精确度,对2014—2016年中国31个省际城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2014—2016年中国省际城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水平呈逐步上升趋势,其中2015—2016年上升趋势较快,2016年达到顶峰,81%的省份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呈较高水平。(2)北京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发展水平遥遥领先,整体来看,北京、天津、重庆和上海直辖市的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强于山东、河北、江苏、湖北等中东部城市,内蒙古、青海、新疆和西藏等西部边缘型城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水平较低。(3)综合分析土地资源承载力影响因素,经济因素、生态因素、人口因素与社会因素均起到一定作用,地均GDP、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是影响中国省际城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通过搜索CNKI、SCI和SSCI数据库,对国内外1991-2016年指标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文献进行检索并筛选,得到相关论文173篇(其中CNKI文献152篇,SCI、SSCI文献21篇。包括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文献43篇,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文献45篇,能源资源承载力评价文献20篇,环境承载力评价文献65篇)。基于频率统计法和相关性-粗糙集理论,对所得文献中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进行研究,构建了省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资源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社会新格局提供定量评估与科学决策。  相似文献   

17.
根据重庆市38个区县的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等要素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密切相关的因素,从社会经济子系统、资源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等3个维度构建县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利用灰色关联定权Topsis法分析比较2014年重庆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县域变化,并在GIS技术支持下对重庆市县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空间分析.结果表明:评价体系指标权重中环境子系统指标所占权重值最大,资源子系统次之,社会经济子系统最小;重庆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等级较大的区域位于西部9个区县;等级中等的区域位于西部和中部10个区县;等级较小的区域位于中部、"两翼"19个区县.县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呈现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其中高值和低值聚类显著性强;热点分析显示,重庆市县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存在明显的东西差异,西部区县为热点区域,东北翼区县为冷点区域.  相似文献   

18.
根据辽宁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开发潜力等,将辽宁省划分为优化发展区、重点发展区、限制发展区3个主体功能区.针对各功能区的特点,将系统动力学与模糊综合评价相结合,对辽宁省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研究,提出了各功能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优化配置方案和对策.  相似文献   

19.
区域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研究对于协调区域土地资源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以安徽省六安市为研究区域,从水土资源承载力、社会人口承载力、经济规模承载力和生态环境承载力4个子系统选取18个指标构建六安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均方差-TOPSIS模型对六安市2010—2017年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和4个子系统内部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六安市2010—2017年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其中2010—2014年承载力水平较低、增长缓慢,贴近度在0.35~0.45之间;2014—2017年上升较快,贴近度达到0.671 6,承载力处于较高水平。经济规模和社会人口承载力呈现上升趋势且增长幅度大,贴近度达到最优水平,表明这二者系统是影响六安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的关键因素,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变化较为波动,总体变化幅度小且具有较大的上升空间。表明六安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的提升应协调好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发挥区位和政策优势,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升级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开展。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建设用地规模急剧扩张,实施总量控制下的区域差别化管控势在必行.从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禀赋的区域分异出发,构建基于相对资源承载力的建设用地总量分配模型,测算基期年(2010年)和规划目标年(2020年)我国31个省域单元(港澳台地区除外)建设用地合理规模,根据建设用地现状规模与合理规模的对比关系划定建设用地管控区域,并制定总量控制下区域差别化的建设用地管控政策.结果表明:(1)我国省域间经济发展阶段与资源禀赋差异较大,建设用地承载状态区域间差异明显;(2)根据建设用地现状面积与合理规模的对比关系,我国31个省域单元可划分为优先开发区、适度开发区、合理缩减区和重点缩减区;(3)根据不同区域经济发展、资源禀赋、建设用地利用特征,制定区域差别化的建设用地减量管控政策,有助于建设用地总量控制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