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对不同西瓜品种果实发育过程中果糖、葡萄糖、蔗糖和总糖含量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以探讨西瓜不同糖的变化规律,旨在为西瓜品质改良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西瓜果实总糖、果糖和葡萄糖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幼果期较低,随后缓慢积累,果实膨大期有所下降,成熟过程迅速积累,完熟期到达峰值,过熟期含量开始下降;西瓜果实蔗糖含量基本呈"S"型曲线变化,幼果期含量较低,随后缓慢积累,果实膨大期迅速积累,完熟期达到峰值,过熟期含量开始下降。西瓜果实中总糖、果糖、葡萄糖在授粉后33d左右达到峰值,蔗糖含量在授粉后30d左右达到峰值。  相似文献   

2.
以大果型、枣刺退化型、早熟型、普通型4个类型灵武长枣果实为试材,测定了4个类型果实中葡萄糖、果糖、蔗糖、淀粉含量及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探讨不同类型灵武长枣果实糖积累的差异。结果表明,4个类型灵武长枣果实糖积累类型均为糖直接积累型,快速膨大期以积累葡萄糖和果糖为主,成熟期以蔗糖迅速积累为主,在发育过程中蔗糖含量均呈递增趋势,果糖和葡萄糖的积累量存在较大差异;不同类型灵武长枣果实酸性转化酶、蔗糖合成酶(合成方向)活性随果实成熟、蔗糖积累而下降,中性转化酶、蔗糖合成酶(分解方向)和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变化各有不同;果实所积累糖的含量和比率的不同是不同类型灵武长枣果实品质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以加工番茄为试材对番茄果实不同发育阶段各果穗的葡萄糖、果糖和蔗糖含量变化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番茄果实不同生育期、不同果穗的糖含量不同,各果穗的葡萄糖和果糖在绿熟期含量最低,至果实成熟期含量达到最高,蔗糖含量在绿熟期至转色期时一直增大然后慢慢下降;同一果穗糖分的组成果糖最高,葡萄糖次之,蔗糖最少;不同品种的加工番茄在不同生育时期果实糖含量变化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4.
纽荷尔脐橙果肉糖分积累和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在纽荷尔脐橙果实不同发育时期测定了果肉中的蔗糖、葡萄糖和果糖含量以及蔗糖代谢相关酶的活性。结果表明:在果实膨大期,可溶性糖积累以蔗糖积累为主,3种可溶性糖含量积累同步上升,果实膨大期结束时是可溶性糖积累的关键时期;在成熟期,3种可溶性糖含量维持膨大期时的最高含量。9月前,果肉蔗糖转化酶(Ivr)活性明显下降,9月后,活性差异不显著;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在8月最高,然后下降,成熟期又明显上升;蔗糖合成酶(SS)在果实膨大初期和成熟期分解活性高于合成活性,在果实膨大中、后期反之;蔗糖代谢酶类总活性和净活性变化与果实生长发育进程和果肉蔗糖含量的变化特点一致。  相似文献   

5.
基质培对草莓糖酸和某些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基质培对丰香和枥乙女草莓糖酸和某些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质培草莓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均略有下降,但不影响固酸比。果糖、葡萄糖和蔗糖三者的比例发生了变化,其中葡萄糖稍有增加,果糖和蔗糖略有减少。酸性转化酶(AI)和中性转化酶(NI)活性在果实刚着色时变化不大,糖积累也较少;进入着色期后,AI和NI活性明显升高,糖积累亦较多。ABA含量在果实着色初期几乎为0,果实2/3着色后直线上升,这时果实正处于糖迅速积累阶段,基质培的ABA含量始终略高于土培;IAA含量在果实成熟过程中一直呈下降趋势,A鄄BA含量的迅速增加发生在IAA含量快速下降之后,基质培的IAA含量始终低于土培。  相似文献   

6.
以20个枣品种为试材,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枣果实中的主要糖和有机酸组分进行了测定分析,比较了不同品种间的差异并揭示其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枣果实中主要的可溶性糖为蔗糖、果糖和葡萄糖,其中蔗糖含量最高,其次是果糖和葡萄糖,属蔗糖积累型;总糖及各组分糖的含量在不同品种果实间存在显著差异,所测品种中‘新郑灰枣’总糖含量最高;随着果实的发育,果糖、葡萄糖和蔗糖含量不断积累,在果实发育前期主要是果糖、葡萄糖的积累,白熟期之后以蔗糖积累为主。枣果实中的有机酸主要是苹果酸、奎宁酸和琥珀酸,其中苹果酸含量最高,属苹果酸优势型;总酸及各组分酸的含量在不同品种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彬县晋枣’总酸含量最高;随着果实的发育成熟,总酸及苹果酸、奎宁酸和酒石酸含量不断增长,柠檬酸含量在不同发育时期间无显著差异,琥珀酸含量在白熟期低,且与脆熟期和完熟期差异极显著,而脆熟期和完熟期之间无显著差异。糖、酸相关性分析表明,总酸与苹果酸和奎宁酸,总糖与蔗糖,果糖与葡萄糖,苹果酸与总糖和蔗糖之间都呈极显著正相关。柠檬酸与果糖和葡萄糖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总酸与果糖、酒石酸与熊果酸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研究金都一号和越南白肉火龙果不同发育时期果实中淀粉与可溶性糖含量变化趋势,旨在为火龙果果实品质提升提供科学依据。以金都一号和越南白肉为试验材料,分别测定7个发育时期的果实中淀粉、蔗糖、果糖和葡萄糖含量等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金都一号和越南白肉火龙果果实淀粉含量均呈单峰型变化,二者均从花后5 d开始迅速积累淀粉,分别于花后20 d和15 d达到峰值,之后淀粉含量迅速降低,成熟期淀粉含量较少。金都一号火龙果蔗糖含量在花后10 d和30 d分别出现2个高峰值,而越南白肉火龙果的蔗糖含量呈现先降后升再降的变化趋势,二者蔗糖含量均在花后30 d达到最高。2个品种从花后5~15 d期间果实中果糖和葡萄糖含量波动较小,花后20 d果糖和葡萄糖含量均急剧增加。金都一号火龙果果糖和葡萄糖含量分别在花后30 d和35 d达到最高,而越南白肉火龙果的葡萄糖和果糖含量分别在花后30 d和35 d达到最高。相关性分析发现,金都一号火龙果果实淀粉与蔗糖含量变化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越南白肉火龙果的淀粉含量与蔗糖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果糖和葡萄糖含量均呈显著负相关。火龙果果实淀粉降解和可溶性糖含量增加存在极显著和显著负相关,为探讨火龙果果实中可溶性糖积累与淀粉降解机制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王贵元  夏仁学 《园艺学报》2005,32(3):482-485
 研究了红肉脐橙果实发育过程中番茄红素、β - 胡萝卜素、糖分及内源GA和ABA含量的变化, 结果表明: 番茄红素和β - 胡萝卜素含量均于果实膨大期迅速积累, 且于果实着色期(11月12日)达到最大值, 成熟时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蔗糖含量于果实着色前迅速增长, 果实成熟期缓慢积累, 葡萄糖和果糖于果实着色前缓慢积累, 成熟期迅速积累; GA含量在果实膨大期迅速下降, 并于果实转色前(10月10日) 下降到最低值, 以后维持较低水平; ABA含量经过2次迅速上升于果实转色前(10月10日) 达到最大, 进入着色期, ABA含量迅速下降, 成熟期维持在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究口感番茄风味优于普通番茄的原因,以2个口感番茄品种和2个普通番茄品种为试材,测定果实发育过程中糖、酸含量,糖代谢相关酶活性,外观品质和营养品质指标,并进行感官评价。结果表明:口感番茄和普通番茄果实发育过程中糖含量变化趋势一致,可溶性糖、果糖和葡萄糖含量均从绿熟期开始迅速积累,且可溶性糖含量在半熟期达到最高值,果糖和葡萄糖含量在完熟期达到最高值,完熟期口感番茄果实可溶性糖、果糖和葡萄糖含量分别比普通番茄高43.70%~53.58%、57.98%~96.57%和47.35%~86.59%,其中果糖含量在可溶性糖含量中的占比最高;蔗糖含量从幼果期即开始下降,此时期口感番茄果实蔗糖含量比普通番茄高18.30%~63.03%。口感番茄果实发育前期的糖代谢与积累主要受蔗糖合成酶(SS)调控,后期主要受酸性转化酶(AI)和中性转化酶(NI)调控。口感番茄和普通番茄果实可滴定酸均从幼果期开始积累,完熟期口感番茄比普通番茄高73.89%~101.05%;口感番茄果实中的有机酸以柠檬酸和苹果酸为主,且含量均显著高于普通番茄。完熟期,口感番茄果实的糖酸比为5.17~5.64,显著低于普通番茄;可溶性...  相似文献   

10.
不同倍性西瓜果实不同糖含量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采用8组高代自交二倍体品种西瓜,相应人工诱导的同源四倍体及二倍体和四倍体杂交的同源三倍体为材料,分析不同倍性西瓜总糖、果糖、葡萄糖和蔗糖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倍性西瓜果实成熟时期总糖、果糖、葡萄糖和蔗糖含量存在差异,总糖和果糖含量有同样趋势,为四倍体〉三倍体〉二倍体;葡萄糖含量为四倍体〉二倍体〉三倍体;蔗糖含量为三倍体〉四倍体〉二倍体。  相似文献   

11.
李果实发育过程中糖、酸、维生素C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分析测定了大石早生、龙园秋李、黑宝石、安哥诺4个李品种的果实生长动态,及其主要糖、酸、维生素C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李果实发育过程中主要糖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即其发育早期,几乎没有蔗糖的积累,果糖含量也较低,而葡萄糖含量相对较高;随着果实的发育,果糖含量持续增加,葡萄糖含量增长缓慢,发育后期蔗糖显著积累。但不同品种含糖量差异较大,龙园秋李总糖含量最高,安哥诺次之,黑宝石和大石早生较低。不同李品种的各类糖含量不同大石早生、龙园秋李蔗糖含量最高,果糖次之,而葡萄糖含量极低;黑宝石以葡萄糖和蔗糖为主,果糖含量相对较低;安哥诺则以果糖和葡萄糖为主。果酸和维生素C含量则随果实发育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以晚熟的艳丰一号桃为试材,研究了果实和叶片中可溶性糖、淀粉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果实生长发育早期,果实和叶片中的可溶性糖主要是还原糖,中后期,还原糖维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上,非还原糖大量积累;在整个果实生长发育期间,果实中蔗糖、葡萄糖、果糖含量显著地高于叶片,而叶片中山梨醇和淀粉含量则显著地高于果实;叶片中蔗糖、葡萄糖、果糖含量和果实中山梨醇含量较稳定,在整个生长季节中差异较小;在整个生长发育期间蔗糖在果实中持续积累,尤其是在成熟前急剧增加,果实内葡萄糖和果糖含量在生长发育前期总体呈下降趋势,中后期维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上;叶片中山梨醇含量在生长前期下降,之后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在整个果实生长发育期间果实中果糖含量与NI、SS和SDH活性及葡萄糖含量与SS和SDH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叶片中葡萄糖含量与SDH活性呈显著正相关且果糖含量与SS和ADPGPPase活性呈显著负相关,此外叶片中蔗糖含量与SPS活性呈显著正相关,但果实中蔗糖含量与SPS不存在任何相关性。因此认为各主要糖的合成与转化在叶片和果实中可能存在着不同的酶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13.
毛花猕猴桃‘华特’果实采后糖代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毛花猕猴桃果实采后在常温和低温贮藏下果肉与果心的糖代谢特性。【方法】以毛花猕猴桃新品种‘华特’为材料,将采后果实分别在常温(20℃)和低温(1℃)贮藏28 d和56 d,检测果肉和果心的淀粉、蔗糖、果糖和葡萄糖含量、淀粉酶和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结果】‘华特’果肉和果心均以积累己糖为主,两者总糖含量相近,但不同糖的分配存在差异,特别是果心的蔗糖含量极显著高于果肉的含量。果肉和果心的淀粉和糖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淀粉伴随着淀粉酶活性的升高迅速降解,果糖和葡萄糖快速积累,而蔗糖含量逐渐下降。果肉和果心糖含量的差异变化是蔗糖代谢各种酶协同作用的结果。果肉和果心的蔗糖分解酶活性,即酸性转化酶(AI)和中性转化酶(NI)活性高于蔗糖合成酶(SS)和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使蔗糖含量逐渐下降。【结论】‘华特’果实采后果肉与果心的蔗糖、果糖和葡萄糖含量变化表现差异,果肉具有较高AI和NI活性,及较低SPS活性是导致其蔗糖含量显著低于果心的重要原因。低温贮藏有效降低了果实淀粉酶、AI、NI、SPS和SS活性的变化幅度,从而缓解了果肉和果心蔗糖和淀粉的降解,也延缓了果糖和葡萄糖的积累。  相似文献   

14.
以白沙枇杷品种‘宁海白’和红沙枇杷品种‘大红袍’为试材,分析了果实发育进程中果实糖含量、蔗糖与山梨醇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两个品种的果实发育与糖积累进程基本相似,蔗糖含量在整个果实发育过程中变化不大,山梨醇含量随果实发育呈下降趋势,果糖与葡萄糖是这两个品种积累的主要糖,90%左右的果糖与葡萄糖是在成熟前3周内积累的;两个品种间果糖含量差异较大,‘宁海白’的果糖含量比‘大红袍’高约 1/3,而葡萄糖含量仅高8%。转化酶、SS分解活性和SDH的变化趋势基本类似,都是幼果期较高,此后随果实的发育呈下降趋势,到果实发育后期又转为上升直至成熟;SS合成活性和SPS活性变化与前面几个酶的变化趋势不同之处是成熟时的活性又有所下降。‘宁海白’的转化酶、SS分解活性均高于‘大红袍’,特别是果实发育后期的酸性转化酶活性远高于‘大红袍’,而SDH活性是‘大红袍’略高于‘宁海白’。以上结果表明,枇杷品种间糖含量的差异与其代谢酶的活性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5.
杨梅果实发育与糖的积累及其关系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以东魁、荸荠种、水梅为试材,研究了杨梅果实发育与糖积累及其关系。根据杨梅果实大小的增加将果实发育大致分为3个阶段,呈双“S型”曲线动态变化:第1阶段(约盛花32d前)果实纵、横径增长最快;第2阶段(32-63d)果核发育硬化,果重增加明显;第3阶段(63d至成熟)果实进入快速增长高峰,果重迅速增加,光合产物在果实中迅速积累。杨梅果实中积累的糖主要是蔗糖,果糖和葡萄糖仅占总糖的1/4,蔗糖含量在发育初期和中期都较低,盛花52d后开始快速积累直至果实成熟,东魁高于水梅、荸荠种;葡萄糖和果糖变化大致保持同步,第1阶段较高,第2阶段降到最低,第3阶段迅速积累达到最高,与蔗糖积累基本保持一致,成熟时东魁与水梅较荸荠种高且相近。杨梅果实中酸性转化酶(Ivr)与中性转化酶(Nvr)活性变化趋势相同,幼果早期最高,中期降低后维持较低活性直至成熟。品种间pH值变幅相似,果实发育第1阶段最高,第2阶段降到最低,转色后上升。相关分析表明:果实发育动态与蔗糖、葡萄糖、果糖的积累存在着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果实横径的增加与果实糖积累组分中蔗糖的变化2者间相关性最大(r=0.93255**)。  相似文献   

16.
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甜瓜育种课题组自行培育的黄肉H86、清白肉Q94、白肉B99、橘黄肉J149和绿色肉L168这不同肉色自交系品种为试材,测定了不同发育时期果实中的蔗糖、葡萄糖、果糖含量以及蔗糖合成酶(SS)、蔗糖磷酸合成酶(SPS)、酸性转化酶(AI)及中性转化酶(NI)等糖代谢相关酶的活性变化,并对甜瓜果实糖积累的生理机制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H86果实蔗糖合成酶活性与蔗糖积累量紧密相关,30d蔗糖含量到达峰值,属蔗糖积累型;Q94果实内高水平的酸性转化酶活性对葡萄糖、果糖积累以及促进果实形态的构建有着重要意义,属还原糖积累类型;B99整个发育期蔗糖合成酶活性、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酸性转化酶活性和中性转化酶活性一直保持较高水平,在花后25d活性均处于首位,属蔗糖积累类型;B99幼果期葡萄糖含量较高,蔗糖积累量在果实整个的生长发育期内都保持上升趋势直至成熟,果糖积累量与蔗糖合成酶活性及中性转化酶活性相关,该自交系品种属于蔗糖积累类型;J149果实内葡萄糖和果糖均在花后25d时开始积累直至成熟,成熟时葡萄糖含量居于首位,果糖合成升高与中性转化酶活性上升有关,属还原性糖积累型;L168成熟果实内蔗糖含量居于首位,果实内酸性转化酶活性和中性转化酶活性的变化对甜瓜果实品质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属于蔗糖积累型。  相似文献   

17.
设施栽培中‘春捷’桃糖积累与相关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范爽  高东升  李忠勇 《园艺学报》2006,33(6):1307-1309
 以设施栽培中‘春捷’桃为试材, 研究了其果实发育过程中糖积累与蔗糖代谢相关酶- 酸性转化酶(A I) 、中性转化酶(N I) 、蔗糖合成酶( SS) 及蔗糖磷酸合成酶( SPS) 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果实发育早期, 果实中的可溶性糖主要是还原糖; 中后期, 还原糖维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 非还原糖大量积累。在整个发育过程中, 蔗糖持续积累, 尤其在成熟期急剧增加, 而果糖和葡萄糖含量在果实发育前期呈下降趋势, 中后期维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A I、N I在果实发育前期活性最强, 之后迅速下降, 中后期维持在较低水平; SS在果实发育前期分解方向活性很强, 后期以合成方向为主, 并在果实成熟期保持较高水平; 在果实发育过程中SPS活性呈上升趋势, 但上升幅度较小。葡萄糖含量与A I、N I、SS-h活性显著正相关; 果糖含量与A I、SS-h显著正相关; 蔗糖含量与SS-s活性显著正相关, 与SPS不相关。  相似文献   

18.
蔗糖代谢相关酶在温州蜜柑果实糖积累中的作用   总被引:129,自引:16,他引:113  
 在不同发育时期测定了宫川温州蜜柑果实中蔗糖、葡萄糖和果糖含量以及蔗糖代谢相关酶———酸性转化酶(AI) 、中性转化酶(NI) 、蔗糖合成酶(SS) 和蔗糖磷酸合成酶(SPS) 的活性, 并对果实中糖积累与酶活性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蔗糖代谢相关酶的综合作用(蔗糖代谢相关酶的净活性) 是影响果实糖积累的重要因子之一。膨大期末至着色期初是果实中糖积累和蔗糖代谢相关酶的净活性变化的转折时期。着色期前果实中蔗糖代谢相关酶的净活性为负值, 蔗糖缓慢积累; 进入着色期蔗糖代谢相关酶的净活性转为正值,蔗糖积累迅速。完熟期果皮组织中蔗糖代谢相关酶的净活性为负值, 己糖积累明显高于可食组织。  相似文献   

19.
无籽西瓜果实不同部位糖含量测定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为了研究三倍体无籽西瓜不同部位糖含量,对6个红瓤和1个黄瓤无籽西瓜品种果实不同部位果糖、葡萄糖、蔗糖和总糖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对红瓤西瓜整瓜贮藏60d后的损失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无籽西瓜品种之间果实的果糖、葡萄糖、蔗糖和总糖含量差异明显。果实不同部位的果糖、葡萄糖、蔗糖和总糖含量有很大差异,中间部位大于近皮部。3个无籽西瓜品种整瓜室温贮藏60d后不同部位的果糖和总糖损失率为20%~80%,葡萄糖损失率为10%~60%,蔗糖损失率为1%~25%。红瓤无籽西瓜果糖、葡萄糖和蔗糖含量之比约是5∶3∶1,黄瓤无籽西瓜约是6∶3∶1。  相似文献   

20.
设施油桃果实的糖积累与相关酶活性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以设施栽培超红珠油桃为试材,测定了果实发育过程中糖含量及相关代谢酶—酸性转化酶、中性转化酶、蔗糖合成酶及蔗糖磷酸合成酶的活性,并对果实中糖分积累及与相关酶活性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果实发育早期,糖分积累以还原糖即葡萄糖和果糖为主,果实发育后期,以积累蔗糖为主;糖代谢相关酶的活性变化表现为随果实成熟,蔗糖逐渐积累,酸性转化酶活性下降,蔗糖合成酶分解方向酶活性逐渐增强。蔗糖合成酶合成方向酶活性与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变化相似,果实发育前期酶活性逐渐降低,果实发育中后期酶活性逐渐升高,果实近成熟时酶活性升高较快,此时蔗糖迅速积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