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木麻黄根瘤内生菌——弗兰克氏菌侵染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25株木麻黄属和异木麻黄属的弗兰克氏菌进行侵染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从木麻黄属根瘤分离的弗兰克氏菌菌株在同属不同种木麻黄宿主之间可以交叉感染结瘤,显示其专一性在属的水平上。由异木麻黄属根瘤分离的弗兰克氏菌可以感染木麻黄属的根系结瘤,反映出其专一性在科的水平上。从木麻黄属和异木麻黄属分离的这些供试菌株均能侵染沙棘,结瘤率达40% ̄100%,揭示出弗兰克氏菌具有跨越侵染不同科、属的能力。这些菌株全部不侵  相似文献   

2.
论沙棘根系与功能Ⅱ——Frankia菌侵染和结瘤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张小民  王岚  林美珍  张吉科 《沙棘》2006,19(1):1-11
沙棘属于放线菌结瘤植物,其根瘤起源和侧根具有同源性。组成根瘤的最基本单位是瘤瓣,瘤瓣顶端分生组织被Frankia菌新侵染后,以二分叉分裂可形成下一级两个新的瘤瓣,以此方法逐次、逐年分裂,形成了珊瑚状瘤块。瘤块是多年生的。根瘤的发生与形成是宿主与Frankia菌特异性高度相容的结果。在根瘤中Frankia菌的菌体具有多型性,分为菌丝,泡囊(是固氮的场所)和休眠体的拟类菌体、冬孢子和新发现的春孢子。沙棘所以称谓先锋植物的原因之一,就是有了共生体根瘤,才能在严酷生境中具备了广泛的生态效应和抗逆性。  相似文献   

3.
沙棘根瘤的形成与固氮能力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张吉科  林纬 《沙棘》1995,8(3):7-9
与沙棘根系共生结瘤的Frankia氏菌可以从根毛和皮层侵染。被侵染的宿主细胞迅速转变为适宜共生生活的传递细胞。宿主细胞的内质网1高尔基体和内生壁物质组成了Frankia氏菌的被囊。菌体和被侵染细胞释放激动素,使部分中柱鞘细胞分生,形成根瘤原基。沙棘根瘤是以瘤瓣为基本单位,逐次、逐年连续分枝形成的一个多年生珊瑚状瘤块。沙棘主根一般不结瘤,1级侧根结瘤最多,瘤块最大,2 ̄3级次之。根瘤在1年中有3个固  相似文献   

4.
比较了从不同来源的木麻黄根瘤中分离得到的三株弗兰克氏菌在两种浓度不同碳源培养基中的生长差异,结果表明:供试菌在以丙酮酸钠为唯一碳源时生长最好,其生长量为其它碳源的1.3-47.7倍;最适合的碳源浓度为0.23gC\L。在三种不同的Frankiax菌地,通入无菌空气发酵培养培养能显著地提高弗兰克氏菌的生长量。同时还探讨了弗兰克氏菌的发酵条件。  相似文献   

5.
粗枝木麻黄接种弗兰克氏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结果表明:粗枝木麻黄接种弗兰克氏菌对提高其生长量效果显著。接种不同弗兰克氏菌菌株的粗枝木麻黄苗木的生物量。根瘤重量和数量及叶片N含量均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其中以88052、87066和87287菌株接种效果最好。在接菌与施肥的试验中,接菌不施肥处理的苗木叶片N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6.
法国与塞内加尔合作在达喀尔试验站进行了长达10年的木麻黄固氮研究。该项目执行的是寄主树——木麻黄和共生固氮菌——弗兰克氏菌同步研究的路线。通过种源试验,无性繁殖培育出三十几个木麻黄优质无性系。在试验室里进行了弗兰克氏菌的分离培养及回接试验。  相似文献   

7.
木麻黄弗兰克氏菌接种技术与接种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木麻黄接种弗兰克氏菌的时间、方法、接种剂、接种量、菌株混合接种施肥与接种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得出:最达接种时间为纪苗期;接种方法为切根接种法:海藻酸钙胶囊干、湿菌剂、草炭、蛭石菌与液体接种剂这五处接种剂之间的接种效果没有显著差异,接种量为高接种量较好,弗兰克氏菌与芽孢杆菌混合接种的效果和弗兰克氏菌单接种的效果好;施营养元素P、Mg、Ca、Co和在红壤中加石灰能促进木麻黄的生长与结瘤;接种弗寺  相似文献   

8.
在澳大利亚实地观测了木麻黄根瘤与22种寄主和土壤化学性质的关系。在调查的5种木麻黄中,发现4种具有完整的根瘤。有效磷含量高的土壤,木麻黄属(Casuarina)根瘤比异木麻黄属(Allocasuarina)出现频度大,后者有8个种在任何土壤上都无根瘤存在。而在有根瘤的9种异木麻黄属树种植株上,根瘤的数量也很少。土壤化学性质(除有效磷水平外)与根瘤无显著关系。在温室条件下,用生长有木麻黄苗的野外土壤接种时,其结果与野外观测相似。异木麻黄属树种形成外生菌根比木麻黄属树种普遍。两个属树种都形成囊枝状菌根。第二个温室试验说明低磷和侵染性放线菌(弗兰克氏菌属缺乏是某些野外土壤中根瘤缺乏的两个因子。本文考虑了限制植物生长的其他土壤性质对木麻黄根瘤的影响,并且讨论了木麻黄科植物固氮的潜在意义。在田野木麻黄(A.campestris)、笛尔斯木麻黄(A.dielsia-na)及洛赫尔木麻黄(A.lehmanniana)上发现的根瘤,前人都未做过记录。  相似文献   

9.
【目的】氮素是影响杨树人工林生产力的最重要元素,研究杨树人工林连作和轮作氮素循环细菌类群演变动态及氮素代谢结构特征,有助于从养分循环角度揭示杨树人工林连作障碍机制。【方法】采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研究杨树人工林Ⅰ代林地、连作Ⅱ代林地、Ⅱ代林地主伐后轮作花生地和轮荒地土壤中氮素循环细菌类群及氮素代谢随不同连作代数及不同轮作模式的演变规律。【结果】发现参与氮素循环细菌4类11属,其中固氮细菌有拜叶林克氏菌属、慢生根瘤菌、根瘤菌属和弗兰克氏菌属,硝化细菌有硝化杆菌属和亚硝化螺菌属,反硝化细菌有假单胞菌属、罗尔斯通菌属、伯克氏菌属、芽孢杆菌属和链霉菌属,氨化细菌有芽孢杆菌属和假单胞菌属;杨树人工林连作1代后,土壤中参与氮素循环细菌总数增加4.73%,土壤中氮素细菌的种类没有增减,固氮细菌的相对丰度增加53.44%,硝化细菌的相对丰度没有变化,反硝化细菌的相对丰度增加0.14%,氨化细菌的相对丰度增加1.33%;与Ⅱ代林相比,花生地土壤中的氮素细菌的种类没有增减,固氮细菌的相对丰度减少71.14%,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和氨化细菌的相对丰度分别增加120%,15.63%和20.76%;轮荒地中的土壤氮素循环细菌缺少了硝化细菌,固氮细菌的相对丰度减少79.10%,反硝化细菌和氨化细菌的相对丰度分别增大17.39%和24.56%;杨树人工林连作1代后,土壤中的固氮细菌代谢活性增强,硝化细菌中的硝化杆菌属的代谢活性减弱,亚硝化螺菌属的代谢活性增强,氨化细菌代谢活性减弱;与Ⅱ代林相比,轮作花生地中仅有硝化细菌的代谢活性增加,其他3种氮素代谢功能菌的活性都降低;轮荒地中,所有的氮素循环细菌的代谢活性均比杨树Ⅱ代林地低。【结论】杨树人工林连作1代后,土壤中参与氮素循环的细菌总数增加,但代谢活性降低;轮作花生后,大多数氮素代谢细菌的数量增加,但仅有硝化细菌的代谢活性明显增强;轮作可以改善连作对杨树人工林地土壤硝化细菌生长繁殖和代谢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杨梅根瘤内生菌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5株细枝木麻黄、短枝木麻黄、粗枝木麻黄和四川桤木的共生Frankia菌株为对照,研究12株杨梅根瘤内生菌的形态培养特征、生理类群、细胞壁类型、营养源利用、固氮酶、宿主特异性等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供试菌株具有分枝状菌丝、多腔孢囊、泡囊等典型的Frankia结构,杨梅菌株FMrl6、FMr43和木麻黄菌株FCe64、FCe33还具有串珠状生殖菌丝.多数杨梅菌株在有氮培养基中能形成泡囊,固氮活性差异显著.细胞壁类型多为Ⅲ型,菌株FMrl6为Ⅱ型.生理类群有A、B和AB 3种,同一株杨梅根瘤内有B和AB 2种生理类群的菌株共存.菌株能良好利用丙酸钠、丙酮酸钠、乙酸钠、吐温和酪蛋白,部分菌株利用硝态氮、铵态氮和牛肉膏,利用糖类差,不利用蛋白胨和尿素,不使明胶液化,不分解纤维素,不产生硫化氢,不利用苯丙氨酸.杨梅根瘤内生菌可使原宿主结瘤,能感染沙枣和四川桤木,但不侵染木麻黄结瘤,这为菌株的选择应用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1.
木麻黄根瘤内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与福建、广州的细枝木麻黄、短枝木麻黄和粗枝木麻黄共生的 1 7株根瘤内生菌进行了形态培养、生理类群、营养源利用、代谢酶、宿主特异性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 ,1 7株木麻黄根瘤内生菌具有分枝状菌丝、孢囊、泡囊等Frankia菌的特征性结构 ,FCc64、FCc92、FCe3 3等菌株还具有串珠状菌丝段。木麻黄内生菌有A、B、AB等 3种生理类群 ,其中B群内生菌多。菌株离体培养具有固氮酶活性 ,且差异显著。多数木麻黄内生菌能良好利用吐温 ,只有少数菌株可利用葡萄糖等糖类物质。内生菌不同生理类群在碳氮源利用、有机酸羧化和代谢酶产生等方面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 ,表现出丰富的多样性。侵染试验表明木麻黄Frankia菌株不仅可在木麻黄属内种间进行交叉侵染 ,还能侵染杨梅、沙枣和桤木等植物结瘤。  相似文献   

12.
马德彪 《沙棘》2004,17(1):23-23
沙棘是黄土高原营造水土保持林的先锋树种。沙棘林具有固氮、降低土壤pH值的作用;沙棘叶可制成保健茶,提取治疗心血管病的黄酮;沙棘果实种子和叶片中含有100余种生物活性物质和人体所需的18种氨基酸,营养十分丰富。因而沙棘果实在医疗和食品工业中的需要量越来越大。但是,自  相似文献   

13.
菌根与菌肥     
菌根与菌肥林虹所谓菌根,就是带有真菌的根,是由真菌与植物根形成的共生固氮结合体。当根瘤菌侵染植物根部后便分泌一些物质,刺激根毛的薄壁细胞迅速增殖形成根瘤。根瘤在依赖植物提供的养分生存的同时,源源不断地把空气中游离的氮气固定下来,供植物吸收利用。因此,...  相似文献   

14.
木麻黄是我国沿海防护林基干林带中的主栽树种,与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形成共生关系,提高自身耐干旱、抗贫瘠、抗盐碱等适应恶劣环境的能力。土壤中的细菌和真菌能够与木麻黄根系形成稳定的相互作用的微生态系统,其中微生物主导的物质代谢循环是植物获取营养的主要来源之一,反之木麻黄的根系分泌物可以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养分。文中综述了木麻黄与根系微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相关研究,尤其是接种弗兰克氏菌(Frankia)及菌根菌提高木麻黄抗逆性方面的研究进展,对木麻黄与根系微生物体系的促生、抗逆机制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相似文献   

15.
为给叶子花苞片颜色形成的分子机理研究提供参考,以云南紫叶子花(Bougainvillea spectabilis’Senjakala’)为研究对象,采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对其始花期、转色期、盛花期和末花期的苞片进行测序,并进行荧光定量PCR验证,通过KEGG富集分析苞片颜色的代谢途径,比较每两个时期间的差异基因及表达模式,探究其苞片不同时期的代谢途径及相关基因表达模式。结果表明,甜菜碱代谢途径、类黄酮代谢途径、苯丙烷代谢途径和类胡萝卜素代谢途径参与云南紫叶子花苞片发育过程,共有145个与苞片颜色相关的单基因簇参与53种酶的合成,并对应53个相应的基因。DOD基因在甜菜碱代谢途径中大量表达,是甜菜碱代谢途径的关键基因;类黄酮代谢途径中,基因CHS、CCoAOMT、SAM-MSPI1、TC4H、CYP98A2、F3H和KCS11起正向调控作用,F3’H起负向调控作用,FLS、CHI和NAR既有正向又有负向调控作用;苯丙烷代谢途径中,基因POD、β-GC、COMT、PAL和CAD1均表达显著,是该途径的主要调节基因;基因CCD4、ZEP和AAO是类胡萝卜素代谢途径的关键基因。这些基因在苞片整个发...  相似文献   

16.
对普通木麻黄不同抗病无性系植株的根瘤固氮活性、结瘤量、植株含氮量及生物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抗病性强的无性系植株结瘤量、固氮活性比抗病性差的植株高2一4倍;抗病无性系植株生长高大,生物量和含氮量明显比感病无性系植株高。  相似文献   

17.
论沙棘根系与功能Ⅰ--根系分化与分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岚  张小民  林美  张吉科 《沙棘》2005,18(4):13-19
沙棘根系由于遗传发育、环境诱导和功能分化,其组成分为4个部分:1.匍匐水平根(Ⅰ、Ⅱ级次生粗根),其功能是萌生根出条、共生结瘤和周皮分化为贮水组织。2.丛状须根(Ⅲ、Ⅳ级次生毛根),其功能是吸收营养和熟化改造土壤。水平根粗壮、分枝庞大、株间相连、交错纵横,组成了地下根群网的主体,须根常常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丛状毛根群;活根以分泌物固土,死根培肥。它们的重量比约为9 :1,但它们的面积比确为6.5 :3.5,表明Ⅰ级以下的须根更为活跃和发达。3.根出条(根蘖苗),无性繁殖,扩大种群,占领新的生境;又以克隆生理整合作用行为,在濒危生境中基株与分株间资源共享,风险自担,实现了在资源匮乏条件下生长发育和对逆境的抗性。4.共生体根瘤,通过固氮,不仅实现了碳一氮两个重要代谢体系的有机连接,而且起到了培肥改土作用,从而创建和扩大了在荒漠、干旱与半干旱环境中生存能力。可见,沙棘双重生态型功能的先锋表现,在极大程度上是依赖了根系的高度分化与分功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8.
毛赤杨根瘤固氮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毛赤杨根部结瘤固氮作用的调查测定表明,混生毛赤杨林分有增加土壤和相邻树种氮素的作用,固氮量与根瘤生物量成正比,根瘤量与苗木地径是指数曲线关系。  相似文献   

19.
自1978年Callaham等人首次从香蕨木(Comptonia peregrina)根瘤中成功地分离出Frankia内生菌纯培养后,许多学者已从赤杨属(Alnus)、胡颓子属(Elaeagnus)、沙棘属(Hippophae)、杨梅属(Myrica)和木麻黄属(Casuarina)等非豆科固氮树木根瘤中分离得到Frankia内生菌。但这些内生菌生长极其缓慢,这给大面积的田间应用带来许多困难。因此,作为Frankia菌应用研究的前提,需要更多地了解体外培养条件及其最适生条件。目前国内外已进行了很多这方面的研究。从已分离的内生菌株形态看,它们是极其相似的,都具有Frankia的典型特征;从培养条件看,也表现出许多共同性,但又有一些差异。本文报道了两株木麻黄内生菌培养条件和培养特征的比较结果,为Frankia内生菌应用于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刘冲 《沙棘》2006,19(2):F0004-F0004
沙棘,作为植物中的珍品,有神奇果王之美誉。它适应各种复杂的气候条件和各种土壤条件。在生态建设上,沙棘,是保持水土的天然堤坝,是防风固沙的绿色屏障,改良土壤的固氮能手;沙棘,还是人类健康的卫士,它含有极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医学专家研究证明,它对于治疗和预防多种疾病,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有着特殊的重要功能和作用,在人类的医疗,保健方面有着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