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计算方法,分别以湖南省、长沙市5区为参照区域,对芙蓉区2003-2007年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价.研究表明,芙蓉区综合承载力大于实际人口,呈富余状态;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处于超载状态,而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处于富余状态;且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对综合承载力的贡献率明显低于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对土地综合承载力的贡献率.  相似文献   

2.
基于均方差决策分析法的吉林市土地资源承载力动态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资源承载力是阐释人地关系的一项重要的综合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从人口承载力、建设规模承载力、经济承载力以及生态承载力等四个方面构建土地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用均方差权值决策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对吉林市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状况进行实证分析评价。结果表明:2006~2010年,吉林市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经济承载力和生态承载力大体呈上升趋势,且处于较高或高承载状态;土地资源建设规模承载力波动不大,基本处于中级承载状态。总体而言,2006~2010年吉林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一直处于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3.
刘政永  孙娜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6):2698-2699,2701
根据评价指标筛选原则,以土地职能为视角,构建了河北省土地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河北省邢台市土地资源做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邢台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为A级。最后,针对实证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以中国31个省际城市为研究区,从土地人口承载力、土地经济承载力、土地社会承载力及土地生态承载力4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与均方差权值法的综合确权法提高研究结果的精确度,对2014—2016年中国31个省际城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2014—2016年中国省际城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水平呈逐步上升趋势,其中2015—2016年上升趋势较快,2016年达到顶峰,81%的省份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呈较高水平。(2)北京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发展水平遥遥领先,整体来看,北京、天津、重庆和上海直辖市的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强于山东、河北、江苏、湖北等中东部城市,内蒙古、青海、新疆和西藏等西部边缘型城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水平较低。(3)综合分析土地资源承载力影响因素,经济因素、生态因素、人口因素与社会因素均起到一定作用,地均GDP、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是影响中国省际城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芜湖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经济承载力、社会承载力、生态环境承载力及水土承载力4个方面构建芜湖市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评价法对芜湖市2008—2017年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分级。结果表明,芜湖市2008—2017年土地资源承载力经历了由低承载水平向较高承载水平发展的过程。其中,经济承载力水平的增长对芜湖市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贡献最大,生态环境承载力是制约芜湖市整体发展的主要因素。需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调整芜湖市产业结构等方面提升芜湖市的土地资源承载力。  相似文献   

6.
从土地资源的自然属性、开发利用程度、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等4个方面构建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变异系数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对南宁市区6个城区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9-2014年南宁市区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呈上升趋势;依据2014年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可将南宁市6个城区划分为高、中、低潜力承载区,其中,青秀区、良庆区属高潜力承载区,江南区、邕宁区属中潜力承载区,兴宁区、西乡塘区属低潜力承载区。  相似文献   

7.
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能够反映城市土地承载的资源水平、经济规模、社会发展、环境压力等.从资源、经济、社会、环境等4个方面,构建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对广西全区及其14个市2005-2014年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进行评价,分析其时空特征及驱动因素,为提高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提供参考.结果表明,2005-2014年广西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整体呈上升趋势;2005-2014年广西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空间分布差异显著,柳州、桂林、南宁等市属于高承载区,北海、玉林、梧州等市属于较高承载区,其他市承载力随时间变化处于不同等级;经济发达程度是影响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的重要因素,但并不能直接代表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水平.  相似文献   

8.
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能够反映城市土地承载的资源水平、经济规模、社会发展、环境压力等。从资源、经济、社会、环境等4个方面,构建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对广西全区及其14个市2005-2014年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进行评价,分析其时空特征及驱动因素,为提高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提供参考。结果表明,2005-2014年广西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整体呈上升趋势;2005-2014年广西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空间分布差异显著,柳州、桂林、南宁等市属于高承载区,北海、玉林、梧州等市属于较高承载区,其他市承载力随时间变化处于不同等级;经济发达程度是影响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的重要因素,但并不能直接代表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水平。  相似文献   

9.
应用基于熵权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河南省煤炭资源型城市1999~ 2011年的土地生态承载力进行定量评价和分析,初步分析河南省煤炭资源型城土地生态承栽力现状.结果表明:1999~2011年平顶山市土地综合承载力在波动中趋于下降;安阳市土地承载力处于中等水平,基本保持不变;鹤壁市土地承载力一直处于低等水平,情况较严峻;焦作市土地承载力水处于中等水平以上,在四个城市中土地资源状况较好.  相似文献   

10.
基于DPSIR模型的重庆市土地资源可持续承载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土地资源利用现状,构建了包括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和响应的5个子体系和23个单项指标在内的重庆市土地资源可持续承载力评价的DPSIR模型,并采用熵值法对各层次指标进行赋权,综合评价了重庆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2002~2009年重庆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综合指数呈上升趋势,从2002年的2.06到2009年的2.73,增长了33%,说明重庆市土地资源可持续承载力水平在逐渐提高;根据综合指数值大小,重庆市土地资源可持续承载力水平排序为20082009200720052004200320062002。  相似文献   

11.
区域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研究对于协调区域土地资源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以安徽省六安市为研究区域,从水土资源承载力、社会人口承载力、经济规模承载力和生态环境承载力4个子系统选取18个指标构建六安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均方差-TOPSIS模型对六安市2010—2017年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和4个子系统内部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六安市2010—2017年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其中2010—2014年承载力水平较低、增长缓慢,贴近度在0.35~0.45之间;2014—2017年上升较快,贴近度达到0.671 6,承载力处于较高水平。经济规模和社会人口承载力呈现上升趋势且增长幅度大,贴近度达到最优水平,表明这二者系统是影响六安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的关键因素,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变化较为波动,总体变化幅度小且具有较大的上升空间。表明六安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的提升应协调好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发挥区位和政策优势,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升级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开展。  相似文献   

12.
以典型贫困山区县云南省永德县为例,采用研究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与相关资源环境资料对山区县域的土地资源、水资源、地质环境以及生态环境等进行了多方面的单要素承载力分析,并基于空间关联建立综合评价体系,采用均方差决策法确定综合承载力权重,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计算区域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结果表明,2013年永德县综合承载力为0.517 2。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和人口发展预测出2020年综合承载力为0.509 8,较2013年有所下降,但仍处于中级承载力水平。总的来说,永德县全县整体承载能力较好,但乌木龙乡承载力为低级,承载形势严峻。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为保障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土地承载能力的研究一直是土地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从环境协调性、社会可接受性、经济可行性三方面建立土地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极值法、均方差决策法计算指标权重,最后运用多目标综合评价模型得出哈尔滨所辖10县(市)2010年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结果。土地承载力综合指数表明,高承载能力区包括其中通河县、依兰县、五常市;中等承载力区包括依兰县、延寿县、宾县;低承载力区包括方正县、双城市、巴彦县、尚志市。障碍因素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环境承载是高承载力区(通河县、延寿县、木兰县、双城市)的主要障碍因素;社会承载力是中等承载力区(五常市、依兰县、宾县)的主要障碍因素;经济承载力是低承载力区(巴彦县、方正县、尚志县)的主要障碍因素。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重庆市土地资源现状及城市性质、定位和发展目标,构建适合重庆市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均方差决策法和变异系数法进行赋权并加权求和得出综合评价值.结果表明:重庆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现状水平较低,但在时间序列上整体呈现递增趋势.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改革的突破口之一,重庆市未来大规模的农民市民化与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提高息息相关:不仅从根本上缓解了人地关系矛盾,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而且有效改善土地生态环境,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最后对农民市民化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为保障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土地承载能力的研究一直是土地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从环境协调性、社会可接受性、经济可行性三方面建立土地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极值法、均方差决策法计算指标权重,最后运用多目标综合评价模型得出哈尔滨所辖10县(市)2010年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结果.土地承载力综合指数表明,高承载能力区包括其中通河县、依兰县、五常市;中等承载力区包括依兰县、延寿县、宾县;低承载力区包括方正县、双城市、巴彦县、尚志市.障碍因素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环境承载是高承载力区(通河县、延寿县、木兰县、双城市)的主要障碍因素;社会承载力是中等承载力区(五常市、依兰县、宾县)的主要障碍因素;经济承载力是低承载力区(巴彦县、方正县、尚志县)的主要障碍因素.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海南省土地资源主要功能的基础上,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海南省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2007~2012年间海南省土地资源承载力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土地生态承载力、土地生产承载力占海南省土地资源承载力的30%~At-,是海南省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7.
以湖北省为研究对象,运用综合指标法,考虑研究区域与土地资源密切相关的因素,基于PSR模型从压力、状态、响应3个方面构建研究区域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通过GIS技术获得研究区域的土地资源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运用统计分析法计算研究范围市域尺度的土地资源生态环境承载力平均值,据此将该区域土地资源生态承载力划分为3种类型区——低承载力区、一般承载力区、高承载力区;最后,分析了湖北省土地资源生态承载力空间格局现状。结果表明:湖北省土地资源生态环境承载力空间分布呈现中西部低、东部高的特点,高承载力区位于山区;一般承载力区位于西北、西南、东北部;低承载力区位于中部平原区。  相似文献   

18.
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是衡量地区土地资源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协调发展的重要指标。本文以沈阳市为例,对沈阳市2011年~2016年的土地综合承载力进行研究,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均方差方法确定权重,应用累加求和的方法计算出2011年~2016年的土地综合承载力分值,并对其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9.
随着滨州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土地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人地问题日益突出,为了综合评价土地承载力,根据2004年、2007年、2010年、2013年《滨州市统计年鉴》和《滨州市国民经济和发展报告》选取11个驱动因子为研究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计算承载力得分。结果表明:2004-2013年,滨州市土地资源承载力总体呈上升趋势,具有较大的土地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20.
构建了西藏草地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班戈县为例,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从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生态抵御力和资源-环境承载压力等方面综合评价草地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班戈县草地生态承载力为低度超载状态,生态抵御力有待提高,草地退化治理、防害抗灾、土地环境是影响班戈县草地生态承载力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