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8 毫秒
1.
沙冬青沙地育苗造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沙冬青的特征特性,并从育苗和造林两方面总结了沙地沙冬青育苗造林技术,为沙地水土保持提供一定指导。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沙冬青的基本特性,探讨了沙冬青在宁夏荒漠地区育苗和造林技术。  相似文献   

3.
毛乌素沙地沙冬青育苗造林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毛乌素沙地面临的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是风沙危害,植树造林是常用的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结合宁夏地区毛乌素沙地的实际情况,综合沙冬青生长特性,从沙冬青造林地选择、苗木选择、造林时间、栽植方法以及后期管理等方面,阐述了沙冬青造林的关键技术,以期为防护林建设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
樟子松是沙地造林优良树种,由于在神木县采种困难、调运费用大、出苗率和造林成活率低等因素,樟子松造林成效相对较慢。近几年经过大田育苗试验,通过营养袋育苗和滴灌等措施,苗圃出苗率、造林成活率均得到很大提高,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总结了神木县营养袋樟子松育苗与沙地造林技术,包括整地做床、种子处理、营养土配制与安装喷灌、播种与苗期管理、沙地造林等内容,以期为神木县樟子松造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沙冬青、沙地云杉、克旗山杏和凉城山杏的PCR反应体系进行了优化,分别建立了适合沙地云杉、沙冬青、克旗山杏和凉城山杏的ISSR标记扩增体系;利用筛选出的11个扩增条带清晰且多态性高的引物对沙地云杉、沙冬青、克旗山杏和凉城山杏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其中得到清晰谱带187条,多态性谱带184条,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为98.40%。应用POPGENE32分析表明:观察等位基因数(N_a)为1.984 0,有效等位基因数(N_e)为1.678 1,Nei’s基因多样度(H_e)为0.396 4,Shannon多态性信息指数(Ⅰ)为0.582 0。采用UPGAM法聚类分析表明:沙地云杉、沙冬青、克旗山杏和凉城山杏可分为3类,克旗山杏和凉城山杏为Ⅰ类,沙地云杉为Ⅱ类,沙冬青为Ⅲ类。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除了山杏物种之间的亲缘性之外,沙冬青与山杏的亲缘关系较远,相似性较低;沙地云杉与山杏2个不同物种却有一定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6.
沙地樟子松引种栽培及造林技术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沙地樟子松的引种栽培及造林技术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樟子松在我国天然分布于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沙地草原,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经过多年的引种栽培,现已在"三北"地区被广泛地推广应用,成为造林的主要乔木树种,并对防治沙漠化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作者认为苗木质量、苗龄、造林季节、造林密度、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抗旱节水造林技术等几个方面是影响沙地樟子松造林成活的重要因素,根据造林当地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造林季节和造林密度,选择品质优良、植株保护完好、苗龄适合的造林苗,应用ABT生根粉等植物生长调节剂、采取抗旱节水造林技术等可提高造林成活率,因此,把握好这几个方面可以极大地提高沙地樟子松造林成活率,为今后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的营造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近自然 林业的发展和城市近自然森林 建设对乡土树种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以具有优良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的乡土树种小果冬青Ilex micrococca 和毛枝冬青I .buergeri 为例, 在对其分布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进行了育苗及栽培试验, 并提出了2 种冬青的生物生态学特征、观赏价值以及采种、育苗和造林等技术措施。2 种冬青当年采集的果实贮藏至翌年3 月, 经处理后, 小果冬青可直接播种, 发芽率为12.0 %。而毛枝冬青种子具有较长休眠期, 处理后贮藏至10 月播种, 发芽率为9.8 %。基于2 种冬青在自然分布群落中的地位, 造林以混交林为宜, 采用1 年生小果冬青幼苗造林后第3 年, 平均树高2.5 m, 胸径1.2 cm , 而采用1 年生毛枝冬青幼苗造林后第6 年, 平均树高4.1 m , 树干基部直径12.0 cm 。除山地造林外, 这2 种冬青还可以应用于城市绿化建设中。图2 参10  相似文献   

8.
铁冬青是冬青科植物,枝叶繁茂且四季常青,具有较高的园林观赏价值,在长江流域以南的地区生长,分布于我国广东、江苏、江西、福建和台湾等省区。在铁冬青育苗阶段,主要采用种子繁殖方式,其发芽率较高。基于此,本文从铁冬青的生物学特性出发,对其育苗及造林技术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樟子松是固沙造林树种之一,樟子松育苗在林业生产中具有重要地位,为探索在沙地培育樟子松苗木的技术,以便于更好的发展林业经济。经过反复研究本文主要从育苗地的选择、施肥与改土、种子选择、种子处理、播种、播种地的管理、苗期管理及越冬保护八个方面入手阐述了樟子松的育苗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0.
榆林沙地樟子松的引种和荒沙造林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开发利用毛乌素沙区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本文总结研究了在榆林沙地引种育苗和栽培樟子松的造林方法及技术.  相似文献   

11.
2种优良乡土冬青的繁育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自然"林业的发展和城市"近自然森林"建设对乡土树种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以具有优良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的乡土树种小果冬青Ilex micrococca和毛枝冬青I.buergeri为例,在对其分布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育苗及栽培试验,并提出了2种冬青的生物生态学特征、观赏价值以及采种、育苗和造林等技术措施.2种冬青当年采集的果实贮藏至翌年3月,经处理后,小果冬青可直接播种,发芽率为12.0%.而毛枝冬青种子具有较长休眠期,处理后贮藏至10月播种,发芽率为9.8%.基于2种冬青在自然分布群落中的地位,造林以混交林为宜,采用1年生小果冬青幼苗造林后第3年,平均树高2.5 m,胸径1.2 cm,而采用1年生毛枝冬青幼苗造林后第6年,平均树高4.1 m,树干基部直径12.0 cm.除山地造林外,这2种冬青还可以应用于城市绿化建设中.图2参10  相似文献   

12.
沙冬青属豆科冬青属植物,又名蒙古沙冬青、蒙古黄花木,属地中海残遗种,也是迄今为止我国温带荒漠地区唯一珍贵的常绿灌木。沙冬青属典型的旱生植物,能够抵抗风吹、沙打、雪压,在生长季节茂密,尤其在“万树凋落百草枯、黄沙漫漫丘陵秃”的冬春两季,更显得生机勃勃,引人注目。沙冬青不仅是良好的蜜源植物,理想的庭院观赏树种,而且更是人烟稀少的风沙荒漠和难以管护的荒山秃岭水土保持地带的造林优良树种。但干旱地区降水稀少,土壤瘠薄,沙冬青直播造林很难成功。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适合平罗县东部荒山造林的新途径,对沙冬青营养袋苗进行移栽试验。结果表明,沙冬青营养袋苗移栽后当年平均成活率为90%,移栽后苗木能适应移栽地生长环境,生长量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4.
大力发展樟子松育苗及造林计划,不仅利于加快造林绿化速度,更有利于调整树林结构,增强其防风挡沙的防护作用,利于环境的保护和森林资源的建设。本文对东北寒区樟子松育苗及造林技术进行分析,旨为绿化造林、改善环境提供技术帮助。  相似文献   

15.
天然沙冬青生长、更新状况调研及利用前景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沙冬青是古地中海的孑遗植物种.是中国荒漠地区唯一超旱生常绿阔叶灌木。通过野外调查对沙冬青在宁夏分布地域、地上部分生长状况,根系分布与土壤基质关系、以及天然更新情况作了初步研究,分析沙冬青在荒漠植被建设中利用前景。为解决沙冬青“出圃造林极不易成活”做了前期准备。  相似文献   

16.
沙冬青抗旱、耐高温、防风固沙性能好。2007年我们从贺兰山汝箕沟煤矿采集沙冬青种子进行育苗试验,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7.
珍稀濒危植物沙冬青育苗、造林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沙冬青是我国西北荒漠地区唯一超旱生常绿阔叶灌木,开发利用前景广阔.但其常规育苗容易,出圃造林极难成活,一直是个技术难点.通过对根系的观察,找到了问题的结症.只要把握各项技术关键,培育营养袋苗木,做到不伤幼苗根系,抓住2~10片真叶期,在夏秋时节,利用>20mm连阴雨天(或浇定根水5kg/穴),人工造林即可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8.
沙地柏扦插育苗及造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地柏具有喜光、耐寒、耐旱的生理习性,多生在山坡和沙地上,是良好的固沙、护坡和水土保持的树种。介绍了沙地柏扦插育苗及造林技术,主要包括圃地选择、铺沙建床、插条扦插、扦插后的管理及苗木移栽等。  相似文献   

19.
湿地松容器苗培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选地整地、营养土配制、装土摆袋、种子处理、做沙床、播种、沙床管理、芽苗移栽、苗木遮荫、肥水运筹、病虫草害防治及苗木出圃等方面详细阐述了湿地松容器苗培育技术,为充分利用种子、加快造林步伐、缩短育苗期、减少苗田用地、提高造林成活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以沙冬青种子为材料,采用草炭土、秸秆粉、有机肥(鸡粪)、沙子不同比例配制成4种基质配方,以常用商业基质为对照,测定基质的理化性质如容重、总孔隙度、水气比以及pH值、电导率(EC)及沙冬青播种出苗率等指标,筛选沙冬青容器播种育苗基质配方。结果表明:配方4(T4,草炭土:秸秆粉:有机肥:素沙=1:2:2:1)培育的沙冬青幼苗的生物量、地径、根长及基质的pH值、EC值等均优于对照,同时该基质还具有较好的保水性和持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