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3 毫秒
1.
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研究农用地分等国家级汇总中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平衡转换的方法,为国家级的农用地分等成果汇总奠定基础。在全国的农用地分等汇总中,用标准粮单产及相应的转换函数,实现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的平衡转换。研究结果表明,全国的标准粮产量分别与省级和国家级的自然质量等指数呈显著相关,可以通过这一衔接手段完成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的国家级汇总。  相似文献   

2.
以吉林省农安县为例,以GIS为依据,在第二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基础上,调查了耕地粮食产量和投入的数据,更新障碍层距地表深度、剖面构型、表层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pH和盐渍化程度等属性,完成了2010—2012年各等别及产能的更新。研究农安县2010—2012年的自然等、利用等、经济等和产能的变化,各等别与土壤的相关关系,总结农安县近3年各等别发生变化的原因,为合理改良农安县耕地质量提供依据。结果表明,2010—2012年自然等别变化不大,主要原因是自然质量影响因子变化不大;利用等逐年降低而经济等别变化波动较大,这是因为作物的产量变化影响着土地利用系数和经济系数,而近几年产量主要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相关分析表明,农用地的各等别与有机质含量,pH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农用地定级是土地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可实现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以五家渠垦区农用地为例,采用因素法,根据《农用地定级规程》选取自然、社会经济和区位因素为定级因素。运用层次分析法并结合专家建议确定各因素因子的权重,选择适当的模型对因子进行量化,利用GIS软件生成定级因子分值图,采用加权求和法计算定级指数。依据定级指数结合实际情况将五家渠垦区农用地最终划分成6个级别,并得到了五家渠垦区农用地级别图。五家渠垦区农用地质量总体较好,以三、四、五级地为主。质量好的农田,限制因素为经济和区位条件,质量差的条田,限制因素为自然条件。空间上农用地质量级别呈相互交错的态势。农用地质量由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共同决定,但自然因素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4.
农用地定级是土地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可实现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以五家渠垦区农用地为例,采用因素法,根据《农用地定级规程》选取自然、社会经济和区位因素为定级因素。运用层次分析法并结合专家建议确定各因素因子的权重,选择适当的模型对因子进行量化,利用GIS软件生成定级因子分值图,采用加权求和法计算定级指数。依据定级指数结合实际情况将五家渠垦区农用地最终划分成6个级别,并得到了五家渠垦区农用地级别图。五家渠垦区农用地质量总体较好,以三、四、五级地为主。质量好的农田,限制因素为经济和区位条件,质量差的条田,限制因素为自然条件。空间上农用地质量级别呈相互交错的态势。农用地质量由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共同决定,但自然因素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5.
基于ModelBuilder的垦造水田耕地质量等别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快速准确的掌握土地整治工程前后耕地质量等别的时空变化信息,提升耕地质量等别评价实践工作效率,以连平县隆街镇沐河村垦造水田项目区为研究区域,将传统农用地分等方法与ModelBuilder建模方法融合,构建了垦造水田工程项目背景下的耕地质量等别快速评价框架体系。研究以连平县2016年耕地质量等别更新成果作为数据基础,结合项目区工程资料、耕地利用现状勘查、实地土壤采样检测等数据信息完成ModelBuilder建模流程,运用加权平均及等间距法,对研究区耕地质量等别进行评价对比分析。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垦造水田工程建设实施后,耕地质量等别有显著提升。其中,耕地质量省自然等、利用等与经济等分别提高1.31、0.63和0.97,耕地质量国家自然等、利用等与经济等分别提高1.06、0.56和1.02。研究表明:Modelbuilder建模可实现垦造水田耕地质量等别评价复杂计算自动流程化过程,且可快速形成图表合一成果。Modelbuilder建模相比传统算法具备全自动、超高效、高交互及可移植特征,可结合轻量python编程高效应用于复杂耕地质量评价相关工作之中。  相似文献   

6.
利用不同水稻品种的地理分期播种试验资料,对稻米品质进行归一化处理,运用滑移变步长分析方法,搜寻平均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日照时数和温度日较差等因子对稻米品质要素影响的关键时期,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稻米品质要素的气候生态综合关系模型,为研究稻米品质的空间分布和年际分布差异提供了基础。结果表明:(1)气象条件影响稻米品质的关键时期和关键因子因稻米品质各组分有所不同。有的组分普遍受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平均温度、日照、温度日较差的影响,有的组分仅受其中几个因子的影响,个别组分仅受温度日较差的影响。(2)影响的关键时期大多都在齐穗-成熟阶段,但也有不少组分从齐穗前25天开始持续到灌浆结实阶段。影响的型式,有的是抛物线,有的是直线。(3)建立的各品质要素的气候生态综合模型,可为评价不同年际之间、不同区域之间气候影响提供技术方法,更为优质稻的生产布局提供科学依据。(4)通过评估,过去20年,四川盆地稻米蛋白质的空间分布具有由东北向东南方向递增的特征,精米率的空间分布总体呈现西部高、东部低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党国锋  朱晨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36):131-138
利用局部空间自相关和Moran散点图相结合的方法,以国家级耕地质量等级指数为对象,探讨陇南市武都区耕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以此为依据提出耕地保护措施。研究结果表明:武都区耕地质量整体偏低,在山区条件下,武都区耕地质量在空间上表现出一定的聚集性规律,正相关类型(HH型和LL型)聚集性较强,负相关类型(HL型和LH型)分布零星,无明显分布规律。基于空间自相关方法的耕地保护分区方案,综合考量了耕地自然条件,利用水平、经济状况和空间分布特征,拓宽了耕地保护依据,为耕地保护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利用局部空间自相关和Moran散点图相结合的方法,以国家级耕地质量等级指数为对象,探讨陇南市武都区耕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以此为依据提出耕地保护措施。研究结果表明:武都区耕地质量整体偏低,在山区条件下,武都区耕地质量在空间上表现出一定的聚集性规律,正相关类型(HH型和LL型)聚集性较强,负相关类型(HL型和LH型)分布零星,无明显分布规律。基于空间自相关方法的耕地保护分区方案,综合考量了耕地自然条件,利用水平、经济状况和空间分布特征,拓宽了耕地保护依据,为耕地保护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小麦穗部性状与单株产量密切相关。本研究以小麦骨干亲本燕大1817与优良品系北农6号衍生的269个重组自交系为材料,通过在北京和河北石家庄的2年田间试验数据,利用本实验室已构建的高密度SNP和SSR遗传连锁图谱进行穗长、穗粒数和穗粒重QTL定位。采用完备复合区间作图法共检测到29个穗部性状加性效应QTL,其中10个穗长QTL分布于1B、2D、3A、3B、4A、5A、5B、6A和7D染色体上,解释的表型变异率为2.96%~9.63%,QSl.cau-4A.2在所有5个环境中均能被检测到,解释的表型变异为5.89%~9.62%,另有7个QTL能在2个或2个以上环境中被检测到;8个穗粒数相关QTL分布于1A、3A、3D、4A和5B染色体上,解释的表型变异为4.06%~11.17%,为单个环境QTL。11个与穗粒重相关QTL分布于1A、1B、2A、2D、3A、4D、5A、5B和6B染色体上,解释的表型变异为2.79%~16.12%,其中QGws.cau-1B、QGws.cau-3A和QGws.cau-6B.2在2个或者2个以上环境中能被检测到。另外,鉴定出6个分布于1A、2D、3A、4A和5B染色体上的QTL富集区段。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应用辽宁省凌源市农用地分等中自然质量等这一成果的基础上,对该市的土壤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本文选取的土壤质量因素包括坡度、质地及有机质,用这3个土壤质量因素来反映凌源市农用地的自然质量情况。分析结果表明,该市农用地自然质量较差,应加强对农用地的管理,同时,重视使用有机肥,培肥地力,提高作物产量,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采用GIS技术与方法,在耕地地力调查分析数据的基础上,对吐列毛杜农场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土壤图叠加后划分评价单元,确定参评因素,通过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建立层次模型和隶属函数模型,确定各因素所占权重,最终获得地力等级。结果表明,吐列毛杜农场耕地总体水平较好,现将耕地共划分为五个等级,其中,一等地面积为962.18hm2,占耕地总 面 积 的7.65%;二 等 地 面 积 为3422.18hm2,占27.22%;三 等 地 面 积 为3840..56hm2,占30.55%;四等地面积为2683.49hm2,占21.34%;五等地面积为1664.76hm2,占13..24%。针对不同等级耕地的属性特征进行了描述性分析,指出了研究区耕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合理利用和改良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GIS的河南省县级耕地地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崔磊  马莉莉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7):252-255
为了采用综合指数法对尉氏县耕地地力进行评价。通过在GIS支持下,应用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及成果,利用河南尉氏县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叠加划分法确定评价单元7609个,采用模糊评价、特尔斐法、层次分析法等,研究选取了立地条件、耕层理化、土壤管理等3个方面7个影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全县90319.89 hm2耕地可分为5等级,其中一级地3612.68 hm2,二级地15856.61 hm2,三级地31795.51 hm2,四级地29261.32 hm2,五级地9793.77 hm2,分别占尉氏县耕地总面积的4%、17.56%、35.2%、32.4%和10.84%。通过试验研究建立耕地地力评价体系及其模型。  相似文献   

13.
姬超  包广静 《中国农学通报》2016,32(33):157-161
以典型的边境县盈江县为例,建立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并进行基本农田布局优化,以期保障粮食安全及促进西部边境区域耕地可持续利用。利用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及GIS软件,结合盈江县实际情况及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对盈江县耕地进行评级,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基本农田的划分。结果表明:将盈江县耕地划分为4个等级,其中一等耕地占22.92%、二等耕地占37.46%、三等耕地占27.55%、四等耕地占12.07%,并提出了改善耕地质量的措施及盈江县基本农田的布局方式。在耕地分级的基础上进行基本农田的划分,满足了盈江县的基本农田确保数量、提升质量的要求,同时将来也可以为进一步提高基本农田的生产力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华北平原禹城市耕地质量动态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旨在揭示华北平原禹城市耕地质量动态,以期为平原区耕地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基于采样、观测和统计数据,采用隶属度、主成分分析和综合指数方法,对禹城市2001、2009年两期耕地质量进行了动态评价。结果表明:2001年耕地自然、生态与经济质量分别以一二三四、二三四和三四五等为主。2009年一二等耕地比例相对于2001年有明显提高;两期耕地质量等级分布格局类似;从2001年到2009年,禹城市推行的“测土配方施肥”、“生态农业园区”等项目使得较大面积耕地从三四等转换为一二等,且等级提升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基于多源数据与综合指数模型的耕地质量动态评价能较好的揭示区域耕地质量自然、生态和经济属性的空间分异与动态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5.
敦化市耕地地力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敦化市的耕地质量状况,2006-2009年对敦化市土壤进行采集,进行理化分析。结果表明,敦化市现有耕地9.81万hm2,划分为8个等级。高产田(1级地和2级地)占25.68%,中产田(3级地、4级地和5级地)占68.72%,低产田(6级地、7级地和8级地)占6.1%。与第2次土壤普查时相比,敦化市高产田和中产田所占比例增加,低产田所占比例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6.
石家庄市耕地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制定切实可行的耕地保护措施和城乡居民点集约用地标准,应用对比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石家庄市耕地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石家庄市耕地总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呈现减少趋势,减少速率时间和区域差异明显,经济发展速度快的年份和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县市减少速率大;经济发展是耕地减少的根本动力,人口增长是耕地减少的重要因素,科技进步和复种指数提高补偿了耕地减少的产能损失,国家政策松紧对耕地减少速率具有重要影响;应从控制人口数量、科学规划并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等方面加强耕地保护,以促进区域人地关系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徽州区耕地地力评价与种植业布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黄山市徽州区以盛产黄山毛峰茶叶和徽州贡菊闻名,耕地等级和特性对其生长和品质有很大关系。按照农业部耕地地力评价技术要求将黄山市徽州区耕地划分为五个等级,并且对各等级耕地分布和主要属性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把徽州区种植业划分为二个区域,即河谷盆地区和低山丘陵区,通过分析不同生产区的耕地等农业生产条件和特点,提出合理的种植业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通过大量文献梳理,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归纳总结法,重点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背景与现状、建设适宜性评价、效益评价、影响因素解析4部分内容进行研究。对比分析当前研究中评价指标的设置方向以及研究方法在原理、优缺点及适用性等方面的差异性,最后进行整体总结与展望。结果表明,当前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在项目建设前的适宜性评价研究中,评价指标的设置更侧重于区域耕地的自然禀赋条件;在项目建设后的效益评价研究中,从早期注重经济效益评价逐渐发展为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评价并重;在影响因素解析研究中,当前研究仍较为薄弱,对不同建设区域效益提升水平存在差异的解释仍较少。针对研究方法,未来研究应综合考量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性。本研究能为科学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