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5 毫秒
1.
为研究反刍动物常用饲料的小肠干物质和粗蛋白质消化规律,探索评价饲料小肠可吸收蛋白的简易操作方法。使用康奈尔净碳水化合物和净蛋白质体系的蛋白评价方法对11种反刍动物常用饲料蛋白组分进行分类,采用移动尼龙袋法测定饲料瘤胃非降解蛋白在小肠中的消化率。结果表明,饲料原料在瘤胃发酵16 h后,干物质的瘤胃降解率主要与饲料中NDF含量和PB3含量有关,粗蛋白的瘤胃降解率主要受NDF含量和结合蛋白质PC含量影响。小肠可吸收干物质的含量主要受饲料中PA含量影响;小肠可吸收蛋白质含量随着饲料原料中NDF含量的增多而增加,与PA含量呈较高的负相关。由此可见,不同饲料瘤胃降解和消化特性不同,饲料蛋白组分对瘤胃降解与小肠消化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绵羊对4种蛋白饲料日粮营养物质消化动态变化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采用3头35 kg左右的美利奴绵羊研究不同蛋白饲料日粮对绵羊营养物质消化的影响。为自身对照试验设计,整个试验分4期进行,每期3头羊饲喂同一种蛋白饲料日粮。4种蛋白来源分别为棉籽粕、大豆粕、葵粕和菜籽粕。试验结果表明:绵羊采食蛋白来源为棉籽粕的日粮时,干物质、有机物和氮采食量最高,而菜籽粕采食量最低。饲喂棉籽粕日粮,干物质、有机物和纤维素十二指肠流量显著高于大豆粕日粮和菜籽粕日粮(P<0.05)。大豆粕日粮粗蛋白在前胃的消失率最高为33%,其余3组日粮粗蛋白前胃的降解率为16%~20%。到达小肠的菌体蛋白(MCP)量各组间无差异,而到达小肠过瘤胃饲料蛋白的量(率)棉籽粕组显著高于葵粕组、菜籽粕组、大豆粕组。大豆粕组粗蛋白在小肠的表观消化率最低为48%,其余3组日粮粗蛋白小肠表观降解率均为66%。  相似文献   

3.
叉斑狗母鱼形态性状的相关性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研究叉斑狗母鱼(Synodus macrops)各形态性状的相关性及对体重的影响,随机选取叉斑狗母鱼150尾,测定体长(X1)、体宽(X2)、体高(X3)、头长(X4)和体重(Y)共5个性状。通过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对所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叉斑狗母鱼4个性状与体重的相关关系达到极显著水平(P< 0.01);体长、体宽和体高对体重的通径系数达到了极显著的水平,它们是影响体重的主要指标,其中体长对体重的直接作用最大,其次为体高、体宽;头长通过间接作用影响体重;决定系数分析结果与通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剔除对体重直接作用不显著的性状,建立体长(X1)、体宽(X2)、体高(X3)对体重的多元回归方程:Y=-50.198+0.299X1+0.695X2+1.238X3(R2=0.930)。  相似文献   

4.
不同类型饲用作物营养成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晓艳  董树亭  王空军  张吉旺  刘鹏 《作物学报》2005,31(10):1344-1348
对3种类型饲用作物杂交苏丹草皖草2号、墨西哥玉米和粮饲兼用玉米农大108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鲜、干物质产量以皖草2号最高,墨西哥玉米其次,农大108最低。皖草2号和墨西哥玉米叶片是干物质产量构成的主体,对农大108茎秆是主体。皖草2号粗蛋白(CP)、无氮浸出物(NFE)、酸性洗涤纤维(AWF)、粗脂肪(EE)、粗灰分(CA) 5大养分产量均显著高于墨西哥玉米和农大108,其粗蛋白和粗灰分含量均低于墨西哥玉米高于农大108。皖草2号总能量(GE)极显著高于墨西哥玉米和农大108,分别高出1 448.024×106 J·hm-2和2 339.687×106 J·hm-2。农大108干物质和粗蛋白降解率最高,分别为57.880%和12.424%。墨西哥玉米粗纤维的降解率显著高于皖草2号,但它们的干物质和粗蛋白降解率差异不显著。3种类型饲用作物营养价值差异来自其生物学特性的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中国鱚(Sillago sinica)形态参数与体质量的关系,随机选取107尾舟山近海分布的中国鱚为研究对象,测量其体质量(X0)和11个形态性状:吻长(X1)、头长(X2)、体长(X3)、全长(X4)、尾柄长(X5)、尾柄高(X6)、体厚(X7)、眼径(X8)、眼间隔(X9)、眼后头长(X10)、体高(X11),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多元回归分析、通径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测定的形态指标和体质量的相关性都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其中体长与体质量的相关性最大;剔除存在严重共线性的形态指标后,分别设置与体质量显著线性相关的体长和尾柄高为自变量、并将体质量设为因变量,构建了最优多元线性方程为Y=-87.734+6.174X3+24.398X6;通径分析结果显示,对体质...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采用遗传模型预测的方法,探究玉米轴部性状的遗传机理,以期为育种家指明育种方向,提高育种效率。以FBHJ和MBUB两亲本组配的含390个家系的F2群体为材料,利用植物数量分离分析软件包中的F2单世代分析方法,对其穗轴长、粒长、穗轴粗、粒宽、穗轴重、百粒重、粒厚等7个轴部相关性状进行数量遗传分析、相关分析以及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穗轴粗、粒长、粒宽3个性状最适遗传模型为A-0,即无主基因遗传;穗轴重和粒厚受2对主基因控制,主基因存在加性-显性-上位性,符合B-1模型;穗轴长和百粒重由1对主效基因控制,最适模型分别为A-1、A-3,各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介于28.37%~59.11%,其中百粒重性状的遗传率最大。各性状均与百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百粒重(Y)对其他农艺性状的回归方程为Y=-57.126+0.176X1+3.069X2+2.890X3+5.108X4,拟合度为0.723。通径分析中粒宽的间接作用和粒长的直接作用表现最大。这一研究结果为玉米轴部性状的遗...  相似文献   

7.
藜麦主要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藜麦主要农艺性状对单株产量的作用,对10个藜麦新品系的7个主要农艺性状(生育期、株高、茎粗、主茎分枝数、主花序长、主花序分枝数、千粒重)与单株产量进行相关性、多元线性回归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株高和茎粗与藜麦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偏相关;7个农艺性状可以解释51.60%藜麦单株产量的变异,株高(X2)和茎粗(X3)可以解释48.20%藜麦单株产量的变异,最优回归方程为Y=-102.340+1.040X2+3.257X3;株高和茎粗对藜麦单株产量的直接影响最大。因此,在适宜种植密度基础上,将适当提高株高和茎粗作为云南昆明及周边地区高产藜麦选育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播期、密度及施肥对寒地油用型紫苏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SU-5”为研究对象,通过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播期、密度、复合肥施用量3种因素对寒地油用型紫苏种子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参试因子对寒地紫苏产量的影响是密度>复合肥施用量>播期,寒地紫苏种子产量的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方程为Y=2214.74973+111.16360X1+225.68963X2+190.45268X3-210.46885X1 2-212.67802X2 2-126.52061X3 2-196.87500X2X3。通过方差分析得出,寒地紫苏种子产量大于1 839.38kg/hm 2的理论上组合方案的播期为5月4日,最佳密度为5.0万株/hm 2,最佳复合肥施用量为507.7kg/hm 2。  相似文献   

9.
不同种植年限设施西瓜土壤可溶性盐组分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取样及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连续种植不同年限(0年-6年)西瓜的设施土壤可溶性盐含量及组分的变化。结果表明,与种植0年的麦地土壤相比,设施西瓜土壤pH显著降低(P < 0.01);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显著增加(P < 0.01);电导率显著增加且随着设施西瓜种植年限的延长而显著增加趋势(R2 = 0.90,P < 0.01)。设施西瓜土壤可溶性盐阳离子以Ca2+和Mg2+为主,阴离子以SO42-和NO3-为主。随着设施西瓜种植年限的增加设施西瓜土壤可溶性盐总量显著增加(R2 = 0.93, P < 0.01),增加的可溶性盐主要为Ca2+、K+、NO3-和Cl-,分配比例分别为31.3%、10.1%、23.6%和15.0%。相关分析表明,供试的设施西瓜土壤速效磷、速效钾与盐基离子Na+、K+、SO42- 和Mg2+含量显著相关(P<0.05),土壤电导率(EC)与土壤可溶性盐总量相关关系达到显著水平(P<0.05)。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新优树种纳塔栎在城市绿地中的秋季表现,选择城区内的纳塔栎植株为研究对象,记录植物秋季叶色变化的过程,同时对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青素等含量进行测定,从叶片色素、气候因子进行典型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纳塔栎在城区绿地中的秋季变色期约为30天;叶绿素a和花青素含量的高低决定着叶色;平均温度对叶色变化影响最大,并与叶绿素a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花青素呈极显著负相关。平均温度(X1)和花青素(X2)含量之间的一元非线性回归模型为X2=39.184077/[1+EXP(-7.317131+0.734963X1)],相关系数为0.9523(P<0.001),通过平均温度的变化可以初步推断纳塔栎秋色叶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1.
张掖日光温室最低温度预报模型的主成分回归法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有效预报日光温室内部最低温度,减弱低温冷害对设施农业生产的影响。利用张掖日光温室内小气候数据及室外气象观测资料,选取8个影响日光温室最低温度的气象因子进行相关分析和统计检验的多重共线性诊断,应用主成分回归方法建立日光温室最低温度预报模型,并用模型模拟值与温室最低温度实测值比较对模型精度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气象因子X1、X2、X4、X6、X7、X8间存在共线性的问题。通过主成分分析综合提取了3个主成分代替原来的8个变量,建立的温室最低温度预报模型通过α=0.01水平显著性检验,且模型精度检验表明,不同天气条件(晴天、少云—多云、阴天)的模拟值和实测值间R2在0.81~0.89之间,RMSE在0.90~1.16℃之间;不同时段(12月—次年2月)的模拟值和实测值间R2在0.82~0.89之间,RMSE在0.94~1.13℃之间。  相似文献   

12.
为构建新疆制干葡萄加工适宜性评价模型,制干葡萄品种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以‘无核白’、‘无核白鸡心’、‘紫香无核’等105个葡萄品种的可溶性固形物、还原糖、Vc含量等14个理化及感官指标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评价指标进行简化;采用主成分分析等方法计算葡萄理化指标权重值,专家评定法人为赋予感官指标权重;综合理化指标与感官分析结果建立模型。结果表明,将众多理化指标简化得到可溶性糖、总酸、果胶、纤维素、单宁等5个具有代表性的理化指标,结合颜色、单粒重、香气、有无籽粒4个感官指标构建的加工适宜性评价模型Y=120×0.6×(0.44X1+0.22X2+0.15X3+0.1X4+0.09X5)+0.1 × (X6+X7+X8+X9),X1~X依次为可溶性糖、总酸、单宁、果胶、纤维素、颜色、单粒重、香气、有无籽粒几个指标。通过专家评分结果对模型评价结果进行验证,模型预测结果能够反映出制干葡萄品种的加工适宜性。  相似文献   

13.
闫威  李国龙  李智  曹阳  张少英 《作物杂志》2019,35(4):100-49
全覆膜具有增温、保墒和压草的作用,是干旱区农作物种植的有效措施。为探索旱作甜菜在全覆膜条件下的适宜施氮量和种植密度,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研究施氮量和密度不同组合处理对全覆膜旱作甜菜光合特性的影响,为旱作甜菜高产栽培提供依据和参考。研究结果表明,全覆膜条件下施氮水平和密度对旱作甜菜光合特性影响的互作效应显著;适宜的施氮量和密度配置有利于甜菜SPAD值、叶面积指数、净光合速率(Pn)、单株干物质积累量、根冠比以及块根产量的提高,SPAD值、叶面积指数、Pn、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均与产量呈正相关。在甜菜块根糖分增长期,SPAD值和叶面积指数分别维持在53.8和4.5时,旱作甜菜产量最大;通过二项式回归分析建立密度和施氮量与产量的回归方程,得出全覆膜旱作甜菜高产适宜的种植密度为9.35万株/hm 2,施氮量为128.8kg/hm 2。  相似文献   

14.
为了给大豆生产中合理施用钾肥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和参考,本试验采用砂培方法,自大豆V3期开始,连续进行4 次缺钾处理,研究了缺钾胁迫对大豆植株钾素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V3~R1期缺钾胁迫,下部叶、柄钾素向上部转移,以供给新生的上部器官,保证其生长;在R1~R3期、R3~R5期、R5~R6期缺钾胁迫,所有营养器官中的钾素均向荚果中转移,以保证其生长发育;V3~R1期、R1~R3期主要以营养生长为主,此时断钾,钾素对营养生长阶段的大豆干物质积累未有很大的影响。R3~R5期、5~R6期为钾素对干物质积累影响最关键时期,此时断钾,干物质积累下降明显。  相似文献   

15.
谈佳玉  倪锦  沈建 《中国农学通报》2021,37(35):131-135
通过研究影响南极磷虾虾肉质量的主要形态特性,丰富南极磷虾生物学资料,同时为南极磷虾脱壳设备的设计提供理论基础。随机选取南极磷虾100尾,测定体长(X1)、头胸甲长(X2)、腹部长(X3)、尾扇长(X4)、头胸甲宽(X5)、腹部宽(X6)及虾肉质量(Y)7个形态特征,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分析形态特征对虾肉质量的影响效应。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南极磷虾的形态特征与虾肉质量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经通径分析和回归显著性检验,建立腹部长(X3)、腹部宽(X6)对虾肉质量(Y)的多元回归方程Y=-0.187+0.008X3+0.032X6,回归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通径分析显示,腹部长与腹部宽对虾肉质量的通径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是影响虾肉质量的重要形态特征指标,其中腹部长对虾肉质量的直接作用最大;头胸甲长和头胸甲宽通过间接作用影响虾肉质量。  相似文献   

16.
Nomogram of germination of winter barley ( Hordeum vulgare L.) between dough stage and harvest, as influenced by temperature and rainfall
Winter barley, cv. Katja , was cultivated on loess soil near Göttingen in three seasons (1982–1984). After passing the dough stage, barley seeds were separated at regular intervals and incubated at 12 °C for germination.
For the germination (Y, in probits), the following regression equation was found: Y = 3.91 + 0.1186 X1– 0.0267 x2, where x1= daily mean temperature (°C), and x2= quantity of rainfall (mm) in the four days before the separation of the seed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germination, temperature and rainfall was presented in the form of a nomogram which shows a convenient method to solve the regression equation graphically.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硒对芸豆种子萌发、生理特性及营养品质的影响,以芸豆品种“英国红”为材料,进行发芽试验及大田试验。发芽试验设7个硒浸种浓度,分别是0(J0)、7.5(J1)、15.0(J2)、22.5(J3)、30.0(J4)、37.5(J5)和45.0mg/L(J6)。大田试验设4个喷硒量,分别是0(P0)、10(P1)、20(P2)和30g/hm2(P3)。结果表明,30.0mg/L硒浸种浓度显著促进芸豆种子萌发;30g/hm2田间喷硒量较对照(不施硒)芸豆叶片的过氧化物酶活性、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和叶绿素含量分别提高了35.29%、32.34%和7.92%,丙二醛含量降低了20.32%;籽粒中可溶性糖、蔗糖、粗脂肪、粗蛋白、粗淀粉和硒含量分别提高了23.65%、37.23%、75.00%、62.14%、32.21%和24.1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