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马晓慧  白谦  王晔青 《北方水稻》2015,45(2):28-29,36
蜘蛛是稻田生境中优秀的捕食者,食量惊人,在水稻害虫生物防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蜘蛛的生存繁衍对维护整个稻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较大的影响。在辽河三角洲稻区蜘蛛优势种有横纹金蛛、粽管巢蛛和草尖小黑蛛。创建有利于蜘蛛生存的栖息环境并适时补充蜘蛛食源,同时严谨施用药剂,逐渐探索出保护田间自然蜘蛛种群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
蜘蛛能捕食害虫,稻田蜘蛛有草间小黑蛛、食虫瘤胸蛛、拟环级狼蛛,拟水狼蛛、稻田水狼蛛、八斑球腹蛛等10多种,占稻田蛛总数量70%-90%。保护和利用蜘蛛防治害虫是生物防治的一项措施。1稻田蜘蛛在越冬和较大的农事活动中损失很大。如果是犁田过冬,则使田间有较多的空隙,可为田间蜘蛛提供较好越冬场所;如果采用田埂留条草,先灌水后犁田或把田,或留做秧田的地块,可保护蜘蛛源。2稻田蜘蛛需水,但又怕深水。如稻田水放干,蜘蛛为生活找水会离开稻田;如果稻田灌深水,蜘蛛则为找浅水,也会离开稻田。因此,应根据水稻和蜘蛛的需水情…  相似文献   

3.
纪沫 《北方水稻》2015,45(2):48
在辽河三角洲稻区,蜘蛛是优秀的捕食性天敌,对稻田主要害虫稻飞虱具有较强的控制力。从饲养环境与工具的装置、饲料配比、投食要点、蜘蛛卵囊的采收等方面介绍了辽河三角洲稻区非常优秀的捕食能手——粽管巢蛛的简易饲养技术,以期为辽河三角洲稻区蜘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更多的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稻鸭共育对超级稻田稻飞虱控制和蜘蛛种群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稻鸭共育对稻田稻飞虱控制和蜘蛛种群数量的影响,并进行了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稻鸭共育对稻田稻飞虱和天敌蜘蛛数量具有较大影响。与不养鸭的稻田相比,稻鸭共育后20d和50d,稻飞虱数量减少45.93%和66.83%;稻鸭共育还增加了稻田害虫天敌蜘蛛的数量,稻鸭共育田平均每百丛稻的蜘蛛数量分别是不养鸭稻田的1.59和1.60倍。此外,稻鸭共育还提高了稻田经济效益,稻鸭共育田比对照田经济收入要高22%。  相似文献   

5.
单季稻区蜘蛛群落的研究——多样性,优势度,排序和聚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87~1988年对江苏省江浦县和安徽省铜陵市两地单季稻区蜘蛛群落进行了调查研究。蜘蛛群落组成共45种,分属于25属10科。群落主要成分是食虫沟瘤蛛Ummeliata insecticeps、草间小黑蛛Erigonidum graminicolum、拟水狼蛛Parata subpirapicus、拟环纹豹蛛Pardosa pseudoannulata,个体数以食虫沟瘤蛛占优势。冬作田中以油菜田的蜘蛛群落多样性、均匀度较高。从时间上,稻田蜘蛛群落多样性值在水稻移栽42 d(6月24日)和92 d(9月21日)分别达到高峰,其值分别是3.68531和3.96823,多样性值在水稻生长中后期高于前期,优势集中性指数则相反。从空间上看,迟栽田多样性、均匀度,丰富度高于早栽田,而优势度则相反:迟栽田的群落稳定性高于早栽田。对两地区蜘蛛群落进行排序和模糊聚类分析,表明群落组成的相似性与水稻移栽期关系密切,总体上看稻田蜘蛛群落组成的异值水平较小,不同地区不同年份稻田间蜘蛛群落的差异比同地区相同年份的大。移栽期相同的稻田蜘蛛群落在阈值水平λ很高时就可归为一类。  相似文献   

6.
单季稻区利用有益生物控制稻飞虱等害虫,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作者在1995-1997年间对单季稻区稻飞虱主要的天敌-蜘蛛进行系统调查,初步明确北峰山区稻田蜘蛛的主要种类是拟水狼蛛,拟环纹狼蛛,草间小黑蛛等。田间蜘蛛的消长规律是与季节,水稻生育期,稻飞虱盛发期以及农事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英德茶区蜘蛛种群发生动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调查了英德茶区蜘蛛的种群动态,经鉴定,记截了十五个科66种蜘蛛,在当地优势种为草间小黑蛛、警戒蝇豹、条纹蝇虎、粽管巢蝇、八斑球腹蛛、白斑猎蛛等,蜘蛛在各种捕食性天敌中约占70%左右,占居重要地位,测定了几种蜘蛛对小绿叶蝉的捕食量,调查了蜘蛛的消长和茶园施药后对蜘蛛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对宁德市低海拔茶园进行定点定期调查,共采集到蜘蛛1 682头,隶属于21科、39种。其中游猎型蜘蛛是最大的一个类群,有28种,占个体总数的62.49%;结网型蜘蛛是第二大类群,有10种,占个体总数的36.15%。茶园蜘蛛群落多样性、均匀度、丰富度和优势度指数随时间变化而波动,其中多样性和丰富度的波动较大,而均匀度和优势度指数波动较小。宁德低海拔茶园全年都有蜘蛛活动,沟渠豹蛛、草间钻头蛛和机敏漏斗蛛为当地优势种。整个蜘蛛群落及3种蜘蛛优势种种群密度的变化动态与气象因子的变化密切相关。通过灰色关联分析表明,极端低温对整个蜘蛛群落、草间钻头蛛和机敏漏斗蛛种群密度影响最大;极端高温对沟渠豹蛛种群密度影响最大,其次是月日照时数。  相似文献   

9.
蜘蛛类是棉田中一个庞大的益虫种群。鲁西南地区从4月底~9月底棉田有大量蜘蛛活动取食。蜘蛛类主要捕食棉蚜、棉叶螨、棉铃虫、棉小造桥虫、地老虎、甜菜夜蛾等多种害虫的卵及低龄幼虫。蜘蛛和草蛉、瓢虫、寄生蜂等天敌在棉田内形成了天然的保护屏障。在5-8月份棉花生长关键时期,合理利用益虫控制害虫,节省农药投资成本60%~90%。1主要蜘蛛种类及活动规律鲁西南棉田中蜘蛛种类多、分布数量大、繁殖性强、幼蛛成活率高。根据定陶县棉办17年的资料,已经采集鉴定的蜘蛛共有19种。棉田中常见的种类主要有:星豹蛛、草间小黑蛛、三突花蛛、斜纹蟹…  相似文献   

10.
李巍巍  刘玉  张丽霞  杨超 《茶叶科学》2012,32(4):341-346
通过对泰山茶园进行定点定期调查,共采集蜘蛛1095头,经鉴定隶属13个科40个种,其中以游猎型类群最多,占蜘蛛总量的77.90%,结网型类群占21.91%。星豹蛛、遂宁獾蛛、黄栉足蛛和泰山隙蛛为泰山茶园的优势种,具有不同的年变化动态。泰山茶园全年皆有蜘蛛活动,数量以2月份最少,8月下旬最多,6~9月份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11.
转cry1Ab基因水稻对拟水狼蛛捕食作用间接影响的评价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室内评价了拟水狼蛛(Pirata subpiraticus)对取食转[i]cry1Ab[/i]基因水稻的稻纵卷叶螟([i]Cnaphalocrocis medinalis[/i])幼虫和褐飞虱([i]Nilaparvata lugens[/i])若虫的捕食量及功能反应。结果表明,拟水狼蛛对这2种猎物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该蜘蛛对取食转[i]cry1Ab[/i]基因水稻的稻纵卷叶螟幼虫的捕食量和处理时间低或短于取食对照的,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而瞬时攻击率显著低于对照。该蜘蛛对以转[i]cry1Ab[/i]基因水稻为食的褐飞虱若虫的捕食量、瞬时攻击率和处理时间与取食对照的相比有一定的变化,但差异均不显著。综合考虑,认为转[i]cry1Ab[/i]基因水稻对拟水狼蛛捕食作用无明显的负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探明化学防治和田间作物布局对稻田蜘蛛的影响,对协调防控田、农户自防田和观测圃同期的田间蜘蛛数量进行调查与比较,并分析了田埂作物对稻田蜘蛛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农户自防区,协调防控田的蜘蛛得到有效保护;合理增加作物多样性可明显提高稻田蜘蛛数量。  相似文献   

13.
葛昕 《北方水稻》2014,(3):39-41
为测定应用人工饲养的蜘蛛防治稻飞虱的防治效果及实施该技术的可行性,项目组连续3 a人工饲养并释放蜘蛛,测定了蛛虱比、稻株的被害情况等指标,结果表明,以5 m2为单位,放蛛50、80、150三个不同密度的粽管巢蛛,10 d后防效均可达到84%以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吡蚜酮;杀虫双;缓释粒剂;水稻;害虫;蜘蛛;防效  相似文献   

15.
水稻有害生物生态调控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志农  张玉烛 《作物研究》2006,20(4):297-307
针对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治问题和农药污染造成的生态问题,从生态学观点出发,阐述了有害生物生态调控的形成及其理论基础。为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生产实践中研究和探讨了有害生物生态调控的多项技术措施及其控害效果。结果表明:经济作物与高产优质水稻连作种植模式及其农田景观多样性耕作制,可显著的影响与它关联的害虫及其天敌在种群数量上的变动,并促使田间生物群落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水稻主要害虫种群对稻田生态环境的非适应性减少,而蜘蛛等天敌种群则适应性增加,生物多样性指数提高。与此同时,在水稻高产栽培中坚持合理施肥控制施氮量,利用水稻品种多样性混合间栽。开展稻鸭生态种养,应用频振式杀虫灯等措施,都能显著减少稻田主要病虫的发生和危害。实现有害生物的可持续治理。  相似文献   

16.
吴亚坚  徐赛  李保同 《热带作物学报》2018,39(12):2452-2457
为探究 0.5%吡蚜酮·杀虫双缓释粒剂对水稻主要害虫的防治效果及对稻田天敌蜘蛛的影响,采用撒施法研究 0.5%吡蚜酮·杀虫双缓释粒剂对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的田间防效及对天敌蜘蛛消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供 试药剂 1 125、 1 500 a.i. g/hm2 处理在水稻移栽前撒施,对早稻和晚稻二化螟防效分别为 66.99%~81.80%和 69.36%~81.63%,对稻纵卷叶螟防效分别为 55.13%~77.75%和 51.23%~73.14%,优于或显著优于 750 a.i. g/hm2 处理和对 照药剂 2%吡蚜酮颗粒剂 400 a.i. g/hm2 、3.6%杀虫双颗粒剂 1 500 a.i. g/hm2 、3%克百威颗粒剂 1 350 a.i. g/hm2 处理;供 试药剂 1 125、1 500 a.i. g/hm2 处理药后 75 d 对早稻稻飞虱防效为 91.37%~98.04%,药后 60~75 d 对晚稻稻飞虱防效为 54.65%~96.66%,优于或显著优于 750 a.i. g/hm2 处理和对照药剂 3.6%杀虫双颗粒剂 1 500 a.i. g/hm2 ,与对照药剂 2%吡 蚜酮颗粒剂 400 a.i. g/hm2 和 3%克百威颗粒剂 1 350 a.i. g/hm2 处理相比,无显著或极显著差异。供试药剂对稻田蜘蛛有 一定的杀伤作用,750~1 500 a.i. g/hm2 处理药后 45 d 对早稻和晚稻蜘蛛的杀伤率分别为 20.64%~34.12%和 30.52%~ 35.50%,均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对照药剂 2%吡蚜酮颗粒剂 400 a.i. g/hm2 和 3%克百威颗粒剂 1 350 a.i. g/hm2 处理,与对 照药剂 3.6%杀虫双颗粒剂 1 500 a.i. g/hm2 处理无显著差异;药后 90 d 早稻和晚稻蜘蛛密度均恢复到空白对照水平。0.5% 吡蚜酮·杀虫双缓释粒剂适用于水稻主要害虫的防治,对稻田天敌蜘蛛安全。  相似文献   

17.
Biodiversity both 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 has relevance in addressing many problems of contemporary agriculture and allows the formation of functional groups that drive key ecosystem processes [1].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rocesses in agroecosystems is pest regulation, because biodiversity is related closely to host-plant resistance, pest management attributes, natural biological control agents and their impacts, and stability as the ecological basis for pest management [2-3]. On one h…  相似文献   

18.
我国茶园中的蜘蛛资源十分丰富,是控制茶树害虫种群的重要天敌类群。茶园蜘蛛生态学研究是与茶园以蛛治虫的研究相应发展的。本文从蜘蛛类群与茶园主要害虫的种群动态关系、群落多样性、栽培和管理方式等对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生态因素对蜘蛛的影响、捕食行为生态学和化学生态学等方面简述了近年来我国茶园蜘蛛生态学研究的新进展,并提出了蜘蛛化学生态学是未来茶园害虫防治的重要研究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Highly resistant, resistant and susceptible rice cultivars were tested in the greenhouse to determine their effect on Sogatella furcifera (Horváth) populations. The highly resistant cultivar IR2035-117-3, with resistance genes Wbph 1 and Wbph 2, caused the highest S. furcifera mortality. When the effects of varietal resistance and predation were combined the increase in mortality due to predators was additive. The spider Lycosa pseudoannulata Boes. et Str., mirid bug Cytorhinus lividipennis Reuter, ladybird beetle Harmonia octomaculata (F.) and rove beetle Paederus fuscipes Curt. were effective predators of S. furcifera and generally caused 30% mortality on the various cultivars.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integration of varietal resistance and predation would provide effective control of S. furcifera populations under field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