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棘腹蛙又名石坑、石蛙等,隶属无尾目、蛙科、棘蛙属,是我国特有的珍稀两栖动物",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四川以及甘肃等省~([2])。由于环境污染严重、野生栖息地遭受破坏、人类大肆捕杀,棘腹蛙野生种群数量大量减少~([3])。为保护其野生资源,同时满足市场需求,棘腹蛙的人工养殖逐渐受到重视。2014年以来,重庆地区部分养殖场出现大量棘腹蛙出血死亡的病例,给棘腹蛙养殖带来巨大经济损失。本研究拟从患病棘腹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棘腹蛙TGF-α基因信息和组织表达特性,采用RT-PCR克隆棘腹蛙TGF-α全长序列,发现棘腹蛙TGF-αc DNA全长1 021 bp,开放阅读框为486 bp,编码161个氨基酸,预测分子质量为17.28 k Da,其氨基酸序列与其他物种的相似性为65%~73%;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该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在肝脏和胃脏有较高表达。本研究克隆了棘腹蛙TGF-α并对其组织分布进行了分析,为后期深入挖掘棘腹蛙TGF-α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机体的生长激素(GH)/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s)轴由GH系统和IGFs系统构成,可促进细胞增殖、调节生长发育、调控生理代谢,在机体生长发育调控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为明确棘腹蛙GH/IGFs轴的功能结构和进化特征,为棘腹蛙生长发育调控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对棘腹蛙GH、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Ⅰ(IGF-Ⅰ)和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Ⅱ(IGF-Ⅱ)进行克隆并对其序列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与两栖类模式动物的多重序列比对发现,棘腹蛙GH、IGF-Ⅰ和IGF-Ⅱ的功能结构域严格保守,具有一定的遗传多态性;IGF-Ⅱ的N端呈简缩进化趋势。2)遗传进化聚类分析发现,棘腹蛙IGFs与两栖动物聚为一支,并与硬骨鱼相对近缘,说明IGF-Ⅰ和IGF-Ⅱ进化地位相对原始;棘腹蛙GH则与蛙类、鱼类等水生动物相对近缘,暗示该基因具有趋同进化趋势。3)为进一步明确上述基因的特异性功能位点,利用Swiss-model server软件解析其蛋白质结构,最终确定IGF-Ⅰ的THR52、LEU53、PHE72、PHE73、SER74为潜在的功能分化位点,IGF-Ⅱ的TYR81、LYS82、LYS83为潜在的功能分化位点,GH的PHE208为潜在的功能分化位点。由此可知,棘腹蛙GH/IGFs轴的主要基因相对保守,但与已知模式物种相比,存在潜在的功能分化位点,可作为后期棘腹蛙GH/IGF轴功能研究和遗传进化特征分析的分子靶标。  相似文献   

4.
干扰素(IFN)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功能,具备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为了解棘腹蛙干扰素的基因信息,本试验明确了棘腹蛙Ⅰ型IFN基因ORF编码长度为561 bp,编码的蛋白质含有1个信号肽和103aa的保守功能结构域。遗传进化分析显示,棘腹蛙Ⅰ型IFN进化相对保守;其蛋白质结构主要由α螺旋构成,细胞表面受体结合能力相对保守。将目的片段装入原核表达载体pET32a并转化BL21(DE3)进行蛋白表达与纯化,获得了预期蛋白。本研究证实了棘腹蛙Ⅰ型IFN属于相对保守的典型Ⅰ型干扰素;为后期深入挖掘棘腹蛙IFN的生物学功能、促进广谱抗病毒生物制剂研发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了弄清重庆地区部分养殖场流行的致棘腹蛙食欲废绝而死亡的病因,研究采用细菌分离纯化、形态观察、致病性试验、生理生化特性鉴定、16S r DNA测序鉴定和药敏试验等方法对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患病棘腹蛙舌部、食道、胃和肠道都分离得到形态弯曲的革兰阴性短杆菌;该候选菌株CQWU201405为腐败希瓦菌(Shewanella putrefaciens),是导致棘腹蛙发病的病原;在供试的18种药物中,该菌仅对磷霉素表现出明显的耐药现象。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棘腹蛙消化道各段淀粉酶的活力分布及pH值和温度对淀粉酶活力的影响,试验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对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棘腹蛙消化道各部位淀粉酶活力由高到低的顺序为回肠>直肠>十二指肠>胃>食道;pH值和温度均显著影响淀粉酶活力,二者与淀粉酶活力的关系曲线均呈单峰型,棘腹蛙胃、十二指肠、回肠和直肠的最适pH值分别为5.6,6.6,7.6,7.6,它们的最适温度均为35℃。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棘腹蛙TNFα基因的相关信息,对棘腹蛙的TNFα基因进行了克隆和序列分析。克隆了全长为936 bp、ORF长度为675 bp的TNFα-Pb基因;对该基因的蛋白质结构分析显示,TNFα-Pb的信号肽由44个氨基酸组成,随后由2个α螺旋,和10个β折叠形成小分子蛋白;系统进化分析发现,TNFα-Pb与两栖类聚为一枝,与高等哺乳动物存在功能分化的可能。本研究为了解棘腹蛙的生物反应调节机制奠定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剪接因子在棘腹蛙发育过程中的功能,首先基于棘腹蛙转录组数据库的组装结果设计特异性引物,利用RT-PCR方法克隆到棘腹蛙体内编码丝氨酸/精氨酸富集剪接因子2(Serine/Arginine-rich splicing factor 2,SRSF2)的完整开放读码框(ORF),其ORF长度为642 bp,编码213个氨基酸残基,利用数字表达谱和半定量RT-PCR的方法验证了SRSF2在不同温度下的表达图谱,对克隆到的SRSF2基因进行了内含子分析。结果表明:SRSF2在不同生长温度(15,21,27,30℃)下的表达量存在显著差异,在21℃环境下的表达量最高,而在15,27,30℃生长环境下的表达量都较低。说明棘腹蛙来源的SRSF2基因ORF序列内包含个1内含子和2个外显子。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重庆地区部分棘腹蛙养殖场"水肿病"病因,并对该病的临床防控提供参考,本研究采集了10只具有"水肿病"典型症状的2岁龄棘腹蛙成蛙,剖检后从其主要病变组织分离细菌;对分离的优势菌进行培养特性观察和回归致病性试验,同时进行生理生化特性鉴定、16SrDNA序列测定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从病蛙腹腔中分离到1株优势菌株并命名为CQWU201501,该菌为革兰阴性无芽胞短杆菌,主要生理生化特性符合弗氏柠檬酸杆菌的指标,16SrDNA序列与弗氏柠檬酸杆菌同源性高达99.5%;药敏试验显示该菌对绝大部分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和四环素类药物敏感。综上所述,棘腹蛙"水肿病"是由弗氏柠檬酸杆菌引起的;该菌对供试的16种药物敏感,仅对头孢唑啉和复方新诺明2种药物耐药,生产上可选择敏感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温度对棘腹蛙(Paa boulengeri)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试验采用温度梯度方法即设置了15℃、17℃、19℃、21℃、23℃、25℃、27℃7个梯度研究棘腹蛙宜宾种群蝌蚪在这些温度下的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表明:棘腹蛙蝌蚪生长发育的最适水温是21℃,该温度下的各项生长发育指标(全长、头体长、体宽、体重)均为最优,其中头体长、体重均高于其他几个温度下的指标,且变态率也较高。低于21℃时,温度越高生长状况相对越好;高于21℃时,温度越高变态越提前,变态时的个体因能量积累不够致使体形偏小,而不利于变态后的生存。  相似文献   

11.
棘胸蛙又称棘蛙、石蛙、石蛤蟆、石鸡,属两栖纲蛙科。 一、经济价值:棘胸蛙是一类大型的野生蛙类。它体大肉多而细,味美如鸡肉,营养丰富 蛙肉中含有蛋白质、葡萄糖、氨基酸、铁、磷和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脂肪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旨在克隆棘腹蛙来源Japonicin-pb,了解该抗菌肽在不同生长温度及组织下的表达规律,为Japonicin-pb的开发提供线索。基于本实验室构建的棘腹蛙皮肤转录组数据库,利用反转录PCR从棘腹蛙皮肤组织中克隆Japonicin-pb前体序列,通过结构域比对的方法分析其结构。利用Real-time PCR检测3种Japonicin-pb在不同生长温度(15、18、21、24、27和30℃)及组织(血液、肌肉、肝脏和皮肤)的表达图谱。结果表明,本试验克隆到3种Japonicin-pb前体序列,结构域比对表明,三者拥有相同的N端信号肽和中间间隔区,长度分别为19、20和12个氨基酸残基的肽序列,命名为Japonicin-1apb、Japonicin-1bpb和Japonicin-3pb。Japonicin-1apb主要在皮肤组织中表达,且表达量随着生长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加;Japonicin-1bpb在不同组织或生长温度下的表达量差异均不明显;Japonicin-3pb主要在肝脏中表达,且生长温度对其影响不大。这些结果为棘腹蛙源3种Japonicin-pb后续功能研究以及开发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序列及表达谱信息。  相似文献   

13.
为选择适于闽北的棘胸蛙养殖品种,比较了异地引种棘胸蛙和本地引种棘胸蛙的产卵量和卵子孵化率。试验表明,异地经过几个世代驯化的棘胸蛙在总产卵量上要比本地引种的棘胸蛙要多两倍多,产卵总数为3071枚,本地引种的棘胸蛙产卵总数为863枚。异地引种棘胸蛙在卵子孵化率上也比本地引种棘胸蛙要高,平均为95.3%,而本地引种的棘胸蛙的卵子孵化率仅为64.18%,说明异地引种的棘胸蛙在闽北有较好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4.
棘胸蛙俗称石蛙和石鸡,是我国特有的大型野生蛙。棘胸蛙的肉质细嫩洁白,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具有滋补强身、清心润肺、健肝胃、补虚损、解热毒、治疳疾等功效。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捉和环境恶化,棘胸蛙的资源量日渐匮乏。为了在保护棘胸蛙野生资源的基础上开发这一传统名特珍品,  相似文献   

15.
棘胸蛙俗名石顿、石磷、骨栋,属脊椎动物门、两栖纲、无尾目、蛙科、蛙属。棘胸蛙肉质洁白细嫩,味道特别鲜美,被国内外美食家誉为“百蛙之王”。由于人们的大量滥捕,近年来野生资源濒临灭绝。因此,开展棘胸蛙人工繁殖,为人工养殖提供充足的种苗,对发展人工养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就棘胸蛙人工育苗的主要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棘胸蛙又名石鸡、石蛙,是我国特有的大型野生蛙,因其肉质细腻且富含丰富的矿物质元素所以被美食家称为“百蛙之王”,也是江西省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棘胸蛙适合于在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四季分明、雨量丰沛、植被好且水源丰富的地方生活。目前,由于人们逐逐渐滥杀和大量使用农药,致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野生棘胸蛙日趋减少;另一方面棘胸蛙市场前景看好,产品供不应求,当地市场价格已达到160~240元/千克。进行人工养殖和人工繁育是保护棘胸蛙、恢复野生棘胸蛙种群、满足市场需求的必然之路,而江西吉安具备棘胸蛙养殖的天然条件。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当地蛙类感染棘头虫的情况,作者从长沙市五个地方的菜市场购买685只蛙(黑斑蛙347只,虎纹蛙338只),利用寄生虫调查方法对长沙市蛙棘头虫感染情况进行调查,统计感染强度,计算感染率。结果显示,有255只蛙感染棘头虫,感染率为37.23%,其中有132只黑斑蛙感染棘头虫,虎纹蛙123只感染棘头虫,感染率分别为38.04%,36.39%。其中长沙市望城区黑斑蛙棘头虫的感染率最高,达到51.56%,感染强度为1~14条,长沙浏阳市虎纹蛙棘头虫的感染率最高,达到54.43%,感染强度为1~11条。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食品要求也发生了变化,不仅要求味道、口感好的食品,而且要求营养丰富、绿色健康食品。棘胸蛙生活在流动的山泉水中,以活性饵料为食,体内富含人体需要的各种必需氨基酸,符合人类对食品的要求。由于野生棘胸蛙资源日益锐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加速棘胸蛙产业化、规模化养殖是必然趋势。1棘胸娃繁育养殖中存在的问题经过大量的调研和相关研究发现在棘胸蛙养殖技术上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种蛙种质差;二  相似文献   

19.
棘胸蛙是两栖纲、无尾目、蛙科,具四肢、无尾、胸部有刺疣,水陆生活的两栖生态的脊椎动物类群。棘胸蛙生活幽寂山涧里,卵生。5—9月为繁殖季节,此时雄蛙发出宏亮的咕一咕鸣声,以求配偶,雌蛙仅有低微叫声,雌蛙闻声则往,雄蛙发现雌蛙即跃爬雌蛙背上,相互抱对。雄蛙个体小,  相似文献   

20.
棘胸蛙,又名石蛙、石棒,属蛙科,棘蛙属,在重庆、四川及云贵高原的山间溪流环境中分布广泛。随着牛蛙、黑斑蛙等传统蛙类在经济市场上表现疲惫,该品种受到养殖行业的关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该品种的养殖技术逐步发展,趋于成熟。目前在重庆、江浙及两湖地区,被广泛养殖。随着规模的扩大与行业人员的更新,一些养殖场因管理经验不足及配套设施落后等原因,导致疾病频频爆发,目前棘胸蛙报道较多的有歪头病,白内障及溃疡病。现笔者就诊治的一起水蛭病例做总结与分析,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