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弄清玉米秸秆持水深埋还田对土壤肥力和玉米产量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的方式,对不同用量的秸秆持水深埋还田效果进行研究。秸秆持水深埋还田配施化肥1a后0~10cm土层有机质含量与对照相比提高2.30%~5.97%,全氮含量提高7.02%~14.91%,体积质量降低9.15%~13.38%,土壤总孔隙度增加10.99%~16.37%;20~30cm土层有机质含量提高2.40%~5.24%,全氮含量提高3.92%~24.51%,体积质量降低6.85%~27.40%,土壤总孔隙度增加了8.97%~34.16%;深层秸秆还田配施化肥更有利于单施化肥后玉米增产效果,增产量幅度在3.52%~8.82%。玉米秸秆持水埋深还田配施化肥不仅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培肥土壤,还能提高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2.
以不同灌水量为基础研究夏玉米耗水规律,结果显示夏玉米苗期生长缓慢,土壤含水量对夏玉米生长影响明显;开花期后对水分需求不如前期迫切;播种至拔节27 d内耗水量占总量的16.18%~20.66%,拔节至开花期36 d耗水量占总量的40%~52%,开花至蜡熟23 d的耗水量占总量的19%~29%,蜡熟至收获23 d内耗水量占总量的12.18%~14.48%;灌区种植夏玉米需要灌溉2~3次,灌水定额以520~670 m3/hm2为宜,灌溉时期应为夏玉米抽穗期和乳熟期。  相似文献   

3.
20%烟嘧磺隆·莠去津油悬剂防除春玉米田杂草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烟嘧磺隆.莠去津油悬浮剂是新型玉米苗后茎叶处理混剂,就其对春玉米安全性及对杂草的防除效果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在玉米苗后3~5叶期喷雾,剂量为240~300 g.hm-2,施药后30 d对杂草的综合防效为93.3%~97.2%,增产幅度为20.5%~21.7%。  相似文献   

4.
2%戊唑醇湿拌种剂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间测定了2%戊唑醇湿拌种剂对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用该制剂400~600 g拌种100 kg,防治效果达80.8%~90.4%,增产7.0%~10.1%,且对玉米出苗安全。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25%己唑·嘧菌酯悬浮剂防治玉米大斑病的药效及对玉米的安全性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5%己唑·嘧菌酯悬浮剂在玉米拔节中期应用自走式高秆作物喷杆式喷雾机一次性施用可有效防治玉米大斑病,药剂使用剂量为225~300 mL/hm2;该药剂施药后15 d对玉米大斑病的平均防效幅度为68.9%~81.4%,施药后30 d对玉米大斑病的平均防效幅度为78.0%~84.4%,玉米平均增产幅度为10.8%~14.7%。  相似文献   

6.
为了明确留膜留茬免耕栽培模式对旱地玉米生长季土壤氮素供应动态的影响。试验设2个处理:全膜双垄沟播栽培(CK)、留膜留茬免耕栽培(T),分析了玉米生长季土壤全氮、硝态氮(NO-3-N)、碱解氮、铵态氮(NH+4-N)在0~100 cm土层分布的差异。结果表明:NO-3-N和NH+4-N含量变化主要集中在0~20 cm土层,整体上从表层到底层依次降低。玉米整个生育期0~20 cm土层,T处理的NO-3-N和NH+4-N含量显著低于CK,0~10 cm土层降幅分别为24.7%~59.9%和4.4%~46.8%,10~20 cm土层降幅分别为20.5%~58.0%和8.7%~31.7%;玉米进入拔节期后,20~100 cm土层T处理的NO-3-N和NH+4-N含量出现明显的累积效应。栽培方式改变了全氮及碱解氮含量的垂直分布特征,不同栽培方式各生育时期全氮及碱解氮含量整体上随土层深度增加呈下降趋势,以表层0~20 cm含量最高。在0~20 cm土层,T处理的碱解氮含量在玉米进入抽雄期后显著低于CK,0~10 cm降幅在0.3%~26.0%,10~20 cm降幅在17.7%~23.8%。因此,玉米整个生育期0~20 cm土层留膜留茬免耕栽培的NO-3-N和NH+4-N供应量显著低于全膜双垄沟播栽培,引起玉米拔节后碱解氮含量供应不足,是留膜留茬免耕栽培玉米生育后期出现早衰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通过玉米氮肥用量田间试验,探索不同氮肥用量对玉米产量、效益及养分吸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地区对氮肥施用量的表现存在一定差异,朝阳地区玉米施氮增产10.2%~23.2%,增收173~2 312元/hm2,经济合理施氮量为230 kg/hm2,昌图地区玉米施氮增产21.3%~53.2%,增收2 539~6 132元/hm2,经济合理施氮量为245 kg/hm2;施氮可促进玉米对氮、磷、钾素的吸收,但随着施用量的增加,氮肥的利用率降低,在本实验条件下,朝阳地区氮肥的利用率为12.6%~35.2%,昌图地区的氮肥利用率为22.2%~44.6%。  相似文献   

8.
玉米覆盖节水耕作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覆盖技术可以提高玉米水分的利用率2.7%~89.0%,降低耗水量2.5%~12.7%和耗水强度2.5%~35.0%,水分利用趋于合理。采用地膜/秸秆二元覆盖和W地膜覆盖新技术节水效益较传统地膜覆盖提高3.2%~8.7%和0~9.5%,应作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秸秆还田量对一年两熟小麦-玉米轮作制度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方法]通过田间试验,研究秸秆不还田,50%小麦、玉米秸秆还田,100%小麦、玉米秸秆还田,150%小麦、玉米秸秆还田对麦-玉轮作体系中土壤容重、有机质和养分含量,以及小麦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秸秆还田可以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养分库容。50%、100%和150%秸秆还田条件下,土壤容重降幅为1.41%~9.15%,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0.02~0.04 g/kg,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全钾含量分别增加6.64~9.00、3.37~4.07、10.33~19.00、40.00~120.00 mg/kg。不同秸秆还田量均能提高小麦、玉米产量,产量增幅分别为7.57%~13.16%、16.29%~26.06%。[结论]秸秆还田量达到150%时,在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产量方面出现转折,建议不超过100%秸秆还田为宜。  相似文献   

10.
交替灌溉小麦间作玉米干物质的累积与分配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传统间作耗水量大,且灌水与间作作物干物质累积相关关系研究薄弱的问题,在河西绿洲灌区进行田间试验,探究交替灌溉模式下,不同水分处理对小麦间作玉米及其相应单作的产量及干物质分配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交替灌溉小麦间作玉米LER达到1.30~1.38;净地面积下,间作小麦经济产量较单作小麦提高了21%~33%,间作玉米经济产量较单作玉米提高了38%~42%;小麦收获后,间作玉米干物质积累量比单作玉米平均增加8%;低、中、高灌水平下间作玉米群体生长率分别为单作的49.62%~61.92%、56.04%~65.84%和55.28%~68.98%.在河西绿洲灌区,小麦间作玉米上应用交替灌溉技术与单作相比具有提高间作作物产量和增加干物质积累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广西玉米种质资源的特征特性及利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63~2000年间,广西共收集、保存玉米种质资源1575份,其中广西地方农家种1217份,外省品种5份,国外品种93份,国外自交系249份,国内自交系11份。性状鉴定结果表明:广西玉米种质资源各性状的表现差异较大,生育期春播71~145d,秋播68~111d;株高78~293cm,穗位高17~191cm,穗长6.3~21.5cm,穗粗1.7~5.3cm,穗行数8~24行;果穗多为锥形,粒型以硬粒为主,粒色以白、黄为主,千粒重50~460g。对489份地方种质资源进行籽粒品质分析,结果表明:蛋白质含量9.08%~14.99%,脂肪含量3.22%~7.35%,氨基酸含量0.25%~0.40%。利用广西玉米种质资源培育出的都安2号、多苞玉米30号、墨白玉米、苏湾1号、墨黄9号以及新近育成的糯玉米品种玉美头601、玉美头602等,对广西玉米生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后应继续做好广西玉米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存工作,为进一步丰富玉米育种基础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相似文献   

12.
进行了不同施钾水平对玉米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施用氮磷肥的基础上,玉米施用钾肥150~450kg/hm2,可使玉米增产925.59~2160.71kg/hm2,增产率达13.60%~31.74%。  相似文献   

13.
通过烟嘧磺隆40克/升油悬剂在春玉米苗2.4.6叶期对田间杂草进行防效,结果表明其对春玉米田间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具有很好的防除效果,且对春玉米生长安全。在烟嘧磺隆60~120毫升/亩,2.4D丁脂20~40毫升/亩剂量下,药后30天对禾本科和阔叶杂草的株防效,分别为76.1%~100%、95.5%~100%。  相似文献   

14.
试验选用3种农药,同时在金岛1号和汉都99两个玉米品种上进行玉米灰斑病防治试验,均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在汉都99品种玉米灰斑病防治试验区防效最显著,于第二次防后20 d,10%苯醚甲环唑WG 1 000倍液防效为64.0%~80.6%,平均71.1%;25%丙环唑EC 1 500倍液防效为65.6%~82.4%,平均74.1%;430 g·L~(-1)戊唑醇SC 2 000倍液防效为61.7%~80.3%,平均71.2%。测产结果表明,3种药剂处理平均百粒重较未防对照区增加2.2~2.9 g,667 m2平均玉米产量较未防对照区增加23.6~42.2 kg,增幅为6.2%~11.1%。  相似文献   

15.
根据最优回归设计原理设置玉米"3414"肥料效应试验,研究淮北平原利辛县夏玉米氮磷钾高效施肥技术。结果表明,适量施用氮磷钾肥对玉米生长发育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能显著提高产量,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玉米中等氮磷钾施用量处理较不施氮肥处理增长31.98%,较不施磷产量相对提高11.66%,较不施钾增产10.96%,较不施肥的空白对照产量提高45.51%。氮磷钾肥的增产效应顺序为NP=K。施用不同数量氮磷钾肥的增产幅度分别为19.65%~31.98%、8.80%~11.66%和9.03%~10.96%,平均增产24.44%、9.89%和9.84%,中等氮磷肥施用量及中用量的钾处理增产效果最好。施用氮磷钾增收1 881~5 958元/hm2,施肥产投比达1.44~4.95。  相似文献   

16.
通过烟嘧磺隆40克/升油悬剂在春玉米苗2.4.6叶期对田间杂草进行防效,结果表明其对春玉米田间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具有很好的防除效果,且对春玉米生长安全。在烟嘧磺隆60~120毫升/亩,2.4D丁脂20~40毫升/亩剂量下,药后30天对禾本科和阔叶杂草的株防效,分别为76.1%~100%、95.5%~100%。  相似文献   

17.
利用9%毒死蜱.烯唑醇悬浮种衣剂对玉米地下害虫和丝黑穗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每100 kg种子用9%毒死蜱.烯唑醇悬浮种衣剂128.6~180.0 g包衣处理对蛴螬、金针虫等地下害虫平均防治效果为55.40%~64.83%,对丝黑穗病平均防治效果为66.19%~79.77%,防治效果较好,对玉米安全、无药害。推荐田间有效成分用量以每100 kg种子用药150.0~180.0 g为佳。  相似文献   

18.
蚕豆青秸翻压对玉米产量与土壤养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利用蚕豆青秸提高玉米养分利用效益的最佳秸秆翻压量,采用田间试验研究蚕豆青秸作绿肥翻压对土壤养分、化肥利用率、农学效益和玉米产量的影响,探索最佳蚕豆秸秆翻压量。结果表明:蚕豆秸秆翻压量与玉米籽粒产量呈显著一元二次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3.0138x2+98.232x+8149.5,相关系数r2=0.9035。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玉米籽粒产量增加17.14%~21.94%,氮肥利用率提高9.5%~10.9%,P2O5利用率提高6.5%~9.2%,K2O利用率提高4.7%~16.1%,农学效益提高118.61%~143.70%;3年后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5.24~7.86 g/kg,土壤碱解氮含量增加6%~19.33%,土壤速效磷(P)含量增加6.8%~23.81%,速效钾(K)含量增加4.57%~10%。蚕豆秸秆翻压量15 000~22 500 kg/hm2最佳,可以减少20%的化肥施用。  相似文献   

19.
为优化木薯‖玉米间作的栽培行距,设置木薯的等行距单作(MS1)、宽窄行单作(MS2)以及等行距间作1行玉米(MI1)、宽窄行间作1行玉米(MI2)、宽窄行间作2行玉米(MI3)共5个模式处理,测定木薯和玉米的地上部农艺性状、产量,并测定木薯的薯构型、薯肉品质及土壤理化性质等指标。结果表明,MI3比MI1、MI2玉米株高增加9.5%~11.5%、茎粗增加14.4%~18.1%、总穗数增加45.1%~59.7%和鲜穗产量增加70.9%~76.4%。与单作相比,间作的木薯茎粗存在“竞争-恢复-反超”现象,间作可使鲜薯产量增加31.4%~56.2%、薯干产量增加34.7%~58.4%、淀粉产量增加37.5%~60.1%,收获指数提高35.1%~40.5%;其中,MI3处理的增加幅度均为最大。各模式处理的薯构型为垄向半幅宽30.2~36.2 cm、垂直垄向半幅宽20.6~26.4 cm、薯深22.5~24.7 cm;垄向0~40 cm分布着95.1%~98.5%薯数和98.1%~99.8%薯重;垂直垄向0~30 cm分布着≥86.9%薯数、≥97.2%薯重;0~25 cm土层分布着93.7%~99.2%薯数、97.6%~99.9%薯重,以MI3分布最广且最深。各模式的薯肉养分含量和食味差异不显著。收获木薯后的土壤理化性质表现间作优于单作、宽窄行优于等行距,以MI3最优。综上,宽窄行木薯间作2行玉米模式在木薯地上部长势、薯构型、产量和土壤理化性质方面优势最大,建议在海南省木薯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不同种植模式下松干流域土壤氮磷流失特征,为该流域坡耕地氮磷流失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玉米+秸秆无还田+顺垄(CK)、玉米+秸秆立茬还田+横垄(CSSC)、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横垄(CSC)、大豆+秸秆粉碎还田+横垄(SSC)与苜蓿+粉碎还田+横垄(ASC)5种模式,通过多年(2014-2016年)大田定位试验,采用坡耕地径流实验装置,开展土壤氮磷流失比较研究。【结果】不同种植模式下坡耕地土壤氮磷流失的差异较大,与玉米(CSC)相比,大豆(SSC)与苜蓿(ASC)水土保持效果更好,土壤流失量减少了19.2%~26.7%,土壤氮流失负荷减少22.9%~31.3%,土壤磷流失负荷减少18.9%~32.4%,径流量减少4.8%~18.4%。玉米立茬还田和粉碎还田与对照相比,土壤流失量减少了37.9%~59.6%,径流量减少了42.4%~57.3%。横垄耕作和顺垄种植相比,水土流失量减少了42.4%~76.8%。坡耕地土壤流失量为190.63~1106.25kg/hm~2,径流量为23.22~106.59t/hm~2;土壤氮流失负荷为0.33~2.46kg/hm~2,土壤磷流失负荷0.13~0.91kg/hm~2;径流氮流失负荷为9.24~41.46g/hm~2,径流磷流失负荷为0.84~7.46g/hm~2。【结论】松干流域坡耕地采用玉米、大豆、苜蓿横垄种植模式均能有效减少土壤氮磷流失;坡耕地氮磷流失主要体现为土壤氮磷流失,径流的氮磷流失量很小,几乎可忽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