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品种(系)对小麦蓝矮病的抗病性鉴定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荣 《植物病理学报》1998,28(2):122-122
 小麦类菌原体蓝矮病(Wheat Mycoplasma Like-organism Blue Dwarf,WMBD)是西北及北方麦区冬小麦上的一个重要病害。曾先后报道为小麦红矮、小麦兰矮病毒病等。  相似文献   

2.
小麦蓝矮病植原体16S rDNA序列分析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小麦蓝矮病是我国西北地区冬小麦上一种重要病害。本研究利用植原体16S rDNA通用引物对小麦蓝矮病患病植株全DNA进行nest-PCR扩增,获得1.2 kb的特异片段,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从分子水平证明了小麦蓝矮病的病原是植原体。利用最大简约法构建了16S rDNA系统演化树,系统演化关系分析表明:小麦蓝矮病植原体应该归属于翠菊植原体(Candidatus Phytoplasma asteris);小麦蓝矮病植原体与三叶草变叶病植原体(CPh)关系密切,被聚类为同一亚组(16Sr I-C),但是它们在寄主范围和传播介体等生物学性状方面差异很大。  相似文献   

3.
小麦红矮病是由条沙叶蝉(PsammotetixstriatusLinne)传播的一种病毒病。近年来我县冬小麦发病严重,1994~1996年连续3a大发生,仅1996年发病面积就达1.04万hm2,占冬小麦面积的41.6%,平均病株率40.5%,一般减...  相似文献   

4.
兰志先 《植物保护》1988,14(3):35-35
红矮病是我区小麦生产上一种历史性病害。据记载,1920—1948年的29年中,有17年大发生;1976、1977年又连续出现发生范围广、危害重的局面,已成为限制本区小麦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 为了控制其危害,我们从1977年秋季开始综合防治。方法是:播种时用75%3911按  相似文献   

5.
小麦矮腥黑穗病是由小麦矮腥黑穗病菌(Tilletia contraversa Kühn,TCK)引起的麦类腥黑穗病中危害最大,防治最难的一种病。该病是我国官方管制的检疫性植物真菌病害。本文从病菌冬孢子形态学诊断、生物学诊断、分子生物学诊断、图像识别诊断、以及电子鼻诊断5个方面综述了小麦矮腥黑穗病菌诊断技术,并对新诊断技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6.
由大麦黄矮病毒(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es, BYDVs)侵染引起的小麦黄矮病(wheat yellow dwarf disease)是世界小麦上的主要病害之一, 对小麦生产及粮食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本文综述了BYDVs的生物学特征、分类地位、致病机理及抗性育种等相关研究, 并基于相关研究进展, 提出了进一步扩大抗性基因挖掘、加快优异抗病基因克隆、加强抗病机理研究等方面的建议, 旨在为我国小麦黄矮病抗性育种及科学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气象因子综合分析法预测小麦黄矮病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黄矮病是我国北方麦区间歇流行的重要病毒病。近年来,许多单位对病害的流行及预测预报都做了不少研究,这对小麦黄矮病的流行规律及其测报,都将是重要的参考。我们根据关中地区1964年以来黄矮病发生流行资料,提出了气象因子综合分析法对黄矮病进行测报。  相似文献   

8.
中国北方四省小麦丛矮病病原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丛矮病是由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én)传播的一种病毒病,具有流行性和暴发性,可致小麦减产甚至绝收.小麦丛矮病的典型症状表现为叶片有黄绿相间条纹,分蘖增多,植株矮化,形成明显的丛矮状.冬前感病株大部分不能越冬而死亡,冬前未显症和早春及拔节后感病植株上部叶片显条纹,一般不能抽穗而提早枯死,有的能抽穗,但穗小籽粒秕瘦,对产量影响较大.研究结果表明小麦丛矮病的病原为北方禾谷花叶病毒(Northern cereal mosaic virus,NCMV)[1-3].小麦丛矮病在我国分布较广[4,5].为了进一步明确小麦丛矮病病原发生、分布及其变异,2010年4月在河北、河南、山东和山西省多地采集标样,采用RTPCR方法对各地标样进行了鉴定与分析,以期为病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小麦丛矮病(又称坐坡病)是由灰飞虱传毒引起的小麦病毒病,近年来有回升蔓延的趋势。冬前和早春是灰飞虱传播小麦丛矮病毒的两个高峰期,而早春防治小麦丛矮病的重点是棉茬麦田和间作套种麦田。其主要防治措施为:  相似文献   

10.
小麦丛矮病是我国北方麦区的一种主要病害。七十年代,河北省发生普遍而严重,八十年代初,我省的部分地区发生较重。1983年聊城地区发病面积达60余万亩,近8万亩绝产,对小麦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自1982年我省将丛矮病列为主要测报对象之一。小麦丛矮病的病原为小麦丛矮病毒,该病毒寄主范围广,除侵染小麦外,还侵染多种禾本科杂草,它的传毒介体是灰飞虱[Laodelphex striafellus(Fallen)]。小麦丛矮病的测报主要依据灰飞虱的带毒率和丛矮病  相似文献   

11.
冬小麦黄矮病春季流行指标与预测预报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崇川 《植物保护学报》1983,10(2):118-118,145
近年来小麦黄矮病在我省一些地区日趋严重,对小麦生产造成一定的危害。据统计仅1970年全省发病面积达一千余万亩,减产小麦5亿斤,成为我省小麦生产中年年稳产高产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为了更好地防治这一病害,我们对病害的准确预报及有关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现将1978~1980年主要结果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俞大绂 《植物保护》1966,4(2):65-65
小麦矮腥黑穗病(Tilletia controversaKnhü.)的传染方式和普通腥黑穗病不尽相同。矮腥黑穗病菌孢子能借土壤传染,在土壤内能存活七、八年,甚至十年以上。矮腥黑穗病菌的侵染期也较长,不限于小麦的胚芽鞘期,从12月到翌年4月均能感病,是一种相当顽强和比较不易防治的病害。因此必须认真处理带菌小麦。 这种黑穗病菌除为害小麦外,其它寄主还有黑麦和60多种禾本科杂草,但在自然环境条件下较少  相似文献   

13.
韩学俭 《植物医生》1996,9(1):10-10
麦类丛矮病的症状及其防治(陕西省农科院植保所扬陵712100)韩学俭1、病害症状小麦、大麦都有发生。典型症状是分蘖增多纤细而病株严重矮化。叶部有绿黄相间的条纹,以小麦居多;大麦则在顶部叶片上产生黄绿色条纹或斑点,病株一般不能拔节抽穗。这种病毒病害,由...  相似文献   

14.
小麦丛矮病取样调查方法比较王凤延刘俊臣郑光辉(山东德州市植保站253016)小麦丛矮病是我省近几年发生严重的一种病毒病害,一般减产10%以上,严重地块达50%以上,甚至绝产。小麦丛矮病一般在地头、地边严重,地块中间相对较轻,其病株分布与距地头、地边的...  相似文献   

15.
近年部分麦田小麦丛矮病有所回升 ,究其原因 :一是气候反常 ,小麦播种出苗期温暖干燥 ,有利丛矮病传播危害 ;二是套种麦田增多 ,带毒植物杂草和传毒昆虫灰飞虱多 ,传播机会增多。小麦丛矮病毒是杂草带毒和灰飞虱刺吸后而传播给麦苗的。所以只有通过防治带毒杂草和灰飞虱来达到防治小麦丛矮病的目的的。1症状及危害小麦丛矮病在小麦冬前苗期和春季返青期都能感染发病 ,但发生愈早危害愈重。麦苗感病以后 ,叶片出现黄绿相间的条纹 ,植株矮化、分蘖明显增多 ,形成矮丛状。冬前感病的 ,严重植株冬前枯死不能越冬 ,感病较轻的植株 ,越冬后有的不…  相似文献   

16.
小麦丛矮病是北方麦区的重要病害。为了利用抗病品种,需摸索小麦丛矮病的苗期抗性测定方法,以配合大田抗性测定结果,共同确保抗病性的真实表现,为抗病育种提供依据。为此,我们进行了以下五方面试验。  相似文献   

17.
中4无芒小冰麦对小麦黄矮病毒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麦黄矮病是世界性病害,凡种植小麦、大麦和燕麦的国家与地区均受其害。自6O年代以分,我国已先后发生7次中度至中度以上大流行,严重影响小麦生产。本病病毒是由麦蚜以持久性方式传播,治蚜防病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因而筛选鉴定麦类种质资源,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黄矮病经济有效途径。据国外报导,大麦具抗性基因,而小麦没有。因此试图把大麦抗性基因转移到小麦上,但至今尚未成功。我们自1983年以来,用堆测法在田间筛选鉴定了15000多份麦类资  相似文献   

18.
小麦是我省的主要粮食作物。按生态条件、播种期、生长季节、收获期及环境因素,可把我省小麦种植区划分为冬麦区和春麦区。冬麦区种冬麦高产,春麦区种春麦高产。 一、春麦区引种冬麦与黄矮病的发生情况 河西走廊是我国春小麦高产区之一。历史上不种冬麦,虽有麦蚜发生,但不成灾,没有黄矮病发生的记录。50年代中期引进试种冬小麦获得成功,在当时是很有成绩的,对农业生产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在冬小麦推广之后,给春麦区带来了不少问题。首先是  相似文献   

19.
小麦黄矮病(BYDV)的症状特征是,早期及传病中心的病株叶片褪绿黄化,植株亦多矮化;后期及流行阶段的病株,则一般仅褪绿黄化。1980年该病大流行时明显发生“红穗”现象。杨陵历年小麦品种抗黄矮病性鉴定试验地,1983至1986的4年均于5月下旬小麦黄熟前,大量急剧发生“红穗”现  相似文献   

20.
小麦丛矮病,是一种由灰飞虱传毒而引起的毁火性病害.我国特别是黄(河)、淮(河)麦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河南省周口地区为害尤甚.小麦患病后,一般减产30~50%,严重田块甚至绝收.防治小麦丛矮病,必须采取“防病先治虫”的策略和方法,即抓紧麦播期和秋苗期两个有利时期,狠治传毒媒介——灰飞虱,以达到“治虫防病”之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