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试验采用HE常规染色方法,光镜下观察小肠各段肠黏膜上皮内淋巴细胞的分布位置、密度和形态,并对其进行计数,来探索双峰驼肠黏膜免疫机制.结果表明:上皮内淋巴细胞在小肠各段数量分布有显著差异(P0.05),从十二指肠到回肠数量逐渐增多,每5 000μm2大小的肠黏膜上皮细胞中,肠上皮内淋巴细胞的平均数量分别为5.40、17.36和33.64个.上皮内淋巴细胞多数位于上皮吸收细胞的基底部,少数分布在上皮细胞核区和核上方,且后者多出现在空肠后段到回肠后段.上皮内淋巴细胞形态单一,多为圆形和椭圆形,与周围上皮吸收细胞的界限非常清晰,有一明显的"空晕".肠上皮内淋巴细胞从十二指肠到回肠数量逐渐增多,说明了上皮内淋巴细胞的归巢可能与小肠各段的抗原因素差异以及上皮吸收细胞基底侧的E-钙粘连蛋白表达密切相关.这一结果与在其他动物上的研究结果是不相同的.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肉鸡日粮中添加树舌发酵浸膏多糖(Polysaccharides from the fermentation concentrate of Ganoderma applanatum(Pers.ex Gray.),GAP)对肉鸡肠黏膜结构及上皮内淋巴细胞和杯状细胞数量的影响,选用1日龄健康AA肉鸡225只,随机分成5个处理组,每组3次重复,每次重复15只。5个处理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基础日粮)、抗生素阳性对照组(基础日粮+5mg/kg黄霉素)和3个GAP组(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0.05%、0.10%和0.20%GAP),试验期42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日粮中添加0.10%和0.20%的GAP可显著增加肉鸡肠绒毛高度(P0.05),降低隐窝深度(P0.05),提高肠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的比值(V/C)(P0.05);2)与对照组相比,日粮中添加0.10%和0.20%GAP显著升高小肠各段的上皮内淋巴细胞和杯状细胞数量(P0.05);3)小肠各段上皮内淋巴细胞和杯状细胞数量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多;4)同一日龄各试验组的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从十二指肠到回肠递减,而杯状细胞则呈递增趋势。以上结果提示:在肉鸡日粮中添加GAP可显著改善肉鸡小肠黏膜结构,维持肠道黏膜的正常屏障结构,促进肉鸡健康生长。其中以0.10%GAP添加量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3.
薛乾  俞红贤  荆海霞  张勤文  魏青  梁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4164-14166
[目的]通过对比研究1日龄牦牛和黄牛小肠肥大细胞的数量及分布特点,为初生牦牛小肠黏膜免疫状态的研究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利用常规组织学技术及改良甲苯胺蓝色染法,对1日龄牦牛和黄牛小肠内肥大细胞的分布及数量特点进行比较。[结果]1日龄牦牛小肠各段的肥大细胞数量从十二指肠向后呈显著增多趋势(P〈0.05),回肠中肥大细胞数量最多。1日龄黄牛小肠各段的肥大细胞数量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空肠中的肥大细胞数量最多,而十二指肠的肥大细胞数量最少。2种动物相同小肠肠段的肥大细胞数量差异显著(P〈0.05),1日龄牦牛十二指肠和空肠中的肥大细胞数量显著少于1日龄黄牛,但其回肠中肥大细胞数量显著多于黄牛。[结论]1日龄牦牛和黄牛小肠肥大细胞的数量及分布具有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贵州麒麟鸡小肠黏膜的免疫状态,揭示其与生长速度缓慢的关系,剖取10只健康成年贵州麒麟鸡小肠,采用改良甲苯胺蓝染色对其肥大细胞的形态、分布及数量变化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表明:贵州麒麟鸡小肠各段均有肥大细胞分布,其主要分布于黏膜固有层和黏膜下层,少量分布于黏膜下结缔组织中,多为圆形、卵圆形或长梭形;十二指肠中肥大细胞为(11.63±2.67)个/mm2,空肠为(37.88±8.17)个/mm2,回肠为(8.75±1.98)个/mm2,十二指肠、回肠与空肠中肥大细胞数量差异均极显著(P <0.01),十二指肠与回肠间差异不显著(P >0.05)。贵州麒麟鸡的生长速度相对缓慢,可能与其十二指肠段的肥大细胞数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紫貂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形态、类型和局部分布的特点,选取5只健康成年紫貂,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链霉卵白素-过氧化物酶法对其消化道内分泌细胞进行检测。结果表明:7种内分泌细胞在紫貂的消化道中均可检出;阳性细胞主要集中在胃腺和肠腺上皮细胞间,以胃黏膜和小肠前段细胞的种类和数量最多,大肠各段仅检测到5-HT-IR细胞,食管无内分泌细胞检出;细胞形态多样,贲门腺区、胃底腺区、回肠、盲肠和直肠的内分泌细胞以圆形和卵圆形为主,幽门腺区、十二指肠、空肠和结肠的内分泌细胞多呈楔形;在所测细胞中,5-HT-IR细胞广泛分布于胃肠道各段,其余6种细胞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区域性。紫貂消化道的大多数内分泌细胞的分布型符合哺乳动物的一般特征。SS-IR细胞和SP-IR细胞的分布型与以往报道的其他哺乳动物的观察结果差别较大,可能是紫貂消化道内分泌细胞分布型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6.
240只1日龄艾维茵肉仔鸡,随机分为4组,1组为对照组,2~4组为试验组,各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0.2%、0.4%及0.8%的谷氨酰胺(Gln),研究Gln对肉鸡小肠发育、结构及吸收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Gln可明显提高肉鸡小肠的长度、重量及指数,2周龄时高剂量组(0.8%)效果较好,3、4周龄时则低剂量组(0.2%)较好,其中,空肠受日粮Gln影响最大,回肠次之,十二指肠最小;对肠道形态、结构的组织学观察发现,日粮中添加0.2%的Gln可显著提高试验期间空肠绒毛的高度,降低绒毛的宽度和固有膜厚度;以D-木糖吸收率为代表的小肠主动吸收功能试验表明,试验组肉鸡血清木糖浓度均高于同期对照组肉鸡。上述结果显示,外源性Gln作为肠粘膜细胞的能量来源,对促进小肠发育、维持小肠粘膜的完整性以及提高小肠的主动吸收功能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单色光对肉雏鸡小肠黏膜形态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单色光对肉雏鸡小肠黏膜形态结构的影响,为阐明单色光影响肉雏鸡生长发育的作用机理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采用LED(Light-emitting diodes)灯作为光源,选用刚出壳AA肉公雏120羽,随机分为4组,分别提供红(660 nm)、绿(560 nm)、蓝(480 nm)和白(400~700 nm)4种光源,每个处理设6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人工光照光强度均为15 lx,光照时间23 h,试验期7 d;分别于0、7 d时每个重复随机选取1只,利用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肉鸡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黏膜结构变化、杯状细胞数量以及空肠肠腺上皮细胞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结果】7日龄时,绿光组各项检测指标比其它光色组明显增高,与红光组相比,绿光组能够促进雏鸡空肠肠腺上皮细胞的增殖(115.5%,P<0.05),提高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绒毛上皮的杯状细胞数量(分别为71.8%,35.8%和27.2%,P<0.05),增加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绒毛高度(分别为207.9,93.9和63.9 μm,P<0.05),黏膜厚度(分别为262.2,184.6和185.6 μm,P<0.05)以及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比值(分别为18.9%,54.5%和77.8%,P<0.05)。【结论】在15 lx光强度下,肉鸡生长早期(0~7 d)选用绿光照明,可不同程度地改善肉鸡小肠黏膜结构,提高小肠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从而促进肉鸡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中国黄羽鹌鹑消化道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细胞的分布及形态学特点。【方法】采集中国黄羽鹌鹑的食管、嗉囊、腺胃、肌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及直肠,常规方法制备石蜡切片,用链霉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streptavidin-boin-peroxidase complex,S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SS细胞定位。【结果】SS细胞主要分布于腺胃及小肠各部位,其中以腺胃分布数量最高,十二指肠次之,空肠、回肠及直肠分布均较少;食管、嗉囊、肌胃及盲肠处均未发现有其分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腺胃SS细胞的分布数量显著高于肠道各部(P<0.05),而肠道各部位间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SS细胞的形态以圆形、椭圆形、三角锥形及梭形为主,多分布于腺胃腺叶内细胞之间、肠腺上皮细胞之间和肠黏膜上皮细胞之间。SS细胞的分布数量在雌雄鹌鹑各相应部位间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形态特征相同。【结论】中国黄羽鹌鹑消化道SS细胞呈现由小肠头端向直肠尾端逐渐减少的分布趋势,在腺胃处分布数量最高,形态多为圆形、椭圆形、三角锥形及梭形,这可能与其消化道相应部位的生理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9.
不同日龄猪小肠黏膜5-HT分布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猪小肠黏膜中5-HT分布与小肠发育之间的关系,为阐明5-HT在发育过程中对小肠调节作用机理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选用0、5、15和100日龄英系大白猪,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合显微镜观察计数对猪小肠各段5-HT的分布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结果】5-HT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广泛分布于0、5、15和100日龄猪小肠各段的绒毛中段和底端以及肠腺上皮细胞之间。由0日龄至100日龄,小肠5-HT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密度呈先增加后递减的趋势,小肠各段5-HT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密度呈现由十二指肠至回肠显著递减的趋势;各日龄各肠段肠腺5-HT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量均显著高于绒毛。【结论】猪小肠黏膜5-HT主要分布于肠腺上皮细胞间,5-HT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密度随日龄改变而发生变化,且各肠段分布规律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0.
不同月龄羊驼小肠肥大细胞的数量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不同月龄羊驼的小肠肥大细胞的数量变化及分布规律,本实验分别选择3月龄、12月龄的各3头羊驼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利用甲苯胺蓝染色方法进行研究,通过统计学软件分析得出结果:随年龄增长,羊驼十二指肠肥大细胞数量增多,空肠和回肠肥大细胞数量则减少,十二指肠、空肠肥大细胞数量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回肠肥大细胞数量差异未达极显著(P>0.01);3月龄羊驼十二指肠、回肠之间的肥大细胞数量差异极显著(P<0.01),回肠、空肠之间的肥大细胞数量差异未达极显著(P>0.01);12月龄羊驼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之间的肥大细胞数量差异极显著(P<0.01)。以上结果显示:不同发育阶段的羊驼小肠肥大细胞数量与年龄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