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微纳米气泡增氧灌溉对双季稻需水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微纳米气泡增氧灌溉技术对水稻节水增产的综合影响,以陆两优996和天优华占为双季早、晚稻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下微纳米气泡增氧灌溉对双季稻需水特性、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微纳米气泡增氧灌溉处理的灌水量、排水量和耗水量均低于常规水灌溉处理,早、晚稻水分利用效率(耗水量)分别提高7.78%和8.37%,降雨利用效率分别提高6.03%和24.58%,产量分别提高4.05%和3.35%。同时,微纳米气泡增氧灌溉具有良好的节肥效果。  相似文献   

2.
以超级稻“陵两优268”为试验材料,采用控制灌溉与增氧灌溉技术相结合,设置4组处理,分别为机械控制灌溉增氧(JX)、超微泡控制灌溉增氧(WP)、控制灌溉(CK)、淹水灌溉(YS),研究控制灌溉条件下增氧对水稻根系生长特征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控制灌溉条件下增氧与淹水灌溉条件相比,有效节约用水最大达15.3%,有利于促进根系生长,增大了水稻的根部干物质质量,降低了水稻的茎叶干物质质量;提高了水稻根体积、根粗及干物质的质量,能显著增强水稻的根系活力,延缓水稻根系的衰老;产量上,控制灌溉增氧处理基本与淹灌处理接近,但结实率、千粒重、水分利用效率都优于淹灌处理.  相似文献   

3.
紫茄生长及养分利用对增氧地下滴灌的响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究不同土壤条件下增氧灌溉方式对作物生长、产量及养分利用的影响。【方法】以郑州黄黏土、洛阳粉黏质壤土和驻马店砂壤土为供试土壤,以常规地下滴灌为对照(CK),设置曝气灌溉(AI)与化学增氧灌溉(HP)2种增氧方式,研究了温室紫茄生长及养分利用对增氧地下滴灌的响应。【结果】与CK相比,AI和HP处理提高供试土壤中紫茄净光合速率,黄黏土、粉黏质壤土和砂壤土下分别增加19.66%和8.49%、14.02%和7.51%、10.13%和5.91%。同时,AI和HP处理均显著促进根系生长、提升根系活力,进而提高紫茄的养分吸收效率、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P<0.05)。其中,黄黏土下AI和HP处理作物氮吸收效率分别提高136.16%和65.43%,紫茄产量提高46.85%和28.49%,水分利用效率提高44.59%和27.38%;粉黏质壤土AI和HP处理作物氮素吸收效率分别提高141.23%和88.76%,产量分别提高41.52%和20.68%,水分利用效率提高41.06%和21.39%;砂壤土AI和HP处理作物氮素吸收效率分别提高112.60%和45.47%,产量提高49.86%和17.59%,水分利用效率提高48.81%和17.97%。【结论】曝气地下滴灌对紫茄生长、水分和养分利用的促进作用较为显著,而在不同土壤类型下,曝气地下滴灌对砂壤土紫茄产量增产及水分利用效率提升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4.
在河西走廊张掖市甘州区党寨镇田家闸灌溉试验站开展了马铃薯不同生育期调亏灌溉的试验研究。在保持其他生育期土壤水分为正常灌溉(土壤含水率65%~75%)的情况下,在马铃薯的幼苗期、块茎形成期、块茎膨大期和淀粉积累期分别进行轻度(土壤含水率55%~65%)的调亏处理,以全生育期的正常灌溉作为对照,进行马铃薯生长指标、产量和水分利用的测定。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水分调亏均引起马铃薯株高、茎粗和单株总生物量降低,其中块茎膨大期水分亏缺降低程度最为显著。调亏处理中,苗期轻度水分调亏处理马铃薯产量33 027.22 kg/hm2,与对照无显著差异,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最高,分别达到6.91和9.38 kg/m3,而且能够显著提升马铃薯综合品质。而块茎形成期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低,仅分别为24 047.32 kg/hm2和5.85 kg/m3,且造成马铃薯品质下降。膜下滴灌调亏可促进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提高,且苗期轻度水分调亏对马铃薯稳定提质和改善当地水分利用现状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三江平原宝清县三江试验站进行了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溉模式下水稻在发育过程中的需水规律及水稻的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拔节孕穗期和抽穗开花期是水稻全生育期中需水强度最大的时期;控制灌溉节水效果最好,且水稻灌溉水分利用效率最大,但其产量最低;湿润灌溉水稻产量最高,其水稻水分利用效率也最大,其水稻灌溉水分利用效率仅次于控制灌溉;淹灌产量高于控制灌溉但灌溉水分利用效率最小.应综合考虑产量效益和水分利用效率,选择合适的灌溉模式,以期为三江平原灌溉模式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间歇灌溉模式下不同生育时期施硅肥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并确定适宜的施硅肥时期。【方法】选取“津原85”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在间歇灌溉模式下设6个施硅肥处理(不施硅肥(CK)、分蘖期施硅肥(F1)、拔节期施硅肥(F2)、孕穗期施硅肥(F3)、抽穗期施硅肥(F4)、扬花灌浆期施硅肥(F5)。研究间歇灌溉下不同处理对水稻生长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间歇灌溉下增施硅肥对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及灌溉水分利用效率均具有促进作用,使水稻叶面积指数增长1.15%~11.36%,干物质量增长9.17%~24.24%,产量增长2.05%~8.63%,灌溉水分利用效率增长2.16%~8.63%。不同生育时期施硅肥对水稻的影响也不同,其中分蘖期施硅肥效果最佳。【结论】间歇灌溉模式下,通过增施硅肥可促进水稻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及灌溉水分利用效率;可将分蘖期作为间歇灌溉下“津原85”水稻适宜的施硅肥时期。  相似文献   

7.
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法和大型非称重式蒸渗仪法,在甘南高原地区研究了灌溉量对藏木香产量、品质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灌溉量从0mm增至600mm,藏木香干根产量由1.225417万kg/hm2逐渐提高至2.02625万kg/hm2,极显著增产39.52%;灰分含量从3.42%降低到3.06%,降低了0.36%,土木香内酯含量从16.32%增加到18.30%,增加了1.98%;灌溉量为300mm是的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分别比0mm显著增加19.03%和19.04%。因此,从产量、品质和水分利用效率综合分析得出300mm灌溉量为藏木香的最佳灌溉量,这一结论对指导干旱高寒的甘南高原地区藏木香的节水生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建立冬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以周麦22为材料,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氮肥对限制灌溉下冬小麦旗叶氮同化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限制灌溉条件下增施氮肥能增加旗叶中全氮量和叶片相对含水率,同时能增加灌浆期旗叶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GS2的转录水平有明显提高;与灌浆期灌水相比,拔节期灌水处理的小麦氮素代谢强度较高,但不显著。从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来看,增施氮肥能增加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但氮肥利用效率不高;与灌浆期灌水相比,拔节期灌水小麦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明显较高。一定范围内增施氮肥或灌水时期适当提前能明显增强限制灌溉下小麦氮代谢水平,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9.
保水剂用量对马铃薯生长和土壤水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马铃薯品种"克新1号"为试材,以不施用保水剂为对照,施用不同用量(40、55、70、85 kg/hm~2)保水剂,分析了保水剂用量对马铃薯不同生育时期土壤含水量、形态特征、生理特性及产量、商品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保水剂提高了0~8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且随保水剂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保水剂用量为55、70 kg/hm~2时可显著降低马铃薯生长期叶片脯氨酸含量的积累且促进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增加;施用保水剂可促进马铃薯各生育期的株高、株幅、产量、生物量、商品率和水分利用效率,且随着保水剂用量的增加先增增后降低,当保水剂用量为55kg/hm2时,马铃薯产量、商品率、生物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分别比对照高13.77%、24.63%、13.77%、和18.68%。说明保水剂施用量为55 kg/hm~2时马铃薯生长及节水抗旱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索马铃薯地下渗灌的适宜埋管深度,田间试验布置了3个不同灌溉定额水平(1 050、1 500、1 950 m/hm~2)和3个不同埋管深度(0、10、20 cm),研究不同灌溉定额和不同地下渗灌埋深对马铃薯生长、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定额为1 950 m/hm~2,埋管深度为0 cm时,马铃薯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最高,灌溉定额1 950 m/hm~2,埋管深度10 cm处理次之;灌溉定额为1 500 m~3/hm~2,埋管深度在10 cm时,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最高。综上可见,在宁夏扬黄灌区气候条件下,地下渗灌最佳埋设深度为10 cm,相应灌溉定额为1 500 m/hm~2。研究可为指导马铃薯地下渗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甘肃景泰提水灌区田间灌水技术评价与改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田间灌溉试验和计算机模拟,对景泰提水灌区现行地面灌水技术进行了评价,研究对比了地面灌溉田间灌水效率的2种计算方法,用模拟地面灌水流运动的计算机模型模拟灌溉试验,得到平均灌水均匀度和田间灌水效率,并针对灌区田间灌水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describes a new procedure for the design of level-basin irrigation systems which is based on the irrigator's cutoff criteria. Design with this procedure, hopefully, will be more transferable to users and will allow basin designs to be adopted to local practices. Comparisons are made to existing design procedures, and it is shown that many of them can be expressed in terms of this new procedure, available in the form of a computer program. A sensitivity analysis was used to confirm the desirability of these new guidelines on design. The sensitivity analysis also showed that the cutoff distance can be adjusted to account for changes in vegetative roughness.  相似文献   

13.
干旱区夏玉米畦灌灌水技术参数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合理优化河西干旱区夏玉米畦灌灌水技术参数,通过对畦灌不同畦长、畦宽、单宽流量及田面坡度等要素组合下进行灌水试验,分析了其灌水质量评价指标。结果表明,处理4(畦长50 m、畦宽2.5 m、单宽流量3.5 L/(s·m)及田面坡度1.3‰)灌水均匀度为0.87,储水率为0.92,灌溉水利用效率为0.95,除灌水均匀度外其余2指标均较好。结合处理1(畦长30 m、畦宽1.5 m、单宽流量6.5 L/(s·m)及田面坡度1.5‰)、处理2(畦长30 m、畦宽2.5 m、单宽流量3.5 L/(s·m)及田面坡度1.3‰)的评价结果,说明当畦田长度控制在30~50 m范围内,入畦流量为3.5 L/(s·m)、畦宽为2.5 m、田面坡度为1.3‰时,各种灌水质量评价指标均较高。  相似文献   

14.
基于水利统计数据,分析了近10 a中国节水灌溉应用分布,发现东北以喷灌为主,西北以微灌为主,华北以低压管灌为主,华东以渠道灌溉为主,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节水灌溉仍有50%发展空间,喷灌技术占比与欧美国家相比仍然偏低.总结回顾了中国喷灌机发展历程、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从国家政策引导、智慧农业发展、农业种植结构变化和盐碱地耕地改造4个方面,分析了在资源环境约束挑战下中国喷灌机的发展机遇.阐明了喷灌的优势和不可替代作用,指出随着中国高标准农田建设及农业规模化经营稳步推进,喷灌机性能及功能不断增强,使以往喷灌的局限性逐步转变成发展优势.最后从补齐农业全程机械化短板、水肥药一体化作业新模式和无人化智能化方面展望了中国喷灌机未来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为了合理地制定大棚滴灌灌溉制度,以大棚黄瓜为对象,在结果期设置了4种膜下滴灌灌溉频率(每隔3、6、9、12 d灌溉一次),并以传统沟灌灌溉作为对照,研究了不同灌溉频率对黄瓜生长(株高,茎粗和叶片数)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沟灌相比,采用滴灌灌溉有利于黄瓜生长并获得高产;在滴灌条件下,灌溉频率越高,植株越高大粗壮,叶片越多,同时促进了果实成熟;但灌溉频率对总产量影响较小,不同处理之间产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综合比较,6 d灌溉一次黄瓜长势较好,产量最大112.4 t/hm~2,灌溉工作量合理,因此,建议在大棚黄瓜结果期滴灌灌溉频率以每隔6 d一次为宜。  相似文献   

16.
应用绿色根源节水灌溉方式对西红柿进行灌溉处理,相对于其他灌溉方式,得到了节水和提高产量的实验结果,并确定了埋管最佳深度为距离地表约30cm和浇灌量0.75L/次。根据西红柿的实验,应用绿色根源节水灌溉方式到道边树和干旱丘陵果园的节水灌溉,并研制了绿色根源灌溉系统的机械装置以1年龄杏树为试验对象,试验表明果树的成活率和生长性与一般灌溉方式相比有明显的提高,而且相对于地下滴灌方式,绿色根源灌溉系统具有成本低,易控制,可移动,易操作和故障少等特点.  相似文献   

17.
在总结水稻传统淹水灌溉方式及现行节水灌溉方式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水稻“淹灌-露田”灌溉模式,该模式具有减少灌水次数,减轻灌溉管理的劳动强度,减少斗农渠的输水时间从而提高输水效率,并可提高降雨利用率等优点,介绍了该灌溉模式的基本依据、技术要点及在湖北省宜昌市东风渠管理处灌溉试验站的试验情况,并根据2000-2001年的试验资料,对该灌溉模式的灌溉效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棉花膜下滴灌灌溉制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以田间试验为基础对棉花膜下滴灌的灌溉制度及其各因素的特点进行了分析研究。膜下滴灌技术采用局部灌水,男间地面蒸发量很小,另外,该技术为浅灌且可控性强,使灌水深度与棉花根系吸水深度相一致,避免深层渗漏,极大地提高了田间水分利用率。  相似文献   

19.
灌溉试验站规划的有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全国的气候、农业、水利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区划,合理地选择各省的中心站及重点试验站,并对其进行科学地规划设计,对于总体把握我国灌溉试验基础数据尤为重要。针对目前正在全国进行的灌溉试验站网规划,对省级中心站及重点站的课题规划、试验站的总体布置及设施设备规划和做好本次规划的其他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涌泉根灌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吴普特  朱德兰  汪有科 《排灌机械》2010,28(4):354-357,368
提出了一种新型涌泉根灌灌水方法,研究设计了一种灌水器,实现了直接将灌溉水输送到植物根系部位的研究目标,研制的涌泉根灌灌水器流态指数小于0.5,属紊流范畴.为了测得不同节水灌溉方式的应用效果,在陕北山地5年生枣树实施了管灌、滴灌和涌泉根灌等工程38.67hm^2,对3种不同灌水方法的经济效益作了分析.结果表明,与不灌溉相比,管灌、滴灌和涌泉根灌的净增收入分别为4707.70,8446.00和10926.00元/hm^2;管灌、滴灌和涌泉根灌每方灌溉水产值分别为1.90,11.30和14.60元/m3.涌泉根灌与滴灌相比,年成本降低2030元/hm^2,净收入增加2480元/hm^2,每方灌溉水产值提高3.30元/m3;涌泉根灌与管灌相比,年成本降低743.30元/hm^2,净收入增加6218.30元/hm^2,每方灌溉水产值提高12.70元/m3.不同节水灌溉方式均使得枣园净收入大幅度提高,尤其是涌泉根灌方式,净增值率高达235.0%.建议在山地经济林果中大面积推广应用涌泉根灌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