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板栗林夏季林冠郁闭度较高,影响其他灌草的生长,秋季落叶后,林冠截流作用下降,与此同时果农为满足板栗采收及土壤保墒、堆肥的需要,在采收前一般将林下灌草全部清除,因而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板栗林的水土流失治理措施须考虑当地老百姓需求,既达到治理水土流失的效果,又能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增加农民的经济收益。缫舍小流域板栗林水土流失治理方案设计,采用以工程措施(坡面小型拦蓄排水工程)为主,林草措施(套种毛竹、白茶、扶芳藤)和耕作措施改进为辅的方法,并辅以生产便道改造、路侧排水沟修建等工程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水土保持效果。  相似文献   

2.
以三峡库区、川中丘陵区、云贵高原区、横断山区、秦巴山区为重点区域,通过对坡改梯工程的结构、功能、造价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评估各小流域"坡式梯田+坡面水系"治理模式的水土保持效益,结果显示:坡式梯田具有截短坡长、减缓坡度、动土量少、提高治理速度、节约工程投资等特点,能有效控制坡面水土流失,并且增产作用明显;坡式梯田离不开池、渠、凼配套和蓄、排、灌结合的坡面水系措施,合理布设坡面水系是发挥梯田蓄水保土效益的重要保证。因此,"坡式梯田+水系配套"治理模式是适合长江上游陡坡耕地治理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密云水库周边板栗林下的土壤侵蚀规律以及适合于当地板栗林下的水土保持措施,选取发生于2021年8月的10次降雨事件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对比不同水土保持措施配置下产流产沙对降雨因子的响应,采用径流小区法对不同水保措施配置模式的水土保持效益进行了评价,进而筛选出水土保持效果更好的水土保持措施。结果表明:(1)在仅布设植被措施的条件下,减轻地表径流及泥沙运移作用最大的植被类型为卷柏,其次为自然坡面。(2)在同时布设植被措施与工程措施的条件下,工程措施相同、植被措施不同时,自然坡面减流减沙效果最好。工程措施不同、植被措施相同时,减流效果最好的为鱼鳞坑。(3)马齿苋+鱼鳞坑、自然坡面+鱼鳞坑的水土保持效益最佳。(4)对产流产沙量影响最大的因子为降雨量,其与径流量、泥沙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33,0.557(p<0.01)。由此可知,进行密云水库板栗林水土保持工作时,可优先种植卷柏、布设鱼鳞坑,或布设马齿苋+鱼鳞坑、自然坡面+鱼鳞坑等水土保持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红壤丘陵区坚果林下布设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下水土保持效益,为该区生态恢复建设提供支持。[方法]在浙江省临安市建立山核桃试验区,布设不同的水土保持措施野外定位观测试验小区与监测设施,研究山核桃林采取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后的水土保持成效。[结果]从蓄水保土效益来看,表现为:茶树缓冲带套种杨桐空白对照小区。因此,山核桃林林下布设截、排水沟等措施,结合套种杨桐、栽植茶树缓冲带等经济作物,蓄水保土效益显著,既防治了水土流失,又增加了经济效益。[结论]实施各项水土保措施的山核桃林均具有很好的蓄水保土效益,且布设截水沟工程措施的蓄水保土效益尤其显著。  相似文献   

5.
南方红壤丘陵区林下水土流失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林下水土流失是南方红壤丘陵区种典型的水力侵蚀现象,不仅造成林地土壤质量下降,影响林地生产力,而且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阻碍了区域经济发展。首先分析了南方红壤丘陵区林下水土流失的成因,总结了当前林下水土流失防治研究进展,深入探讨林下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在水土保持、提高土壤肥力和促进植被生长方面的作用和适用范围,进而指出当前红壤丘陵区林下水土流失防治研究存在的不足,最后对未来林下水土流失防治进行了展望。建议创新林下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形成综合性防治技术体系,加强对林下水土保持措施实施的技术指导,构建林下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为南方红壤丘陵区的林下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的筛选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高智    刘志强  李援农 《水土保持研究》2014,21(5):327-331
临安市由于土地利用方式不合理以及开发建设项目等原因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全市水土流失总面积为467.7 km2,以中度土壤侵蚀为主。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林地,面积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79.50%,尤以山核桃林为主。本文在介绍临安市水土流失现状特点、危害及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该区进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对策,特别是山核桃林下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以期促进当地经济与生态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桦南县中部是黑龙江省商品粮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粮豆产量、商品率、人均产量在全省名列前茅,严重的水土流失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分析当地生态经济现状和水土流失危害及成因的基础上,运用生态经济学和系统工程学原理和方法,研究了水土流失治理措施,提出了分水岭及坡面治理措施、农田治理措施、沟壑防护体系以及村屯道路建设防护体系。通过综合治理,在生态上可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效益上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8.
盘县实施的云贵鄂渝水土保持世行贷款/欧盟赠款项目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7.81 km2,形成了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耕措施相结合的水土保持防护体系,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加快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步伐。盘县世行水保项目水土流失治理的做法与经验是:加强组织领导,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加强宣传引导,提高群众参与积极性;实行群众参与式设计,发挥示范户带动作用;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布设防治措施;加强管护,巩固治理成果。  相似文献   

9.
南方红壤区不同植被措施坡面的水土流失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被是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治理的主要措施,为了研究不同的植被措施对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以及对坡面侵蚀的抑制效果,在福建省长汀县选择乔灌草、灌草、草本、农作物、乔灌、封山育林、经济林等各植被措施下的标准径流小区,通过观测各种植被措施坡面的产流产沙情况,分析比较各小区的水土流失特征。结果表明植被能较好地调控坡面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不同植被措施下坡面产流产沙分异规律明显,相对裸地,盖度高的乔灌草、灌草、草本等措施的水土流失量最小,水土保持效果最为明显。在不同的降雨量条件下,不同植被措施的坡面水土流失情况也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因此,在未来南方红壤植被恢复与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通过各种植被治理措施的逐步实施,对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水土流失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长汀县南安河小流域经初步治理,仍存在持续流失、精准治理不足的问题,在分析该小流域水土流失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精准治理措施布设,侵蚀等级为强烈以上的水土流失斑以种植水保林结合等高水平沟种草措施为主,中度以上、强烈以下的流失斑以种草(生物固氮)措施为主,轻度以上、中度以下的流失斑以封禁措施为主,三种措施能有效地拦截坡面径流,减少水土流失面积,增加地表植被覆盖,使退化生态系统得到恢复。  相似文献   

11.
京津水源区传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及水沙环境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京津水源区传统水土流失治理指导思想和治理模式只注重治理区生态经济效益,忽视减沙同时大量减水加剧上下游用水矛盾的问题,以承德市丰宁县达袋沟小流域不同治理措施定位试验结果,结合典型治理区坡面措施调查,重点研究坡面治理措施的水沙环境效应.结果表明:坡耕地与人工草地的土壤侵蚀模数大大超过北方土石山区的容许土壤流失量;天然草...  相似文献   

12.
陇西县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以治理水土流失、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为目标,坚持措施配置与区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在梁峁顶和沟坡配置乔灌草生物防护带,在梁坡修梯田,把沟道建成水沙调控利用区,坡面治理与沟道治理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建成了高标准、高质量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在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的同时,改善了当地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区域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显著增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有力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通过修建径流小区,对北京市房山区黄院采石场的治理进行了连续两年的坡面径流观测,用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采石场治理初期不同年份内不同治理措施的水土保持效益。结果表明,在采石场治理初期,不同的坡度、不同的治理措施、不同的植被覆盖度均对坡面水土流失的影响有较大差异。当坡度为25°时,铺设生态袋措施能够有效防治水土流失;当植被覆盖度小于15%时,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为松散体坡面的孔隙度;当植被覆盖度大于60%时,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是降雨量和降雨强度。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水土流失日显突出,尤其是一些人为扰动后形成的坡面,水土流失尤为严重。如何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选择适宜坡面种植的植物,在护坡固坡、治理流失的同时,又起到绿化美化坡面的作用,便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厦门市坡面状况,对厦门市坡面绿化植物的种类、配置原则、配置方式、治理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阳朔县金橘产业水土流失已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在金橘园种植香根草等治理金橘园水土流失,采用径流小区观测法,探讨香根草、多年生黑麦草不同治理措施对坡面径流及土壤侵蚀的影响,研究表明:香根草处理区泥沙为132.06 kg/hm2,分别与对照区和多年生黑麦草处理区减少水土流失量23.5%和33.04%;坡面径流量分别减少21.46%、52.41%。不同处理保水保土效益的总体趋势是:香根草>多年生黑麦草>对照区。以采用香根草措施治理水土流失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6.
在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五副区选择甘肃省环县城西川小流域,采用实地测量、全面调查和在沟道内布设拦沙输沙监测点的方法,对该流域坡面治理措施和坝系工程的拦沙效果进行了连续5年的监测。对监测成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坡面治理措施和坝系工程均能有效拦截小流域产沙,坝系工程的拦沙量大于坡面治理措施的拦沙量,这主要是由于坝系工程能抬高侵蚀基准面、稳定沟坡,控制沟床下切和沟岸扩张,能快速有效地拦蓄径流泥沙,控制水土流失。监测成果可为开展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评价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牡丹江市苇子沟小流域土壤侵蚀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水土流失总面积451.27 hm2,占流域面积的41.93%,水土流失治理采取坡面治理和沟壑治理相结合的办法,坡面采取修筑坡式梯田,保土耕作(改垄)措施,封禁治理,果树台田等措施,沟壑治理采取修筑沟头埂,跌水,谷坊,削坡造林等措施,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到各项治理措施全部生效,流域内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林、牧、副、渔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船山区1989年以来,抓住"长治"工程机遇,在实施中,狠抓项目管理,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强化技术,创新制度,着力培植农村产业,实行生物、工程、农耕措施相结合,预防、治理、保护和开发利用相结合,积极有效地开展了山、水、田、林、路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探索总结出以小流域为单元,坡面水系为骨架,实施坡改梯建设基本农田为重点,合理布设水保林、经果林、封禁治理、农耕措施的优化模式,形成完整的综合防治和技术体系,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防治,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促进了农村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9.
毛竹林是安吉县农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相比其他的经济树种,其株冠较高,且经营管护措施相对频繁,林下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毛竹林的水土流失治理措施需考虑当地老百姓需求,努力做到既治理水土流失,又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增加农民的经济收益。采用以植物措施(毛竹林下营造杨桐植物缓冲带)为主,以改进耕作措施(推广科学的竹林营林技术)和生产便道改造、路侧排水沟修建等为辅的治理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水土保持效果。  相似文献   

20.
华北土石山区草地过滤带布设方式对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治理华北土石山区坡耕地水土流失,提出坡面草地过滤带优化布设方式,以该区典型的土壤石灰岩母质发育的褐土为研究对象,在9°坡度、90 mm/h雨强条件下,利用室内人工降雨试验,分析草地过滤带的布设方式(坡下片状、坡下条状、坡上片状、坡上条状)对坡面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1)坡下条状布设方式可以有效延缓坡面初始产流时间,相比其他3种布设方式初始产流时间延长了1.3~1.6倍,且坡下条状布设方式可增加坡面径流入渗,减少产流量,在累计产流量上,坡下片状坡上条状坡上条状坡下条状。(2)坡上布设方式下的累计产沙量是坡下布设方式的10~23倍,坡上布设方式的产沙率随时间变化波动明显,坡上布设方式下的产沙率是坡下布设方式的3~35倍,当在坡下布设草地过滤带时对泥沙的削减效益最优。(3)坡下布设可以抑制细沟侵蚀的发育,坡下条状布设方式可以有效控制细沟产生的数量和沟长,护坡效益最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