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在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样地调查方式,设置临时样地,采集样地土壤、地形、坡向、灌木、活地被物等项因子数据对比分析研究了山桃天然更新情况。结果显示,山桃在其他乔灌木天然更新较差区域天然更新效果较好,灌木层盖度、坡向、海拔对山桃天然更新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以2005年设于贵州喀斯特地区普定县的12块侧柏人工林样地的调查资料为基础,利用统计软件SPSS中的因子分析方法,分析了喀斯特地区侧柏人工林分的8个因子对其林分天然更新幼树株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每公顷天然更新的侧柏幼树株数与其林分的郁闭度、林木株数以及林地的坡向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可将影响侧柏人工林天然更新效果的8个因素归并为林分结构、土壤条件和地形条件,它们在其更新中作用的大小顺序为林分结构>土壤条件>地形条件。  相似文献   

3.
马尾松天然更新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尾松天然更新初步研究张慈海(广元市林业局)研究材料及方法研究材料来自万县青石林区20~30年生天然马尾松林,共设置标准地20块,样地面积50m2,观察时间历时2年。标准地设置分别考虑的主要因子有坡向、林分郁闭度和枯落物及苔薛层厚度3个,各主要因子又...  相似文献   

4.
2011年7月中旬至2012年5月初,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组织技术人员,采用样地调查方式,设置临时样地35个,对保护区的沙棘灌木林地进行了调查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沙棘生长迅速,根系发达,根蘖能力强,天然更新速度快,沙棘在较差立地条件下也能恢复植被,是植被演替的先锋树种,在太统—崆峒山自然保护区植被恢复方面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5.
采用标准样地和样方调查方法,对秦岭林区华山松进行天然更新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以郁闭度在0.3~0.6之间、海拔1200~1800 m、坡向西南时,华山松天然更新良好;林下枯枝落叶层较厚者,幼苗较多,利于天然更新。调查还发现林下松花竹生长普遍,严重影响华山松天然更新,建议该林区应结合天然林保护工程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天然更新、人工更新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等更新措施,从而达到华山松更新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应用数量化理论Ⅰ,对燕山东段封山育林区油松天然更新与林分结构因子、立地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建立了相应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影响油松天然更新的主要因子是林分蓄积量、坡向、坡位、灌木层盖度、林分郁闭度,其他因子的影响较小。文中还对主要影响因子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为开展油松大然更新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得知影响林冠下天然更新数量的主要因子顺次为:草本层盖度,坡向,坡度,坡位,林分郁闭度,灌木层盖度。  相似文献   

8.
以昆明市国营海口林场华山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由4个一级指标以及16个二级指标组成的华山松人工林健康状况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华山松人工林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并对影响其健康状况的主要因子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16块调查样地中,15块样地处于良好健康状态,占总数的93.75%;1块处于优质健康状态,占总数的6.25%。从总体来看,所有调查样地的健康指数平均值为0.7825,说明海口林场华山松人工林总体处于良好健康状态。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单位面积蓄积量、森林病虫害危害程度及森林火险等级这5个指标与森林健康指数呈显著相关性,说明这5个因子是影响华山松人工林健康状况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9.
朝阳地区油松天然更新规律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采用数量化理论I方法,对影响朝阳半干旱地区油松人工林天然更新的主导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立地因子中影响油松幼树株数的顺序:坡向>坡位>土层厚度>郁闭度;影响油松幼树生长的顺序:坡向>坡位>郁闭度>土层厚度。油松天然更新由好到差的坡向顺序:阴坡>半阴坡>半阳坡>阳坡;土层越厚,天然更新效果也越好;郁闭度中等(0.3~0.6)的林分,从更新数量、均匀程度及更新幼树的生长状况来看,都比较好,郁闭度过大或过小对油松天然更新都有不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32个样带779个样方的调查,认为坡度、留母树否、灌木生长状况是影响皆伐后天然更新的主要因子。山脊油松林可实行留母树皆伐。皆伐后天然更新的华山松较人工更新高生长落后5~8年。皆伐后天然更新幼林树种组成复杂,稀有树种减少,演替趋向于形成华山松林。锐齿栎和光皮桦的林分是萌生——实生混交林。  相似文献   

11.
对云南玉溪磨盘山华山松人工林(16年中龄林、26年近成熟林、43年成熟林)生物量及N、 P、 K、 Ca和Mg等5种营养元素的分配格局和积累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3种林龄华山松人工林的生物量分别为181.515 t/hm2、284.679 t/hm2、295.311 t/hm2,乔木层生物量分别占林分的91.594%、94.760%、93.838%,乔木层的净生产力分别为10.391 t/( hm2· a)、10.375 t/( hm2· a)和6.444 t/( hm2· a);3种林龄群落各层生物量均为乔木层>枯落物层>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各营养器官营养元素含量大小是树叶>树枝>树根>树皮(或树皮>树根)>树干;3种林龄华山松各器官营养元素含量均以N含量最高,其他元素含量依次为K>Mg>Ca>P,其中树叶中的N含量最高,达到16.733 g/kg~21.368 g/kg;3种林龄群落营养物质总积累量分别为1497.993 kg/hm2、2257.161 kg/hm2和2810.246 kg/hm2,乔木层营养物质年积累量分别为77.532 kg/( hm2· a )、76.679 kg/( hm2· a)、58.759 kg/( hm2· a)。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昆明市近郊的长虫山和元宝山林区具有代表性的4片不同龄级的华山松人工林进行了调查,并对不同林龄的华山松人工林的群落结构、物种组成,林下植物生活型、生长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林龄的增长,华山松人工林郁闭度及华山松的株数呈现递减趋势,林下植物的科属种数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趋势,但物种多样性仍然低下,50年龄的华山松人工林分的物种多样性仍然显著低于当地的天然林分;林下植物生长型以灌草为主,其中灌木的重要值随林龄的增长而有所增加,林分结构随林龄增长而趋向稳定。  相似文献   

13.
主要研究了小陇山林区天然华山松林分内华山松个体所处微环境与邻体干扰之间的相互耦合的关系。以华山松单株为样圆中心,摄取有效长(通过华山松个体大小判定)尺度内的微环境指标(本文以生境湿度表征),应用2种改进的干扰指数模型和微环境指标作梯度对比,得出华山松微环境特征与邻体干扰指数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性。结果表明华山松群落中,华山松个体之间存在着的种内竞争同微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林下微环境是影响邻体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闽楠天然次生林自然更新的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闽楠天然次生林自然更新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为其科学经营及保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江西省吉安市闽楠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标准地调查获取数据,运用多元数量化模型I建立闽楠幼树幼苗重要值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模型,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单个环境因子对闽楠幼树幼苗更新的影响。[结果]研究表明:密度(闽楠下种母树株数、郁闭度、株数密度)、坡位、腐殖质层厚度、坡向、林下植被盖度、凋落物层厚度是影响闽楠天然次生林自然更新的主要因素,偏相关系数在0.325 7 0.715 7之间,t检验结果为极显著或显著;模型复相关系数为0.966,F检验结果为极显著(F=30.96~(**))。[结论]闽楠下种母树株数对其幼树幼苗的更新起着最主要的作用,而郁闭度与株数密度过高或过低、凋落物层越厚、腐殖质层越薄、林下植被盖度越大均不利于其自然更新,同时,半阴坡、下坡位条件下的闽楠幼树幼苗的更新好于其它坡向与坡位。为促进闽楠幼树幼苗的自然更新,林分中闽楠下种母树应保留200株·hm~(-2)以上,以及对郁闭度、林下植被盖度及凋落物层厚度等实施相应的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容器育苗氮肥、磷肥施用量和基质配比的最佳组合.[方法]以秦岭北坡华山松天然分布区为试验地,采用三因素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建立了华山松容器苗各生长指标与氮肥、磷肥施用量和基质配比的回归模型并进行分析.[结果]影响华山松苗高的因素主次为:磷肥>氮肥>基质配比;地径:氮肥>磷肥>基质配比;针叶数:磷肥>氮肥...  相似文献   

16.
对富源县三道箐林场石漠化地区栽植的4~5年生湿地松、云南松、华山松林分生长状况进行调查,对树高、地径年均生长量进行方差分析及LSD检验,以对比3个松类树种在石漠化地区造林成效。结果表明,树高年均生长量湿地松最大,华山松最小;地径年均生长量也是湿地松最大,华山松最小。湿地松可作为富源县石漠化地区松类造林树种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7.
昆明市华山松人工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宁  刘江华 《林业调查规划》2011,36(2):106-108,119
利用不同林龄的华山松人工林的群落结构、物种组成等调查数据,采用群落构成指数等因子构建评价模型,对昆明市华山松人工林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评价.通过分析评价得出结论:华山松人工林的健康指数随着林龄的增长而增长,但是51 a华山松林的健康指数仍远小于天然次生林.  相似文献   

18.
朝阳地区油松人工林天然更新的主要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标准地调查方法对朝阳地区油松人工林天然更新进行了研究,将其归纳为疏林林下更新、林缘更新、侵蚀沟更新、林隙更新和动物传播种子更新5种类型。不同坡向疏林地油松天然更新幼树株数差异明显;侵蚀沟内油松天然更新明显优于正常坡面;阴坡林隙更新良好,阳坡林隙基本不能进行天然更新;油松林缘更新幼树主要分布于距林缘20 m以内;动物传播种子天然更新多以散生天然油松幼树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19.
张家口坝缘山地樟子松适生立地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测树学对6种立地类型样方内的样本进行外业调查及统计分析,通过研究发现:不同立地类型下生长势也存在显著差异(0.05),在样方调查30株中阳坡厚层土生长良好株树比阴坡薄层土生长良好株树多了16株,所以得出最适宜樟子松生长的立地类型是阳坡厚层土,其次为阳坡中层土和阴坡厚层土,最差的是阴坡薄层土。樟子松在坝缘山地不同立地类型生长差异很大,地径生长和树高生长均达到极显著水平(0.05),地径生长和树高生长在不同立地类型中的阳坡厚层土和阴坡薄层土相差最大分别为4.4 cm、110.8cm;在不同海拔高度研究中,海拔高度在1 600 m的幼树生长情况(阳坡良好率80%,阴坡良好率66.7%)明显好于1 700 m幼树生长情况(阳坡良好率46.7%,阴坡良好率26.7%),所以可知研究区域内适宜樟子松生长的海拔高度应在1 600 m。最终得出张家口坝缘山地适生立地为海拔高度为1 600 m的阳坡厚层土,而且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影响樟子松人工幼林生长的主导因子为土层厚度、坡向及海拔高度。  相似文献   

20.
不同林分内水曲柳天然更新及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lica)为我国东北林区阔叶红松林的主要伴生树种,与胡桃揪(Juglans mandshurica)、黄菠萝(Phellodendron amurense)被称为我国东北珍贵的"三大硬阔"。在黑龙江省方正县红星林场,对不同林分内水曲柳天然更新与环境因子、立地因子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曲柳在自身林内更新较差,40年生水曲柳林内仅5200株/hm2,而在其他林分内更新较好,杂木林内最高可达34000株/hm2;从对影响更新的诸多因子中分析发现,灌木盖度和草本盖度与水曲柳更新幼苗数量呈负相关,且关联性显著(p0.05),与枯落物厚度相关性不显著,基本上不受坡度、郁闭度和土壤A层厚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