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1 毫秒
1.
Bt棉的大面积种植有效地控制棉铃虫、棉红铃虫等靶标害虫危害的同时,棉田刺吸式口器害虫的种群呈现上升的趋势。南阳地区,转Bt棉田刺吸式害虫主要包括棉盲蝽、棉蚜、棉蓟马和白粉虱。文章通过调查,总结出南阳转Bt棉田主要刺吸式害虫的种群消长动态,从而为棉农选择正确的防治时机、防治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棉盲蝽优势种在转Bt基因抗虫棉田的动态分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采用系统调查与面上普查相结合的方法,于2005~2006年将本地种植的转B t基因抗虫杂交棉主栽品种与常规棉进行同比,研究分析了两类棉田间盲蝽象群落的发生与危害、种类与分布比例、消长动态与时空分布、龄期分布与发育进度等方面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随着B t棉种植面积的逐年扩大,棉盲蝽的发生危害也逐年加重;发生在江苏沿海棉区的棉盲蝽优势种主要有绿盲蝽和中黑盲蝽,其中中黑盲蝽的种群比例大于绿盲蝽;棉盲蝽在两类棉田的消长动态与时空分布基本同步,B t棉田的绿盲蝽、中黑盲蝽及棉盲蝽混合种群的总虫量高于常规棉田,其差异均达到0.05显著水平;两种棉盲蝽种群的龄期分布在两类棉田基本相近,发育进度在常规棉田略有提前,但差异达不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3.
转Bt基因棉花对新疆棉田主要害虫和天敌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和2003年通过对新疆库尔勒垦区主栽转Bt基因棉(抗9)和常规棉(20-1-4) 的定点、定株调查,分析转基因对棉田主要害虫和天敌的种群数量影响.结果表明, 两类棉田主要害虫发生期、发生量存在显著差异性,但发生趋势基本一致.靶标害虫棉铃虫卵期发生量在两类棉田无差异性(P>0.05);在幼虫的发生量上,常规棉田显著大于转Bt基因棉田( P<0.05).非靶标害虫棉蚜、棉叶螨、牧草盲蝽象的发生量转Bt 基因棉田显著高于常规棉田 (P<0.05),两种类型棉田中主要天敌瓢虫、草蛉、食蚜蝇、食虫蝽、蜘蛛在发生期内发生量均无显著差异性(P>0.05).  相似文献   

4.
虞江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9):133-134
本研究采用定期目测棉叶上棉蚜种群,用扫网法同步监测天敌种群动态,探索和比较了2种不同种植模式下棉蚜及其主要捕食性天敌种群动态。结果表明:滴灌地和枣棉套作棉田中棉蚜及其主要捕食性天敌种群动态差异明显。对棉田发生的害虫基本上能有效控制;不同天敌的田间消长动态存在差异,瓢虫和草蛉为优势种。  相似文献   

5.
农田生态系统中不同植物生境条件下天敌种类及种群动态,对农田害虫的生态治理和持续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选择不同类型的棉田,系统调查棉田中棉蚜及其周围生境中天敌的种群动态。结果表明,新疆南部棉区非棉田生境中的天敌种类多、数量大、发生期早。在同一地区、同一年份不同类型的棉田棉蚜发生的总趋势大致相同,但其进入棉田的时期、发生量有较大差异。主要天敌瓢虫、草蛉、食蚜蝇进入棉田的时间最早的是类型I,最晚的是类型Ⅳ。食虫蝽类最早进入类型Ⅱ,类型Ⅳ最晚。调查期内各类天敌的总数,瓢虫数量最多的是类型I,最少的是类型Ⅳ;草蛉、食蚜蝇、食虫蝽和蜘蛛总量最多的是类型Ⅱ,最少的是类型Ⅳ。由此可见,非棉田生境是影响棉田天敌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新疆棉蚜的生态调控理论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杏棉间作对棉花害虫与捕食性天敌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比较单作棉田、杏棉间作棉田(东西)和杏棉间作棉田(南北)棉花害虫及捕食性天敌的发生动态.[方法]2008~2009年5月中旬~8月中旬定期系统调查各类棉田节肢动物数量,每7 d调查1次,调查全株节肢动物种类和数量.[结果]杏棉间作棉田牧草盲蝽和棉叶螨发生量轻于单作棉田.棉蚜(Aphis gossypii G)中度发生时(2008年),单作棉田棉蚜发生量显著性高于杏棉间作棉田;棉蚜轻度发生时(2009年),三类田无差异.杏棉间作对棉蓟马(Thrips tabacci L.)发生量影响不大.棉蚜轻度发生年份(2009年),间作田和单作棉田棉蚜发生量无显著差异,但间作田瓢虫和食虫蝽较多;棉蚜中度发生年份(2008年),单作棉田由于棉蚜数量较多,瓢虫和食虫蝽也较多.2 a中间作田棉花上的蜘蛛数量均多于单作棉田.杏树走向对棉叶螨的发生有影响作用,棉间杏田(南北)棉叶螨量高于棉间杏田(东西),但对棉蚜、牧草盲蝽和棉蓟马发生量影响不大.[结论]杏棉间作不利于棉花上牧草盲蝽(Lygus pratensis L.)和棉叶螨(Tetrangchus urticae K)的发生.棉田瓢虫和食虫蝽天敌受间作和棉蚜发生量的双重影响.间作有利于蜘蛛数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7.
捕食性蝽类在转Bt基因抗虫棉田的消长动态与分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常规棉品种为对照 ,通过对江苏沿海地区转Bt基因抗虫棉田内捕食性蝽类种群消长动态的调查分析 ,明确了小花蝽、大眼蝉长蝽和华姬猎蝽为当地棉田蝽类的优势种群 ,其中小花蝽占种群比例的 5 6 .0 0 %~76 .19% ;两类棉田内三种捕食性蝽的分布数量均表现为小花蝽 >大眼蝉长蝽 >华姬猎蝽 ;但田间每种捕食性蝽各自所占蝽类总量的比例有一定的差异 ,Bt棉田的小花蝽比常规棉田少 2 2 .34个百分点 ,大眼蝉长蝽和华姬猎蝽分别比常规棉田高 5 .95个和 16 .39个百分点 ;在虫量方面 ,与常规棉田比较 ,Bt棉田的小花蝽、大眼蝉长蝽、华姬猎蝽和捕食性蝽类总量分别比常规棉田增加 81.2 5 %、2 2 5 .0 0 %、90 0 .0 0 %和 14 7.6 2 % ,经t检验 ,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8.
吐鲁番市棉田主要害虫发生动态及防治药剂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吐鲁番市棉田主要害虫的灾变规律并筛选防治药剂。[方法]采用田间系统调查方法对棉花上主要害虫的发生规律进行研究,并以棉蚜和烟粉虱为试验对象,进行了几种防治药剂的筛选试验。[结果]通过3年连续田间调查,确定吐鲁番市高昌区棉田主要害虫为棉蚜、棉铃虫和烟粉虱,棉蚜的种群动态均呈双峰型变化趋势,高峰期分别为6月中旬和7月上旬;棉铃虫的种群动态呈现无规律的波浪形变化;烟粉虱的种群动态呈单峰型,7月上旬种群数量明显增加。棉蚜、棉铃虫和烟粉虱3种棉田主要害虫的全年总虫量在不同年份间差异显著。田间药剂筛选试验结果表明:苦参碱和阿维菌素防治棉蚜效果较好,施药后15 d防效分别达97.7%和96.2%;噻虫嗪防治烟粉虱效果最好,施药后15 d防效可达95.17%,有较好的持效性。[结论]试验结果为棉蚜、棉铃虫和烟粉虱的综合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安徽省转Bt基因棉田主要害虫发生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续多年在安徽沿江棉区和淮北棉区对转Bt基因棉田及常规棉田主要害虫和天敌开展系统调查.结果表明,转Bt基因棉田主要害虫及天敌的发生期与常规棉田一致,但发生量和发生程度差异较大,其中靶标害虫棉铃虫的危害显著减轻,红铃虫、棉蚜继续维持轻发态势,斜纹夜蛾、盲蝽象、棉蓟马的危害趋重,棉花叶螨的发生量与常规棉田的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泰安市丹参田节肢动物的物种组成、种群动态和群落特征,于2017年对丹参害虫及天敌种类和数量进行系统调查.结果表明,泰安地区丹参主要害虫及天敌共59种,隶属于2纲10目35科.主要害虫有棉蚜(Aphis gossypii)、叶蝉类、微小跳盲蝽(Halticus minutus)、烟粉虱(Bemisia tabaci...  相似文献   

11.
沙尘暴尘源形成及分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沙尘暴(sand—duststorm)系指强风把地表大量沙尘卷入到空中,使空气特别浑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000m的灾害性天气现象。是1种危害性极大的灾害性天气。它的发生和发展是加速土地荒漠化的重要过程,又是土地荒漠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具体体现。沙尘暴尘源物质的形成及分布是形成沙尘暴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本文在查阅分析了大量关于沙尘暴研究等文献的基础上,从沙尘暴尘源形成因素、尘源种类及分布等方面,对沙尘暴尘源的研究进行了简要的总结,反映沙尘暴尘源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