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农业工程学报》2007,23(4):290-290
农业机械化是20世纪对人类社会进步起巨大推动作用的20项工程技术之一,100年来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所引发的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力中最具有活力的要素,农业机械化是衡量农业发展水平、反映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2.
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评价方法比较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是反映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分析、衡量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基础。目前普遍使用的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是根据种植业中的"耕、种、收"生产环节的机械化程度加权平均得到的;在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的基础上,将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例纳入评价范围,对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进行修正,可得到农业机械化水平;而根据农业机械作业费用占农业劳动力、畜力和机械作业总费用的比例可得到农业机械化指数。对比分析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业机械化指数可以发现,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由于仅考虑了种植业中的"耕、种、收"生产环节的机械化程度,没有反映农业机械对农业劳动力的替代作用,不能准确反映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更适于评价农业机械作业情况。而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业机械化指数既包含农业机械作业情况,也包含了农业机械对农业劳动力的替代作用,因此,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真实情况。但由于农业机械化水平是在现行的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基础上修正而得到的,可操作性更强。  相似文献   

3.
农业机械化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能够降低农业成本,节约资源,在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基于此,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和间接贡献率法以新疆1997—2016年统计数据测算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的贡献率,结果表明:农业机械对新疆农业经济的总体平均贡献率为52.23%;所选指标弹性系数之和大于1,表明新疆农业经济处于报酬递增阶段,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有助于农业经济的增长。据此得出结论:农业机械化对新疆农业经济有着显著的贡献,但同发达国家还有一段差距,现阶段应该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以促进新疆农业经济的增长。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业机械化高速发展阶段的要素替代机制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剖析中国农业机械化高速发展时期农业机械对劳动力的替代情况,研究要素替代的阶段性特征及延续性,是一个兼具理论意义和政策参考价值的课题。该文利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测算了2004—2016年小麦、玉米和水稻3大粮食作物生产中机械对劳动的替代弹性,重点关注了作物和地区差异及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中国农业机械化出现了"黄金十年"发展期,主要原因是实现了机械对劳动力广泛、有效和持续替代,小麦、玉米和水稻生产中的替代弹性分别达到0.581、1.324和1.153。2)随着机械化水平提高,机械对劳动的替代弹性趋于下降,粮食作物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的难度加大。3)替代弹性存在地区差异,南方低缓丘陵区和西南丘陵山区普遍高于其他区域,机械化水平提升空间较大,有望保持快速增长。4)替代弹性的时空收敛性变化特征解释了当前农机化进程放缓的现象,也意味着继续推进农业机械化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和挑战。如果未来中国农业机械化要延续"黄金十年"的增长趋势,需要打破现有发展格局,重点从提升丘陵山区机械化水平,推进全面、全程机械化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5.
任海珍 《南方农业》2022,(4):195-197,207
"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需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早日实现让农业强起来、让农村美起来、让农民富起来的美好愿景.农业机械化在农村发展进程中,尤其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简要分析了农业机械化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指出了在农业机械化推广过程中存在的认识不到位、农民对农业机械资金投入不足、农...  相似文献   

6.
中国西南地区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中国西南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在全国最低,原因在于其不利的地理条件、落后的经济状况及大量的农村人口。提出了在新的环境条件下改善这一状况应采取的措施:利用中国加入WTO的机遇,因地制宜,采用正确的发展战略,合理地选择农业机械、机械化技术及机械化环节,借鉴外国与国内其它地区的经验,集成有关的技术、措施和政策,在机械化技术、农业机械的管理和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以及相关的措施、政策等方面实施创新,通过农业产业化、信息技术、适用技术发展农业机械化,加强研究开发工作,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此外,还需要一套全国性的法规政策体系来促进农业机械化工作。  相似文献   

7.
东北农业机械化特点及其对种植业纯收益的贡献率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了研究农业机械化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量化效果,在分析东北农业机械化特点的基础上,用项目有无比较法测算了东北农业机械化贡献率。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有关农业机械化特别是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998年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贡献率为28.74%,特别是在农产品价格下降、种田经济效益不高的情况下,农业机械化的贡献作用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8.
粮食生产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粮食安全。因此,深入研究影响粮食生产的因素对粮食产出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农业基础设施的角度,将其界定为农业机械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农村用电量、农业技术推广站等指标。利用相关系数、多元回归分析对吉林省农业基础设施与粮食产出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农村用电量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并不明显;有效灌溉面积在粮食产出方面的作用还是很明显的;从粮食产出贡献率角度,农业机械总动力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是明显的;农业技术推广站与粮食总产量之间的相关程度较低,且相关系数为负值。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机械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21世纪,随着科技的发展,农机化进程越来越快速,不仅大大提升了农村生产力水平,也解放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促进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在新农村建设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从农业机械化的概念入手,对农业机械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0.
结合酉阳县基本县情,从种植业生产、农村劳动力、农业机械化推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适用人才培训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调研,掌握了酉阳县农业生产现状,从多方面分析了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农业发达国家和国内其他地方的成功经验,提出了解决农业生产问题必须从优化农业产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加强农村适用人才培训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1.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路径,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要求,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综合评价是因地制宜地提出乡村发展路径的基础。位于城市边缘的传统农耕地区面临路径选择的困境,对这类地区农业劳动生产率等指标的测算和评价,可为地区经济发展、劳动力转移等研究奠定基础。本研究以地处成都市郊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四川郫都林盘农耕文化系统为例,对遗产地各镇(街道)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劳动参与率、劳动强度指数等进行了定量测算和空间格局评价,并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生产条件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遗产地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强度指数总体水平分别为4.03万元·人~(–1)和54.69%; 12个农业镇(街道)之间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强度指数差异较大。2)各镇(街道)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强度指数空间格局上均呈现出北高南低的特征;其中,唐元镇农业劳动生产率最高(6.35万元·人~(–1)),郫筒街道最低(1.72万元·人~(–1))。3)各镇(街道)农业劳动参与率与城镇化程度呈空间异质性,农业参与率总体上呈西北高东南低的趋势;其中,新民场镇劳动参与率最高(45.57%),红光镇最低(8.46%)。4)各农业生产条件因素中,单位农业产值能耗、单位农用地面积化肥施用量、人均农用地面积和农业劳动参与率的提高均对农业劳动生产率具有促进作用,前两个因素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大于后两个因素。基于此,郫都林盘农耕文化系统农业发展应从空间差异化、生产现代化和产业多样化等方面着手,发挥城市边缘区在资本、技术等方面的优势,维持农地轮作模式,保障西北部各镇农业持续生产,加强东南部各镇基础设施和加工业建设。同时鼓励农民开展多种经营拓宽增收渠道,促进该地区的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2.
农机总动力增长波动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明确农机总动力增长波动变化的特征,分析不同因素对农机总动力增长波动影响的大小,进而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稳定和加快农机总动力增长。针对农机总动力增长波动的复杂性与非线性的特点,采用经验模态分解法对1986-2013年农机总动力增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多层次、多尺度分解,得到各本征模态函数分量和趋势量,并采用集对分析理论分析农机总动力增长各本征模态函数分量与其相对应影响因素之间的联系度,进而计算得到各影响因素对农机总动力增长波动的综合影响率。结果表明,政府投入、劳均(每个劳动力)播种面积、燃料价格指数、粮食单产、非农产业的发展和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对农机总动力增长波动的综合影响率分别为23.89%、23.73%、23.67%、7.13%、7.41%和14.17%,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业劳均产值、机械化农具价格指数、初中文化以上农村劳动力比例4个影响因素对农机总动力增长波动不产生影响,只对增长趋势量有影响。该研究成果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政策的调整和制定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影响新疆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及预测未来变化,采用灰色关联法和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对2000—2019年影响新疆粮食产量的9个关联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劳动力数量和有效灌溉面积是影响新疆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其关联度均高于0.91。从新疆的实际情况和关联度分析出发,确定影响粮食产量的6个重要因素是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就业人数、有效灌溉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施用量和新疆人口数量。利用matlab2015b软件构建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2020年新疆粮食产量为1 542.7万t,预测值与当年的实际粮食产量相差不大,说明BP神经网络模型对粮食产量的预测具有很好的匹配性。  相似文献   

14.
玛河流域耕地景观细碎化与利用效率的关联性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生态学景观格局指数测算了玛纳斯河流域耕地细碎化水平,利用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测算了耕地利用的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运用相关分析测度了细碎化水平与耕地利用的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综合效率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耕地逐渐由初期小面积斑块占主导、空间上破碎分布的格局趋于耕地景观连续化。20年间耕地景观综合效率为“降低—增加—降低”走势,同时耕地生产率呈现“增加—降低—增加”的趋势,耕地生产率和20年间的技术变化走势吻合。景观边缘复杂度和耕地景观规模度水平对耕地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一定负面影响。耕地景观形状的不规整阻碍了农业的发展及农业机械的采用,也造成农业经营效率的损失,无形中提高了使用机械的物质费用,降低了粮食生产的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成本产值率。  相似文献   

15.
重庆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乡村人口多、贫困人口多、贫困范围广,认识评价其乡村性,明确乡村发展方向,对于推进重庆市城乡统筹发展、新农村建设都具有现实意义。根据2010年重庆统计年鉴数据,选择各产业地区生产总值相对比重指标将重庆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县域划分为第一产业主导型、工矿业主导型、商旅服务型和均衡型4种乡村发展类型。基于此,选取城镇化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农地产出率、农业产值与非农业产值比、高速公路密度、广播电视覆盖率等指标评价判断各县域的乡村性。结果表明:同类及不同类乡村发展类型的县域之间的乡村发展水平差异明显,工矿业主导型乡村发展类型中乡村性弱的仅有3个区,乡村性显著的有两个区县;均衡型乡村发展类型中乡村性居中的县域有4个,乡村性强和显著的也有4个县;第一产业主导型和商旅服务型乡村发展类型的县域乡村性强或显著。最后,明确了各乡村发展类型的县域经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基于改进农业生态区划法的耕地综合量能指数模型构建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研究粮食产量与耕地产能间的关系以及区域差异,对于挖掘区域增产潜力,提高耕地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区域均衡增产,保障粮食安全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在农业生态区划法估算土地生产潜力基础上,提出基于耕地质量新内涵的耕地质量修正的耕地产能核算方法。通过探讨耕地综合产能的概念体系,构建了反映粮食产量与耕地产能关系的耕地综合量能指数模型,模型由耕地综合量能指数、耕地质量产能指数和耕地数量产能指数构成。并以曲周县为例,对该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曲周县耕地综合量能指数为0.16,耕地质量产能指数为0.31,耕地数量产能指数为0.99,耕地总体产出效率不高,粮食增产的潜力较大,耕地粮食生产平均开发程度也不高,但数量增加潜力较小。  相似文献   

17.
以能值理论方法为手段,从资源的投入和输出结构角度,对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典型水稻种植户的耕牛和小型拖拉机这两种典型的农业驱动力产出系统的转化与生产效率,环境负载和可持续性进行比较分析与评价。研究表明:耕牛系统在单位面积水稻田上消耗的不可更新资源量是拖拉机系统的4.57倍;人力能值消耗是拖拉机系统的6.14倍。相对于拖拉机动力,耕牛产出动力处于较低的能量等级,其环境负载率(ELR)仅是拖拉机系统的24%,可持续能值指标(ESI)是拖拉机系统的4.25倍,但有巨大的优化空间和可能。而广东小型拖拉机系统产出驱动力的使用效率则稍高于典型65 kW拖拉机系统。从提高能值效率角度分析,减少耕牛系统生产过程中过多的人力投入,着力提高耕牛系统产出驱动力的利用效率比发展小型拖拉机系统更有潜力。生产过程中的人力投入和使用过程中的维护投入是农机驱动力产出系统不可忽视的能值投入项。  相似文献   

18.
吴起县退耕后农户生产经营与粮食供需状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吴起县农户农业生产经营状况调查资料,对退耕还林(草)后不同收入类型农户的土地利用结构及其变化,产业结构及经济效益以及2007年农户的粮食供需及输入输出情况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目前吴起县农户最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是林草地和耕地,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工副业和退耕补贴,各类型农户的产业结构差异显著,高收入户工副业比重达81.8%,低收入户工副业和种植业比重相近,但其收入来源中退耕补贴比例占46%,存在一定依赖性.各类型农户农业效益差异与自然条件和劳动力素质有关.吴起县农户粮食基本能够自给,输入率和输出率相当,不存在粮食安全问题.提出吴起县应合理调整农业结构、加大对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基本农田及相关配套措施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乡村振兴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对乡村振兴水平进行评价是保证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和乡村振兴效果的前提。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乡村振兴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于乡村振兴水平的监测评价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通过对文献中评价指标的统计分析,采用频数分析法并结合专家咨询以及实地调研等方式,围绕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个方面提出乡村振兴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山东省肥城市安庄镇、王庄镇、桃园镇、汶阳镇、孙伯镇5个乡镇进行实证研究,乡村振兴水平评价的各评价指标权重根据层次分析法与德尔菲法进行确定,采用综合评价法建立了乡村振兴水平评价模型并计算其乡村振兴水平。安庄镇、王庄镇、桃园镇、汶阳镇以及孙伯镇的乡村振兴水平指数分别为0.8507、0.8488、0.8442、0.8112和0.7810。总体来说,安庄镇、王庄镇、桃园镇、汶阳镇的乡村振兴水平较好,孙伯镇的乡村振兴有水平略低于以上4个乡镇。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下,乡村振兴水平评价指标及评价模型的研究不仅对科学地度量乡村振兴的发展水平,也对乡村振兴水平进行监测预警及纠偏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与稳步推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全国县域乡村产业发展状况及其就业带动潜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发展乡村产业是加快推进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主要战略路径。基于全国县域国家级农业产业园乡村产业的追踪数据,运用层次法分析结合波士顿矩阵模型对乡村产业选择优先序及就业带动潜力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乡村产业应当依托当地产业在市场需求、区位禀赋及要素供给方面的优势所在,因地制宜。吸纳就业潜力较大的乡村产业多以社会服务业及农林渔牧业为主,比较劳动效率较高的乡村产业则以批发零售业及交通运输业为主,对于住宿及餐饮业则应发挥乡村的区位优势,提高劳动生产率及就业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