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城步峒茶为湖南省茶树优良群体品种,自七十年代被发掘以来,省茶叶界对其生物性状、经济性状、适应性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但对原产地峒茶的生物性状、经济性状与栽培方式的关系、制茶技术、饮茶习俗及由来等从未系统地报道过。笔者特将近几年的考查所得小结如下:一、栽培模式1.种植方式:城步县九山半水半分田,地势高于相邻六县,是资、巫、寻、渠四条河流的发源地,具有优越的宜茶自然条件。城步峒茶最初是在城步境内的寻江上游—贝  相似文献   

2.
刘振  成杨  杨培迪  赵洋  宁静  杨阳 《茶叶科学》2020,40(2):250-258
采用简单重复序列标记(nSSR)与叶绿体DNA序列(cpDNA)分析技术,对城步峒茶群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和遗传分化等研究。结果表明,15对nSSR引物在参试81份资源中共获得142个等位位点,平均每对引物9.47个,城步峒茶群体的观测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和Nei期望杂合度(Nei)分别为0.49、0.62和0.62,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Structure分析将79份峒茶资源分成3个类群,但各类群的遗传背景较为复杂,没有明显的群体结构。F检验表明,城步峒茶群体的近交系数FIS为正值(FIS=0.177 5),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ST较小(FST=0.034 5),分化程度较低,基因流Nm较高(Nm=7.01)。3对cpDNA引物分别获得了473 bp(rbcL)、704 bp(matK)和320 bp(psbH-trnA)的片段序列,变异位点占总位点的比例分别为0.42%、0.71%和1.25%。将3个序列依次拼接,共产生了9个单倍型,单倍型数由多到少的居群依次为TXZ(6)、DZC(4)、DPS(4)、TYS(3)、HJZ(2),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Hd)和核苷酸多样性(π)分别为0.732和0.001 39。9个单倍型中,单倍型H1和H5处于进化网络图的中心节点上,并且包含资源数量最多,属于比较原始的单倍型。同时,nSSR和cpDNA的AMOVA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居群内的变异百分比分别达到96.69%和80.54%,城步峒茶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居群内。  相似文献   

3.
茶种系间的亲缘关系及进化的酯酶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测定了103个茶树种质资源材料的酯酶同工酶(EST)。结果表明,EST 与茶形态分类特征有密切关系;茶树的进化途径为大叶茶→中叶茶→小叶茶,乔木型→小乔木型→灌木型。不同形态类型材料间亲缘关系分析表明,大叶茶与中、小叶茶间的关系较远,中叶茶与小叶茶之间的关系较近,进化水平相似,应属同一聚居群。形态学上的大叶茶实际上是一个亲缘关系相当复杂的类群。乔木与灌木型茶树间亲缘关系疏远,小乔木与灌木型茶树间的关系次之,而乔木与小乔木间的关系接近。  相似文献   

4.
江华苦茶是湖南省珍贵的地方茶树种质资源之一。近年来,对永州野生茶树资源的调查主要围绕江华瑶族自治县的多个乡镇,对其他县区涉及很少。从永州地理及自然环境特点上看,适合野生茶的生长区域应更为广阔。因此,对其具体分布情况和种群特征作进一步研究十分必要。对永州3条山系分布的原始型茶树资源进行采样比对分析,所调查区域的野生茶资源表型特性为小乔木、中叶类种,水浸出物含量32.8%~35.4%,茶多酚含量21.27%~23.55%。分子标记结果显示永州区域内野生茶树间关联度较大,均可与江华苦茶聚为一类,且具有良好的发酵茶加工特性。  相似文献   

5.
汝城白毛茶是湖南四大茶树地方群体资源之一,也是白毛茶变种(Camellia sinensis var. pubilimba Chang)的典型代表,已有研究表明汝城白毛茶在演化地位上与湖南其他3个地方群体资源差异较大,且在植物学特征、生化成分、制茶品质等方面特色鲜明。但目前对汝城白毛茶种质资源次生代谢物的差异研究较少。本研究采用UPLC-MS/MS分析技术,以汝城白毛茶为研究对象,湖南典型地方茶树资源安化群体(AHQT, C. sinensis var. sinensis)、城步峒茶[CBDC, C. sinensis var. assamica (Masters) Kitamura]、江华苦茶[JHKC, C. sinensis var. assamica (Masters) Kitamura]为对照,筛选汝城白毛茶中的显著差异代谢物,并进行K均值聚类(K-means)分析和差异代谢物富集通路分析。结果表明,与AHQT、CBDC、JHKC相比,分别在汝城白毛茶中筛选到显著差异代谢物189、180、162个,种类最多的为黄酮类(69、51、60个),其次为酚酸类(31、40、25个),...  相似文献   

6.
我区茶树栽培历史悠久,茶叶名贵产品较多。据明一统志记载:“新化武岗出茶”。1845年的宝庆府志亦载:“桂丁茶出邵阳白云崖,其味微苦而香特高。酷暑以一叶入茶瓯,至隔宵不变味”。隆回罗洪茶1979年荣获全国红碎茶第四套样第一名,洞口古楼茶以香高味醇闻名于世,城步峒茶早已成为当地群众生活必需品。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以广东连南茶树资源具有代表性的三处地方:涡水、黄连和大龙为研究对象,对连南茶树种质资源进行了叶片表型性状(66份茶树资源)和新梢生化特性(45份茶树资源)进行了鉴定和评价,为茶树优良品种的选育提供了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连南66份茶树种质资源24个叶片表型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31.86%,其中叶基变异系数最大(92.90%),侧脉与主脉交角最小(12.02%)。24个叶片性状的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10,多样性系数均较大,叶基遗传多样性指数最大,其值为2.08,叶面遗传多样性指数最小,其值为0.59。(2)连南茶树资源的生化成分存在丰富的多样性和变异性,平均变异指数高达49.88%。其中CG和ECG含量变异系数分别为113.45%和105.95%;最小的是水浸出物含量,为12.14%。本项目从中筛选出一批生化成分显著特异的茶树资源,其中,氨基酸含量5%的特异资源有4份,高茶多酚资源(34%)有13份,低咖啡碱(1%)的是黄连22号;在高水浸出物资源中儿茶素总量和酯型儿茶素含量较高的资源有12份,其中涡水茶树群体中有10份,黄连茶树群体中有2份。  相似文献   

8.
不同季节茶树EGCG含量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40份茶树资源春、夏、秋三季茶树新梢EGCG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40份资源EGCG年含量平均为6.88%,三季茶树EGCG平均含量夏>春>秋;含量变化最大的是秋梢,变异系数为0.27。同时获得3份资源:22号(10.07%)、31号(10.02%)、39号(10.11%),EGCG三季平均含量超过10%。  相似文献   

9.
第二部分缅甸茶树品种资源缅甸茶区正处在茶树原产地边缘,由于地处热带及亚热带的西南季风区域内,高温多湿,故所种植的茶树多为乔木或小乔木状的大叶型品种,灌木状的中、小叶型品种较少,仅北部茶区有混什一些叶型较小的茶丛。  相似文献   

10.
湖北地方茶树种质资源中酯型儿茶素含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6份湖北地方茶树种质资源为供试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检测其春、夏、秋茶中CG、ECG、GCG、EGCG等4种主要酯型儿茶素组分含量。结果表明,CG、ECG、EGCG和酯型儿茶素总量在不同季节中的平均含量顺序为夏茶春茶秋茶,GCG的顺序为春茶夏茶秋茶;在春、夏、秋茶中,绝大部分茶树种质资源酯型儿茶素组分含量间表现出的变化趋势为EGCGGCGECGCG。各茶树种质资源春、夏、秋茶中酯型儿茶素的变异系数在13.21%~36.99%之间,季节间的变辐较小,个体间的变幅较大。基于酯型儿茶素的年均含量聚类分析显示,第2类群中CG和ECG含量高,第4类群中GCG和酯型儿茶素总量含量高。鄂茶7号、五峰310、五峰602、宣恩65等4个资源的夏茶和五峰108的夏茶、秋茶、年平均EGCG含量均在9.0%以上,可视为高EGCG茶树种质资源,可在今后育种和生产中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