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7 毫秒
1.
为研究茯砖茶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小鼠的抗炎作用及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将60只C57BL/6雌性小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10 mg·kg-1 EGCG对照组、高剂量茯砖茶(300 mg·kg-1)对照组、DSS模型组、DSS+10 mg·kg-1 EGCG处理组、DSS+低剂量茯砖茶(100 mg·kg-1)处理组、DSS+中剂量茯砖茶(150 mg·kg-1)处理组、DSS+高剂量茯砖茶(300 mg·kg-1)处理组,对照组n=5,处理组n=9。DSS造模1周后,灌喂处理4周,试验5周后处死小鼠,观察小鼠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评估小鼠结肠炎疾病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检测小鼠血清中IL-6、IL-8、IL-1β、TNF-α、IFN-γ等炎性因子水平及小鼠结肠组织中JAK2STAT3基因表达水平,利用PCR-DGGE、克隆测序等技术分析小鼠肠道微生物菌群多样性。结果表明,与DSS模型组相比,灌喂EGCG和不同剂量茯砖茶后,小鼠生存质量、结肠组织形态明显改善,显著降低了小鼠血清中IL-6、IL-8、IL-1β、TNF-α、IFN-γ水平(P<0.05);显著降低JAK2STAT3基因表达(P<0.05),抑制了JAK2/STAT3炎性信号通路;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增加、丰富度提高,不同处理组优势菌群发生变化。综上所述,茯砖茶可通过抑制JAK2/STAT3炎性信号通路以及调节小鼠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来改善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  相似文献   

2.
茯砖茶是我国特有的一种黑茶。本文以茯砖茶为原料,分别制备了茯砖茶水提物(FWE)、经95%乙醇沉后得到的醇溶物(FES)和醇沉物(FEP),并探究了3种提取物对葡聚糖硫酸钠诱导小鼠炎症性肠病的保护作用。研究表明,3种茯砖茶提取物都能够减轻炎症性肠病的肠道结构损伤,其中FWE组效果最好;同时茯砖茶提取物可以显著提升小鼠血清和肠道组织上清液中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GSH)水平以及降低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且作用效果均为FWE组>FES组>FEP组;在蛋白水平上,FWE组小鼠肠道组织的NF-κB p65蛋白水平有所降低;IκBα的蛋白水平在FWE组和FES组中有所增加;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和血红素氧化酶-1(HO-1)的相关蛋白水平在FWE组和FES组也有所增加。综上所述,茯砖茶提取物可以通过抗氧化和抗炎途径对葡聚糖硫酸钠诱导小鼠炎症性肠病发挥预防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肠道菌群改变研究青砖茶(GBT)对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预防作用。C57BL/6小鼠随机分为5组,即正常对照组(NC),模型对照组(MC),阳性药物对照组(PC)以及青砖茶低剂量组(LD)、高剂量组(HD),高脂饲料喂养小鼠建立NAFLD模型,同时预防性给予低、高剂量青砖茶水提取物和阳性药物血脂康,分别测定小鼠的体重、食物利用率、肝重、肝指数、TC、LDL-C/HDL-C及ALT含量,HE染色和油红O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切片,ELISA检测肝组织IL-1β、IL-18含量变化,16 S rDNA V3-V4区高通量测序分析肠道菌群变化,Spearman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菌群与NAFLD表型的相关性。与模型组比较,青砖茶组小鼠体重、食物利用率、肝重、肝指数、血清TC、LDL-C/HDL-C、ALT、肝组织TC、IL-1β、IL-18含量均有显著性降低,肝脏病变程度有所改善;肠道菌群分析及相关性分析显示Bacteroides物种丰度降低,且与NAFLD表型呈正相关,LactobacillusAlloprevotellaSaccharibacteria_genera_incertae_sedis物种丰度增加,且与NAFLD表型呈负相关,与NAFLD表型相关性最强的菌群为BacteroidesLactobacillus。青砖茶对NAFLD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其作用可能与影响肠道菌群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4.
检测了亚致死浓度的茶多酚(Tea Polyphenols,TP)处理对铜绿假单胞菌交叉耐受性的诱导作用。铜绿假单胞菌暴露于1βmg·mL-1茶多酚1βh后能够显著增强细菌对多种环境条件的耐受性,包括氧化剂(1βmmol·L-1 H2O2)、高温(47℃),及酸性溶液[磷酸缓冲液(pH4.0)、含有有机酸(60βmmol·L-1柠檬酸、60βmmol·L-1乳酸、80βmmol·L-1乙酸)的磷酸缓冲液(pH4.0)]。另外,通过荧光定量RT-PCR技术分析了茶多酚诱导下铜绿假单胞菌胁迫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研究发现,茶多酚能够显著诱导铜绿假单胞菌氧化胁迫相关基因katBsodMohrlexArecN的表达,以及热激蛋白基因dnaKgroELhtpGgrpEgroES的表达。这些胁迫相关基因的表达很可能在细菌交叉耐受性形成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虽然茶多酚作为天然食品添加剂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茶多酚诱导细菌交叉耐受性所导致的潜在风险,以优化食品保鲜策略。  相似文献   

5.
利用NCBI茶树转录组数据库,以铁观音芽叶为材料,克隆了茶树细胞色素P450基因CYP71A26与CYP71B34的cDNA全长。CYP71A26CYP71B34的cDNA全长分别为1β879βbp和1β764βbp,分别含有1β539βbp(编码513个氨基酸)和1β533βbp(编码511个氨基酸)的完整开发阅读框。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显示,CYP71A26与CYP71B34的同源性为42.47%,为2个亚家族基因。氨基酸结构分析表明,2个基因均具有植物P450的螺旋C(Helix C)、螺线I(Helix I)、螺线K(Helix K)、“Meander”区域序列和血红素结合域(Heme binding domain)的典型结构。进化树分析显示,CYP71A26CYP71B34在分子进化树上分属两大分支,2个基因与其他物种亲缘关系的远近不同。三级结构模拟与功能域分析显示,CYP71A26与CYP71B34主要由N端的β折叠和C端的α螺旋结构组成,且2个基因均具有一个P450蛋白结构域(Pfam domain)。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CYP71A26CYP71B34基因在不同茶树害虫为害的叶片中,分别表现出上调和下调表达的现象。而在冷热环境下,CYP71A26CYP71B34基因分别表现出下调和上调表达的现象。表明茶树CYP71A26CYP71B34基因均参与了生物(害虫)与非生物(温度)的胁迫响应,但两个基因表达相反,参与环节可能相反。  相似文献   

6.
基于茶树转录组数据,以龙井43茶树cDNA为模板,克隆得到开放阅读框(ORF)长度为1β305βbp,编码434个氨基酸的茶树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基因,命名为CsMDHAR。蛋白序列特征和基因表达模式分析表明,CsMDHAR蛋白含有FAD结合功能域,属于FAD依赖的吡啶核苷酸-硫基氧化还原酶(Pyr-redox-2)家族。该蛋白有两个无序化区域,而且包含有32个磷酸化位点,理论相对分子量为47.21βkDa,pI为5.99,属于亲水性蛋白;CsMDHAR蛋白二级结构以α-螺旋和随机卷曲为主。通过PlantCARE和PLACE对启动子上游调控元件进行分析预测,结果显示,CsMDHAR基因启动子上游1β000βbp中含有多个与光、激素以及植物抗逆有关的顺式作用元件。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龙井43和迎霜的CsMDHARCsAOCsAPX在4种不同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在低温(4℃)胁迫下,两个茶树品种的CsMDHARCsAOCsAPX的表达均受抑制,且品种间的差异较小;在高温(38℃)和干旱(200βg·L-1 PEG)胁迫下龙井43中的CsMDHAR表达均上调,分别在8βh和2βh时达到最大值,为对照的1.49倍和1.85倍;盐(200βmmol·L-1 NaCl)胁迫下,CsAOCsAPX在两种茶树品种中的表达量变化趋势相似,但变化幅度不同,可能与品种间不同的抗逆性有关。  相似文献   

7.
茯茶毒理学试验报告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以提制的速溶茯茶为原料,采用药物毒理学试验方法,研究了速溶茯茶对小鼠与大鼠的毒理特性。结果表明,茯茶对雄性小鼠的急性经口LD50为14β700βmg/kg·bw,对雌性小鼠的急性经口LD50为19β600βmg/kg·bw(95%可信限为10β600~36β000),Ames及致小鼠精子畸形试验均为阴性。以含0.85%、1.25%、1.70%速溶茯茶的饲料喂饲大鼠30βd,各组大鼠生长发育良好,各剂量组对雌雄鼠血像、雄鼠血生化各项、甘油三酯、尿素酐、血肌酐、血糖和雌雄鼠脾/体、肾/体比值、组织病理均无显著影响(P<0.05),表明茯茶实际属无毒物。  相似文献   

8.
茶多酚与维生素C混合抑制幽门螺杆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含毒介质法测试不同浓度茶多酚和维生素C对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 pylori)的体外抑制效果,并将茶多酚与维生素C以不同比例混合,测试两种药物对H pylori抑制效果是否具有协同效应,结果表明,一定比例混合的茶多酚与维生素C对于体外抑制幽门螺杆菌具有增效作用,当混合物中茶多酚为1.2βmg/ml,维生素C为0.08βmg/ml时,对幽门螺杆菌的抑制率最高,达98.23%。  相似文献   

9.
将政和大白茶鲜叶置于LED黄光下照射萎凋16βh,以室内萎凋为对照,按工夫红茶工艺制成毛茶。对萎凋过程中萎凋叶的β-葡萄糖苷酶基因(CsBG1CsBG2)、β-樱草糖苷酶基因(CsBP)的相对表达量、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及毛茶挥发性香气组分进行分析,结合感官审评,研究黄光萎凋对工夫红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LED黄光萎凋下,CsBG1CsBG2表达量明显提高,萎凋第6βh CsBG2相对表达量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CsBP在黄光萎凋全过程呈上调表达。LED黄光前期促进萎凋叶香气相关酶基因上调表达,在萎凋后期调控β-葡萄糖苷酶活性提高,最终使得工夫红茶甜花香显现,品质提升。  相似文献   

10.
茯茶辅助调节血脂作用研究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以0.085βg/kg·bw、0.170βg/kg·bw、0.510βg/kg·bw低中高三种速溶茯茶的剂量饲喂Wistar大鼠30βd,结果表明茯茶具有降低Wistar大鼠体重、TC、TG以及升高HDL-C的作用。以茶水比为1:1β000浸提茯茶1βh制成茯茶饮料,以1β000βml/d剂量进行人体试饮34βd,结果显示,受试者TG下降显著,HDL-C上升显著,TC下降极显著,LDL-C亦有下降,但无显著性差异;受试者均无不良反应发生,血常规、血糖、肝肾功能均无异常变化。所制茯茶饮料在90βd内稳定,各项指标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由此得出,茯茶具有很好的辅助调节血脂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不同茶样的水提物与肠道微生物的互作效应,以健康大学生粪便为菌源,采用体外厌氧发酵模式,结合传统培养技术和气相色谱法,研究绿茶、红茶和茯砖茶的水提物24 h体外发酵过程中pH值、短链脂肪酸、肠道微生物的变化,并计算益生元指数PI(Prebiotic Index)和B/E值(Bifidobacterium/Enterobacterium)。结果表明绿茶、红茶和茯砖茶水提物均会引起发酵液的pH大幅下降,其中茯砖茶组的pH下降幅度最大。同时,3种茶叶水提物都能显著增加短链脂肪酸的产量,其中绿茶对乙酸、丙酸、异丁酸、异戊酸、戊酸和总短链脂肪酸的提高效果最佳,而茯砖茶对丁酸的提高幅度最大。3种茶叶水提物都能调节肠道微生物的结构组成,促进双歧杆菌的增长,抑制拟杆菌、肠杆菌和梭状芽孢杆菌的生长;其中茯砖茶组对双歧杆菌的促进作用最大,对肠杆菌和梭状芽孢杆菌的抑制效果最明显,绿茶组对拟杆菌的抑制效果最大;但绿茶组和红茶组都能促进乳杆菌的增殖,茯砖茶组却表现出抑制作用。另外通过分析PI值和B/E值,发现绿茶、红茶和茯砖茶组都具有良好的益生作用,4 h阶段茯砖茶组的益生元指数PI值最大,发酵8、12、24 h阶段绿茶组益生元指数PI值最大;而整个发酵过程茯砖茶组的B/E均保持最大。本研究为不同茶叶在青年消费市场中的进一步扩大推广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以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采用散茶轻压、紧压茶手筑和机压的方法进行自然发花,分别制成轻压晒青散茯、手筑晒青茯砖和机压晒青茯砖,通过感官审评和理化检测,对晒青茶发花前后的感官品质和主要风味成分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发花后3种晒青茶的苦涩味和收敛性均明显减弱,滋味向醇和转变,香气由清香变为陈香且具有独特的菌花香,汤色由黄绿明亮变为橙黄明亮,干茶和叶底颜色均明显加深;3种发花晒青茶的茶多酚、儿茶素、游离氨基酸、总黄酮、可溶性糖等含量均不同程度降低,特别是酯型儿茶素下降显著,降幅分别为56.91%(P<0.01)、31.80%(P<0.05)、64.06%(P<0.01),咖啡碱和水浸出物含量略有增加,茶多糖、没食子酸、花青素含量显著上升;3种发花晒青茶中具有花木香的芳樟醇及其氧化物和药香的水杨酸甲酯等香气组分含量显著升高,分别由发花前的33.94%和1.92%上升到56.73%、57.62%、45.98%和8.47%、8.53%、7.56%,而表现为花果香的其他醇类和大部分酮类以及具有清香、青草气的醛类等香气组分含量明显降低,其中具有陈香的1,2,3-三甲氧基苯和1,2,4-三甲氧基苯香气组分含量在机压晒青茯砖中显著增加,分别由发花前的1.51%和0.56%上升到5.87%和3.75%,因此,晒青茶发花后清香减弱,表现出陈香特征,机压晒青茯砖陈香更明显。  相似文献   

13.
选择不同地区有代表性的茯砖茶生产厂家,通过互换毛茶原料,以探讨茯砖茶品质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由陕西泾阳加工的茯砖茶(1、2、3号),口感滋味相对最纯正;由湖南益阳加工的茯砖茶(4、5、6号),口感滋味相对纯正。原料来自于陕西泾阳的(1、4、7号)茯砖茶,所含的茶多酚、黄酮和游离氨基酸含量以及水浸出物均最高;原料来自于湖南益阳的(2、5、8号)茯砖茶,所含的茶多酚、黄酮和游离氨基酸含量以及水浸出物均最低。而可溶性糖含量以原料来自于浙江武义的(3、6、9号)茯砖茶最高。表明原料不同和加工工艺不同对茯砖茶产品的品质形成有影响。  相似文献   

14.
探究不同茶树品种原料对青砖茶品质的影响.采用13个不同茶类适制性品种的原料制成青砖茶,采用感官审评评价茶叶感官品质,通过化学分析和GC-MS法比较分析主要品质成分及香气成分含量.结果表明,不同茶树品种原料制成的青砖茶主要品质成分差异显著,迎霜、乌龙2号和4号品种原料加工的青砖茶水浸出含量、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和可溶性...  相似文献   

15.
以湖南省15个有代表性的茯砖茶产品为研究对象,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结合GC-MS分析其香气成分;并通过感官审评和化学成分分析,研究了湖南茯砖茶的品质特征和香气组分上的差异。感官审评结果表明,茯砖茶香气以菌香为主要特点,部分茯砖茶稍带沤味、烟气、欠纯正。GC-MS分析结果表明,香气物质含量最多的为醇类(15个样品平均相对含量为23.01%),其次为酸类(18.85%)、酮类(11.10%)、醛类(9.20%)、酯类(4.28%)、碳氢化合物(3.78%)、其他类(2.67%)、杂氧化合物(1.06%),酚类物质(0.07%)的含量最低。茯砖茶主要化学成分含量测定结果表明,15个样品的平均相对含量,茶多酚为10.88%、氨基酸0.66%、咖啡碱3.83%、可溶性糖7.27%、水浸出物31.19%。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饮茶调节肠道微生态的效果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通过将绿茶茶汤与志愿者新鲜粪样混合培养,使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考察不同发酵时间点(0、6、12、24 h)绿茶茶汤对与肥胖密切相关的肠道菌群(包括总菌、拟杆菌门微生物和厚壁菌门微生物)的影响,从而评估绿茶茶汤调节肠道微生态作用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绿茶茶汤在体外粪样混合培养体系中发酵24 h时,对于肠道中总菌、拟杆菌门微生物以及厚壁菌门微生物的数量减少有抑制效果(P0.05),并可以改善肠道中拟杆菌门与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降低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比例(F/B),这为饮茶对改善肠道健康、减肥降脂作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了进一步深入了解五指山水满茶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效,本研究对五指山水满茶及其他6种茶(普洱茶、白毛茶、白沙绿茶、西湖龙井、兰贵人和碧螺春)的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及其茶多酚、总黄酮含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7种茶的75%乙醇提取液的抗氧化效果最好,且提取液的抗氧化活性与样品浓度成正比关系,整体热稳定性比较好。在7种茶中,水满茶清除ABTS自由基、超氧自由基和羟自由基的能力最强,且在测试浓度范围内清除能力均与样品浓度表现出量效关系,但水满茶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最弱;还原能力是白毛茶最强,其次是白沙绿茶和水满茶。7种茶的总黄酮和茶多酚含量分别在3.06%~5.4%和14.6%~18.1%之间,其中,水满茶的茶多酚含量最低,但总黄酮含量却最高。因此,五指山水满茶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较高的总黄酮含量,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效。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茯砖茶对高脂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大鼠肠黏膜屏障及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AFLD组、茯砖茶低、高剂量组,每组8只。通过分析大鼠的采食量、体重变化、血脂指标、肝脏指标及病理切片来评估NAFLD大鼠模型的构建情况及茯砖茶的干预作用。通过分析空肠与结肠病理及PAS染色切片、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值(V/C值)、血清二胺氧化酶(DAO)和脂多糖(LPS)活力评估肠道完整性和通透性;通过分析空肠上皮间淋巴细胞(JIL)数量和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活力评估肠道相关炎症。结果表明,茯砖茶能减少NAFLD大鼠的采食量和体重,降低血脂水平,减少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活力,并抑制肝脏的脂质聚集和炎细胞浸润。茯砖茶还降低了血清炎症因子TNF-α和血清LPS的水平,并使血清DAO活力上升。同时,茯砖茶抑制了NAFLD大鼠空肠和结肠绒毛中发生的炎细胞浸润现象,减少了空肠绒毛脱落、断裂、稀疏和紊乱现象,增加了空肠绒毛V/C值,降低了空肠上皮间淋巴细胞数量,增加了空肠和结肠的杯状细胞数量。这些结果说明,茯砖茶能够有效的改善高脂饮食诱导的肠道黏膜屏障及肝损伤,起到防治NAFLD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