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松干锈菌Cronartium ribiaola Fisch.是一种转主寄生菌,有单维松亚属五针松组的Pinus sp.作为配子体寄主,以及茶藨子属(Ribes)、马先蒿属(Pedicularis)和火焰草属(Castilleja)植物作为孢子体寄主。 Colley、Temple、Buller和Wilson等在评述C.ribicola的转主寄生现象时都认为:锈孢子只能侵染孢子体寄主,不能再侵染配子体寄主;Spaulding和Boyer通过锈孢子来侵染美国白松(Pinna strobus)的再三努力都失败了,其结论可能是:寄主转换是专性的。  相似文献   

2.
利用ISSR标记对12种五针松亲缘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ISSR 标记技术,对12 种五针松的亲缘关系进行分析。利用筛选出的12 个ISSR 引物共检测到117 个位点,多态条带比率(PPB)在9.40%~33.33 %之间,遗传分化最高的是偃松,最低的是柔枝松。12 种五针松的基因多样性(Ht)为26.21%,其中种内基因多样性(Hs)为7.66%,种间基因多样性(Dst)为18.55%,五针松种间变异占总变异的70.78%。遗传距离聚类,将12 种五针松分为2 个类群,第一类群包括乔松、华山松、海南五针松、华南五针松、北美乔松、山白松和云南五针松;第二类群包括美国白皮松、偃松、、柔枝松、西伯利亚红松和红松。图1 表3 参6。  相似文献   

3.
分析比较了几种松干和松针锈病病原菌锈孢子的酯酶同工酶谱。柱锈菌同一种群不同个体间没有差异,而种间Cronartiumribicola和C.quercuum差异明显。柱锈菌和鞘锈菌的属间差异显著大于柱锈菌所表现出来的种间差异,表明酯酶图谱可以反映松树锈菌的亲缘关系。鞘锈菌的图谱不因寄主和地理分布而异,据此认为我国东北地区的2—3针松鞘锈菌属于同一个种Coleosporiumpulsatillae。  相似文献   

4.
利用酯酶同工酶区分松干及松针锈病病原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析比较了几种松干和松针锈病病原菌锈孢子的酯酮同工酶谱,柱锈菌同一种群不同个体间没有差异,而种间Cronartium ribicola和V.quercuum差异明显。柱锈菌和鞘锈菌的属间差异显著大于柱锈菌所表现出来的种间差异,表明酯酶图谱可以反映松树锈菌的亲缘关系,鞘锈菌的图谱不因寄主和地理分布而异,据此认为我国东北地区的2-3针松鞘锈菌属于同一个种Coleosporium pulsatillae  相似文献   

5.
锈菌Endocronartium harknessii(Moore)Hiratsuka引起的西部瘤锈病是北美西部森林中最常见的病害之一。该病菌侵染包括西黄松Pinus ponderosa、欧州赤松P.sylvestris、辐射松P.radiata和小干松P.contorta在内的多种硬松(二针松),在寄主枝干上形成球状木质瘤的典型症状。虽然该病一般不引起树木的直接死亡,但易引起病部的风折和次生真菌及啮  相似文献   

6.
1 引言二针松疱锈病是由松芍柱锈菌(Cronartium flaccidum)引起的。在栽植欧洲赤松(Pinus Sylvestris L.)、海岸松(P.pinaster Ait.)、奥地利松、欧洲黑松(P.nigra Arnold)、意大利五针松(P.pinea L.)、欧洲山松(P.mugo Turra)、阿勒颇松(P.halpensisMill.)、地中海松(P.brutia Tenn.)的一些欧洲国家蔓延。在意大利中部和南部,20年来,该病在人工林和二针松苗圃中大肆流行,严重危害。本文主要介绍松芍柱锈菌的生物学研究概  相似文献   

7.
<正> 松属(Pinus)的针叶锈病系由无柄锈科鞘锈属的真菌(Coleosporium sp.)所引起。在我国,已经鉴定下来的鞘锈属的种有5个:一枝黄花鞘锈菌[Coleosporium solidaginies(Schw.)Thum.],侵染云南松(P.yunnanensis)和马尾松(P.massoniana);紫菀鞘锈菌[Col.asterum(Diet.)Syd.],侵染台湾松(P.taiwanensis)等;千里光鞘锈菌[Col.senecionis(Pers.) Fr.],侵染云南松;白头翁鞘锈菌[Col.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从我国辽宁、云南、四川、山西等4省6地的五针松疱锈病发病林分中采集茶藨生柱锈菌锈孢子,对其形态分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茶藨生柱锈菌在形态上存在分化现象。锈孢子大小为21.10~40.10×14.97~29.40μm之间,变幅较大,其中辽宁清原红松上的锈孢子最小(18.72~30.73×16.04~24.07μm)。锈孢子的超微形态结构也存在差异,红松上的锈孢子的疣突基部和顶部基本一样宽,而华山松上锈孢子疣突的基部比顶部稍宽;不同病区华山松疱锈菌环纹数、疣突的排列和间距不一。寄主在病原菌的变异中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五针松疱锈病发生及流行,除了需要足够数量的病原菌和大量的感病寄主外,关键在于气候条件是否适合病害的发生,即锈孢子和冬孢子萌发均需要20℃以下的温度是限制病害发生、流行及分布的关键因子,本文结合全国的气象资料,初步拟定出五针松疱锈病在我国的适生区。  相似文献   

10.
一、病害及防治措施 1.松针锈病:该病是白头翁鞘锈菌引起的松针病害,被害率为45%左右。防治措施用50%退菌特、浓度500-800倍的溶液在锈孢子未释放前连续2-3次防治,效果较好,或铲除中间寄主白头翁即可。 2.松瘤锈病:该病是田松芍柱锈菌引起的枝干病害,被害率为40%左右。防治措施,用70%的粉锈于1000倍溶液,在锈孢子堆释放前进行防治或用饱和食盐水,喷灌中间寄主芍药根茎效果最佳。 3.松烂皮病:该病是由松薄盘菌引起的樟子松枝干病害,被害率为38.9%。防治措施用50%托布津500-700倍…  相似文献   

11.
马尾松疱锈病病原菌为松芍柱锈菌阴行草专化型Cronartium flaccidum(Alb.et Schw.)Wint.f.sp.siphonostegium Jing et Wang,其冬孢子寄主为玄参科的阴行草Siphonostegia chinensis Benth。在安康地区4月初开始出现锈孢子器,锈孢子传播期50天,4月26日至5月20日为飞散高峰期,水平传播距离为25米,垂直扩散为5米。锈孢子在20—24℃,饱和湿度,pH7时最适萌发;夏孢子5月初开始传播,5月22日进入盛期,萌发最适温度25℃,在加入阴行草汁液的2%琼脂膜上萌发最好;5月中、下旬即可形成冬孢子柱,冬孢子当年萌发。用饱和食盐溶液杀死阴行草是防治马尾松疱锈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五针松疱锈病(Cronar tium ribicola J.C.Fischer.)侵害许多五针松和茶(?)子属(Ribes)的一些种。在春季和夏季,担子孢子入侵任何年龄的松针,产生菌丝向下生长通过松针的输导组织,进入嫩枝,杀死一块树皮。在这块树皮上出现黄色小突起精子器,紧接着在早夏出现锈孢子器。锈孢子器是白色突起的泡状物,充满橙黄  相似文献   

13.
马尾松疱锈病是我省马尾松中幼林分的毁灭性枝干病害。经系列实验证明马尾松疱锈病菌的转主寄主为芍药科的山芍药( Paeonia obovata Haxim ),病原菌为松芍柱锈菌( Cronartium flaccidum ( Alb. et Schw .) W inter)。  相似文献   

14.
线虫引起的松枯萎病影响松枯萎病发生和分布的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松枯萎病在日本是乡土树种日本黑松Pinus thunbergii和日本赤松P.densiflora最严重的病害(Mamiya 1984)。病原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B.lognico-lus)在美国欧洲赤松P.sylvestris和欧洲  相似文献   

15.
一、历史茶藨生柱锈菌,最早侵染属于五针松类的东方白松(Pinus Strobus Linn)。在白松树干上形成疱状锈子器,故名白松疱锈菌。在我国,由于它严重为害红松((Pinuskoraiensis Sieb et Zucc),所以也叫红松疱锈菌。此菌最早由 Dietrich 于1854年发现于苏联,但当时还不知道它是转主寄生菌,因寄主不同而具有两个名称。寄生在茶藤子上的叫做 Cronartium ribicola,在东方白松上的叫做  相似文献   

16.
一、为害马尾松疱锈病(Coronartium flaccidum Wint.)又名松芍药锈病、枝干锈病,是国际检疫对象。病原菌属担子菌纲锈菌目无柄锈菌科柱锈属的松芍柱锈菌。它主要危害马尾松树干、枝条,严重地破坏树木的生理机能,影响林木的正常生长。生长量比健康林木减少1—3倍,严重时导致全株死亡。  相似文献   

17.
<正> 锈菌是一大类植物寄生菌,全世界已知约5,000—6,000种,约300个属,分布于世界各地。从蕨类植物到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锈菌都可以寄生,是一类重要的植物病原菌。锈菌的繁殖机构可产生五种孢子形态。寄生现象也很复杂。锈菌在人工培养基上不能生长,是一类绝对寄生菌。但是,自从Hotson和Cutter(1951)人工培养苹果锈病菌(Gymnosporangium juniperi-virginiana)以及Williams等(1966)人工培养小麦秆锈菌(P.graminis f.sp.tritici)的无菌锈孢子成功以来,关于锈菌人工培养的研究很活跃。另外,对精子器、锈孢子形态的研究也开始从新的角度进行,获得  相似文献   

18.
<正> Ⅰ、引言从1972年以来,人们一直观察到在日本北部最大的岛——北海道的美国五针松(Pinusstrobus L.)种植园里,茶藨生柱锈菌(Cronartium ribicola FISCH.)引起的疱锈病具分布及传播现象。并已发现,在施柏初地区(the Shibetsu District(1)),种植的松树中有95—100%受到锈病的侵染。  相似文献   

19.
<正> 迄今已明确地揭示白松疱锈病菌Cronar-tium ribicola J. C. Fischer ex Rabenhost是转主寄生菌,它以白松作为锈孢子寄主,而以茶藨子属植物作为冬孢子寄主。然而1972年在北海道东部首先查明栽植的白松干锈病菌在自然条件下能侵染返顾马先蒿(Pedicularis resu—pinata L.),同时在人工接种的条件下也能侵染茶藨子作为其冬孢子的寄主。1977年在北海道的十胜地区又发现寄生在栽植的红松上的另一种干锈病菌,它的病原性与白松上者相同(Uozumi 1978)。此外,还有一种锈菌称为CronartiumKamtscha ticum Jrstad.它可同时侵染马先  相似文献   

20.
对极小种群巧家五针松(Pinus squamata)7个引种地和原生地的重点分布区及周边人工种植种群的常见病虫害进行了连续5年调查,共鉴定出7种主要病害和8种主要虫害。病害分别是松梢枯病(Diplodia pinca松色二孢)、松干腐病(Cytospora pini Desm)、松落针病(Lophodermium pinastri)、松针褐枯病(Didymosporina sp.双孢霉)、松赤枯病(Pestalotia funerea);松赤落针病(Hypoderma desmazieri);松叶枯病(Truncatella sp.)。虫害分别是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es Hope)、松纵坑切梢小蠹(Tomicus pinioperda(Linnaeus)、华山松木蠹象(Sicut pissodes)、云南松毛虫(Dendrolimus houi Lajonquiere)、松毒蛾(Dasychira axutha Collenette)、松梢螟(Dioryctria rubella Hampson)、华山松球蚜(Pineus armandixola)。阐述主要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其中以松落针病、松梢枯病、华山松球蚜和松梢螟较为普遍,以松褐天牛、松纵坑切梢小蠹和华山松木蠹象危害最重。结合生产实际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