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向翀:重在源头预防 "对虾发病和人体发病道理是一样的,不外乎是内因、外因两方面."惠州爱试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向翀介绍,大致来说EMS的发病大致有以下四点:内因主要是虾苗体质弱,抗应激能力差,体内弧菌过高;外因指水质,早期虾塘水质不稳定,前期有出现轻微倒藻的情况,pH值倒藻的情况,动大,所引起的中毒或应激;部分区域水质环境变化,水中理化指标的改变引起虾体紧迫,造成体质下降,诱发各种疾病,以及环境所含毒素引起肝胰脏病变.  相似文献   

2.
<正>对南美白对虾养殖水体,养殖者追求的是肥、活、嫩、爽,藻相、菌群、富营养物相对平衡,也就是外生态平衡。南美白对虾的胃、肠道、肝胰脏、甚至肌肉中的菌群属于内生态。内外生态都调整为相对平衡时,虾就生长快、病害少。水体需要外生态制剂在解毒、培藻、调水的同时,也要同步给予内生态的调控。所以,对内生态的微生态调控,最好好氧、厌氧菌株兼顾才会达到预期效果。为了解内生态的菌群情况,对健康南美白对虾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胃、肝胰脏、肠道、肌肉中分离  相似文献   

3.
正肝胰脏是重要的代谢器官,是分泌消化酶与吸收、贮存营养物质的"机器"。肝胰脏具有解毒、制造凝血因子,代谢各种维生素、脂肪、蛋白质等多种功能。如果肝胰脏受损,全身器官代谢都会出问题。一、几种典型的肝胰脏病症表现及原因很多原因都可引发肝胰脏异常:①营养性病  相似文献   

4.
<正>高温期是河蟹养殖一年中最关键的时期,很多养殖朋友早期塘口环境非常好,但一到高温期,水草就上浮腐烂、蓝藻暴发、最后河蟹伤亡。蓝藻是单细胞原核生物,又叫蓝细菌、蓝绿菌、蓝藻或蓝绿藻,或称为蓝菌门。常见的蓝藻有色球藻、念珠藻、颤藻、发菜等。蓝藻毒素主要有肝毒素、神经毒素、胃肠接触性细胞毒素。这些毒素能引起水生动物肝脏出血、呼吸衰竭、肠炎等症状。细胞毒素有很强的杀细胞作用或"抗生"作用,因为河蟹养殖过程是肝脏转化为性腺的过程,蓝藻的肝毒素会进入河蟹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07-2品系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为实验材料,提取自然条件下代表不同病变程度的健康、病间、白化藻体的附生菌DNA,经PCR扩增16S r DNA基因的V3可变区并进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离V3片段,再对目的条带进行克隆鉴定。实验结果经数据化后计算龙须菜附生菌数目并比较附生菌菌群多样性,通过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 MDS)及多元梯度分析(RDA)来比较附生菌菌群组成相似性及优势菌群。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龙须菜病变程度的加深,附生菌菌落数及菌群多样性逐渐增加(P0.05)。n MDS分析结果表明,健康藻体与白化藻体在附生菌菌群组成上存在差异,病间藻体在附生菌菌群组成上与健康藻体更为接近。RDA分析结果表明,龙须菜健康藻体附生菌可能的优势菌群是海洋单胞菌属(Marinomonas),病间藻体附生菌可能的优势菌群是单胞菌属(Alteromonas)、红杆菌科(Rhodobacteraceae)、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白化藻体附生菌可能的优势菌未能鉴定到,而白化残留藻体附生菌鉴定到的优势菌有Maribacter、红杆菌科、玫瑰变色菌属(Roseovarius)。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龙须菜健康藻体与发病藻体在附生菌菌群组成及优势菌上存在较大差异,而介于两者之间的藻体在菌群组成上更偏向于健康藻体。  相似文献   

6.
张文革 《齐鲁渔业》2005,22(4):17-17
1.1病因 无侵袭性病原体,主要由具有藻毒素的藻类引起的中毒。藻毒素中,有含神经碱的蓝藻和隐藻毒素及含肝毒素的微囊藻毒素等。形成蓝藻水华和隐藻水华的一些种类,具有这些毒素,这些藻类在水中大量繁殖,死亡后尸体被一些细菌分解,从而使藻毒素大量释放到水体中,影响水体中各动物的生长,严重时造成大量死亡。另外,河蚌独具的晶杆体,能释放出晶杆酶消化这些藻类的外壳,结果自身被藻毒素毒害。  相似文献   

7.
米氏凯伦藻对海洋生物致毒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已成为我国海域主要的有毒赤潮藻。仅2012年在我国浙江和福建海域就连续爆发了12起米氏凯伦藻赤潮,造成大量养殖鲍死亡,经济损失超过20亿元人民币。本研究通过收集国内、外最新报道,探讨了米氏凯伦藻赤潮对各类海洋生物,主要包括海洋浮游动物、贝类、鱼类以及哺乳类毒性作用的研究进展。研究发现,溶血毒素是米氏凯伦藻赤潮引发海洋生物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直接接触活的米氏凯伦藻细胞是导致浮游动物死亡的主要途径;米氏凯伦藻产生的溶血毒素和鱼毒素,可溶解鱼类的鳃组织,从而造成鱼类死亡。然而,关于米氏凯伦藻产生的溶血毒素是否会在贝类体内累积、在贝类体内的迁移和转化规律、米氏凯伦藻赤潮对鲍鱼死亡的致死途径与致死机制、溶血毒素在生物链传递过程中是否会发生改变、这些毒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机制与综合作用等问题还不了解,这些问题亟待深入的研究。米氏凯伦藻溶血毒素的研究报道还处于起步阶段,毒素以何种方式导致红细胞破裂、不同红细胞膜上组分的差异和毒素的溶血活性是否存在对应关系等问题也都需要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兰州鲇对4种饲料原料的离体消化率和酶解能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离体消化法,测定了离体状态下兰州鲇(Silurus lanzhouensis)(278.6±26.7)g的胃、肠道及肝胰脏对鱼粉、豆粕、菜粕和棉粕等4种饲料原料的消化率和酶解速度。结果显示:离体状态下兰州鲇消化道各部位的消化能力和酶解能力依次为前肠、中肠、肝胰脏、后肠和胃。离体状态下,胃、肠道及肝胰脏对鱼粉的干物质和粗蛋白的消化率最高,其次为豆粕、菜粕和棉粕(P<0.05);对鱼粉的酶解速度最高,其次为豆粕、菜粕和棉粕。结果表明,兰州鲇前肠和中肠消化能力较强,饲料的消化主要集中在这两个部位;在离体状态下,鱼粉的蛋白易于被各部位酶解产生氨基酸,比其他3种饲料更易被兰州鲇吸收。  相似文献   

9.
光照强度和氮营养盐浓度对龙须菜生理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为材料,以无机氮(NO_3~-︰NH_4~+=2︰1)为氮源配制人工海水,将在低光低氮(L-N-)条件下培养的龙须菜部分给予高光照处理(L+N-),同时另一部分在给予高光照的同时给予更充足的氮源(L+N+),通过测定3种不同处理条件下物质积累、光合色素以及碳氮代谢中的关键酶等多种生理指标,探讨光照强弱与氮源多寡对龙须菜生理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氮培养时,高光可使藻体可溶性蛋白、含水率、藻红蛋白和叶绿素a的含量下降,而可溶性糖含量上升13.67%;高光培养时,高氮使可溶性蛋白、含水率、藻红蛋白和叶绿素a的含量上升,而可溶性糖含量下降16.3%;相对于低光低氮(L-N-),高光高氮(L+N+)条件培养使藻体中可溶性蛋白和藻红蛋白含量增加,其含水率、叶绿素a和可溶性糖含量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补充氮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高光照对藻体产生的影响,保证藻体基本生理状态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积累蛋白(氮源)。同时补充氮源使得谷氨酰胺合成酶(GS)和天庚酮糖-1,7-二磷酸酶(SBPase)的表达均下调,也反映了光合作用所产生的三碳化合物在氮源充足的条件下主要流向了氮循环。而高光照并未对碳氮代谢关键酶的表达产生影响,可能通过直接破坏叶绿素a而影响藻体的光合作用。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温度和pH值对斜带髭鲷Hapalogenys nitens蛋白酶、淀粉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斜带髭鲷胃内pH值范围为4.9~5.4;肝胰脏pH值为5.8~6.2;肠道pH值为6.5~6.9。蛋白酶活性随温度的上升而增加,在40℃达最大,40℃以上酶活性随温度的上升而下降。在不同消化器官中,蛋白酶活性大小顺序为:胃〉前肠〉幽门盲囊〉后肠〉肝胰脏。在15~50℃范围内,斜带髭鲷消化道不同部位淀粉酶活性的最适温度均为35℃,淀粉酶活性由高到低顺序为:肝胰脏〉幽门盲囊〉前肠〉后肠〉胃。在pH值为2.2~7.6范围内,胃蛋白酶活性的最适pH值为2.8;在pH值为4.8~8.0范围内,其他消化器官蛋白酶的最适pH值均为7.2;在最适pH值下,各消化器官中的蛋白酶活性由高到低顺序为:前肠〉幽门盲囊〉后肠〉肝胰脏。在pH值为4.8~8.0范围内,胃淀粉酶活性的最适pH值为6.0,肠、肝胰脏与幽门盲囊淀粉酶的最适pH值均为6.8,活性由高到低顺序为:肝胰脏〉幽门盲囊〉前肠〉后肠〉胃。在最适温度和pH值下,蛋白酶活性由高到低顺序为:胃〉前肠〉幽门盲囊〉后肠〉肝胰脏;淀粉酶活性由高到低顺序为:肝胰脏〉幽门盲囊〉前肠〉后肠〉胃。  相似文献   

11.
正蓝藻俗称"水华",大规模的蓝藻暴发被称为"绿潮"。蓝藻能释放生物毒素类次级代谢物,含一定浓度藻毒素的水体会使鱼卵变异及生长异常,蓝藻水华暴发也常使大量水生生物死亡。鱼、虾、蟹、贝和浮游动物等积累的藻毒素有可能通过食物链的累积效应而危害人体健康。此外,蓝藻对水环境也可能产生影响,藻体死亡时还会散发恶臭,严重破坏景观。  相似文献   

12.
在众多水产动物疾病中,往往伴有程度不同的肝组织病变。除养殖动物遭受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等)侵袭导致肝组织病变外,一些外源性因素也是引发水产动物肝病的重要原因。主要包括有:①营养因素。饲料中营养因子失衡,特别是脂肪、糖类物质过多及缺少维生素,会引发明显的鱼类肝病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不同规格黑脊倒刺鱼巴在不同梯度的pH值的条件下,黑脊倒刺鱼巴的消化酶活性的强度及Cl-对其肠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蛋白酶、淀粉酶的酶活性随着pH的升高先增强后减弱。其中,肠和肝胰脏的蛋白酶的最适pH值分别为8.77和7.8,肝胰脏和肠淀粉酶的最适pH值都是7.0。蛋白酶活性:肝胰脏<肠;淀粉酶活性:肝胰脏<肠。随鱼体的生长,其相应消化器官的蛋白酶活性下降,而淀粉酶活性上升。氯化钠起到激活的效果,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正>5澄清色水5.1产生原因池塘倒藻及池底长满青苔或大量浒苔,耗尽池水中的营养,使池水清瘦,有益藻类繁殖不起来,连续阴雨、重金属离子超标、食藻原生动物过多等引起。  相似文献   

15.
正四、各家观点从解剖和病理切片来看,"白便"是从肝胰脏病变开始的,是肝胰脏和肠道病变后脱落的上皮细胞和增生细胞形成的,不是食物消化后形成的粪便。"白便"的主要成分为肝胰脏排出的病变组织、黏液和毒液,肠道脱落的黏膜以及一些正常的粪便成分,而非人们常规认为的虾粪便。众所周知,虾的肝胰腺(中肠腺)具有解毒、消化、免疫调节等功能,是对虾体内最大最重要的内脏器官,对虾大多数疾病都和肝胰腺有关。  相似文献   

16.
正从江苏兴化地区的河蟹肝胰脏坏死——"水瘪子"到长三角地区南美白对虾"偷死"病以及海水养殖白虾、梭子蟹减产等,2015年养殖过程中出现的这些病害表现症状多为肝胰脏红肿或萎缩甚至拉黄、空肠等。除了与苗种和气候有关,还与养殖过程中慢性中毒相关。从生理代谢角度来看,水产动物主要依靠肝胰脏进行解毒、排毒,当各种毒素累积超过负荷,肝胰脏就会出现功能障碍,继发感染各种细菌甚  相似文献   

17.
正一、投喂管理冬季水温下降,小龙虾陆续开始掘洞过冬,在洞穴中要渡过3~4个月。开年后部分虾身发黑,肝胰脏病变,常见的原因:能量不足,跟越冬前的投喂情况有很大的关系,想让小龙虾安全越冬,需在越冬前补充大量的能量饲料。充足的能量补充才能保证安全越冬,需在越冬前投喂高蛋白质饲料或动物性饲料。低温季节小龙虾也会少量摄食,一般3~5天投喂  相似文献   

18.
摘 要:实验测定了外界铜离子对鲤鱼的肝胰脏和肠道中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各铜离子浓度条件下,蛋白酶的活性由高到低的顺序为:肝胰脏>中肠>后肠>前肠;淀粉酶活性由高到低的顺序为:中肠>前肠>肝胰脏>后肠;脂肪酶活性由高到低的顺序为: 肝胰脏>后肠>前肠>中肠;随着铜离子浓度的增加,4种消化器官中的3种消化酶活性均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0.28和0.56 mg•L-1的铜离子对4种消化器官中的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激活作用,而0.84mg•L-1的铜离子则对4种消化器官中的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0.28、0.56和0.84 mg•L-1的铜离子对4种消化器官中的脂肪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激活作用;鲤鱼肠道中的蛋白酶活性对铜离子的浓度变化较敏感,可以考虑用作水体铜离子污染的环境生物学指示。  相似文献   

19.
<正>近几年来,南海北部沿海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造成带毒的单胞藻类大量死亡,导致海水,尤其是内海湾海水的藻毒素含量越来越高。沿海水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严重影响或威胁其他海洋生物的健康。赤潮所产生的藻毒素杀死各种水中生物,容易被人们认证,但是最近几年带毒的藻类边生长边死亡,不容易引发像以前那样大规模的赤潮。海水藻毒素含量虽不会像赤潮那样那么高,但是夏、秋高温季节,天天有毒藻死亡,海水中藻毒也可积累到一定的量。当沿海虾池,抽到带藻毒的海水进池时,池中养殖的对虾就会大量中毒死亡。有时虾池培养出带毒藻种死后,  相似文献   

20.
鱼消化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体重320~350 g的(鱼免)鱼(Miichthys miiuy)为实验材料,研究(鱼免)鱼消化酶的分布及不同pH值条件下胃、肝胰脏、幽门、前肠、后肠中蛋白酶的活性.结果表明,蛋白酶在各消化器官的比活力顺序胃>肝胰脏>前肠>幽门>后肠,数值分别为439.75±6.82、404.46±11.64、255.42±2.41、123.23±0.46、49.39±2.81;淀粉酶比活力顺序为幽门>肝胰脏>前肠>胃>后肠,数值分别为3 107.82±84.57、2 420.72±52.85、2 336.15±10.57、1 617.34±31.71、1 247.36±21.14;脂肪酶比活力顺序肝胰脏>幽门>前肠>后肠,数值分别为177.99±0.23、80.79±6.97、46.69±5.06、42.76±2.25.胃、肝胰脏、前肠、幽门、后肠的蛋白酶最适pH值分别是1.9、9.0、8.4、9.0、8.0.研究表明(鱼免)鱼的胃含有较高的胃蛋白酶及淀粉酶活性,在食物消化中起了重要作用.肝胰脏的蛋白酶、淀粉酶及脂肪酶的总酶活比其它消化器官都高,因此认为肝胰脏是消化酶的主要分泌器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