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辽南地区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产量 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辽南地区(海城和瓦房店)以当地3个玉米主栽品种为材料,采用裂区的试验设计,分析了免耕平作和常规垄作两种耕作方式对玉米产量、土壤含水量、出苗率、收获有效穗数、主要农艺性状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产量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结果表明:耕作方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免耕平作在播种期和苗期的土壤含水量、出苗率、收获有效穗数均高于常规垄作。两种耕作方式经济效益对比结果表明:免耕平作节省机耕费和人工费,经济效益高于常规垄作。从节本增效的角度考虑,辽南地区免耕平作优于常规垄作。  相似文献   

2.
于2002-2004年进行了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产量形成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方式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垄作下留茬免耕、留茬覆盖和灭茬免耕比传统耕作增产;平作下留茬免耕、留茬覆盖和灭茬免耕比传统耕作增产,其中留茬覆盖的增产效果最明显。垄作方式的平均产量高于平作。在保护性耕作方式中,垄作下留茬免耕的产量高于灭茬免耕,平作下留茬免耕的产量低于灭茬免耕,不能判定是否受试验误差的影响,有待于进一步验证,而垄作和平作留茬覆盖的增产效果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玉米不同种植方式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产量上,育苗移栽+平作处理的产量最高,直播+平作与直播+垄作2个处理之间产量差异不明显;经济效益上,直播+平作处理的净产值最高。因此,在劳动力比较富积的地区,玉米种植建议采用育苗移栽+平作的方式;在外出务工人口多、农村劳动力相对欠缺的地区,玉米种植建议采用直播+平作的方式。  相似文献   

4.
不同种植方式和播期对直播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不同种植方式和播期对直播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粪团育苗移栽+平作产量最高,产量为8287.5kg/hm2,玉米直播+平作产量次之,玉米直播+垄作产量最低,但从经济效益来看,净产值最高的是直播+平作,育苗移栽+平作与直播+垄作之间无太大差异,又都明显低于直播+平作;直播方面,4月6日播种的产量和效益低于4月11日,但高于4月16日、21日、26日;4月11日播种的产量和效益高于4月16日、21日、26日。因此,在劳动力比较富积的地区,玉米种植建议采用育苗移栽+平作的方式;在外出务工人口多、农村劳动力相对欠缺的地区,玉米种植建议采用直播+平作的方式;建议该地玉米的最佳播期为4月11日。  相似文献   

5.
麦后夏直播花生单粒精播适宜密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麦后夏直播花生的最佳密度,试验采用裂区设计进行,其中主处理为垄作(LZ)和平作(PZ)两种种植方式,副处理为5个单粒精播密度[(19.5~25.5)万穴/hm~2],对照采用双粒播种,密度为15.0万穴/hm~2。垄作、平作均采用覆膜双行种植。结果表明,垄作的主茎高、侧枝长分别比平作高2.3、1.1 cm,两种种植方式的主茎高、侧枝长都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增加,但是不同密度处理间的主茎高、侧枝长没有显著差异;总分枝数、有效分枝数随种植密度增大而减少,垄作总分枝数、有效分枝数分别比平作多0.7、0.6条;垄作单株果数比平作多1.1个、公斤果数少52.1个,两种种植方式单株果数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减少、公斤果数随种植密度加大而呈增加趋势;垄作百果重、出米率分别比平作多31.3 g、高4.4个百分点,两种种植方式百果重、出米率随种植密度加大而降低;不同种植方式间荚果产量差异极显著,垄作平均荚果产量5 929.1kg/hm~2,比平作增产19.54%,同一种植方式不同密度处理间荚果产量也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两种种植方式均是T2(21.0万穴/hm~2)、T3(22.5万穴/hm~2)密度处理产量居前2位,比对照增产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本地区花生麦后夏直播垄作覆膜、平作覆膜种植的最适宜密度范围是(21.0~22.5)万穴/hm~2,单粒精播最佳密度也为(21.0~22.5)万穴/hm~2,最佳种植方式是垄作覆膜栽培。  相似文献   

6.
黄河流域棉区高密度垄作对棉花的增产效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垄作栽培与合理密植作为单项技术措施用于棉花生产已有较多研究报道,但两者配合运用的研究较少。本文旨在明确种植方式与密度的互作效应,使合理密植与种植方式有机结合,实现棉花增产增效。【方法】2010—2011年以K638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在山东临清市研究了种植方式(平作和垄作)和密度(3、6和9株/m2)对棉花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叶面积变化动态、蕾铃脱落、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种植方式和密度对棉花产量有显著的互作效应,平作情况下以中密度(6株/m2)的产量最高;垄作条件下以高密度(9株/m2)的产量最高,中、低密度(3—6株/m2)的产量较低,高密度垄作较传统的中等密度平作平均增产皮棉13.6%。与平作比较,垄作可增加铃数,提高早熟性,铃重随密度升高有降低趋势;垄作栽培提高了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盛铃期和始絮期高密度垄作较中密度平作的叶面积指数分别高24.2%和22.1%,烂铃率和脱落率显著降低。【结论】种植方式和密度可以单独或协同影响生物产量、经济系数和产量结构,从而影响经济产量。高密度垄作是黄河流域棉区棉花增产的重要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适合册亨县的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开展了玉米直播试验,结果表明:育苗移栽+平作的产量和净产值明显高于直播+平作、直播+垄作,直播+平作的产量和净产值略高于直播+垄作。在劳动力比较富集的地区,玉米种植建议采取育苗移栽+平作的方式;在劳动力相对欠缺的地区,建议采取直播+平作的方式。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适合册亨县的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开展了玉米直播试验,结果表明:育苗移栽+平作的产量和净产值明显高于直播+平作、直播+垄作,直播+平作的产量和净产值略高于直播+垄作。在劳动力比较富集的地区,玉米种植建议采取育苗移栽+平作的方式;在劳动力相对欠缺的地区,建议采取直播+平作的方式。  相似文献   

9.
以当归品种岷归1号为试材,在岷县试验观察了不同起垄覆膜方式对当归鲜根产量、综合农艺性状、抗病性、品质、经济收益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黑膜垄作栽培的当归综合农艺性状最好,平均折合鲜根产量最高,为14 047.62 kg/hm~2,较露地平作(CK)增产35.94%;产值最高,较露地平作(CK)增收37 653.2元/hm~2;纯收益最高,较露地平作(CK)增加35 103.2元/hm~2;根病发病最轻,发病率为37.5%,较露地平作(CK)降低9.3百分点;一级品、二级品出成率均为最高,分别为35.6%、28.2%,较露地平作(CK)分别增加14.1、7.9百分点;阿魏酸含量最高,较露地平作(CK)提高15.9%。认为在岷县等高寒阴湿区黑膜垄作栽培是提高当归单产、增强抗病性、改良品质、提升种植效益的最佳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10.
在三种不同的栽培技术中,地膜覆盖平均WUE为1.69kg/mm较平作平均WUE1.26kg/mm提高34.13%水分利用率,垄作平均WUE为1.47kg/mm较平作提高16.67%水分利用率,脱毒马铃薯的平均WUE为1.60kg/mm,未脱毒马铃薯的平均WUE为1.34kg/mm,水分利用率提高19.35%。平作种植方式马铃薯现蕾至成熟期需水量占整个生育期到90%左右;垄作种植方式76.86% ̄83.3%;地膜覆盖种植方式73.08% ̄77.08%,垄作与地膜覆盖后马铃薯水分的利用趋于合理。进行地膜覆盖和垄作后能使植株健壮,单窝薯重,大中薯商品薯率高,从而提高马铃薯的产量。  相似文献   

11.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钾素容量和强度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通过改进耕作方式来提高土壤供钾能力的途径,本文以重庆市北碚区22年的稻田长期垄作免耕定位试验为对象,通过钾素容量和强度(Q/I)法研究了常规平作、冬水免耕、垄作免耕、厢作免耕、垄作翻耕5种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供钾能力的影响,并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速效钾、缓效钾、全钾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各处理的土壤供钾强度(AR0K)和供钾容量(-ΔK0)在原始土基础上存在不同程度的降低,而土壤钾位缓冲容量(PBCK)和交换自由能(-ΔG)在原始土基础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增加;在单作中,常规平作比冬水免耕有利于提高AR0K和-ΔK0,而常规平作的PBCK和-ΔG值均低于冬水免耕;在水旱轮作中,垄作免耕比厢作免耕和垄作翻耕有利于提高土壤AR0K和-ΔK0以及PBCK值,而垄作免耕的-ΔG值低于厢作免耕和垄作翻耕。与试验前相比,各处理的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以及全钾均有所降低,水旱轮作的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比单作处理的下降幅度相对较大;垄作免耕的全钾下降幅度最小,有利于维持土壤全钾水平。土壤供钾参数(AR0K、-ΔK0、PBCK、-ΔG)结合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以及全钾,可以很好的评价土壤供钾能力。在单作中,常规平作在提高土壤供钾能力方面优于冬水免耕;在水旱轮作中,垄作免耕在提高土壤供钾能力方面优于厢作免耕和垄作翻耕。  相似文献   

12.
耕作方式和密度对玉米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试验为选取有效耕作方式及合理种植密度指导玉米生产,以德美亚3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和密度对玉米的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密度下,免耕平作(T1)玉米产量高于秋翻平作(T2)和传统垄作(T3),前两者差异不显著,与后者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相同耕作方式下,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呈先增再降的趋势,D2处理产量最高,与D3差异不显著,D2、D3处理大于D1处理,但与D1处理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相同密度下,免耕平作处理穗粒数、穗粒重最高,倒伏率、空秆率较低。  相似文献   

13.
为选取有效种植方式指导玉米生产,以先玉335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的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平作的玉米产量高于平作垄管和垄作,前者与后两者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平作种植方式较垄作种植方式增产7.2%。采取平作种植的玉米在棒三叶叶面积、株高、穗粗和穗行数等性状上表现突出。  相似文献   

14.
寒地大豆几种种植方式比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目前国内外大面积推广的大豆平作窄行密植种植方式以及由其与黑龙江省实际结合而产生的大垄窄行密植种植方式与现在生产上较普遍应用的垄作种植方式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高寒地区大豆缩小行距,扩大株距的栽培方式可以获得了较大幅度的增产,平作窄行密植方式最高可增产27.14%,选用适宜的品种和工,该项技术在高寒地区可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5.
在定额灌水条件下,研究了不同覆膜和灌水方式对河西地区制种玉米产量的影响,为该地区发展节水、高效制种玉米栽培措施提供理论依据。试验设半膜平作漫灌(A)、半膜垄作沟灌(B)、全膜垄作沟灌(C)和不覆膜平作漫灌(CK)4种栽培模式,从制种玉米生长发育动态、土壤水热变化规律、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等方面比较了不同栽培技术的优越性。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对制种玉米产量影响显著,依次为全膜垄作沟灌半膜垄作沟灌半膜平作漫灌不覆膜平作漫灌,全膜垄作沟灌处理较半膜平作漫灌、半膜垄作沟灌处理分别增产24.5%、9.3%,较不覆膜平作漫灌增产高达34.9%;水分利用效率全膜垄作沟灌处理最高,达1.79 kg/m3,其次为半膜垄作沟灌、半膜平作漫灌、不覆膜平作漫灌。由此可见,全膜垄作沟灌技术是河西地区制种玉米产业发展和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急需推广的节水高效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6.
张掖市制种玉米不同种植模式对比试验   总被引:7,自引:7,他引:0  
在张掖市进行了制种玉米全膜垄作沟灌、半膜垄作沟灌、半膜平作3种种植模式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全膜垄作沟灌的折合产量最高,为10125.0kg/hm^2,较传统半膜平作增产13.55%,水分生产效率较半膜平作提高0.794kg/m^2,较半膜平作节水2850/hm^2。半膜垄作沟灌折合产量为9666.7kg/hm^2,较半膜平作增产8.41%,水分生产效率较半膜平作提高0.418kg/m^2,较半膜平作节水1800m3/hm^2。综合考虑认为,全膜垄作沟灌、半膜垄作沟灌2种种植模式可在张掖市制种玉米生产中应用。  相似文献   

17.
通过开展不同种植密度和种植模式对籽用葫芦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密度和种植模式对籽用葫芦病害的发生具有显著的影响,白粉病在低密度和垄作条件下不发病,高密度平作下,绵腐病发病严重;同一品种不同种植模式下,垄作种植较平作种植产量高,平均增产幅度在2.6%~9.0%;同一品种、同一种植模式,低密度和对照较高密度处理的产量高。因此,在平作种植条件下,高密度种植不适宜河套地区的籽用葫芦生产,若要提高种植密度必须改变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8.
海南不同种植方式对陆地棉多个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种植方式在海南对陆地棉部分植株性状的影响。以2个不同基因型陆地棉新品系为材料,研究了垄作覆膜和平作覆膜两种种植方式对陆地棉主根长度、侧根数目、株高、单株铃数、成铃率、单铃重、果枝始节位及小区产量的影响。垄作覆膜方式下陆地棉品系主根长度、侧根数目、株高、单株铃数和产量极显著高于平作覆膜,果枝始节位和单铃重差异不显著;在整个花铃期阶段,垄作覆膜下的结铃数目均明显大于平作覆膜,而其成铃率在降温前低于平作覆膜,升温后渐渐接近或高于平作覆膜水平。大力推广垄作覆膜种植方式是提高海南陆地棉育种工作成效的一项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19.
比较了平作和垄作下不同保护性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温度和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几种耕作方式中平作的平均产量都要高于垄作,其增产率在11.38% ̄15.20%之间。在相同的垄作或平作方式下,不同的保护性耕作方式的增产幅度不同,其中秸秆还田增产幅度最大。平作方式的出苗率、叶面积指数、根干重和干物重都高于垄作,但不同的保护性耕作方式其各项指标变化有所不同。平作下保护性耕作方式的土壤含水量高于垄作;垄作方式有一定的增温效应,尤其在苗期的土壤表层。  相似文献   

20.
在麦-肥-玉种植模式下,通过改变土壤微地形和覆盖种植,设置了不同垄作方式,覆盖地膜和小麦秸秆处理。研究表明:垄作和覆盖栽培处理的产量比平作露地栽培的高,增产幅度和垄作、覆盖的方式有关,以绿肥垄作覆盖地膜的产量最高,绿肥垄作覆盖秸秆的产量次之。增产幅度为587.15~1322.15 kg/hm2,增产14.2%~58.1%。在玉米栽培时垄作和覆盖能明显提高土壤水分含量。垄作和垄作覆盖处理的土壤容重比平作减少0.05~0.08 g/m3,孔隙度增加2%~4%,土壤全氮、有机质略有下降,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所上升,以覆盖垄作地膜处理的变化较大,在垄作覆盖下,作物产量明显增加,耗水量减少,水分利用率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