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通过系统测定乌头霜霉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其致病力,为乌头霜霉病的深入研究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悬滴法研究环境条件温度、pH值、碳源对孢子囊萌发的影响,采用硫酸法控制小容器内相对湿度,测定相对湿度对孢子囊萌发的影响,并用离体叶盘法接种霜霉菌孢子囊悬浮液观察乌头发病情况并统计病情指数。结果显示,孢子囊在4~25℃范围内均可萌发,18℃时萌发率最高;相对湿度低于95%时孢子囊不能萌发,在相对湿度为100%时孢子囊萌发率最高,水分为孢子囊萌发的必需条件;孢子囊在pH值为5.74~8.06的条件下均可萌发,且在pH值为5.93时萌发率最高;在4种供试碳源的培养条件下,孢子囊都可萌发,其中可溶性淀粉培养条件下孢子囊萌发率最高。接种48 h后,叶背面初现水渍状病斑,2.5 d后可以看到明显病斑,呈弥散型,7 d后病斑开始坏死。观察期内,随着接种时间的延长,病情指数逐渐升高。该研究明确了不同环境条件下乌头霜霉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为该病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板蓝根根腐病的生物学特性,对4个供试菌株在不同温度、pH值、碳源、氮源、相对湿度条件下的菌落生长、产孢量、孢子萌发以及致死温度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菌株P1菌落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最适温度均为25℃,菌落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最适pH值均为6,产孢最适pH值为5,最适碳源为蔗糖,氮源为硝酸钠,相对湿度低于90%时孢子不萌发,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5℃.菌株P2最适生长温度为30℃,pH值为6时生长速度最快,最适碳源为淀粉,氮源为硝酸钠.菌株P4、P5菌落生长和产孢最适温度均为30℃,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5℃,菌落生长、产孢和分生孢子萌发最适pH值均为7,最适碳源为乳糖,氮源为硝酸钠,相对湿度低于90%孢子不萌发,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0℃.表明不同寄主、不同菌株的生存环境不同.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苜蓿茎点霉叶斑病的病原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并研究了温度、培养基、pH、光照、碳氮源及湿度对病原的影响。结果显示:被鉴定病原为苜蓿茎点霉(Phoma medicaginis)。该菌菌丝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0、20和25℃;最适培养基有V8培养基、苜蓿煎汁培养基和葡萄糖蛋白胨培养液;pH 3~12均能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最适pH均为6;全光照利于菌丝生长和产孢,不同光照处理对分生孢子萌发差异不明显;菌丝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最适碳源分别为蔗糖、葡萄糖和果糖,最适氮源分别为牛肉膏、蛋白胨和酵母膏;分生孢子萌发需要较高的湿度,在相对湿度(RH)85%以下不萌发,在水滴中萌发好。菌丝和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分别为50℃(10min)和44℃(10min)。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甘薯腐烂溃疡病病原菌茄镰孢菌(Fusarium solani)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致病条件。[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菌丝称重法、孢子萌发计数法和人工接种薯块的方法,对影响病原菌生长和侵染的碳源、氮源、pH值和温湿度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碳源中的葡萄糖、乳糖和氮源中的蛋白胨、硝酸钾促进菌丝生长作用较强,碳源中的麦芽糖和氮源中的蛋白胨促进菌丝生长量作用较强,碳源中的乳糖、葡萄糖和氮源中的硝酸钾、甘氨酸、蛋白胨处理的孢子萌发率较高;菌丝生长的最适pH为5~6,最适温度为28℃;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致死温度为54℃处理10min;在9~19℃温度范围内,9℃处理的菌丝生长最慢,24h孢子不能萌发;在30%~70%相对湿度范围内,30%相对湿度的病害发病程度较轻;在11~19℃范围内,11℃处理病害发病程度较轻。[结论]综合分析,甘薯茄镰孢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最适碳源为乳糖和葡萄糖,最适氮源为蛋白胨和硝酸钾;菌丝在28℃条件下生长最快,最适pH值为5~6;孢子在25℃萌发率最高,致死温度为54℃处理10min。在模拟贮藏温湿度条件下,随着温度和湿度的降低,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受到抑制,病害发展显著减轻。  相似文献   

5.
条纹单胞锈菌(Uromyces striatus)是引起苜蓿锈病的病原菌。为了明确苜蓿锈病越冬夏孢子的萌发生理条件,试验以苜蓿病株刮取的锈病越冬夏孢子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浮载剂、温度、光照和pH值对苜蓿锈病越冬夏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苜蓿锈病越冬夏孢子萌发的最适浮载剂是苜蓿叶片浸出液,萌发率为2.19%;夏孢子在5~25℃均可萌发,最容易萌发温度为15℃,萌发率可达7.69%;光照抑制夏孢子萌发;偏酸性环境可促进夏孢子萌发,最适pH值为6。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蛋白激发子产生菌链格孢菌的基本生物学特性。[方法]研究不同温度、湿度、pH值、碳源及氮源对该菌菌丝生长及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该菌菌丝生长最适温度28℃,最适pH值7~8 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28℃,最适相对湿度98%,最适pH值7~8。葡萄糖为最适碳源,最适氮源为蛋白胨,硫酸胺和氯化胺等会抑制菌丝生长。[结论]中温高湿环境利于链格孢菌的生长及孢子萌发,不同营养条件对该菌菌丝生长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番茄晚疫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番茄晚疫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病菌菌丝在大多数培养基上均能良好生长,其中RSA培养基最适宜菌丝生长及产孢;光照条件不利于菌丝生长及产孢,而黑暗条件起到促进作用;菌丝对碳源的利用,以蔗糖最好,甘露糖最差;在氮源利用方面,大多数氮源均促进菌丝生长,产孢量以氨基丙酸最多,胱氨酸最少;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温度范围为10~30℃,最适温度20℃,适宜pH为5~9。孢子囊萌发的最适温度为15℃,高于35℃不能萌发;光照抑制孢子囊的萌发,pH为7时孢子囊萌发率最高;孢子囊在各种营养物质中均能萌发;孢子囊的致死温度为57℃,10 min。  相似文献   

8.
温度对黄瓜霜霉病菌产孢及孢子囊萌发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引起广东黄瓜霜霉病的古巴假霜霉菌,在饱和湿度下,5~40℃均能产生孢子囊,且产生的孢子囊也能萌发,但不同温度下其产孢率和萌发率有明显差异,其中产孢最适温度为15~20℃,孢子囊萌发最适温度为20~25℃。  相似文献   

9.
库拉索芦荟炭疽病菌生物学特性与药剂毒力测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芦荟炭疽病危害症状、形态特征的观察以及温度、湿度、pH值对库拉索芦荟炭疽病菌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菌菌丝生长适宜温度为25~35℃、最适温度为30℃,分生孢子萌发适宜温度范围为20~30℃、最适温度为25℃;该菌在pH 2~10条件下均能生长、最适pH值为5,分生孢子在pH 2~7条件下均能萌发、最适pH值为4~6;分生孢子在饱和湿度或水滴中萌发快,相对湿度低于60%时不能萌发;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60℃。不同防治药剂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50%施保功、80%炭疽立克、45%炭轮快克、30%氧氯化铜和10%世高等5种杀菌剂的抑菌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0.
王英姿  张伟  赵明  刘学卿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1):4828-4829,4831
[目的]探究葡萄白腐病菌菌丝生长与产孢的条件。[方法]研究了不同营养、温度、pH及光照对葡萄白腐病菌菌丝生长及产孢和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氮源中,氯化铵最利于菌丝生长,硫酸铵最利于病菌产孢;碳源中,葡萄糖和蔗糖最利于菌丝生长,蔗糖最利于病菌产孢;分生孢子在碳、氮营养液中均不能萌发,而果梗煮液最利于孢子萌发。适宜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20~30℃,最适温度为25~30℃;适宜产孢温度范围为20~35℃,最适温度为30℃;适宜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25~35℃,最适温度为28~32℃。适宜菌丝生长和产孢的pH范围是3~5,最适pH为3;适宜孢子萌发的pH范围为2~9,最适pH为3~5。光照对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无影响,但全光照能抑制病菌产孢。[结论]为葡萄白腐病的预警和防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温湿度与光照对葡萄霜霉病菌孢子囊萌发及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温湿度、光照对葡萄霜霉病菌孢子囊萌发及存活的影响,为葡萄霜霉病的预报与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人工控制温湿度、光照等三因子交叉试验设计和人工接种叶盘的方法,明确孢子囊萌发的条件及存活的气象因子。【结果】孢子囊只有在水中才能够萌发并释放游动孢子,最适萌发温度是18~22℃。孢子囊的存活与温度,湿度,光照有较密切的关系,在35℃,70;和100;湿度条件下,孢子囊只能存活3 d。而在10~20℃各个湿度条件下,无论完全光照、完全黑暗或光暗交替孢子囊都可存活6 d以上。用干瘪的孢子囊接菌叶盘,仍然发病,说明不能用干瘪孢子囊作为孢子囊死亡的标志。孢子囊经0.58×102μW/cm2的紫外光照射5 h、直射光照射8 h就死亡,但散射光照射10 h孢子囊仍然存活。【结论】孢子囊只有在水中才能萌发,水是孢子囊萌发的决定性因素;萌发的最适温度为18~22℃;孢子囊对紫外光比较敏感,在光照强度为65000~107100 lx的直射光下8 h孢子囊就死亡。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影响苹果树腐烂病菌分生孢子萌发及存活的环境因子进行研究,为防治苹果树腐烂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苹果树腐烂病菌分生孢子的萌发条件、在不同环境下的存活时间进行了测试。[结果]苹果树腐烂病菌分生孢子在清水中不能萌发,在PDA、ABA和RA 3种培养基上24 h萌发率均超过80%。分生孢子在0~35℃均可萌发,但在不同温度下萌发时间有较大差异,最适萌发温度是25℃,24 h萌发率超过90%。在0℃培养18 d,孢子萌发率可达64%。分生孢子角在49℃下10 m in即可致死。腐烂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率随紫外线强度增加及照射时间延长而显著下降。在室内外分别测试了腐烂病菌分生孢子角的存活时间。在室内,树枝上的腐烂病菌分生孢子角可存活9周,而在树皮上的分生孢子角放置5周即失去萌发能力。在室外,自然背阴条件下,分生孢子可存活2周;而在向阳处经1周,分生孢子即丧失萌发能力。分生孢子在室温下无菌水中可存活5周。[结论]腐烂病菌分生孢子对环境的适应力较强,在冬季的低温下也能萌发造成侵染。  相似文献   

13.
水稻褐变穗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亚玲  周万福  靳学慧  台莲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5683-15684,15687
[目的]研究水稻褐变穗病原菌链格孢的生物学特性。[方法]主要研究了营养条件对水稻褐变穗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结果]不同的营养、温度、pH值等条件对水稻褐变穗病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有很大影响。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是25℃;菌丝生长最适的pH范围是5~6,孢子萌发以7为最好;不同碳源培养条件下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率以可溶性淀粉为最好;不同氮源条件下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以硝酸铵为最好。[结论]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所需营养条件有同一性,说明只要有利于孢子萌发的条件也有利于菌丝生长。  相似文献   

14.
汪智军  张东亚  卓立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4084-14085
[目的]研究不同处理方式对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aBunge)发芽及出苗的影响。[方法]探讨混沙层积处理、干藏处理和低温处理3种不同贮藏方式及不同浸种温度对文冠果种子发芽率、发芽势的影响,并研究了不同播种时间对文冠果出苗率的影响。[结果]3种贮藏方式对文冠果种子的发芽势有影响,但对发芽率基本没有影响。浸种温度在20~50℃时文冠果种子均可萌动发芽,且随着浸种温度的升高,发芽率没有显著差异,但发芽势却有随之加快和提高的趋势。春季种子催芽浸种时50℃为最佳浸种温度,发芽率可以达到100%,发芽势也处于最佳状态。春季和秋季播种对文冠果出苗率没有明显影响。[结论]该研究可以为文冠果种子的冬季贮藏方式、发芽浸种温度及播种时间的确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罗志文  范鸿雁  何凡  华敏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392-19395
[目的]分离鉴定菠萝炭疽病病原菌,并完成该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方法]从海南各地采集的菠萝炭疽病病叶上分离、纯化病原菌,经形态学鉴定后研究其生物学特性。[结果]通过形态学特征将炭疽病病原鉴定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richum gloeosprioides Penz.)。生物学特性试验结果表明:该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30和28~30℃;最适pH值均为6.0~8.0;完全黑暗最利于菌丝生长,而光暗交替最利于孢子萌发;葡萄糖、果糖和麦芽糖为菌丝生长的最理想碳源,而除半乳糖和阿拉伯糖外其余碳源均对孢子萌发有促进作用;酵母浸粉、蛋白胨和牛肉浸膏利于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天冬氨酸则仅对孢子萌发有利;相对湿度达90%以上孢子才可萌发,水滴条件下孢子萌发率最高。[结论]为菠萝炭疽病的防治研究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水稻离体叶抗稻瘟病鉴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一套较为完善的适宜于水稻稻瘟病抗性叶片离体鉴定的方法。[方法]从保绿剂对离体叶保绿效果的影响、保绿剂对孢子在离体叶上萌发率的影响、不同孢子接种方法对叶片发病的影响和孢子悬浮液浓度、温度对稻瘟病病原菌染叶片效果的影响几方面对水稻稻瘟病抗性叶片离体鉴定方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以6-BA作为保绿剂,浓度在50-75mg/ml范围内保绿效果较好,叶片几乎全部保绿。接种方法以喷雾法与液滴法较好,孢子萌发率较高,分别达到了84.7%、86.5%,浸泡法不适合叶片离体鉴定。温度为28℃时,接种用孢子悬浮液的浓度1×10^5~2×10^5个/ml较为合适。叶片发病期间温度低于28℃,潜育期有所延长。[结论]得到了行之有效的水稻抗瘟性叶片离体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17.
温度对刺五加黑斑病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书琴  沈育杰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3):11047-11048
[目的]探讨温度对刺五加黑斑病菌的影响。[方法]在不同温度条件处理下,对刺五加黑斑病菌的生长速率和病原菌孢子的萌发状况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结果]刺五加黑斑病病原菌对温度条件的适应性比较强,在5—35℃温度范围内均可以生长,超过40℃不能生长.而且在60℃以下的温度条件下均可以存活,最适宜的生长温度范围为25—30℃。其孢子萌发率在25℃时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升高。刺五加黑斑病病原菌的生长速率和病原菌孢子的萌发率都是在25℃温度条件处理下为最高,表明25℃是刺五加黑斑病菌生长发育和侵染的最佳温度。[结论]该研究证明温度对刺五加黑斑病菌的生长速率和孢子萌发率均具有较大影响,该研究为刺五加黑斑病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找出适于蓝盆花种子发芽的前期处理条件,为提高种子发芽率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采用培养皿发芽法,通过选用不同的发芽床和浸种温度对蓝盆花种子进行发芽试验,研究其对蓝盆花种子发芽的影响。[结果]纸间培养条件下种子发芽率和发芽指数最高,种子腐烂率最低,而砂间培养没有种子发芽且种子腐烂率最高;40℃浸种温度处理下种子的发芽率最高,随着浸种温度升高,发芽率逐渐降低。[结论]蓝盆花种子发芽适宜的浸种温度为40℃,纸间为种子发芽的最适发芽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