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灌浆期模拟粘虫危害对春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粘虫不同危害程度下玉米"源库"变化特征规律、不同叶位叶片对籽粒贡献率以及虫害对玉米品质的影响。以玉米品种先玉335、郑单958、利民33为试验材料,利用去叶留叶脉的方法对灌浆期粘虫不同危害程度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粘虫危害后造成"源""库"关系变化,玉米灌浆期不同部位叶以"穗三叶"对玉米籽粒库的贡献率较大,3个品种"穗三叶"平均贡献率达48.08%,其次是"穗三叶"上部2片叶、再次为玉米顶三叶。相关分析表明,粘虫咬食后"源"的减少率与玉米单株生产力减少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不同危害程度下,"穗三叶"以下叶片吃光(危害较轻)、整株剩顶5片叶(危害较重)、整株剩顶3片叶(危害严重)、整株叶片食完(危害特别严重)分别比对照(未咬食)降低4.22%,26.03%,39.26%,48.82%,粘虫咬食玉米减产幅度可达4.22%~48.82%。对梨树和农安两县市受粘虫危害的30个田间定位点统计,最高减产51.23%,平均减产20.83%,证明粘虫咬食对玉米产量影响较大。方差分析进一步证明,不同模拟处理、不同品种以及处理与品种交互作用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另外,粘虫危害可以影响玉米的商品品质,随着玉米源危害程度的加大,玉米籽粒中蛋白和淀粉含量比对照下降幅度较大,分别降低9.73%~15.91%和6.19%~11.11%,而脂肪含量变异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2.
在藜麦种植过程中,存在侧枝折断率和无效穗率高等问题,从而导致藜麦产量品质降低及收获困难。为降低植株侧枝折断率和无效穗率,通过对比不同源库调节措施:去叶(CLE)、去侧枝穗(CSE)、去叶去侧枝穗(CLS)、去顶穗(TOP)、包顶穗(PTE)和对照(CK),旨在探明植株养分积累对不同源库调节措施的响应。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下藜麦产量均与对照间呈显著性差异,CSE处理未折断穗产量最高,较CK高5. 2%,其植株茎粗较CK增加14. 0%,分枝数减少10. 0%,千粒质量增加6. 0%,TOP较CK处理分枝数增加了8. 0%;顶穗对群体叶面积指数增加效应大于侧枝穗,CSE处理较CK显著增加光合有效辐射,产量与粒质量/叶干质量、粒质量/叶面积和粒数/叶面积呈显著正相关;源库器官对灌浆速率和干物质积累作用大小关系为叶片顶穗侧穗;藜麦灌浆期-成熟初期,顶穗和侧枝穗对植株养分贡献率均呈增加趋势,CSE、TOP、CLE处理总养分贡献率分别为对照的100. 5%,87. 6%,49. 0%。因此,在藜麦生育后期,穗为主要源器官之一,且顶穗优势明显,生产上应在选择优良品种、适宜水肥管理和合理密植基础上,配套去顶穗(打顶)或去侧枝穗措施,去除顶端优势或无效库器官,从而达到调节养分流向和提高养分积累效率的目的,促进源库协调发展,实现藜麦品质及产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种植密度对夏玉米群体库源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选用3个不同生育期的夏玉米品种,研究了不同密度处理下的库源变化,及库、源与产量之间的关系,以期揭示在有限的光热资源条件下的源库特征,找出产量的限制因子,为河北省夏玉米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群体叶源量和源生产能力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吐丝30 d后高密度(9.0万株/hm2)处理的群体叶源量下降较快.增加种植密度是增源的有效措施,减缓吐丝30 d后叶源衰老速度,增加源生产能力是高密度群体获得高产的基础.随密度的增加,单株结实粒数和粒重降低,但单位面积穗数、粒数及最大潜在库容量增加,高密度(9.0万株/hm2)条件下比其他处理分别高出16.7%~103%,4.7%~87%,8.4%~73%,增加种植密度是获得最大潜在库容量的有效措施.提高单株结实粒数,增加粒重是高密度群体获得高产的保证.库源比随密度的增加逐渐降低,在高密度条件下,源和库均影响产量的形成,但库是限制产量的主要因子.增加种植密度、扩库强源是河北省夏玉米获得高产的重要措施和途径.  相似文献   

4.
鲁单981(原试验代号LD981)由山东省农科院研究所选育,2002年通过山东省和河北省审定。1特征特性该杂交种苗期叶鞘紫色,花丝红色,花药浅紫色,株型半紧凑。生育期103d,株高280cm,穗位高118cm。抗病性较好,2001年委托河北省农科院植保所(国家黄淮海夏玉米区试抗病性指定鉴定单位)进行抗病性鉴定,结果为:高抗小斑病(1.0级)、弯孢菌叶斑病(1.0级)、青枯病(病株率为0),抗大斑病(3.0级),中抗玉米黑粉病(病株率为7.1%)、玉米矮花叶病(5.0级)。对玉米螟(心叶期食叶等级3.0级)有一定抗性。果穗筒形,穗长20.1cm,穗粗5.2c…  相似文献   

5.
玉米杂交种产量性状与穗位叶光合性状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玉米的产量是由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果穗产量性状是其直接表现。玉米植株中部叶片尤其是穗位叶的光合性状对籽粒产量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分析玉米穗位叶光合性状与玉米杂交种产量性状间的相互关系对选育高产、优质、抗病、广适玉米新杂交种具有重要意义。此文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玉米杂交种穗部产量性状与穗位光合性状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玉米杂交种单穗粒重最为相关的穗部光合性状是穗位茎节长,其次是叶面积、叶长、光合效率和比叶重等。对玉米杂交种穗部产量性状综合影响较大的穗位光合性状有穗位茎节长、叶长、比叶重等。  相似文献   

6.
洪汝科  段红平 《种子》2006,25(3):74-75,83
通过剪叶和剪穗进行减源缩库的试验,研究了水稻新组合滇杂31号和滇杂32号的源库关系。结果表明:滇杂31号、滇杂32号源库关系仍然不协调,库大源显得不足。剪叶处理稳重变化趋势随着剪叶数量的增加而减少,在叶位上表现为剑叶的光合产物对穗部产量贡献最大,每片叶的贡献从上往下减少;2个组合表现为同样的趋势。剪穗处理可以明显提高结实率,随着剪穗数量的增加,结实率提高幅度增大,但组合间有差异。如何协调源库关系是各个组合高产的关键。因此,进行了攻前期、控中期、稳后期栽培技术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减源缩库对高原粳稻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4类代表性粳稻品种,于抽穗期(穗颈全部抽出)设去剑叶、去倒二叶、去倒三叶、去上三叶、缩库1/3和对照6个处理,研究滇型杂交粳稻、云光两系杂交粳稻、外引两系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4个类型高原粳稻结实率和千粒重变化。结果表明,减源处理导致结实率和千粒重下降,缩库使结实率和千粒重上升,说明4种高原粳稻均存在源库关系进一步协调的问题;各处理结实率升降绝对值大小依次是去上三叶>去剑叶>去倒二叶>去倒三叶>缩库1/3;千粒重升降绝对值大小依次是去上三叶>去剑叶>缩库1/3>去倒二叶>去倒三叶。各处理对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影响在不同类型高原粳稻上的表现存在差异,滇型杂交粳稻和云光两系杂交粳稻更需要强源,以提高结实率;常规粳稻和外引两系杂交粳稻需在进一步强源的基础上,适当扩库,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8.
制种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自东北至西南狭长的玉米种植带中,70%以上的玉米种植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辽西是辽宁省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杂交玉米制种和商品玉米种植在本地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多年来,由于制种基地的相对固定和规范化建设,玉米制种轮作倒茬困难较大,重茬种植现象比较突出,玉米丝黑穗病经常发生.由于玉米杂交种的发病率与双亲自交系的抗病程度关系密切,而且玉米丝黑穗病不存在明显的生理分化,凡是高抗的自交系或杂交种在各地区均表现为高抗,凡高感的自交系或杂交种均表现高感.因此,随着玉米制种组合的增多,感病品种的种植,加之品种间差异很大,一般都是出穗后才显露症状,少数自交系在苗期即显露症状,对玉米的产量影响极大,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已经成为影响玉米产量提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薛淑玲 《种子科技》2011,29(4):36-37
玉米杂交种子的纯度直接影响玉米大田生产的增产效果。在现行条件下,影响玉米杂交种子纯度的主要因素是制种田母本雄穗处理不当。传统的去雄方法是以玉米的雄穗露头未散粉、手能握住去掉为原则。由于有的品种自交系雄穗一露头就开始散粉,有的去雄后仍留有漏残桩,去雄工作一疏忽就会造成自交结实,降低种子纯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生产中,我们采用玉米制种含苞带叶去雄技术。通过多年示范和大面积推广,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源—库比改变对玉米群体光合和其它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在抽丝授粉期,通过不去叶、去穗上所有叶、去穗下所有叶和去整株叶的处理,研究了改变源-库比对玉米群体光合速率、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以及植株内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去叶后群体光合速率下降,粒数减少,粒重降低,成粒率下降,植株体内可溶性糖浓度下降。去叶效应的大小顺序是:去整株叶〉去穗上所有叶〉去穗下所有叶。单株籽粒产量减产的最大的是去整株叶,平均减产87%;其次是去穗上所有叶,平均减产51%;去穗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168份玉米杂交组合的穗三叶长、宽、面积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探究各性状与玉米产量的相关性,为优良玉米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小区产量的变异系数较大,达到19.27%,穗三叶各性状的变异系数范围为6.34%~9.59%,变异程度相似。相关分析表明,小区产量与穗三叶各性状为正相关关系。通径分析中各性状对玉米产量的正向直接通径系数大小依次为穗上叶宽、穗上叶长、穗位叶面积、穗位叶长、穗下叶面积、穗下叶宽、穗下叶长、穗位叶宽、穗上叶面积,负向直接通径系数大小依次为穗下叶长、穗位叶宽、穗上叶面积。因此,增加穗三叶叶面积可以有效提高玉米产量,尤其是通过增加穗下叶宽和穗位叶长提高叶面积的玉米杂交种,更有利于产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12.
Maize hybrids which produce more leaves above the ear, with leaf area indices similar to conventional hybrids, which require fewer corn heat units to flowering and maturity, and tolerate higher population densities, should be better adapted for production in short season areas than currently available hybrids. Leafy reduced-stature maize hybrids, which have only recently been developed, have traits which address these criteria.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population densities (50 000, 100 000, 150 000, and 200 000 plants.ha−1) on the vegetative growth of one leafy reduced-stature (LRS), one non-leafy reduced-stature (NLRS), and two conventional control hybrids (Pioneer 3979, < 2500 CHU, and Pioneer 3902, 2600–2700 CHU) at two locations.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among population densities for leaf number above the ear; however leaf area index increased as population density increased for all hybrids. The LRS hybrid had a greater average leaf number above the ear (2.7 and 2.0 more leaves than NLRS and the control hybrids, respectively). As a result the leaf area index value of LRS was much greater than the NLRS and similar to the conventional hybrids, but LRS matured substantially before the conventional hybrids. The LRS hybrid required fewer corn heat units to reach flowering and maturity and had more time for grain filling than the conventional hybrids. Therefore, LRS hybrids show promise for production in short season areas where maize cultivation is not economical due to shortness of growing season.  相似文献   

13.
生态因素与玉米酶活性代谢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生态区、不同播期及不同海拔高度处理,子粒的各种生化指标存在差异。不同生态区的绿叶持续期差异较大,新疆的绿叶面积较山东长8~12d,且成熟期绿叶数也比山东多出5~6片。叶绿体色素总量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增加。不同播期处理,果穗叶硝酸还原酶活性表现为较早播期处理高于较晚播期,不同品种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不同品种间,YD22>HO115>Sc704。子粒中各种与活性氧代谢有关物质含量也存在差异,随播期推迟和海拔高度增加,SOD、MDA活性逐渐增加,CAT活性逐渐降低,而POD活性随着播期推迟而降低,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升高。  相似文献   

14.
玉米株型的判别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玉米穗上叶夹角,穗上叶叶向值与棒三叶叶向植三个指标研究了玉米株型的判别模型,并按紧凑型、近紧型、近松散型与松散型对玉米株型进行四级分类,由对15个自交系玉米的上述三个指标应用逐步判别分析方法建立玉米株型判别模型,回报准确率达100%,在此基础上又对30个玉米杂交种进行株型判别亦收到了较好效果。说明应用逐步判别分析方法建立玉米株型判别模型对玉米株型的判别是可行的,有实际应用价值,对玉米株型判别型  相似文献   

15.
玉米矮花叶病毒抗性资源鉴定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利用人工接毒方法对 70份玉米种质资源进行了两年玉米矮花叶病毒B株系的抗性鉴定。依据病情指数 ( % )将抗病程度分为高抗、抗、中抗及感病 4个等级。试验筛选出高抗自交系 4份、高抗单交种 3个、抗病毒自交系 10份、抗病单交种 3个 ;中抗自交系 6份、中抗群体 3个。讨论了这些种质资源在我国抗玉米矮花叶病遗传及育种研究上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不同株高玉米品种部分群体质量指标对种植密度的反应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试验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主处理选先玉335、郑单958和高优1号3个不同株高品种,副处理设45000,53250,61500,69750和78000株/hm25个密度,从产量及其结构、叶面积动态、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库源关系和群体整齐度等方面研究阐述了不同株高紧凑型玉米品种群体质量指标在密度影响下的变化特点。结果显示,穗粒数、株高整齐度、单株干重、结实率、籽粒库充实度、粒叶比和产叶比等指标因密度处理的变异系数均呈现高秆品种大于中秆、中秆大于矮秆的规律性变化;生育后期叶面积衰减速率,源与库的相对地位、其平衡关系因密度处理的变化趋势也以品种株高不同而不同。高秆品种适宜密度和经济系数低,群体质量易受增密的负作用影响;矮秆品种对密度反应相对迟钝,但单株生产力有限;中等株高品种合理密植,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大、理论产量高,对密度反应适中,是夏玉米理想的品种类型。  相似文献   

17.
棉花源库比对中、下部果枝叶生理活性及铃重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转基因抗虫杂交棉中棉所29(CCRI29)为材料,通过去叶和去蕾处理,研究改变源库比对大田棉花中、下部果枝叶生理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减库处理可以提高中、下部果枝叶片中蛋白质的含量,促进后期果枝叶中叶绿素的合成,延长叶片功能期。减源处理促进中、下部果枝叶生长前期果枝叶中叶绿素含量,表现出暂时性的超补偿效应,但是在果枝叶生长后期,叶绿素含量快速下降;并且减源处理不利于叶片中蛋白质的合成。提高源/库比、降低源/库比均降低了中、下部果枝叶中SOD和POD活性,对MDA含量的影响为:减源>CK>减库。源库比例的改变影响叶片的寿命和功能,改变棉花源库比,打破了源库平衡,其叶片的生理活性也会发生相应变化。受源器官生理特性变化的影响,不同处理单铃重差异较大,表现为:减库>CK>减源。  相似文献   

18.
种植密度、氮肥和水分胁迫对玉米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为阐明种植密度、氮肥和水分胁迫对不同玉米品种产量形成的影响,选用6个玉米品种,在两种密度(45 000株 hm-2和75 000株 hm-2)、两种施氮水平(纯氮112.5 kg hm-2和337.5 kg hm-2)和两种水分(前期干旱控水和正常灌水)处理下进行大田试验,调查玉米源库性状的主要生理参数和籽粒产量。结果表明,在环境压力较小时(低密度、高氮和正常灌水),玉米品种间籽粒产量、源性状(叶面积指数、穗位叶净光合速率和群体源供应能力)、库性状(群体库容量)、源库协调性状(群体库源比值、籽粒灌浆速率和收获指数)以及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和吐丝期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差异较小,而逆境胁迫下(高密度、低氮和干旱),差异较大。环境压力较大时(高密度、低氮和干旱),叶面积指数、群体源供应能力、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吐丝期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群体库容量和收获指数与籽粒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由此说明,在玉米品种产量改良中要强化逆境人工选择,以适应自然选择,改善玉米品种逆境下的群体源库性状,增强吐丝期至成熟期叶片的光合生产效率,强源促库,提高逆境下的生产能力和适应性。  相似文献   

19.
关于玉米光合作用与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30  
王美云  李少昆 《作物学报》1997,23(3):345-352
研究分析了玉米17个自交系和11个杂交种单叶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玉米自交系或杂交种间单叶PH、TR和WUE存在着显著差异。WUE与PH呈极正相关关系,且较WUE与TR的关系更密切。玉米单叶的WUE、PH、TR值会随着叶位、生育时期、光辐射强度、种植密度不同而不同,也会由于源库比改变、植株个体 间差异而变化。WUE和PH之产是回归直线的斜率随生率的推延而增大,但几乎不受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