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紫斑牡丹属牡丹科,是一种因花瓣基底部位有特殊斑点的牡丹花,长期以来,紫斑牡丹被视为观赏植物。最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学者们发现紫斑牡丹中含有大量油脂,可以作为油料作物进行生产。但是,我国目前形成的油用牡丹产业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行业内并未培育出表型稳定且油脂含量较高的紫斑牡丹植株,关于紫斑牡丹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也相对匮乏。本文将对紫斑牡丹的表型形状展开分析,了解该类型牡丹植株的遗传多样性。试验研究发现,紫斑牡丹的种子在不同发育时期均不同程度表达蔗糖合成酶、果糖激酶、己糖激酶、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等。  相似文献   

2.
紫斑牡丹冬季催花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紫斑牡丹(Paeoniasuffruticosa)是中国特有物种,属毛茛科落叶灌木,星散分布于我国陕西、甘肃和河南西部,为珍贵的花卉种质资源,根皮可供药用。近年来,紫斑牡丹得到广大赏花市民的喜爱,需求量不断增加,尤其是春节期间,紫斑牡丹供不应求。为此,定西市旱作农业科研推广中心总结出了紫斑牡丹冬季催花技术,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紫斑牡丹为多年生木本植物,是仅次于中原牡丹的第二大牡丹品种群,是进行遗传育种的重要种质资源,而且紫斑牡丹的观赏、药用价值很高,其衍生产品如牡丹籽油、牡丹酒等市场也非常广阔,紫斑牡丹产业已经成为甘肃省的特色产业。本文根据甘肃省的栽培情况,总结了紫斑牡丹的繁殖栽培育苗技术,以期促进紫斑牡丹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发展油用牡丹对于提高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农民增收有着积极的作用。为了提高油用牡丹的种植效益,结合所在地区实际情况,就油用牡丹(紫斑系列)播种育苗技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临洮紫斑牡丹栽植历史悠久,因其花色繁多,色泽鲜艳,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近年来,临洮县通过发展牡丹产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成为推动全县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本文从紫斑牡丹的生长习性、施肥管理、苗木培育、苗期管理、定植管理、整形修剪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总结了临洮紫斑牡丹生产栽植技术,旨在提升临洮紫斑牡丹品质,推动临洮紫斑牡丹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祁连山北坡山区引进7个品种的紫斑牡丹,通过观测其物候期、主要形态特征及长势情况,发现7个品种的紫斑牡丹花期较原产地均延迟了1个多月,花型均为单瓣(少瓣型),适应性都比较好,成活率高、长势好、病虫害少,应用分类均为油用紫斑牡丹。在祁连山北坡山区推广种植紫斑牡丹,发展油用紫斑牡丹产业,可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带动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从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7.
在黑龙江省东南部地区的海林市进行紫斑牡丹[Paeonia rockii(S.G.Haw et L.A.Lauener)T.Hong et J.J.Li]苗木的栽培试验,连续3年对紫斑牡丹的生长发育表现、物候期进行了观测,采用不同防寒措施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紫斑牡丹苗木部分植株地下根系不做防寒处理能正常越冬,但地上枝条冻害严重,保存率逐年降低,长势弱,每年生长量不明显;物候期与原产地相比均较晚;采用不同防寒措施对其萌芽期和始花期影响较大,对其成活率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8.
甘肃省紫斑牡丹种业现状及其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斑牡丹是一种新的食用木本油料资源。在对甘肃紫斑牡丹种业发展现状、存在主要问题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梳理了甘肃紫斑牡丹种业的发展优势,提出了甘肃省紫斑牡丹种业的发展对策:加强紫斑牡丹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多渠道争取资金支持;强化紫斑牡丹优质种苗繁育技术及系列产品研发;加强专业化人才培养;利用造林补助加强油用牡丹种植基地建设。  相似文献   

9.
野生紫斑牡丹是我国特有植物,观赏价值极高,根皮供药用,属渐危种,是国家珍稀濒危三级保护植物。扩大子午岭野生紫斑牡丹种群对维持生态平衡、恢复原始结构、防止物种退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物种资源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河南紫斑牡丹的生态环境及分布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斑牡丹paeonia papaveracea为我国特产的珍稀药用和观赏植物。本文研究了河南紫斑牡丹的生态环境和分布规律及叶片解剖结构。结果发现:紫斑牡丹适生于阴凉、湿润、土壤肥沃疏松的微酸性土壤。引种驯化时应适当遮光,注意提高空气湿度。目前,紫斑牡丹已濒临天绝,被国家列为三级保护植物,急待保护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油用紫斑牡丹既有观赏价值,同时又具有经济价值,用其制作的食用油号称中国最好的食用油。定西市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种质文化,非常适合于油用紫斑牡丹的培育。目前来说,定西市的紫斑牡丹产业发展具有很大优势,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就定西市利用牡丹资源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探究其开发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牡丹的油脂价值及氮素吸收积累效应,选取不同品种油用牡丹(紫斑牡丹、丹凤牡丹、杂交牡丹),测定其叶片光合特性、植株生长特性、氮素吸收积累量、油脂含量、籽粒产量等,以期为我国油用牡丹的丰产栽培和产业化发展提供借鉴。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油用牡丹成活率、开花率和结实率均表现为紫斑牡丹丹凤牡丹杂交牡丹,且相互之间差异显著;不同品种油用牡丹株高、花干质量和冠幅均表现为紫斑牡丹丹凤牡丹杂交牡丹。对于叶片和籽粒而言,蛋白氮和非蛋白氮含量均表现为紫斑牡丹丹凤牡丹杂交牡丹,并且不同品种之间差异显著;籽粒蛋白氮含量高于叶片,而籽粒非蛋白氮含量低于叶片。叶片氮素累积量和籽粒氮素累积量均表现为紫斑牡丹丹凤牡丹杂交牡丹,并且不同品种油用牡丹叶片氮素累积量和籽粒氮素累积量差异均显著;叶片向籽粒氮转运量依次表现为紫斑牡丹丹凤牡丹杂交牡丹,表明紫斑牡丹对氮素吸收利用能力较强。不同品种油用牡丹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蒸腾速率大致表现为紫斑牡丹丹凤牡丹杂交牡丹,而不同品种油用牡丹蒸腾速率差异不显著;不同品种油用牡丹籽粒脂肪酸总量依次表现为紫斑牡丹丹凤牡丹杂交牡丹。不同品种油用牡丹籽粒产量和百粒质量分别在153.28~172.06 g/株和29.13~33.26 g,并依次表现为紫斑牡丹丹凤牡丹杂交牡丹,不同品种之间籽粒产量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3.
本文作者就临夏紫斑牡丹种质资源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全面分析了临夏紫斑牡丹种质资源的各项优势,系统研究了影响发展临夏紫斑牡丹产业的主、客观方面存在的系列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发展临夏紫斑牡丹产业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4.
正油用紫斑牡丹的种植栽培过程中,病、虫害的防治是工作是整个栽培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它直接影响着油用紫斑牡丹的观赏价值和食用价值。下面以个人理解阐述一下油用紫斑牡丹病虫害防治方法。1油用紫斑牡丹病、虫害防治原则油用紫斑牡丹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以生态效益和环境保护的综合效能出发。本着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和安全经济的原则,一定要在了解油用紫斑牡丹主要病、虫害生存基础和发生规律的基础上,及时、准确的全面进行病发期、发生量和危害  相似文献   

15.
正紫斑牡丹在漫长的发展中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优势,使他更加适合在北方地区种植,紫斑牡丹非常抗寒,能耐-43℃低温,在甘肃省的临夏地区也是紫斑牡丹的栽植地区之一。临夏紫斑牡丹几乎全部表现出紫斑牡丹的基本特征:植株高大、舒心强、枝条节间距长,生长量大,部分品种当年生枝条可长至70公分。紫斑牡丹其实也是牡丹花中的一种,是一种常见的观赏性植物,而且比较珍贵,一般都种植在园林和公园中,紫斑牡丹  相似文献   

16.
紫斑牡丹的繁殖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紫斑牡丹是珍稀野生花卉,花白色,基部有红紫色大斑,根皮入药,且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该种在甘肃已濒临灭绝,为了丰富园林绿化品种,发展中药材经济,笔者对紫斑牡丹进行了引种栽培试验,为大面积栽培积累了经验。1植物学特征紫斑牡丹落叶灌木,高0.5 ̄1.5m,叶互生,下部叶为  相似文献   

17.
油用牡丹,属毛茛目毛茛科芍药属,多年生木本植物.牡丹籽油是最近几年才被开发出来的,经过专业机构研究分析,牡丹籽油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具有食用、药用、美容等功效.油用牡丹被国家卫生部门确定为新资源食品后,开始在各地推广种植,主要栽培品种有凤丹牡丹和紫斑牡丹.这两个牡丹品种产籽量大、出油率高、油质好.油用牡丹喜温暖、阳光充足...  相似文献   

18.
为了加快油用紫斑牡丹产业发展,起草制定出油用紫斑牡丹育苗技术规程。本标准范围是北纬35°~36°、海拔1 500~2 600 m油用紫斑牡丹栽培区。主要技术内容是油用紫斑牡丹苗圃地建立、土壤管理、播种、嫁接、苗期管理、苗木出圃等技术。  相似文献   

19.
牡丹产业已成为我国多个传统牡丹生产区主导发展产业之一,大力发展牡丹产业对于促进地方经济繁荣有重要作用。根据我国牡丹产业发展情况,对牡丹产业进行总体归纳分类,并针对产业发展现状、突出问题和下一步发展思路进行概述,以期为我国未来牡丹产业的平稳快速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牡丹的根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牡丹原产我国北部和西部,自古栽培变种很多.我国现有荷泽牡丹、洛阳牡丹、西北紫斑牡丹三大牡丹资源圃.牡丹根部的皮叫"丹皮",是名贵的药材,既可治高血压,又可伏火、散瘀血、除烦热,花瓣还可食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