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推土机传动轴系扭转振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某型号推土机经常发生传动轴系失效问题,本文从扭转共振方面入手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建立了传动系统的三维动力学仿真模型,分析了传动轴系上扭转减振器的弹簧刚度以及内燃机飞轮转动惯量对系统自振频率的影响,为有效地避免轴系因扭转共振产生破坏失效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针对某履带车辆动力传动系统,建立了多质量弹性系统模型。通过装配C35型和C48型两种簧片弹性联轴器在机械工况的动力传动系统的振动计算和台架试验,得到C48型的隔振效果和对系统扭振特性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C35型。装配C48型后使得系统的共振点移到正常工作转速以外,在发动机转速范围内各挡均无明显的共振区域,满足车辆的安全行驶需要。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发动机的扭转振动理论基础及测试方法,通过搭建柴油机扭转振动测试平台,研究了不同材料的曲轴对发动机扭振的影响,证实了安装合金钢材料曲轴的发动机扭振更小,并开发使用不同类型的曲轴扭转减振器来降低了发动机扭振。  相似文献   

4.
混合动力拖拉机传动系统设计理论与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混合动力传动系统原理和拖拉机工作特性和传动特性要求,设计了一种并联式混合动力拖拉机传动系统。在对混合动力拖拉机牵引特性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混合动力拖拉机动力性和经济性评价指标及其计算公式。并对其动力传动系统各部件主要参数的设计计算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混合动力拖拉机传动系统的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以某混合动力拖拉机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分析了不同挡位下,发动机分别提供60%和40%负荷时的驱动力和爬坡度,以及混合动力拖拉机犁耕作业稳定工作1 h的等效能耗随发动机和电动机转速的变化关系,并对犁耕作业时的理论计算结果进行了仿真验证。结果表明,各挡驱动力和爬坡度与发动机提供的负荷呈正比,而转速匹配范围随发动机负荷的增大而减小。犁耕作业时,理论计算结果与仿真分析结果的最大误差不超过4%,理论计算结果可靠;且在某一挡位下,等效能耗随发动机和电动机转速的增高而增高。对混合动力拖拉机与同功率燃油拖拉机进行了仿真比较分析,发现混合动力拖拉机在犁耕作业下,最高可节能24%。  相似文献   

5.
机电耦合对MHEV动力系统轴系振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引起轻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MHEV)动力系统轴系振动的电磁因素进行了分析,揭示了机械和电磁两方面相互耦合作用对振动的影响规律。电机转子的电磁转矩、扭转刚度和阻尼的作用将改变原发动机系统轴系的动态特性。对电机助推和发电2种不同模式下系统轴系振动特性进行了理论仿真和实验的定性研究,两者结果体现了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6.
车辆怠速共振测试分析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车辆怠速共振问题,采用噪声、振动测量技术,分析了发动机振动的传递途径、声振耦合情况,查明该车怠速共振是由于悬置系统对发动机横向振动衰减不够,导致发动机二倍转频与车身固有频率产生耦合.运用汽车动力学设计方法对原悬置系统重新设计,改变了悬置刚度及悬置系统固有频率,提高了隔振性能,有效地控制了怠速共振现象,提高了乘座的舒适性.  相似文献   

7.
张立荣 《中国农机化》2012,(2):63-65,71
建立了农用车发动机轴系扭转振动模型,分析了发动机的转动惯量与扭转刚度,建立了发动机曲轴扭转振动的方程式,分析了农用车用发动机产生扭转振动的原因,提出了发动机扭转振动消减的方法,对发动机的设计和使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静液压传动系统(Hydrostatic Static Transmission,HST)是农用拖拉机动力与传动的重要组成部分,HST与发动机系统联合工作特性直接影响整机的动力性和经济性。为了分析发动机与HST的传动效率并优化,利用发动机结合HST液压动力试验台对发动机全工况下的联合系统动力及经济性进行分析,得到不同油门及转速工况下的发动机输出特性以及HST液压传动特性,对不同工况下动力系统和传动系统的经济性和效率进行研究。根据静液压传动特性、发动机特性和最佳工作曲线,确定了系统功率匹配及控制,运用Simulink建立动力传动系统的仿真模型计算出不同负载下的HST传动效率。通过发动机及HST传动系统的合理匹配可以实现农用拖拉机总体动力性和经济性目标。  相似文献   

9.
在对某农用机械配套柴油机进行曲轴系扭转振动分析及扭转减振器匹配研究中,发现严重的扭转振动。通过对安装V带轮和扭转减振器两种情况下的曲轴系扭转振动、整机噪声及整机振动进行试验测量和信号分析,确定了三者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试验表明,匹配良好的减振器能够大幅改善整机的NVH性能。该项研究既使工程技术人员认识到对非道路柴油机进行扭转振动研究的必要性,又使他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扭转振动是如何对整机振动噪声性能产生影响的。  相似文献   

10.
在某款SUV开发过程中发现,6挡全油门加速时发动机转速在2380r/min附近,车内出现明显的轰鸣问题。通过传递路径分析和实验方法,分析了车内轰鸣声的激振源、传递路径和峰值产生机理。激振力主要来源于后桥输入端的扭转交变力矩,扭转交变力矩以轴承支反力的形式作用于后桥上并传递至车内。通过采用加装扭转减振器的方法来控制该转速下的轰鸣声。实验表明,利用其振动特性使车内后排噪声减少高达6.3dB(A)。  相似文献   

11.
对某一新设计出的直列六缸机的曲轴进行一维轴系扭振计算,为其确定出合适的减振器参数,即减振器惯性轮的惯量、连接刚度和阻尼。在此过程中,研究这些参数对轴系固有频率、临界转速、曲轴前端扭振振幅等扭振性能的影响。计算后发现曲轴的扭转刚度过小,造成合成扭振振幅值偏大。  相似文献   

12.
基于六自由度传动系模型的自动变速器起步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装备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车辆的起步过程。基于实车传动系各主要部件的惯量、刚度、阻尼等扭振参数,建立了六自由度车辆传动系动力学模型,在考虑变摩擦因数和干式离合器从动盘波形弹簧非线性压缩特性的条件下,根据加速踏板开度分别控制节气门开度变化率和离合器压盘接合行程量及接合速度,维持发动机恒转速起步。通过仿真,验证了该起步控制方法的可行性,得到了考虑传动系扭振因素的起步过程离合器传递转矩与冲击度,仿真结果更加接近于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3.
轮式车辆传动系自激扭转振动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BJ212汽车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轮式车辆传动系动力学模型,研究了硬激励自激振动稳定性分析方法,推导出具有负反馈作用非线性阻尼力矩及线性部分传递函数的表达式。找到了传动系平衡点的全局渐近稳定性条件,首次用波波夫稳定性判别法分析了传动系中硬激励自激振动产生的原因和条件,找出影响传动系稳定性的因素。从而得出如下结论;若系统负阻尼反馈力矩曲线位于波波夫直线和横轴之间,则相应系统平衡点全局渐近稳定。  相似文献   

14.
扭振减振器对内燃机前端噪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一台多缸柴油机为例,采用结合有限元法(FEM)的多体系统仿真(MSS)方法,建立了柔性曲轴振动分析模型,仿真得出了有扭转减振器时,带轮纵向振动情况,分析了扭转减振器对带轮纵向振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车用柴油机曲轴扭振的仿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一台多缸柴油机为例,采用结合有限元法(FEM)的多体系统仿真(MSS)方法,研究了曲轴的扭转振动。通过柔性多体动力学仿真计算,得出有无扭振减振器时曲轴自由端扭振特性。并与试验测量结果对比,两者吻合得较好。  相似文献   

16.
以一台多缸柴油机为例,采用结合有限元法(FEM)的多体系统仿真(MSS)方法,研究了扭转振动减振器振动对曲轴弯曲、纵向振动的影响;实验测量了有无扭振减振器时的曲轴自由端的弯曲和纵向振动,其与计算结果吻合得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前应用的内燃机曲轴扭振减振器大多数是减振器和曲轴V带轮二合为一的产品。许多研究和设计着眼点都集中在解决内燃机轴系的扭振问题上,而忽略了由于橡胶减振层的原因导致V带轮径向跳动严重超差和动平衡质量下降,使高速运转的内燃机附加了一个振动源。经过整合研究和结构创新,在减振器上加了中心定位轴承后,就能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18.
ER流体的动力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粘性阻尼和回滞阻尼组成的阻尼模型,对电流变(ER)流体的动力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应用迭代摄动法讨论了含有ER流体振动系统的非线性频谱,给出了带有ER流体阻尼器梁结构的计算结果。并应用Newmark数值积分方法分析了带有ER流体阻尼器梁结构的多自由度振动系统在不同电场强度和激励频率作用下的位移响应情况。结果表明,系统的刚度和响应的变化可以通过外加电场强度来控制,随着电场强度的增加,响应幅值减小且结构刚度变大。  相似文献   

19.
柴油机轴系扭振减振器的有限元优化设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骞  郝志勇 《农业机械学报》2000,31(5):91-93,96
分别采用双扭摆模型法、多质量模型法和有限元模型法对一台N485型柴油机轴系扭振减振器进行了优化设计研究,提出了一种内燃机扭振减振器有限元优化设计方法及其通用计算机模拟程序,并通过计算分析对3种方法设计的扭振减振器效果作了比较和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