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缓释复合肥与覆膜旱作对水稻氮素营养的效应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采用田间试验和化学分析方法.研究了3种缓释复合肥对覆膜早作水稻生长、产量、叶片氮素形态、氮肥利用率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高氮型无机型缓释复合肥(SRF1)条件下,覆膜早作(DF)水稻植株生长、产量、氮素营养和稻米品质优于常规淹水栽培(CF),DF和CF的氮肥表观利用率分别为64.90%和37.15%。同为覆膜早作时.施用高氮型有机无机缓释复合肥(SRF1)的水稻农艺性状、产量及分蘖期和孕穗期植株叶片氨基酸、NO2^- -N含量较高,而植株叶片蛋白氮和全氮含量以高氮型无机缓释复合肥处理(SRF1)较高,氮肥表观利用率和农业利用率均以SRF2〉SRF1〉SRF3,氮肥生理利用率差异不大。覆膜早作和施用缓释复合肥能提高稻米营养品质,稻米氨基酸和蛋白质含量与水稻分蘖期叶片的蛋白氮和全氮含量皆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烤烟肥料利用率,减少化肥施用,2018 年在安徽皖南进行小区试验,设置不施肥、常规施肥(对照)处理,在氮肥减少13%,磷肥和钾肥各减少30% 条件下水溶性肥料追肥比例分别为50%、60%、70%、80%,共6 个处理,3 次重复,分析其对烤烟氮磷钾的吸收利用、生长发育及产量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追肥比例为50% ~ 60% 时总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常规对照;随追肥比例的提高,叶部和总干物质积累量呈降低趋势。(2)随追肥比例的提高,氮、钾的吸收量呈降低趋势。(3)追肥比例为50% 时烟株的氮、磷、钾利用率比常规对照分别提高6.3、3.4、25.3 个百分点;随着追肥比例的提高,氮、钾利用率呈降低趋势。(4)水溶性肥料追肥各处理烟叶的产量、产值和感官质量与常规对照相比总体无明显差异。氮肥、磷肥和钾肥适当减量的情况下,采用水溶性肥料追肥,追肥比例为50% 左右时,能够提高肥料利用率,促进根系生长和烟株干物质积累,且烟叶产量和品质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3.
詹其厚  陈杰 《土壤通报》2007,38(3):491-494
通过一系列的田间试验,研究了淮北变性土区夏玉米对氮、磷、钾的响应特点。结果表明:(1)玉米对氮肥反应十分敏感,施氮有极为显著的增产效果,一般可增产1倍以上。氮肥最佳用量在300 kg hm-2左右,分配比例以基肥和追肥各占50%的增产效果较好。氮肥追施时以“开穴深施”为宜,可提高其利用率;(2)玉米对钾肥反应较敏感,施钾一般增产15%左右,效果显著。钾肥适宜用量为90~180 kg hm-2,而且以基肥施入为宜;(3)玉米对磷肥反应不敏感,施磷增产效果不显著,但玉米仍表现为氮磷钾配合时产量最高。因此,提出“增氮、节磷、补钾”的玉米施肥原则。  相似文献   

4.
冬小麦上短控释期尿素的适宜施用量与施用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控释尿素受土壤温度、 水分等环境条件的影响,应用效果不一。对比相同施氮量下一次性基施控释尿素与尿素分期施用,以及控释尿素和普通尿素追施对冬小麦籽粒产量、 品质, 氮肥利用率及综合经济效益的影响,可为控释尿素的合理施用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方法】采用大田试验,选用新麦26为供试材料,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调查了冬小麦籽粒产量、 主要品质性状、 氮肥利用率及经济效益。设两个试验,试验1: 控释尿素和普通尿素各设5个氮肥水平,即N 0、 120、 160、 200和240 kg/hm2; 试验2: 设不施氮肥、 N 200 kg/hm2总氮量下普通尿素和控释尿素均40%返青期追施3个处理。【结果】 1)与不施氮(CK)相比,控释尿素和普通尿素均可显著提高小麦籽粒产量,且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中以分期施用普通尿素N 240 kg/hm2处理籽粒产量最高。相同施氮量下,分期施用普通尿素处理小麦籽粒产量显著高于一次性基施控释尿素处理(N 160 kg/hm2除外)。然而,返青期追施控释尿素处理小麦籽粒产量显著高于同期追施普通尿素处理,增产率达15.8%; 2)相同施氮量下,分期施用普通尿素处理较一次性基施控释尿素处理的小麦籽粒容重、 蛋白质含量、 水分含量、 湿面筋含量均有所提高,且两种尿素处理间籽粒容重在N 160 kg/hm2和N 200 kg/hm2时差异达显著水平。然而,返青期追施控释尿素处理小麦籽粒容重、 湿面筋含量、 蛋白质含量等品质指标显著高于同期追施普通尿素处理; 3)两种尿素处理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在相同施氮量下分期施用普通尿素处理显著高于一次性基施控释尿素处理。此外,与分期施用普通尿素处理相比,一次性基施控释尿素处理减少了小麦拔节期追肥人工成本投入,但由于一次性基施控释尿素处理籽粒产量较低和氮肥价格较高,导致经济效益相对较低。然而,试验2结果表明,返青期追施控释尿素处理氮素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 氮肥偏生产力及氮素回收率)和经济效益显著高于同期追施普通尿素处理。【结论】本研究地区较适宜的推荐氮肥施用量为N 200 kg/hm2,一次性基施控释尿素较适宜于劳力欠缺的农户,而对于个别劳力充足的农户则适宜采用分期追施普通尿素或者小麦返青期追施控释尿素的氮肥管理技术。因此,在当前农村劳动力日益减少,用工成本日益增加以及种粮比较效益持续降低的大环境下,氮素肥料合理选择和施用技术要依据实际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5.
稻油轮作制下控释氮肥的施用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稻油轮作方式,控释氮肥施用对作物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以及前茬施用控释氮肥对后茬作物的后效特点,明确稻油轮作制下控释氮肥施用最佳轮作周期,为稻油轮作体系控释氮肥的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2014—2015年在安徽省水旱轮作区开展稻油轮作方式控释氮肥田间试验。试验设前茬作物不施氮肥 (N0),前茬作物分次施用普通氮肥 (PU) 和一次基施控释氮肥 (CRU) 3个处理。后茬作物进行裂区试验,后两个处理设施氮和不施氮两个副区,施氮处理仍按前茬氮肥处理施用。分析了稻–油轮作方式和油–稻轮作方式控释氮肥施用对作物产量、氮素吸收、氮肥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及前茬作物控释氮肥的施用后效。 【结果】 控释氮肥较普通氮肥周年产量、吸氮量、氮肥利用率、贡献率、农学效率、偏生产力和纯收入,在稻–油轮作方式后茬施氮条件下分别提高8.0%、31.0%、17.2个百分点、5.8个百分点、2.7 kg/kg、2.6 kg/kg、12.8%,后茬不施氮条件下分别提高5.9%、23.5%、19.1个百分点、4.9个百分点、3.3 kg/kg、3.3 kg/kg、10.9%;在油–稻轮作方式后茬施氮条件下分别提高15.6%、34.9%、21.8个百分点、11.5个百分点、4.4 kg/kg、4.5 kg/kg、17.1%,后茬不施氮条件下分别提高6.8%、22.2%、25.9个百分点、6.0个百分点、4.2 kg/kg、3.8 kg/kg、11.1%。前茬水稻季和油菜季施用控释氮肥当季氮肥利用率、残留利用率和累积利用率分别为36.1%、11.6%、47.7%和29.3%、14.1%、43.4%,均显著高于普通氮肥。控释氮肥前茬水稻季施用氮肥当季利用率和累积利用率高于油菜季施用。 【结论】 稻油轮作下,一次性施用控释氮肥较分次施用普通氮肥均可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吸氮量、氮肥利用效率和纯收入。控释氮肥于前茬水稻季施用效果优于油菜季施用,建议控释氮肥于稻–油轮作方式下施用。   相似文献   

6.
稻田土壤上控释氮肥的氮素利用率与硝态氮的淋溶损失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在稻田土壤上对水稻的高量施用氮肥常常造成硝态氮(NO3--N)淋溶损失和肥料氮利用率低下的问题。本研究采用土壤渗漏器、微区和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15N标记控释氮肥在稻田土壤上的氮素利用率和硝态氮的淋溶损失。在两年早稻种植期间,一次性全量作基肥施用控释氮肥与尿素分二次施用的相比,两年的早稻产量分别平均提高7.7%和11.6%。在N90 kg hm-2用量下,由差值法测得的肥料氮利用率,按平均计,控释氮肥的N利用率(平均76.3%)比尿素分次施用的(平均37.4%)高出38.9%1。5N同位素法测得的控释氮肥的N利用率(平均67.1%)比尿素分次施用的(平均31.2%)高出35.9%。在早稻种植季节,施用尿素和控释氮肥的NO3--N淋失量分别为9.19 kg hm-2和6.7 kg hm-2,占施尿素N和控释氮肥氮的10.2%和7.4%。控释氮肥的氮淋失量比尿素分2次施用的降低27.1%。本研究结果表明,在稻田土壤上施用控释氮肥能减少氮的淋失量,提高氮素利用率和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7.
在小麦花生两熟制条件下 ,全年氮肥两作 3次施用 (小麦基肥、追肥和花生基肥 )氮素利用率为 3 2 52 % ,一作两次施用 (小麦基肥和追肥 )氮素利用率为 3 7 0 1 % ,但前者土壤残留多 ,损失少 ,氮肥回收率为 69 2 4% ,较后者高 1 2 0 3个百分点。且前者有利于小麦、花生产量的形成 ,是小麦花生两熟制适宜的施肥方式。小麦当茬氮肥利用率为 1 6 80 %~ 3 5 63 %。夏直播花生当茬及前茬小麦基肥和追肥 (拔节期 )的氮肥利用率分别为 2 3 70 %、6 57%~ 7 70 %和 1 0 0 3 %~ 1 2 73 % ;施肥时间和施肥量对氮肥利用率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索稻鱼模式下水稻氮肥高效施用技术,实现减肥增效的生产目标,以杂交籼稻隆两优1206为试验材料,在稻鱼共作模式下设置了4个水稻施氮处理,分别为:N0不施氮肥处理、CK当地常规施氮处理(纯氮用量为 180 kg/hm2,按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5∶2.5∶2.5施用)、N1氮肥减量处理(纯氮用量为 120 kg/hm2,按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5∶2.5∶2.5施用)、N2氮肥减量后移处理(纯氮用量为 120 kg/hm2,按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0∶5∶5施用),研究了不同处理下水稻生长特性、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N2处理显著降低了有效分蘖叶龄期水稻的分蘖数和倒4叶期水稻的干物质积累量,但在有效分蘖叶龄期的分蘖数达到了CK处理有效穗数的88.54%,已经够苗。施穗肥后N2处理增加了水稻的干物质积累量、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同时显著降低了水稻的高峰苗,提高了成穗率,两年的水稻产量比CK处理分别增加了6.39% 和8.57%。同时,N2处理降低了水稻成熟期土壤水解氮的残留,水稻氮素收获指数、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氮素谷物生产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利用率分别比CK处理提高了5.63%、12.99 kg/kg、12.91 kg/kg、28.45 kg/kg和7.79 kg/kg,增幅分别达9.33%、15.56%、29.14%、59.57% 和120.77%,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可见,水稻氮肥减量后移施用,能够显著降低水稻高峰苗,提高水稻成穗率、后期干物质含量、有效穗数、穗粒数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从而提高产量。在西南地区烟后稻田养鱼模式下,茬口土壤全氮和水解氮分别在1.79 g/kg和160.02 mg/kg以上,水稻采用总施氮为 120 kg/hm2,按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0∶5∶5比例的施用,可以实现水稻减氮33.3%、增产6.39% 以上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控释肥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83,自引:15,他引:83  
氮肥施用量大,氮素利用效率低一直是困扰我国水稻生产的突出问题,如何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减少因施用氮肥而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是目前肥料研究中共同关心的课题。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美国Scotts控释肥、自制控释肥(AgroBB)、未包膜复合肥(Com)和混合肥(NPK)在等氮、磷、钾养分下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美国控释肥、自制控释肥与未包膜的复合肥比较,早稻增产8.57%~12.45%,晚稻增产9.64%~11.49%,差异达极显著或显著水平,而AgroBB与Scotts间的差异不显著。NPK与Com比较,晚稻增产7.20%,早稻仅增产2.47%。(2)早稻各处理的氮肥农学效率明显高于晚稻。Scotts、AgroBB和NPK的氮肥农学效率分别比Com明显地提高了26.93%~29.82%、18.52%~25.06%和5.35%~18.69%,其中两种控释肥之间、AgroBB与NPK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3)Scotts、AgroBB一次施用,NPK分次施用的氮肥回收效率分别比Com一次施用明显地提高了25.72%~28.82%、3.75%~23.70%和8.46%~27.73%。本试验条件下,控释肥处理的氮肥回收效率虽然与分次施用混合肥处理无显著性差异,但是其农学效率和生理效率明显大于混合肥处理。  相似文献   

10.
15N研究吉林黑土春玉米对氮肥的吸收利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李伟波  李运东  王辉 《土壤学报》2001,38(4):476-482
用1 5N示踪技术在吉林省中部黑土地区进行田间微区试验 ,研究不同氮肥追施深度与次数对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两次深追肥处理 ( 1 0~ 1 5cm)比当地传统的垄上一次浅追肥处理 ,肥料氮的利用率从 2 4 5 %提高到 39 0 % ,氮肥深施并增加追肥次数能有效地提高利用率 ;肥料氮的总损失为 1 6%~ 2 7% ,土壤残留率为 34%~ 5 4 % ;吸收的标记肥料氮中有 1 /2是在 8月 1日以后籽粒形成期被玉米吸收利用的 ;氮肥损失的 70 %~ 90 %是在追肥以后 35天期间发生的 ;施肥的激发效应较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