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优质高产蚕种是蚕茧高的主要物质基础。湖州市是全国桑蚕草重点产区,但长期来,由于蚕种生产基础薄弱,蚕种靠外援,质量不稳,产量不高,影响蚕桑生产的发展。为了改变被动局面,自1991年以来加强对蚕种场的投入和基础建设,引进推广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强化质量管理;抓好种茧用桑管理的规范化;全面推广防治微粒子病的综合技术,推广瓦楞纸摊蛹,越年种洗落保护等先进技术;改进种茧后期管理和制种,浸酸技术,从而使我  相似文献   

2.
种茧用桑规范化管理的探讨德清县蚕丝委沈坤元湖州市农业局朱根生种茧用桑的培育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桑叶的产量、质量和制种成绩的好坏。要确保蚕种生产优质高产,首先要抓好种茧用桑的肥培管理。长期来蚕种生产一直是计划经济,吃"大锅饭",靠国家包销,好坏一个样,工...  相似文献   

3.
潘志新 《广西蚕业》1998,35(2):44-46
我站由于历史原因,土地资源较少,全站85%的蚕种靠原蚕区饲养。为了提高蚕种产量和质量,1996年以来,我场大力加强原蚕区投入和基础建设,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强化各项质量管理;抓好种茧用桑管理的规范化;全面推广防治微粒子病的综合技术;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实践分析得出,蚕种生产中不同组(或原蚕区)间收茧数量基本一致但生产蚕种的数量、质量却存在较大差异,其主要原因是种茧收购后的技术处理和管理上存在问题。应该严格按照技术要求进行操作,做好种茧后期管理,可以提高制种率,增加产卵量,减少损失。  相似文献   

5.
卢德 《广西蚕业》2002,39(3):21-22
在原蚕点养蚕 ,收购种茧回本站制种 ,这是我站历年来采取的办法 ,由于过去对原蚕点的管理措施和养蚕技术要求不一 ,收购回来的种茧质量有好有坏 ,以致我们制出的蚕种的质量也参差不齐 ,很难保证蚕种的质量。针对这一问题 ,本科室制定出一系列规范原蚕点种桑养蚕的技术措施 ,来确保原蚕点蚕农养蚕获得高质量的蚕茧。实践证明 ,通过规范原蚕点的管理和统一技术措施 ,我科室今年制的蚕种产量和质量比过去明显的提高 ,请看表 1原蚕点实施规范前和规范后管理 ,蚕种生产成绩的对比。表 1 规范原蚕点管理前后的蚕茧及蚕种质量年份 张原种收茧量(公…  相似文献   

6.
一、历史的回顾 如皋土质气候适宜栽桑养蚕,自元朝便有"澶卤尽桑麻,闾阎皆货殖"之说,只是一直未成规模,到1949年全县桑园1公顷多,产茧500多kg。解放后,从1950年到1978年的近三十年间,蚕桑生产实现了蚕种改良、桑树品种改良,大大提高了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推广杂交种"华九×瀛汗"取代了长期以来蚕农自留自养的土种,投资兴建如皋县蚕种场,彻底改变了过去"南种北调"的状况,引进推广湖桑品种和嫁接技术,确立了以湖桑30号为全县桑园当家品种,在蚕种服务上组织蚕种催青和小蚕共育,到1978年,全县共有桑园2218.7公顷,年养蚕78165张,张产达到22.95kg,1/15公顷产茧53.84kg。  相似文献   

7.
<正> 种茧育用桑其叶质的好坏,不仅影响当代蚕儿生长发育,影响蚕种品质,而且对下一代的生命力,也有很大关系。随着蚕品种的不断改进和更新,对叶质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因此,如何提高种茧育用桑质量,保证蚕种品质,这是当前蚕种生产上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现就对种茧育培桑问题提出以下看法,供同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邓玉娟 《广西蚕业》2008,45(2):45-47
通过加强原蚕区建设和实施原蚕饲养技术管理规范化,提高了原蚕饲养成功率,确保了种茧质量,为生产优质高产蚕种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对蚕种生产具有指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蚕种管理所从1996年起实行产销双方“合同订种”,这种计划中的市场机制的导入政策,激活了江苏省各蚕种生产单位“争优创名牌”的热情,激励各蚕种生产单位不再满足、不再陶醉于质量的合格,而是追求蚕种质量的全面提高。江苏省蚕种管理所在抓蚕种生产全过程质量管理的同时,引导蚕种生产单位转变重蚕轻桑旧观念,围绕提高质量开展一切工作,加大了桑田投入、建设、管理力度,桑叶产质量显著提高,为蚕种生产优质高产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据农业部近几年对春用一代杂交种质量抽查结果:历年江苏省蚕种质量名列前茅,2001年…  相似文献   

10.
蚕种场的生产管理与技术措施包括培桑、养蚕、制种三大部份.其中每一部份都提出指标,而且这些指标都环绕着三个问题:产量、质量、效益.但是,这许多指标中应该抓哪一项为最关键呢?这是一个值得讨论中的问题.我认为应该首先抓住提高亩桑制种量是主要的关键指标,譬如说每一亩桑制的蚕种增加了,就意味着那些亩桑产叶量、亩桑产茧量、克蚁产茧量,斤茧制种量等指标都提高了,而且单位成本、死笼茧率、不良卵率也都降低了,蚕种的质量、数量、效益也都上去了.以防城蚕种场的蚕种生产为  相似文献   

11.
为保证蚕种生产稳产、高产,自1997年全场落实生产责任制以来,海安县蚕种场一直坚持抓好种茧育桑园管理,实行"四化"即管理机制的科学化、管理技术的现代化、桑园建设的标准化和桑园环境的洁净化,桑树生长旺盛,产量高、质量好。总结和探讨了种茧育桑园管理的几项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2.
浅谈蚕种生产中易忽视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 ,蚕种生产已成为需方市场 ,蚕种质量的竞争更为激烈 ,为了立足市场 ,必须抓好质量 ,已在各蚕种生产单位形成共识 ,创优质 ,争名牌 ,生产出优质高产的蚕种是各单位的共同目的。近几年来各单位已在培桑、养蚕、制种、防病消毒等方面形成一套较完善的技术管理措施 ,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 ,但在某些方面没有引起高度重视 ,降低了蚕种质量 ,造成经济损失 ,本人就在冷库中几年来碰到一些问题谈些看法 ,供同行参考指正。1原种的选择蚕种生产过程也是一个选择过程 ,选蚕、选茧、选蛹、选蛾、选卵是蚕种生产中必不可少的选…  相似文献   

13.
罗勤  孙慧斌 《北方蚕业》2010,31(2):59-60
目前,许多人存在重蚕轻桑的观念,认为只要蚕期精心饲养、抓好后期各项管理,蚕种生产就能取得好成绩。众所周知,蚕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于桑叶,如果没有好的叶质,让蚕儿吃饱、吃好,生产优质高产蚕种只不过是一句空话。蚕种质量的好与差,与桑叶叶质的优劣有很重要的关系,如何保证优良叶质的供给,主要与桑园管理息息相关。所以,提高蚕种质量的关键措施就是要采取多种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种茧育桑园管理,不断提升桑园的综合经济水平。  相似文献   

14.
养好原蚕,获得优质种茧是生产优质蚕种的基础,但有时出现不同班组间收茧数量基本一致,而蚕种数量、质量却存在较大差异,其主要原因是种茧收获后的技术处理和管理上存在差异造成的,我们认为种茧收获后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相似文献   

15.
桑树良种是夺取桑叶高产、蚕茧丰收,增加出丝率,提高蚕茧产量和品质的物质基础,对促进蚕桑生产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种茧育用桑和丝茧育用桑的要求,又有所不同。种茧育用桑不仅要求单位面积产叶量高,更重要的是要求叶质好,因种茧用桑叶质的良否?不仅直接关系当代蚕体健康度,而且影响下一代的生命力,故桑树(?)种是提高蚕种产量和品质的前提,是保证茧种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农业要在高产、优质、高效上做文章.桑蚕生产也不例外,不能停留在光讲亩桑产茧、张种产茧上,还要讲产上茧、产好茧、亩桑经济效益和优质厂丝.只有这样,“资源优势”才可能转化为商品优势和市场优势.高产、优质、高效和过去所讲的“三高蚕业”即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实质都是一回事.过去也是朝这一方向努力的.例如广西的桑蚕品种曾经数次更新换代,从养土种到养二化性白茧种,每一次品种更换,包括推广新的技术、措施,在高产、优质、高效方面都有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7.
为寻求蚕桑生产的高产栽培和优化饲养技术,在不增加或少增加成本的前提下。提高蚕桑生产的经济效益,进一步促进蚕桑生产的发展;我们于1985年在虎头山乡茶圩里村周樟美户进行了试验。该户有4年生沙壤土桑园1.84亩和7年生菜地桑园0.28亩及相应的蚕室。周樟美全年饲养6期蚕,比一般农户增养一期晚秋蚕,饲养12盒蚕种,产茧449.45公斤,茧款收入2471.4元,拆合亩桑产茧210.02公斤,亩桑产值1154.86元。  相似文献   

18.
我场蚕种生产几年来成绩较好,年年超额完成生产计划,蚕种质量不断提高,得到蚕农的好评.我们不断摸索7532、932、新九原种杂交高产优质途径.1987年春蚕桂夏二号担桑制种达15.5张,“两广一号”担桑制种达15.9张,大大超过83年担桑制种13.5张的水平.在生产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蚕种优质高产必须抓好桑叶营养,精心养蚕及消毒防病等三方面的工作.任何一方失误,都会影响蚕种的质量和数量.  相似文献   

19.
<正> 首先,谈谈蚕茧高产的概念和标准,因为概念和标准不同,对高产的技术要求也不同。如把蚕茧高产仅仅理解为提高蚕种的张产,是不全面的,单纯追求提高张产,忽视斤茧用桑量,亩桑产值等经济指标,就会影响多丝量品种的推广、蚕茧品质的提高。近几年来,提倡以亩桑产茧量作为高产的指标,这比以张产为指标前进了一步,但还不够理  相似文献   

20.
当前原蚕区劳动力紧缺显得非常突出,主要是地方经济迅猛发展,年轻力壮劳动大量转移,原蚕饲育技术要求高、劳动强度大,短时间内劳动力需求集中,劳动力趋于紧张,对稳定巩固原蚕区和提高蚕种质量是极为不利的。虽然五龄条桑育在部分丝茧育生产已有推广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