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4 毫秒
1.
为探讨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品种的耐晚播特性并鉴定筛选出适宜该地区种植的耐晚播品种,以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种植的扬麦20、扬麦22、扬麦23、扬麦24、扬麦25和宁麦13为试验材料,研究晚播条件下这6个小麦品种的生育特性、群体结构特征、灌浆脱水特性及产量差异.结果表明,晚播条件下,扬麦22因其分蘖能力较强、穗数多,产量最高,但其收获时含水量仍较高,需烘干晾晒;扬麦23、扬麦25生育前期干物质积累量及叶面积指数较大,群体结构协调,灌浆期峰值灌浆速率高,快速灌浆持续时间长,千粒质量高,产量较高,且扬麦23成熟期早,收获时籽粒含水量低,仅8.23%,可免晒入库;扬麦24生育前期分蘖能力一般,后期灌浆速率大,千粒质量最高,达43.2 g,但其穗数及穗粒数一般,产量水平一般;扬麦20、宁麦13千粒质量不高,产量较低.因此,在晚播条件下推荐选用扬麦22、扬麦23和扬麦25,考虑烘干晾晒成本问题则选用扬麦23.  相似文献   

2.
迟播早熟高产小麦新品种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小麦品种(系)播种-拔节和开花-成熟2个阶段发育特性,探讨在育种中聚合两端快速发育特性的可能性,为长江中下游麦区选育迟播早熟高产品种提供依据。【方法】在2012—2013和2013—2014年,通过比较共计18个小麦新品系及生产上部分推广品种的冬前及越冬期单株叶片数、茎蘖数,籽粒灌浆特性相关指标等,筛选具有两端快速发育特性的品种(系);2014—2015年,在适期播种(11月5日)和迟播(11月19日)条件下,研究扬麦16和其他4个品种不同生育时期群体结构(茎蘖数、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及其构成的差异,分析具有两端快速发育特性品种扬麦16迟播高产的生长发育机理。【结果】2012—2013年,富F101冬前及越冬期叶片数、茎蘖数均较高,显著高于镇10216,具有前端快速发育特征,但后期灌浆速率较慢;宁09-118和镇10216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较高,灌浆持续时间长,粒重显著高于其他品种,具有后端快速发育特征,但前期生长发育较慢。2013—2014年,富F101冬前及越冬期茎蘖数均表现较高,镇10216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均最高,理论粒重最大,2个品系继续分别表现出前端和后端快速发育特性;扬麦16冬前茎蘖数高于富F101,越冬期茎蘖数与富F101无显著差异;后期最大灌浆速率大于2.0 mg/(粒·d),与镇10216差异不显著,且平均灌浆速率较高,较好地结合了两端快速发育的特性。2014—2015年,迟播条件下,扬麦16越冬期茎蘖数、叶面积指数及干物质积累量均表现最大,显著高于宁麦13;在适期播种条件下,扬麦16产量低于扬麦22,与扬麦20、扬麦23和宁麦13差异不显著,但在迟播条件下产量显著高于扬麦20、宁麦13,与扬麦22、扬麦23无显著差异,与适期播种相比减产幅度最小,减产5.2%,千粒重高而稳定,达40 g以上。【结论】品种间两端快速发育特性存在显著差异,结合两端快速发育特性的品种能够实现迟播高产,同时保证适期播种取得较高产量。扬麦16冬前生长发育快,越冬期能保持一定生长量及分蘖发生量;快速灌浆持续时间长,平均灌浆速率、峰值灌浆速率大,粒重高;迟播早熟高产,这是其大面积推广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适宜的稻茬晚播小麦的施肥技术,以扬麦23为材料,设置2个施氮水平(210、270 kg/hm2)和2个氮肥运筹比例(基肥、壮蘖肥、拔节肥分别为7:1:2和5:1:4),研究施氮量及氮肥运筹对稻茬晚播小麦产量、群体特征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晚播小麦越冬期茎蘖数、干物质积累量和叶面积指数较适播麦下降;开花期剑叶叶绿素含量高于适播,剑叶净光合速率低于适播.晚播较适期播种减产显著,减产幅度为7.29%~15.72%.晚播条件下增加施氮量,剑叶叶绿素含量表现增加;氮肥后移,低施氮量下各时期及高施氮量下花后14 d剑叶叶绿素含量均提高;花后14 d各处理间净光合速率差异明显,施氮量减少、氮肥后移,均导致净光合速率增加.增加施氮量能提高穗数、穗粒数;施氮量对千粒质量影响无明显的趋势.相同施氮量下,增加基肥有利于提高成穗数;提高追肥比例有利于每穗结实粒数的增加.270 kg/hm2施氮量、5:1:4运筹适播产量最高,晚播减产幅度最大.210 kg/hm2施氮量、5:1:4运筹适播产量较高,晚播产量最高.综合考虑,采用施氮量210 kg/hm2、氮肥运筹为5:1:4的施肥模式在适播、晚播条件下均能使扬麦23获得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4.
灌浆期高温对小麦剑叶抗氧化酶及膜脂过氧化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6  
 采用人工气候室控温,研究弱筋小麦扬麦9号和中筋小麦扬麦12在灌浆最快时期(花后19~21 d)、温度(25℃、30℃、35℃、40℃)、大气相对湿度50%的条件下,对剑叶抗氧化酶及膜脂过氧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升高,剑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呈下降趋势,膜脂过氧化产物(MDA)含量呈上升趋势。高温胁迫对中筋小麦扬麦12 SOD、CAT活性的伤害大于弱筋小麦扬麦9号,对扬麦9号POD活性的伤害大于扬麦12,扬麦12 MDA积累速率大于扬麦9号。高温胁迫导致千粒重下降。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不同小麦品种播种期种植试验,研究播种期对小麦干物质积累的影响。[方法]主要采用分期播种的方法,选择里下河地区的当家品种扬麦158、苏麦6号、宁麦9号进行种植试验。[结果]冬前期干物质积累量苏麦6号和扬麦158比较接近,宁麦9号比较低;拔节期干物质积累量苏麦6号、宁麦9号和扬麦158之间都比较接近;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宁麦9号>苏麦6号>扬麦158。[结论]综合考虑小麦干物质积累量与播期的关系,里下河地区小麦的最佳播期为10月25日左右。  相似文献   

6.
为了明确不同小麦品种对春季限水灌溉条件的响应,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济麦22、石农086、邯6172和鲁麦14计4个小麦品种处理,研究了限水灌溉(春季拔节期灌溉1水)条件下不同小麦品种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特性和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济麦22和石农086在灌浆期间光合性能较高,灌浆后期叶面积指数(LAI)和光合性能下降缓慢;邯6172在灌浆前期和中期旗叶光合速率和SPAD值较高,后期降低较快,LAI灌浆后期较中期降低51.7%。生育期间济麦22和石农086的干物质积累量较多,花前干物质转移量和花后积累干物质对子粒贡献率均较高,其中济麦22收获指数高达0.64;邯6172花前干物质积累量较高但转移量较低,花后积累干物质量多且对子粒的贡献率最高;最终,济麦22产量最高,其次是石农086和邯6172,鲁麦14产量最低。在生产实践中,限水灌溉条件下宜选择生育后期光合性能衰老缓慢、花后积累干物质量多、收获指数高的品种。  相似文献   

7.
在迟播条件下通过对16个小麦品种引进试验,结果表明:在盐城市中南部麦区可选择扬辐麦4号和宁麦13等品种分蘖成穗率较强、综合抗性较好、产量潜力较高的品种为主推品种,搭配种植苏麦188、淮麦30等品种,同时进一步示范种植宁麦19、扬麦22、苏麦8号等新品种。  相似文献   

8.
适期播种是小麦增产的必要因素,为探究晚播对不同小麦品种生育期、茎蘖动态、抗逆性表现、穗部性状及产量等因素的影响,选用“扬麦16号”“扬麦23”“宁麦19”“镇麦12号”作为参试品种,在12月1日、12月10日两个播期下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在晚播情况下,4个参试小麦品种的生育进程差异不大;但播期延迟后,千粒重指标上,“扬麦23”受影响较小,其他3个品种下降明显;从产量表现来看,“扬麦23”产量差异不明显,“宁麦19”“扬麦16号”“镇麦12号”受晚播影响产量显著下降,但“扬麦16号”在晚播情况下实收产量仍尚可,总体而言,“扬麦23”“扬麦16号”耐迟播性较好。  相似文献   

9.
以强筋小麦中优9507、中筋小麦扬麦12号、弱筋小麦扬麦9号为材料,在缺磷土壤(速效磷含量4.10 mg/kg)上研究施磷量对小麦产量及剑叶相关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强筋小麦中优9507在施磷量(P2O5)0~144 kg/hm2,中筋小麦扬麦12号和弱筋小麦扬麦9号在施磷量(P2O5)0~108 kg/hm2范围内,产量随施磷量增加而上升,继续增加施磷量,产量则呈下降趋势.中优9507施磷量(P2O5) 144 kg/hm2处理,扬麦12号和扬麦9号以施磷量(P2O5) 108 kg/hm2处理剑叶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SPAD值)最高,继续增加施磷量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下降,各个施磷处理剑叶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均大于不施磷处理.中优9507以施磷量(P2O5) 144 kg/hm2处理,扬麦12号和扬麦9号以施磷量(P2O5) 108 kg/hm2处理剑叶蔗糖含量、SPS酶活性最高,继续增加施磷量剑叶蔗糖含量、SPS酶活性下降,各个施磷处理均高于不施磷处理.在一定施磷量范围内,随施磷量增加剑叶中游离氨基酸含量、GS、GDH和GOGAT活性上升,中优9507以144 kg/hm2处理最高,扬麦12号和扬麦9号以108 kg/hm2处理最高,继续增加施磷量均下降,3个品种施磷处理均高于不施磷.说明适宜的施磷量可以提高小麦剑叶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蔗糖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SPS、GS、GDH和GOGAT酶活性,在小麦灌浆关键时期,施磷可以维持上述指标在较高水平,合成更多的光合产物,过量施磷测小麦剑叶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蔗糖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SPS、GS、GDH、GOGAT酶活性降低,不利于光合产物的积累和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超晚播条件下不同品种冬小麦的物质积累和水分利用特征,采用3个不同穗型冬小麦品种(小穗型衡水4399;大穗型潍麦8号;中间型济麦22)在黑龙港地区进行了连续3年的大田试验。结果表明,超晚播配合增加播种量,春浇1水可以获得产量为6.43~8.24t/hm~2。在3个品种中,济麦22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品种间产量的差异主要是粒重差异引起的。济麦22较高的千粒重和产量与其较高的开花期穗生物量分配、花后物质积累和收获指数密切相关。济麦22花前水分的穗干物质生产效率、花后水分的干物质生产效率和籽粒干物质生产效率均显著高于潍麦8号和衡水4399,从而获得了最高的水分利用效率。综合分析表明,穗型中等、花后物质积累和水分生产力高的品种更适合于超晚播节水栽培。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晚播条件下播期、播量对小麦产量构成的影响,以中强筋小麦扬麦23为参试品种,采用裂区设计,探讨播期与播量对小麦生长性状、干物质积累与转运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偏晚播条件下播期与播量显著影响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生长指标和干物质积累及转运。随着播期推迟,小麦的产量大幅下降,生长指标降低,干物质积累量减少,但花后同化干物质对籽粒产量贡献率提高。增加小麦播种量,可以提高单位面积干物质积累量与单位有效穗,增加小麦最终产量,但随着播期进一步推迟,增量作用越来越小。本次试验条件下,在江苏中部地区,扬麦23在10月底前的播种播量宜在105~120 kg/hm2;11月15日前的适宜播种量在120~150 kg/hm2,11月中下旬的播种量可控制在225 kg/hm2,12月初播种量为300 kg/hm2。  相似文献   

12.
为鉴定不同小麦品种的综合性状,筛选出适合溧阳地区大面积生产上推广种植的优良品种,于2015年在溧阳市开展了8个小麦新品种的品比试验.结果表明,扬辐麦4号、扬麦20可作为溧阳市的主导品种,宁麦14、扬麦23、扬麦16、苏麦188、镇麦9号、宁麦21和扬麦22可扩大试验示范.  相似文献   

13.
以不同筋力型小麦豫麦34、豫麦49、郑麦004为试验材料,进行水稻茬与玉米茬不同播种期对强筋、中筋、弱筋小麦干物质积累和灌浆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玉米茬小麦干物质积累明显大于水稻茬小麦;适期晚播(10月28日) 可以提高干物质积累,其干物质的积累量明显大于早播(10月8日)的小麦;中筋小麦品种(豫麦49)花后前期灌浆速度大于强筋(豫麦34)和弱筋品种(郑麦004),强筋品种花后15 d后灌浆速度大于中筋与弱筋品种,整体灌浆速度呈快、慢、快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中下游小麦品种的灌浆速率及产量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调查长江中下游麦区9个主推小麦品种灌浆速率、生育进程及产量结构.结果表明,各品种灌浆速率整体表现为慢快慢,但灌浆进程差异较大.镇麦8号和宁麦13的快速灌浆期启动早强度大,持续时间短.镇麦8号因穗粒数较少,产量表现一般.宁麦17、扬麦16、镇麦168和郑麦9023的峰值灌浆速率高,快速灌浆期稳定且持续时间长,后期灌浆速率低,有利于避免后期高温避熟的不利气候因素.襄麦55和扬麦18在收获前期灌浆速率仍较高,千粒质量和容重的稳定性存在风险.南农06Y86平均灌浆速率和千粒质量最低,后期灌浆速率较高,穗数和穗粒数表现中等,高产稳产的难度较大.宁麦13和镇麦168结合了多穗多粒、中前期灌浆速率快且与千粒质量相协调等优良特征,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多穗多粒、熟相好,快速灌浆期启动早,灌浆速率和千粒质量协调,是获得高产稳产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前,苏南稻麦两熟区水稻收获期越来越迟,导致小麦的播种期推迟和产量降低。对迟播条件下不同小麦品种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进行比较,利用隶属函数法,筛选适合苏南地区迟播的品种。结果显示,在苏南迟播条件下,宁麦13、宁麦19、扬麦20、扬辐麦4号和镇麦8号共5个品种中,宁麦19适宜在该地区种植,可以通过提高播量来增加迟播条件下的有效穗数,进一步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6.
弱筋小麦籽粒淀粉合成特性与酶基因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弱筋小麦豫麦50、扬麦15、宁麦9号为材料,对小麦灌浆期间籽粒淀粉积累、淀粉合成酶活性变化以及淀粉合成酶基因相对表达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个供试品种籽粒中直、支链淀粉及总淀粉积累量随着灌浆进程呈不断上升趋势,于成熟期达到最大值.淀粉及其组分积累速率变化均呈单峰曲线,花后第25天或第30天达最大值.A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ase)、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颗粒结合型淀粉合成酶(GBSS)、淀粉分支酶(SBE)活性在整个灌浆期间变化趋势一致,即花后5~25 d或5~30 d呈上升趋势,之后急剧下降.不同品种间4种淀粉合成酶基因(AGPasel、GBSSI-D、SSSIII、SBEI)相对表达量由大到小依次为豫麦50、扬麦15、宁麦9号.相关分析表明,4种淀粉合成酶活性及相对表达量均与直、支链淀粉及总淀粉积累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2011—2012年仪征市小麦新品种展示试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2011—2012年仪征市小麦新品种展示试验结果表明,针对参展的10个品种展示结果和仪征市丘陵地区气候条件、耕作措施、生产管理条件,各品种表现出了较好的适应性,生育进程与当地物候基本相符,熟期正常,但不同品种又表现出了各自特性,在生产上要综合考虑品种特征特性、气候条件、土壤地力水平、品种的稳产丰产性等多方面因素,特别是品种在不同年份的差异以及稳产丰产性。就仪征市丘陵地区而言,弱筋小麦主产区应选择扬麦系列品种,以穗层整齐、稳产丰产、熟期正常的扬麦13,搭配种植扬麦15、宁麦13、扬辐麦4号。但扬麦15、宁麦13产量高,但特殊年份病害较重,就在病害防治水平较高的镇(办)种植,宁麦13抗寒性较差、扬麦15熟期过迟,生产上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8.
以当前河南省生产上的主推品种豫谷17、豫谷28、豫谷29为试验材料,调查其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干物质转运量、光合相关参数及籽粒灌浆相关参数,分析不同品种的花后干物质积累和转运规律、光合特性及籽粒灌浆特性.结果表明,豫谷29分别较豫谷17、豫谷28增产20.70%和7.98%.开花期和灌浆期的旗叶净光合速率表现为豫谷29>豫谷28>豫谷17,且开花期>灌浆期.豫谷29的花后干物质的积累量和转移量、干物质转运率、干物质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收获指数均最高.豫谷29和豫谷28灌浆持续时间相当,且均高于豫谷17,快增期灌浆速率表现为豫谷29>豫谷17>豫谷28.灌浆期净光合速率、灌浆持续时间、快增期灌浆速率与产量显著正相关,干物质转运量与产量极显著正相关.具有较高的光合速率、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转运量、快增期灌浆速率及较长的灌浆持续时间,是豫谷29产量高于豫谷28和豫谷17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不同穗型小麦品种对花后喷肥的反应,选用大穗型和多穗型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花后混喷多种肥料对2种穗型小麦品种旗叶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花后喷肥可提高旗叶净光合速率,增加单茎地上干物质积累,多穗型品种豫麦49旗叶净光合速率和地上干物质积累增幅均大于大穗型品种宿2001。喷肥后茎节单位长度干重增加,茎节贮存物质有所增加,以宿2001较为明显。混喷多种肥料后2种穗型小麦品种的籽粒产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其中,豫麦49增产7.41%,宿2001增产6.35%,品种间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以天禾3号为试验品种,研究4个播期对其旗叶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期天禾3号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差异显著,花后5~10 d播期10月5日、10月15日处理旗叶净光合速率较高,花后15~25 d播期10月25日、11月4日处理旗叶净光合速率较高,表明适时晚播利于提高灌浆后期旗叶净光合速率;不同播期旗叶叶绿素含量(SPAD值)在花后5~25 d均较高且各处理间差异不明显,在花后30 d差异显著增大,其中播期10月15日处理降幅最大,表明天禾3号旗叶叶绿素含量(SPAD值)在灌浆后期受播期影响较大;不同播期产量以播期10月15日处理最高,为9 164.2 kg/hm2,表明适时早播利于天禾3号高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