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5 毫秒
1.
运用GIS空间分析、最邻近指数、Getis-OrdGi*系数、Moran’sI指数、核密度等方法,分析湖北省内家庭农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地形地貌、海拔、与主要城市和交通区位等要素的距离对湖北省家庭农场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湖北省家庭农场的空间分布呈现集聚型,集中程度比较高;②整体分布格局呈现中南部地区集中连片,其他多中心;③热点区域集中分布于湖北省中部平原地区;④湖北省家庭农场空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⑤湖北省家庭农场集中分布于远离主要城市的地区,受城市辐射影响较小,家庭农场受地形地貌和交通区位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浙江省全域土地综合试点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影响因素,优化全域土地综合试点布局,基于2019—2021年浙江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POI数据,运用平均最近邻、标准差椭圆、核密度、网格维数法系统分析浙江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时空分布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浙江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整体呈集聚分布状态;集聚过程中连片分布特征呈不断加强趋势,由嘉兴市、衢州市和台州市“三核心”变化为以嘉兴市、湖州市和绍兴市为核心的连片高密度区;2)浙江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在空间分布上概率不等,分形结构复杂,存在局部围绕平原地区集聚情况;重心逐渐由东南向西北迁移,移动幅度逐渐变小;3)政策文件数、农作物播种面积、人均GDP、地形起伏度和城镇化率是影响浙江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影响强度依次递减,且影响因子的交互作用大于单因子对试点空间分布的影响。本研究可为浙江省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和深化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通过奥维互动地图地理信息系统及ArcGIS 10.5软件,采用核密度估计、最邻近距离及地理集中指数等方法,对河南省858个美丽乡村试点的空间分布类型、格局、均衡度以及影响因素进行探析。研究结果表明,试点整体呈集聚型分布,并出现了一片、一带、两点的核密度分布特征。其中以漯河市、许昌市为核心形成中心片区;鹤壁市、新乡市、焦作市,形成西北带;商丘市、南阳2地区分别形成次密集中心。空间分布受行政区划、城市化程度、传统文化以及地理要素等因素影响,造成试点呈现出密集、疏散、真空并立的局面。在下一步设置试点的过程中,应将城镇化率、县域面积、村镇数量、乡村人口等要素作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浙江省森林公园在省域尺度上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旅游发展模式。  方法  以浙江省128个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采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地理集中指数等方法分析森林公园空间分布特征、均衡态势和分布密度,结合定性分析,探讨浙江省森林公园的发展历程与旅游发展模式。  结果  ①浙江省森林公园总体空间分布特征为随机型,其中舟山市、台州市、衢州市为均匀型分布,宁波市、绍兴市为随机—离散型分布,温州市、丽水市、湖州市、杭州市、金华市为随机型分布。②核密度结果显示:浙江省森林公园的疏密分布呈现3个梯次,东北部为第1梯次,中部和南部为第2梯次,西部为第3梯次。③浙江省森林公园的建设发展分为探索起步期(1982—1992年)、快速增长期(1993—2001年)、规范建设期(2002—2010年)、内涵提升期(2011—2017年)和全面发展期(2018年至今)5个阶段。④旅游开发分为城郊休闲型、景观游赏型、生态度假型、森林运动型和生态教育型等5种模式。  结论  在多重因素制约下,浙江省森林公园在各地级市间分布不均,发展模式各异。今后浙江省森林公园的建设和旅游发展,要在充分利用森林资源条件的基础上,积极对接森林旅游消费需求,优化空间布局结构;完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市场服务能力;创建特色旅游品牌,加大宣传力度。图2表2参23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目前浙江省森林康养品牌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为科学合理布局森林康养基地,充分利用及开发森林康养资源,实现供需有效对接,促进森林康养产业有序高效发展提供指导。  方法  以浙江省“中国森林康养基地”“中国森林氧吧”“浙江省森林康养基地”和“浙江省森林氧吧”共计134处森林康养品牌资源为对象,运用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不平衡指数、核密度分析、缓冲区分析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方法,探究浙江省森林康养品牌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其空间布局的自然及社会人文因素。  结果  浙江省内森林康养品牌资源空间分布整体为凝聚型,集聚趋势明显;市域层面来看,湖州市、丽水市、台州市及温州市为均匀型,杭州市、衢州市、金华市及绍兴市为凝聚型。森林康养品牌资源在各地级市内的分布并不均衡,根据各地级市所拥有的数量不同可划分为4个梯队,各梯队间存在较大差异。核密度分析发现:不同区域内森林康养品牌资源分布存在较大差异,可划分为以湖州市安吉县为主的大核区,湖州市长兴县、杭州市桐庐县、丽水市龙泉市为主的次核区以及以衢州市江山市、金华市义乌市、绍兴市新昌县为主的小核区;森林康养品牌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受地形、森林覆盖率、水系、社会经济基础、交通通达性、中心城市关联度综合作用影响。  结论  受到自然及人文因素的综合影响,目前浙江省森林康养品牌资源在各地级市间分布不均,各地森林康养产业发展进程存在较大差异。森林康养资源及产业在开发与建设中,地形、森林覆盖率、水系影响其景观基底与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基础、交通通达性及与中心城市的关联度关乎其经济支撑、市场潜力及可达性。日后浙江省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要基于地区资源条件及优势,进一步结合政策支持、市场调查、合理规划、资源整合等,从而实现“全域化布局”“一体化推进”“标准化管理”的目标。图5表1参23  相似文献   

6.
以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为研究样本,运用最邻近指数分析、核密度分析、缓冲区分析、地理集中指数、不平衡指数、规模度指数、洛伦兹曲线等地理数学方法分析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省域层面上,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空间分布类型为集聚型,呈现多中心集聚、组团分布格局;浙东北地区3A级景区村庄分布数量与集聚程度均高于浙西南地区,杭州、绍兴、衢州、宁波等4市的3A级景区村庄数量超过了全省的50%。市域层面上,3A级景区村庄分布类型大多数为均匀型,仅杭州、衢州、台州等3市为集聚型。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的空间分布受区域中心城市、交通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及自然地理环境等影响较大。建议从空间结构、规模数量的角度结合经济、交通等影响因素优化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的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森林乡村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便于优化森林乡村的空间布局。正确认识森林乡村的形成因素,助推生态文明建设及乡村振兴。  方法  以浙江省447个森林乡村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空间基尼系数、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森林乡村的空间分布特征,并采用皮尔逊(Pearson)相关性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影响其空间分布的自然及人文因素。  结果  ① 从整体空间上看,浙江省森林乡村呈现集聚型的分布状态,具有“小范围聚集,大范围分散”的多中心组团分布特点。②从区域空间上看,在五大分区及市域层面上分布不均衡,整体呈现“西多东少”的分布格局。③从整体空间密度上看,形成了双核心集聚区和双核心连绵区。④从空间分布关联上看,呈现西南部热,东北部冷的空间关联特征,次冷点区域变化较小,热点区域呈现条带状分布向条状及零星分布状转变。⑤浙江省森林乡村的空间分布受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河流水系、森林资源、文化资源、社会经济基础、交通通达性的综合影响。  结论  由于自然及人文的综合影响,浙江省森林乡村的空间分布差异显著。森林乡村的建设与发展中,地形、气候及河流孕育其生态环境,而交通、文化资源及社会经济基础关乎其发展的基础条件、资源优势及经济支撑。今后浙江省在森林乡村建设中,要基于资源优势、基础条件及本地发展政策,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协同布局等举措以实现全域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高质量的浙江样板。图4表2参32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以福建省为案例地,探究红色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为红色旅游资源的有效管理、红色旅游资源的传承与保护及其旅游开发提供有益参考。【方法/过程】借助ARCGIS软件进行GIS空间分析,结合最邻近指数、不均衡指数、核密度估值等数理统计方法对福建省红色旅游资源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结论】结果表明,福建省红色旅游资源在空间分布上呈现集聚分布的态势;在空间分布均衡性上,于9个地级市间分布较不均衡,且空间分布密度上显示研究资源点在龙岩市形成显著的一级集聚地;通过空间聚类分析进一步发现红色资源在空间整体上呈"哑铃结构",即在闽西三明、龙岩、武夷山一带与福州、厦门沿海地区较为密集;在影响因素上,革命历史遗迹、地形地貌、交通可达性、地区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与政策环境等因素对福建省红色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9.
以江苏省630家省级创意休闲农业品牌主体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采用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不平衡指数、核密度估算、近邻分析等方法,对其空间分布类型、均衡度、热点、关联地理要素等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剖析了不同因素对创意休闲农业品牌主体空间分异的影响作用.结果显示:①江苏省创意休闲农业整体上呈聚集型分布,空间分布较不均衡,呈现"南密北疏"的分布态势.在市际间分布较为分散,具有较好的均衡性.②水系、海拔、道路、高等级景区和城镇客源等地理要素与创意休闲农业的空间分布关联紧密.③旅游市场、人才资源与文化禀赋是影响创意休闲农业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创意能力、农业基础与社会经济是影响创意休闲农业空间分布的次要影响因素.基于上述研究结果,从规划布局与产业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广西乡村休闲旅游示范点的空间分布类型、集中度及均衡度等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影响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为进一步促进乡村休闲旅游资源整合、产业发展布局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335个广西乡村休闲旅游示范点(以下简称示范点)为研究对象,采用最邻近指数、泰森多边形和变异系数、地理集中指数、核密度分析等地理空间分析方法研究示范点空间分布类型、空间分布集中度和均衡度;采用缓冲区分析、近邻分析、相关分析及灰色关联分析等方法研究广西乡村休闲旅游影响因素。【结果】广西乡村休闲旅游示范点整体上呈显著集聚的空间分布特征,但集中化程度不高。各市域示范点空间分布特征存在差异,11个地级市示范点呈集聚分布,其他呈均匀分布。示范点空间分布不均衡,呈现三级·四区·多中心布局特点;玉林为一级中心,属高值密度区;桂林、南宁、北海和百色东南为二级中心,属中—高值密度区;防城港、河池东、贵港东北和钦州东北为三级中心,属中值密度区;梧州、柳州、贺州和崇左集聚中心不明显,属低值密度区。各因素对示范点空间分布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地形水系、陆路交通及客源市场等因素与示范点空间分布存在显著的强相关性,是影响示范点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农业发展和旅游发展与示范点空间分布关联度大,是影响示范点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经济人口与示范点空间分布关联度相对较小,是次级影响因素。【建议】加强交通网络构建,优化交通网络布局,有效提升交通可达性,提升旅游目的地吸引力。优化空间规划与布局,整合区域优势旅游资源,推动乡村休闲旅游区域联动集聚发展。深度开发广西乡村地形地貌、水系、植被及气候等景观资源,充分挖掘民族文化、乡土文化和农耕文化等内涵特色,构建区域差异化的乡村休闲旅游产品体系。  相似文献   

11.
随着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和传统养老观念的改变,机构养老逐渐成为满足老年人养老的方式之一。利用最近邻指数和核密度估计法探究安徽省养老机构空间分布特征,借助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其空间分异成因。结果表明:研究区养老机构空间分布呈现多核心集聚,形成以蚌埠市、淮南市和马鞍山市为中心的"品字型"分布;不同等级规模养老机构空间分布呈现不同特征,大型养老机构呈现双核心集聚特征,中、小型养老机构则呈现出多核心集聚特征;养老机构空间分异由多个影响因素共同作用产生。其中,老年人口数量对养老机构空间分布影响最大,植被覆盖率对养老机构空间分布影响最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广西甘蔗生产规模发展形势及时空关联分布特征,为提升广西区域甘蔗产业的竞争力、推动广西甘蔗产业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利用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对广西14个地级市的甘蔗生产规模比较优势进行分析,采用空间计量模型研究其时空关联分布特征,并对影响甘蔗规模比较优势的内部因素进行显著性分析。【结果】2011—2018年广西14个地级市的甘蔗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均大于0,且省域整体甘蔗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均大于1.10;各地级市间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又具有显著差异性,呈现一轴两翼的分布局面,其中桂中和桂西较高,最大值为3.50左右;桂东偏低,数值均小于0.10,表明广西区域内甘蔗生产仍存在较大发展空间。从空间均衡性来看,2011—2018年全局Moran’s I指数均大于0.10,表明广西甘蔗生产规模比较优势存在显著为正的全局自相关性,并根据LISA集聚的结果进一步表明,高集聚区数量逐渐增加至4个,无显著相关性区域的数量由9递减至2个,整体呈现出点—带—片的空间结构特征,省域间空间集聚关联性不断增强。通过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得出,影响因素按照显著性程度大小依次为单位面积机械化水平、产业结构指标、财政支农水平、农户人均纯收入,而单位面积劳动力对其不产生显著性影响,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建议】依据广西各市甘蔗规模比较优势空间格局特征及因素间影响程度进行优劣互补,增强桂中甘蔗“双高”基地空间溢出效应;培养良种,有效降低农户甘蔗生产及企业加工成本,保障甘蔗产业规模化经营,从而实现甘蔗生产综合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3.
民族聚落的发展,受自然地理、历史文化、时代进程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基于核密度估计和空间自相关性分析,选取怒江州独龙江乡的独龙族聚落,探究其分布特征与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对独龙族聚落进行核密度分析时,搜索半径10 km最为合理,核密度估计值最大为3.92个/km2;独龙族聚落核密度分布全局Moran′s I=0.6823,表现为空间集聚的态势,分析局部自相关发现空间分布主要表现为HH集聚型和LL集聚型,HL和LH集聚性极少,HH型集聚集中在中部区域,LL型集聚集中在北部区域;空间计量自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影响聚落点分布的因素为地形位指数>道路密度>水系密度,地形位指数和道路密度为正相关,水系密度为负相关。证实了独龙族的聚落分布特征是自然地理环境、民族历史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根据2011—2017年浙江各地级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以及2012—2018年《浙江省统计年鉴》及各地级市的统计年鉴,运用变异系数、泰尔指数、相对变化率及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浙江耕地面积变化及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浙江省人均耕地面积在2011—2017年不断下降;浙江省耕地面积在2011—2014年下降,2014—2017年呈缓慢上升态势。2011—2014年,浙江省各市耕地面积变化幅度呈降低趋势,而在2014年新型城镇化提出后,浙江省各市耕地面积变化幅度呈现增加趋势。2011—2016年,浙江省耕地数量的空间差异整体上呈现先扩大后减小的发展趋势,且体现为“平缓—快速—平缓”的阶段性变化特征。经济状况、人口数量与耕地面积呈正相关,生态要素、农作物单产与耕地面积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选取白酒产业作为研究对象,以仁怀市作为研究区.本文采用实地调研法、平均最近邻指数、核密度分析法、热点分析法等,探究仁怀市白酒产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仁怀市白酒产业呈现集聚程度大、分散低的分布状态;仁怀市白酒产业空间分布以凝聚型为主,沿赤水河谷沿岸呈带状分布;空间核密度分布差异明显,呈现集聚状态,中大型...  相似文献   

16.
三江平原城乡聚落的空间格局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三江平原城乡聚落为研究对象,综合应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定量分析了城乡聚落的空间分布、规模分布和景观格局特征。结果表明:①三江平原城乡聚落整体分布稀疏,东南部和西部地区聚落分布相对较集中,东北部以及农垦区交错分布的区域聚落分布密度较低。聚落整体趋近于集聚分布,但集聚程度相对较低;②城乡聚落的规模分布存在空间集聚特征,但空间自相关程度不高。聚落规模分布呈现"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异特征,空间关联类型以正相关("高-高")类型为主;③城乡聚落斑块面积百分比较低,景观要素类型以耕地为主,城乡发展较缓慢。聚落斑块个数呈现出明显的分异特征,多数城乡聚落平均规模较小,离散程度较高,斑块形状较规则,破碎度较低。垦区城乡聚落数量多,规模小,布局分散的分布特征使得垦区难以发挥集聚功能,因此要统筹集中化发展,优化城镇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17.
闽江口琅岐岛景观空间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基于RS和GIS技术,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选取最大斑块指数、景观形状指数、边界密度、斑块分维数、破碎度指数、景观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均匀度指数等指标,分析了闽江口琅岐岛景观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特征,探讨了该地区人类活动与景观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琅岐岛区域整体空间构架表现为环带组合形式;在景观要素上,农业景观共有5203.89 hm2,占总面积的78%,是该区的本底,在控制景观整体结构、功能和动态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林地具有最大的斑块面积,耕地景观要素边界密度最大,破碎化程度较高;景观多样性指数为1.5745,景观优势度和均匀度数据表明少数景观要素控制着整个景观;该区景观整体破碎度为0.0035,其景观整体较为完整,无明显破碎化现象.  相似文献   

18.
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不够,空间发展存在问题较多.借助GIS技术,利用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核密度估算确定临沂市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发现临沂市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形态呈凝聚型,空间分布不均衡.说明高程、坡度、水文、交通条件、经济指标、文化因素是影响临沂市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现存传统村落实行整体组团发展,适合发展乡村旅游业.  相似文献   

19.
数量化赣南低山丘陵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为通过数量化分析掌握赣南低山丘陵区龙南县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规律,以龙南县2013年农村居民点和DEM矢量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法、Voronoi图Cv值与核密度函数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探究了龙南县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龙南县整体Cv值达到了147.81%,各乡、镇、垦殖场除了安基山垦殖场之外,其余14个乡级单位的Cv值都大于64%,居民点空间集聚分布特征明显,呈现出大集聚,小分散特征;基于核密度分析发现龙南县居民点空间布局呈现"北密南疏"的格局,平均密度为1.66个/km2;同时龙南县居民点空间布局受海拔、坡度、坡向、公路与河流水源因素影响较强,表现出明显的地形和交通指向。  相似文献   

20.
以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麻柳镇为研究对象,采用平均最临近指数、核密度估计和景观格局方法研究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麻柳镇农村居民点是聚集的空间分布模式,整体上呈现"东疏南密"的分布特征,在自然环境因子上农村居民点主要分布在海拔400m范围内,距河流300m范围内,坡度上主要分布在5°~15°范围内,地势起伏度上主要分布在0m~15m范围内,规模大、聚集程度高。居民点稀疏区农村居民点越来越破碎,形状越不规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