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缓控释氮肥对水稻生长发育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速效氮肥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作用,但也存在用量大、损失途径多、损失量高等特点,造成了一系列环境问题。相较而言缓控释氮肥养分释放缓慢,可减少氮素损失,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应用于水稻也能够一定程度地增加产量。施用缓控释氮肥对水稻的影响是全方面的,从稻田氮素损失、氮素吸收利用到产量形成均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概述了缓控释氮肥对稻田氮素损失、水稻氮素利用、器官生长、群体变化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探讨了水稻上施用缓控释氮肥产生不同效应的原因,阐述了缓控释氮肥在水稻上应用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2.
设置缓控释氮占总氮20%、40%、60%的3个不同配比缓控释氮肥处理,用氮量为216 kg·hm -2,和常规施肥处理,用氮量为270 kg·hm -2,同时设置不施氮肥对照,研究缓控释肥与速效氮肥配比不同对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氮肥用量减20%的条件下,缓控释肥一次施用相较于常规施肥仍可维持水稻产量;与常规施肥相比,施用缓控释肥可以增加水稻有效穗;缓控释肥60%处理的氮肥表观利用率最高,而缓控释肥20%、缓控释肥40%处理与对照没有显著变化。缓控释肥在水稻生产上有省工节本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缓控释肥在水稻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推动缓控释肥在水稻生产中的应用,实现水稻高产高效,该文总结了国内有关缓控释肥在水田的研究与应用文献资料,介绍了缓控释肥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缓控释肥与等养分含量常规化肥相比,均表现出不同程度增产、增效。并且展望了缓控释肥在水稻上应用前景,大力推广缓控释肥和水稻专用肥对农业生产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4.
目前,侧深施肥技术在江苏省昆山市水稻化肥减量生产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也取得了一定的应用成效,但存在缓控释肥生产与推广应用中缺乏政策引导、缓控释肥价格偏高与质量不稳定、缓控释肥与作业机具匹配不够、缓控释肥施用技术培训与宣传不到位等问题。为进一步推进水稻侧深施肥技术在昆山市的应用,需建立水稻侧深施肥技术模式、建立水稻侧深施肥技术的长效补贴机制、提高农户对水稻侧深施肥技术的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5.
缓控释肥可以降低氮肥过量使用、节约人工,提高肥料利用率、稻米品质、产量,同时还能够降低氮肥过量造成的环境污染。本试验选用了3种缓控释肥硫包膜缓控释肥、树脂包膜缓控释肥和缓控释掺混肥在减氮施肥(只施用常规施肥的70%)条件下开展了不同类型缓控释肥对南粳9108水稻产量结构及经济效益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施用缓控释肥相比常规施肥可以保障水稻生育期氮素积累、提高肥料利用率,最终通过提高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达到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6.
缓控释肥料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缓控释肥是一种根据作物养分需求缓慢释放养分的新型肥料,它在水稻上的应用对于水稻生产的增产增效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介绍了缓控释肥定义、分类的基础上,重点研究综述了缓控释肥施用对水稻生长、氮素吸收利用、产量、品质和稻田生态环境等的影响,探讨了现有的缓控释肥施肥技术,并针对目前缓控释肥在水稻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7.
侧深施肥搭配缓控释肥对水稻生长及其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肥效试验, 研究了侧深施肥+缓控释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相同施肥量下, 侧深施肥技术可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和单位面积有效穗数, 化肥侧深施用的水稻产量和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分别较化肥浅施高11.5%和10.2%, 缓控释肥侧深施用的水稻产量和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分别较缓控释肥浅施高16.1%和14.0%。同等施肥方式下, 应用80%常规用量的缓控释肥替代化肥, 水稻产量未显著降低。侧深施肥技术是提高水稻产量的有效措施, 缓控释肥具有减少肥料用量的作用, 实践生产中建议采用侧深施肥+缓控释肥的方式以提高水稻产量、减少化肥投入。  相似文献   

8.
《福建农业科技》2011,(3):28-28
与传统氮肥相比,缓控释肥料能够有效延缓、控制养分释放,从而提高氮肥利用率。研究表明,在减少氮肥施用量的情况下,控释尿素可减少18%-34%氨挥发,径流氮可减少6%-17%。如果缓控释肥在我国水稻生产中普遍应用,可达到既能保障水稻高产又能减少氮对环境影响的多重意义。  相似文献   

9.
施瑾  马彩婉 《浙江农业科学》2020,61(11):2219-2220
在田间进行缓控释氮肥一次性施用对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缓释氮肥一次性施用的水稻产量较常规施肥增产2.3%~8.5%;施用缓释肥的水稻籽粒氮含量显著高于常规施肥,氮肥表观利用率为24.7%~30.5%,显著高于常规施肥的18.3%~20.1%。表明缓释氮肥可以用于水稻一次性施肥。  相似文献   

10.
为筛选出适合在上海市崇明区水稻生产上应用的缓控释肥,特进行了不同缓控释肥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纯氮用量一致的情况下,施用缓控释肥的水稻产量均优于施用常规复合肥的水稻,其中,以施用缓释肥恩倍力(N:P:K=25:10:15)的肥效较好,能增加水稻有效穗数和结实率进而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1.
马瑞萍  梁熠  于祥 《浙江农业科学》2022,63(9):1968-1974
氮素是植物生长发育中至关重要的营养元素,对玉米器官建成和产量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围绕近年来缓/控释氮肥在玉米生产中的应用展开综述,通过探讨缓/控释氮肥输入对土壤氮素库、酶活性、玉米产量和生物量、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及环境效应,旨在为今后简化玉米生产、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及玉米专用缓/控释氮肥研发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研究发现,缓/控释氮肥对不同玉米生产群体土壤氮素库平衡和部分土壤酶活性有积极影响;不同类型缓/控释氮肥对不同区域的玉米生物量与产量均有影响,其效果受土壤肥力水平、施氮方式及不同氮素类型配施比例等因素影响;缓/控释氮肥输入可以一定程度提高玉米植株氮素积累量和氮素利用效率,但输入类型、施用深度和配比等均会对其产生不同影响;缓/控释氮肥的缓释特性还能够减少氮素各种形式的损失,对于降低氮素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有积极作用。综上所述,合理的缓/控释氮肥输入可以提升土壤的供氮能力,减少氮素损失,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对玉米产量和品质提升也有积极作用,同时很大程度上减少农业生产中的环境污染。目前对于缓/控释氮肥在玉米生产中的应用已有较多研究,但还有一些科学问题需要深入观察和分析:1)玉米复合群体中缓/控释氮肥的应用效果研究较少,需加大缓/控释氮肥在更多玉米复合群体应用中的研究及明确其影响机理;2)玉米生长环境对缓/控释氮肥输入的响应还不明确,应进一步研究缓/控释氮肥输入长期效应及其释放与玉米生长环境的适应性;3)旱作和灌溉条件下玉米缓/控释氮肥输入的不同效应尚不清楚,可加强旱作和灌溉条件下缓/控释氮肥输入对玉米生长和氮素吸收利用影响的研究;4)缓/控释氮肥包膜残留对玉米生长和环境的效应研究也较少,应深入研究不同缓/控释氮肥的残膜对玉米不同时期不同器官生长和环境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不同配比控释尿素对水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控释氮肥作为一种新型肥料近年来影响不断扩大,但控释氮肥在黑龙江省水稻生产上的应用研究尚无报道。在黑龙江省中部黑土区对控释肥在水稻生产上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搭配施用,与等养分普通尿素比较,可使水稻增产7.3%~15.7%,提高氮肥利用率17.7%~25.5%。搭配比例以控释尿素占总氮量的30%~50%为好。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效果,研究了肥料增效与控释技术对水稻的生育性状、产量、品质以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肥料增效和控释技术能促进水稻生长发育、提高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特别是在减施氮肥30%的条件下,采用肥料增效和控释技术的处理均比常规施肥增产,这说明通过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在保证水稻不减产的条件下减少化肥施用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水稻控释氮肥对晚稻的施用效应及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探讨了不同肥力水平水稻土与水稻控释氮肥对晚稻的应用效应及经济效益.试验、示范结果表明,晚稻施用控释氮肥(90 kg/hm2 N)比等氮量尿素增产4.4%~16.6%,比无氮区增产37.4%~42.1%.增产的主要原因是施用水稻控释氮肥后,促进了晚稻生育中、后期对氮的吸收,使氮素利用率达到69.7%~74.1%,比等氮量尿素平均高33.3%,且其氮素生产效率平均高68.0%,施用水稻控释氮肥可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比等氮量尿素的纯收益平均增加1 016.58元/hm2,比倍氮量尿素平均增加1 221.78元/hm2.施用水稻控释氮肥的增产效果、氮素利用及经济效益表现出中、低肥力稻田>高肥力稻田.  相似文献   

15.
为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缓控释肥料,实现化肥减量、节本增效,掌握玉米田应用46%金正大缓控释肥的施肥方法、施肥量及对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与效益的影响,开展了46%金正大缓控释肥与配方肥和习惯用肥之间的肥效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水稻施用46%金正大缓控释肥一次性简化施肥,节约劳动力,养分缓慢释放,肥效期长,氮肥挥发和淋溶少,利用率高,降低土壤和环境污染,且表现出增产;但由于其投入成本较高,表现出增产不增收或增收不明显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缓/控释氮肥对主要粮食作物及环境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围绕着近年来缓/控 释氮肥在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玉米)上的应用展开综述。从小麦和玉米适用的缓/控 释氮肥类型、缓/控 释氮肥对作物产量和肥料利用率、氮养分平衡的影响、氮损失途径以及缓/控 释氮肥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分析,较全面的总结了施用缓/控释氮肥对小麦、玉米作物及土壤环境的影响,并对未来粮食生产的可能影响进行剖析。分析发现不同类型缓/控 释氮肥能不同程度提高小麦和玉米产量或保证稳产;合理施用缓/控 释氮肥能够提高氮肥料利用率、降低土壤氮素累积、减少氮素损失;提高土壤微生物量和酶的活性;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及降低地下水体的硝酸盐污染。但施用缓/控 释氮肥对根际养分研究相对较少及存在施用方式的不合理性。建立科学合理的简化施肥技术体系,对缓/控 释肥的应用和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砂薄地夏玉米施用包膜氮肥效果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在砂薄地上研究了夏玉米施用缓/控释氮肥ZP(包膜氮肥)的效果,结果表明,缓/控释氮肥ZP1次性施用、或以质量比1:1比例配合尿素施用,其增产效应和氮肥利用率与尿素分2次施用无显著差异,与尿素1次施用相比,氮肥肥效和肥料利用率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8.
中国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量对高效氮肥响应的整合分析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目的】运用整合分析方法(meta-analysis),首次在大尺度范围定量研究高效氮肥施用对中国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量的影响,以评估高效氮肥施用的经济效益并为高效氮肥在中国推广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搜集整理国内外48篇文献的大田试验数据资料,建立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量数据库,进而应用整合分析方法,比较分析高效氮肥施用对中国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量的整体影响及高效氮肥的有利施用条件。【结果】与施用常规化肥相比,高效氮肥施用使中国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量分别增加了7.5%(95%置信区间:6.7%-8.4%)和10.5%(95%置信区间:9.5%-11.4%)。分析其影响因素,发现在碱性土壤(pH≥7.5)施用高效氮肥使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量分别提高了约10.5%和18.8%,其效果好于在酸性(pH≤6.5)和中性(pH 6.5-7.5)土壤上施用;包膜缓/控释氮肥较稳定性氮肥有效,尤其在氮素吸收量方面,硝化抑制剂与常规氮肥相比没有影响,而包膜缓/控释氮肥则使氮素吸收量提高17.9%;高效氮肥仅作为基肥一次性施入土壤使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量较分次施入土壤分别提高了4.2%和7.5%,同时可以考虑将高效氮肥与常规肥料混合施用,既节省费用,又可以取得同样的增产效果;当施氮总量为120-180 kg•hm-2时,高效氮肥的增效作用最为明显,分别使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量提高6.5%和12.1%;就地域分布而言,在中国北方施用高效氮肥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使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量较南方施用高效氮肥分别提高了3.4%和3.0%。【结论】在中国稻田中(尤其是碱性土壤)施用高效氮肥,尤其是包膜缓/控释氮肥(作为基肥一次性施入土壤),且控制施氮总量在120-180 kg•hm-2时,对提高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量效果较好。在中国稻田中,硝化抑制剂,尤其是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对提高水稻氮素吸收量效果不佳;高效氮肥在中国稻田中的施用受水稻种植方式(直播或移栽)以及高效氮肥施肥方式(仅施高效氮肥或者与常规肥料混合施用)的影响较小;在中国北方施用高效氮肥效果可能更佳。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甬优1540水稻的合理需肥水平及缓(控)释尿素使用方法,本文对甬优1540水稻不同施肥量及施肥时间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内质包裹技术生产的控释尿素可减少氮肥损失,提高吸收利用率。浙北地区甬优1540水稻目标产量11 250 kg/hm~2,需要吸收纯N 109.05 kg/hm~2。在施用复合肥600 kg/hm~2的情况下,控释尿素施用量为300 kg/hm~2。  相似文献   

20.
舒兴福 《农技服务》2014,31(9):71-71
通过在水稻上施用江苏绿陵缓控释肥料产品的小区试验,,鉴定评价该产品的应用效果,为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水稻施用绿陵缓控释肥料能增加水稻穗粒数和结实率,增产稻谷极显著;水稻施绿陵缓控释肥料能节省肥料,一次性基施省工省力,经济效益高。可见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