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为探究生物絮团的饵料替代能力及不同饵料替代率下水体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差异,采用葡萄糖作为外加碳源进行饵料替代,分别设置对照、10%饵料替代处理和20%饵料替代处理,研究生物絮团替代饵料对罗非鱼生长的影响,并利用Biolog-ECO微平板分析法探究不同饵料替代梯度(0、10%、20%)下的罗非鱼养殖水体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添加碳源(葡萄糖)调节碳氮比,利用葡萄糖作为外加碳源可代替20%的饵料,既能够优化水质状况,降低饵料系数,又不会对罗非鱼的生长造成显著影响;随着饵料替代梯度的增加,水体中微生物群落对不同碳源的代谢情况有所差异,不同处理间对糖类碳源的利用强度具有显著差异,影响水体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  相似文献   

2.
生物絮团对养殖水体水质和微生物群落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探讨生物絮团对养殖水体水质和微生物代谢功能的影响,采用水质分析和Biolog-ECO技术,分析了葡萄糖强化养殖水体培育生物絮团的过程中水质指标和微生物碳代谢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成熟的生物絮团有效降低了养殖水体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水平,并显著提高了养殖水体的总固体悬浮物(TSS)含量。(2)对照组和生物絮团组水体微生物样品平均颜色变化率(average well color development,AWCD)在培养108 h后趋于稳定,生物絮团组AWCD高出对照组18%;同时生物絮团系统水体微生物提高了对聚合物类和碳水化合物类的代谢强度;对比2组水体微生物代谢多样性指数发现,生物絮团组Shannon-Wiener指数和丰富度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3)2组水体微生物群落碳代谢特征PCA分析表明,主成分1(PC1)贡献度为66.9%,主成分2(PC2)贡献度为12.4%,2组水体微生物差异较大,碳代谢功能差异显著。因此,养殖水体应用生物絮团技术可以有效控制水质,增加水体微生物的代谢活性,影响水体微生物代谢功能。  相似文献   

3.
养殖水体中添加碳源对水质及罗非鱼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生物絮团的原理,探讨了养殖水体中添加碳源对水质及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生长的影响。试验分A、B、C 3个处理组和1个对照组,在室外水泥池中饲养体质量为(10.5±0.2)g的新吉富罗非鱼,各组投喂同种商品饲料,其中对照组投喂正常量(日投饲量为鱼体总质量的8%~10%),A组投喂正常量,B组投喂正常量的80%,C组投喂正常量的75%,且A、B、C组水体中同时泼洒饲料投喂量30%的小麦淀粉(用池水混匀泼洒),而对照组不泼洒小麦淀粉。试验共进行36 d,分6次检测养殖池水质,并分析罗非鱼的生长性能、饲料系数和蛋白质效率。结果表明:整个试验期间,C组水体中总氨氮(NH4+-N)、亚硝酸盐(NO2--N)含量的平均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A、B、C组水体中硝酸盐(NO3--N)、总氮(TN)、总磷(TP)和叶绿素a含量的平均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絮体体积、悬浮物和异养细菌总量的平均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A组罗非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B组和C组鱼的饲料系数分别比对照组显著降低了12.96%和17.04%,而蛋白质效率分别比对照组显著提高了14.91%和21.04%(P<0.05)。本研究表明,养殖水体中添加小麦淀粉作为碳源,可降低三态氮含量,改善水质,并生成鱼类可食用的絮团,降低饲料系数。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碳源对花鳗鲡Anguilla marmorata养殖系统内水质及生产性能的影响,利用生物絮团技术在12个室内水泥池(3.0 m×5.0 m×1.2 m)中进行花鳗鲡—罗非鱼—蕹菜立体综合养殖试验,试验设置A(花鳗鲡单养)、B(花鳗鲡—罗非鱼—蕹菜)、C(花鳗鲡—罗非鱼—蕹菜同时添加玉米淀粉)、D(花鳗鲡—罗非鱼—蕹菜同时添加木薯淀粉)4组,其中,A、B组为非生物絮团组,C、D组为生物絮团组。试验期间不换水,仅投喂花鳗鲡商品饲料,两种淀粉的添加量为花鳗鲡实际摄食量的75%,此时碳氮比为12,试验共进行78 d。结果表明:养殖水质方面,到试验结束时,生物絮团组在总氮、总磷、三态氮方面均显著低于单养组(P0.05);养殖期间,各组氨氮和亚硝酸氮含量变化剧烈,无明显规律,叶绿素a含量随养殖水温的变化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COD含量随生物絮团形成量起伏变化;絮体体积形成量与总悬浮颗粒(TSS)变化规律一致;试验结束时,D组絮团蛋白质含量最高(23.68%),与C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二者均显著高于非絮团组A、B (P0.05);絮团组C的氮、磷利用率分别为31.43%、14.14%,D组氮、磷利用率分别为28.04%、13.69%,二者均显著高于非絮团组A(18.43%,9.23%)和B(19.91%,8.42%);生物絮团组(C、D)在花鳗鲡生物量、终末平均体质量、特定生长率方面均显著高于非絮团组(A、B)(P0.05),在饵料系数方面显著低于花鳗鲡单养组(A)(P0.05),但絮团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综合养殖组(B、C、D)在花鳗鲡生长性能方面均优于花鳗鲡单养组(A)。研究表明,在花鳗鲡综合养殖系统中,添加有机碳源能够显著改善养殖水环境,提升花鳗鲡生长性能及对饲料中氮磷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5.
生物絮团技术(BFT)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是由以色列学者Avnimelech在1999年首次提出的,是指通过向养殖水体外加有机碳源调节水体的碳氮比(C/N),使水体中异养细菌大量繁殖以同化无机氮,将水体中残饵、养殖动物排泄物以及一些次级代谢产物等有害氮源转化成可以被吸收利用的菌体蛋白,即生物絮凝体,又称生物絮团。形成的生物絮团不但可以解决水体中腐屑和饲料滞留问题,而且可以被滤食性养殖动物摄食,实现了饲料蛋白的再利用。  相似文献   

6.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罗非鱼养殖池水质影响要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池塘养殖的水质指标众多且彼此相关,找出养殖过程中应重点监测的少量指标是养殖工作者的现实需求。因子分析是在损失较少信息的前提下,把原来多个变量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的一种统计方法。运用该方法对基于生物絮团技术养殖罗非鱼的池塘水质进行分析。试验分4组,其中对照组投喂正常量的商品饲料,试验组A、B和C分别投喂100%、80%和75%正常量的饲料,同时添加小麦淀粉作为水体碳源;定期对pH、DO、水温(T)、透明度(SD)、氨氮(TAN)、亚硝酸盐氮(NO2--N)、硝酸盐氮(NO3--N)、总氮(TN)、总磷(TP)、叶绿素a(Chl.a)、絮体体积(FV)、悬浮物(TSS)和异养细菌总量(THB)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当提取3个主因子时,水温、pH、TSS和THB的共同度都低于0.5,故分析时将其排除。在溶氧充足的条件下,有3个主因子影响养殖水质,第1主因子为有机营养盐,由TP、Chl.a和TN构成;第2主因子为无机氮和透明度,由TAN、SD、NO3--N和NO2--N构成;第3主因子为絮团生成量,由FV构成。对各池的3个因子得分进行加权计算得到综合得分,C组综合得分最低且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在不影响罗非鱼生长性状的情况下,添加碳源并减少投喂量时养殖水质最好,养殖时应重点监测水体总氮、总磷和叶绿素a的浓度,并对氨态氮和亚硝氮进行定期监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生物絮团技术对彭泽鲫生长及养殖水质的影响,为生物絮团技术在鲫鱼养殖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设生物絮团组和对照组,生物絮团组通过添加葡萄糖控制碳氮比(C/N)为20:1,对照组仅投喂配合饲料.试验周期60 d,期间每隔6d测定一次水质指标(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试验结束后测定彭泽鲫的生长指标.[结果]生物絮团组彭泽鲫的终末均重、个体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饵料蛋白利用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下同),饵料系数则显著低于对照组.在养殖水质方面,从整个养殖周期来看,生物絮团组的氨氮浓度相对较稳定,维持在1.00 mg/L左右;亚硝酸盐氮浓度变化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硝酸盐氮浓度也比较稳定,基本维持在10.00 mg/L以下.[结论]生物絮团技术应用于彭泽鲫养殖中可有效改善水质,并可促进彭泽鲫生长和提高饵料利用效率,实现饵料蛋白的二次利用.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不同饲料投喂量下生物絮团技术对草鱼生长及其非特异性免疫机能和水质的影响,设计了3个饲料投喂水平的生物絮团技术喂养(添加碳源)试验,以非生物絮团技术喂养(不添加碳源)为对照,试验组的饲料投喂量分别为对照处理的100%(处理A)、85%(处理B)和70%(处理C),试验周期为36 d,试验期间每隔6 d测一次水质指标,试验结束后测定草鱼的生长指标和血清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结果表明:处理A的终末均重、增重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但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显著低于对照,处理B和处理C的终末均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均显著低于对照,试验组饲料系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在非特异性免疫机能方面,处理A和处理B的溶菌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与对照差异不显著,但处理C的这2项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各处理的碱性磷酸酶差异不显著;养殖后期,试验组水体的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都显著低于对照。综上所述,在该试验条件下,生物絮团技术能改善草鱼养殖水质,提高草鱼非特异性免疫能力,但未能提高草鱼饲料利用率。  相似文献   

9.
罗非鱼主养池塘水体微生物群落对碳源代谢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摸清养殖池塘水体微生物数量的动态变化和微生物群落对不同碳源物质的代谢性能,跟踪研究了罗非鱼主养池塘水体中微生物的数量变动,并采用Biolog ECO微平板法分析微生物群落对糖类、氨基酸、脂肪、代谢中间产物等四类共31种不同碳源的代谢动态变化。结果显示:在5月至10月的整个养殖季中,水体的异养细菌和芽孢杆菌的数量均较稳定,未出现明显的剧烈变化;水体微生物群落对25种碳源物质的利用较平稳,有9种碳源的利用值高于其他22种碳源,包括糖类中的D-甘露醇、N-乙酰-D-葡萄糖氨和D-纤维二糖,氨基酸类的L-天门冬酰胺和L-丝氨酸,脂肪类的吐温40、吐温80、丙酮酸甲酯,代谢中间产物和次生代谢物中的腐胺等。结果表明,在整个养殖季中,池塘水体微生物的数量和群落对碳源的代谢水平总体均处于相对平稳的状态,但微生物群落对不同种类的碳源选择性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
不同碳氮比对杂交鳢稚鱼生长及养殖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在养殖水体中不同碳氮比对杂交鳢稚鱼生长及养殖水质的影响.【方法】在水体零交换条件下,以杂交鳢稚鱼为研究对象,通过添加葡萄糖,研究不同C/N对杂交鳢池生物絮团的形成与营养成分、养殖水质以及杂交鳢的生长性能与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从而筛选出生物絮团形成所需的适合C/N.在室内塑料桶中分4组,对照组投基础饲料(C/N=7.6∶1);试验组分3组,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葡萄糖,控制C/N分别为10∶1、15∶1和20∶1.【结果】15d后15∶1组和20∶1组的生物絮团已经形成,碳氮比越高,其所形成的生物絮团的粗蛋白含量越低;当C/N≥10时,可形成较多的生物絮团,并有效的调节水质,降低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当C/N超过15时,对杂交鳢稚鱼生长产生不利影响.【结论】在杂交鳢稚鱼养殖水体中维持碳氮比为10∶1~15∶1,可达到水质调控目的,维持生物絮团系统处于良好运行状态.研究结果为生物絮团技术在肉食性鱼类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在生物絮团形成原理基础上,在两个养殖密度池塘中采用现场试验方法分别研究添加两种碳源对松浦镜鲤主养池塘鱼体生长及池塘水质理化因子影响。结果表明,①两个养殖密度池塘中,添加糖蜜和复合碳源均能显著促进水体生物絮团形成(P<0.05);②在两个养殖密度池塘中,添加两种碳源均能明显促进池塘中鳙和鲤生长,而对鲢和草鱼促生长效果并不明显;③低密度池塘中,糖蜜组和复合碳源组池塘总饲料系数分别较对照组低8.94%和7.32%,而高密度池塘中,两个碳源组总饲料系数分别较对照组低10.43%和6.96%;④与对照组相比,添加糖蜜和复合碳源均能显著降低池塘水体氨态氮、亚硝酸态氮和正磷酸盐含量(P<0.05),而对水体总氮和总磷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益生菌对生物絮团养殖系统中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幼参生长、消化酶和免疫反应的影响,选择体质量为(10.77±0.07)g的健康幼参,随机分配到6个盛有20 L沙滤海水的聚乙烯养殖箱中,每箱放30头幼参,试验设对照组和益生菌组(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硝化菌),每组设3个平行,对照组每天投喂1次基础饵料(约为幼参体质量的4%)并添加蔗糖(基础饵料的70%),益生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每3 d向水体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和硝化菌制剂各1.8 g,养殖试验共进行60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养殖30、60 d时,益生菌组幼参的特定生长率均显著提高(P0.05);益生菌组幼参肠道淀粉酶和脂肪酶活力均显著增强(P0.05),但胰蛋白酶活力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益生菌组幼参的体腔细胞吞噬活力、体腔液和体腔细胞裂解液溶菌酶活力均显著增强(P0.05)。研究表明,生物絮团养殖系统中添加益生菌可促进幼参生长,提高消化酶活力和增强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3.
为筛选中华绒螯蟹养殖池生物絮团的形成所需最适碳氮比rCN,设置4个不同试验组,分别为不添加葡萄糖(对照)和按碳氮比rCN=10、rCN=15、rCN=20添加外源葡萄糖至中华绒螯蟹养殖池,养殖75 d,探讨不同rCN条件下形成的生物絮团对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能、免疫力、营养品质及养殖水体水质的影响。结果显示:适当rCN条件下形成的生物絮团可有效调节水质,降低养殖水体中氨氮和亚硝酸盐氮含量;rCN=15组中华绒螯蟹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以及肝胰腺和性腺组织中的粗蛋白质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对照(P<0.05);当rCN≥15时,形成的生物絮团可显著提高中华绒螯蟹血清中碱性磷酸酶、溶菌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P<0.05)。研究表明,生物絮团可有效改善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能、免疫力、营养品质及养殖水体水质,最适宜碳氮比为15。  相似文献   

14.
将9个锥形反应器按搅拌强度分为低转速组(300 r/min)、中转速组(600 r/min)和高转速组(900 r/min),经过21 d培养,形成成熟稳定的生物絮团后,进行快速转化试验和Biolog-ECO试验。结果显示:低转速组絮团颗粒结构松散、边缘模糊,中、高转速组絮团结构紧实、边缘整齐;絮团粒径随剪切力增大而减小;絮团粒径大小及占比与剪切力大小成反比。絮团培养过程中水质变化和快速转化试验表明,各组对NH4+-N和NO2--N均有良好的去除效果。Biolog-ECO试验表明,低转速条件下生物絮团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优于其它两组;在碳源喜好性上,各组生物絮团微生物表现出对氨基酸类利用率最高,对酚酸类利用率最低。另外,微生物碳源代谢主成分1相关系数0.5以上的碳源有19种,主成分2相关系数0.5以上的碳源有13种,α-D-乳糖、β-甲基-D-葡萄糖苷、γ-羟基丁酸、衣康酸和苯乙胺能够被不同处理组絮团中的微生物特异性利用。  相似文献   

15.
氮磷含量超标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向水体中投加有机碳源能促进生物絮团的形成并净化水质。以产朊假丝酵母固体菌剂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对生物絮团的形成、氨氮与总磷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以膨化玉米粉作为固态载体吸附产朊假丝酵母去除氨氮和总磷效果最佳;在试验水体中投加10 mg/L活性产朊假丝酵母固体菌剂与10μL/L活性菌液,均有明显降低水中氨氮、总磷含量的作用,其中投加活性固体菌剂效果最明显,光照培养9 d后其氨氮与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50.49%和38.24%,比空白对照组提高了67.63%和55.51%。通过相差显微镜观察得出,投加固体菌剂后,在水体中能形成明显的生物絮团结构,原生动物与原生藻类数量明显增加。比较室内、室外2种培养条件下试验结果表明,室外培养条件下投加固体菌剂水样氨氮和总磷去除率分别为69.52%和53.69%,较空白对照组提高了17.99%和30.57%;室内培养条件下,投加固体菌剂水样氨氮和总磷去除率分别为55.37%和42.79%,较空白对照组提高了51.00%和41.13%。在人工接种铜绿微囊藻的水体中投加固体菌剂培养10 d后,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氨氮与总磷去除率分别达98.70%与40.48%,表明向水体中投加产朊假丝酵母固体菌剂具有调控水体生物群落的作用并能提高对氨氮和总磷的去除率。  相似文献   

16.
生物絮团在罗氏沼虾育苗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罗氏沼虾育苗水体连续添加不同浓度的葡萄糖和定量的枯草芽孢杆菌培育生物絮团,自1日龄幼体培育至仔虾,连续监测水体的氨氮、亚硝酸氮、溶解氧、COD、葡萄糖和生物絮团等浓度;通过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析生物絮团中微生物组成,测定出苗率及育成仔虾个体大小。通过27 d室内罗氏沼虾育苗试验发现:各组生物絮团含量无显著差异,应用生物絮团后,葡萄糖终浓度为20 mg/L组的氨态氮和亚硝酸氮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溶解氧和COD浓度在试验组与对照组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DGGE分析结果和序列测定结果显示,添加葡萄糖和枯草芽孢杆菌制剂产生的生物絮团,条件致病菌气单胞菌属细菌(Aeromonas sp.)显著少于自然产生的生物絮团,并促进水产有益菌芽孢杆菌属细菌(Bacillus sp.)的生长。出苗率及生长测定表明,对照组出苗率为32.60%,20 mg/L试验组为60.60%,比对照组高85.90%。对照组仔虾体长平均值为8.193 mm,20 mg/L试验组体长平均值为10.488 mm,比对照组高28.00%。添加一定浓度葡萄糖和枯草芽孢杆菌产生的生物絮团能有效地控制水质和减少有害细菌的生长。  相似文献   

17.
目前稻虾模式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因养殖水平参差不齐,过量投喂饲料现象严重,从而增加了养殖水体富营养化风险。试验采用微生物营养料替代部分饲料投喂,结果显示添加微生物营养料后,小龙虾产量折算每公顷平均增产139.5 kg,且能提高养殖水体pH、增加水体溶氧量0.15 mg/L、降低氨氮含量0.09 mg/L、降低亚硝酸盐含量0.006 mg/L,但增加了总磷含量,平均增加量为0.17 mg/L。表明微生物营养料可稳定维持养殖水体pH在弱碱性环境,增加了水体溶氧含量和降低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类物质含量,为小龙虾健康生长创造了适宜的水体环境,同时提高了小龙虾代谢强度,促进了小龙虾摄食量增大,加快了其生长速度。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华南地区高产池塘高峰养殖季节微生物群落碳代谢特征,运用Biolog-ECO技术,分析了华南地区杂交鳢(Channa maculata♀×Channa arguss♂)和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两种养殖池塘的水体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结果表明:杂交鳢和大口黑鲈两种池塘不同水层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但在使用增氧机条件下,每种池塘的上、中、底3水层间水体微生物活性(AWCD)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两种池塘间的AWCD为杂交鳢池塘强于大口黑鲈池塘;两种池塘水体微生物对6类碳源利用率规律相似,碳源的代谢利用率由强到弱为碳水化合物类聚合物类氨基酸类羧酸类胺类酚类。水体微生物代谢特征PCA分析表明,两种池塘间的样方分布在不同区域,但池塘间样点间离散程度较大,表明两种池塘水体微生物存在一定的代谢差异性。决定两种池塘间代谢差异的碳源有:D-半乳糖酸内脂(D-Galactonic Acid Lactone)D-纤维二糖(D-Cellobiose)肝糖(Glycogen)D-木糖(D-Xylose)L-丝氨酸(L-Serine)。Biolog-ECO技术可用于分析养殖水体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差异,以及造成代谢差异的决定因素,同时可有效识别容易被养殖水体微生物利用的碳源类型。  相似文献   

19.
该研究选择2种氮源(氯化铵和人工配合饲料)对生物絮团进行培养实验。经12d的培养,结果表明:第1~5天,饲料组生物絮团的沉降量高于氯化铵组。第5天时,氯化铵组和饲料组的生物絮团量分别达到1.6m L/L和3.2m L/L;第6~10天,氯化铵组生物絮团沉降量高于饲料组。第10天时,氯化铵组和饲料组的生物絮团量分别达到6.5m L/L和6.1m L/L;第11~12天,饲料组生物絮团的沉降量高于氯化铵组。至实验结束,氯化铵组和饲料组生物絮团形成量分别达到7.2m L/L和8.8m L/L。所以采用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培养生物絮团的方式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不同养殖方式对鳙肠道微生物菌群种类及其多样性的影响,为发展鳙的健康养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设生物絮团组、施肥组和网箱吊养组3种养殖方式,经过8周的饲养周期后,运用PCR-DGGE对不同养殖方式下鳙肠道定植菌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鳙肠道细菌多样性排序为生物絮团组>施肥组>网箱吊养组,其中,生物絮团组与施肥组、生物絮团组与网箱吊养组、施肥组与网箱吊养组的DGGE图谱相似性依次为53.8%、39.4%和42.8%.生物絮团组鳙肠道的特异条带代表α-亚群的葡糖醋杆菌属(Gluconacetobacter)、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绿弯菌(Chloroflexi)和几类不可培养细菌(EU585886.1、FN824844.1、GU498473.1、GU486235.1和JN399992.1);施肥组和网箱吊养组鳙肠道的特异条带代表梭菌属(Clostridium)、气单胞菌属(Aeromonas)及不可培养细菌(EU376178.1).[结论]生物絮团的应用能有效增强养殖鳙肠道微生物菌群组成多样性,降低气单胞菌在鳙肠道的分布,可作为高蛋白饵料类型被鳙摄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