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莲藕与克氏原螯虾共作模式是一种绿色高效的生态种养模式,本文从莲藕田的改造、莲藕定植、克氏原螯虾放养、生产管理、捕捞等方面总结了莲藕与克氏原螯虾生态共作关键技术,为莲藕与克氏原螯虾共作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克氏原螯虾学名Procambarus clarkii,俗称小龙虾。它是目前世界上最主要的淡水螯虾养殖品种,其产量占整个螯虾产量的70%~80%。克氏原螯虾稻田生态种养是将种植业和养殖业结合起来,是当今新兴的农业生产模式之一,对于稳定粮食生产和粮农增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稻田整改、虾苗选择、饵料投喂和疾病防控等方面介绍克氏原螯虾稻田生态种养技术。  相似文献   

3.
为更好了解潜江市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养殖情况,针对潜江市克氏原螯虾不同养殖模式的经济效益进行了调研分析。结果表明,虾莲共作模式下的克氏原螯虾效益最低,虾稻共作模式下的克氏原螯虾效益较好,池塘专养模式下的克氏原螯虾效益最高,为虾莲共作模式克氏原螯虾效益的2倍;虾稻共作仍然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种养模式,且通过综合技术优化其效益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相似文献   

4.
为江苏省里下河地区水田综合种养模式,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的绿色配套生产提供技术支撑。介绍了里下河地区"茭白+克氏原螯虾"绿色种养模式的田间配套工程建设、"一茭三虾"种养时空耦合、绿色施肥、绿色防控及水位调控和投饵等绿色配套生产技术模式,该模式最大程度地利用了茭白田的空间和水资源条件,茭白田周年可收获一季茭白和3批克氏原螯虾,较单一茭白种植或克氏原螯虾养殖的经济效益提高明显;采用绿色施肥、绿色防控生产技术可减少化肥用量60%以上、减少化学农药用量70%以上,具有减肥、减药、增产和增效作用,是当前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创新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5.
克氏原螯虾的稻田种养结合是当今朝阳发展产业,也是带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主导产业,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发挥了较大作用.克氏原螯虾主要养殖方式已由池塘养殖转变为稻田综合养殖,约占克氏原螯虾产量85%.本研究通过对南京江宁和东台两地稻田克氏原螯虾的实践调查,对水稻-克氏原螯虾共生的种养规模、减肥减药和产量效益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种养结合农户稻田养殖克氏原螯虾面积宜在3.33~13.33 hm2,单个田块在1.33~3.33 hm2间易于管理;稻田克氏原螯虾的水稻产量7 650~7 950 kg/hm2,克氏原螯虾产量3 500~4 200 kg/hm2,稻田的克氏原螯虾净效益2.0万~5.4万元/hm2;稻田克氏原螯虾化学氮肥投入节省30%左右,化学农药节省60%以上;并对稻田克氏原螯虾受疫情影响、产业存在问题及关键技术需求进行展望,以期为稻田克氏原螯虾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因市场火爆,克氏原螯虾生产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总结了当前中国克氏原螯虾综合种养模式生产中出现的突出问题,提出了主要解决对策;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并创建了综合种养"茬茬清"的"一稻三虾""一藕三虾"和"一茭三虾"等模式,并介绍了该模式的主要优势,为提高中国克氏原螯虾的产量、规格、品质和效益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克氏原螯虾是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品种,稻田养殖是克氏原螯虾的一种重要养殖方式。本文介绍克氏原螯虾稻田生态高产养殖技术,主要包括稻田选择、放苗前准备、虾苗放养、管理、收获等方面的内容,以期为提高养殖效益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8.
开展了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鳜鱼(Siniperca chuatsi)轮养模式的试验。池塘1~2月种植水草,2~3月投放虾苗,3~4月克氏原螯虾投饵喂养,5~6月克氏原螯虾养成起捕上市,随后投放大规格鳜鱼苗种和饵料鱼,7~12月鳜鱼通过摄食池中原有野杂鱼及增投的饵料鱼,快速长成商品鱼。通过强化管理、错季轮养,增加了池塘的有效利用时间,提高了池塘养殖经济收益。结果表明,克氏原螯虾每667 m~2纯利润4 877.3元,鳜鱼每667 m~2纯利润2 385.6元,合计每667 m~2总利润7 262.9元。该模式是以池塘养殖克氏原螯虾为主,充分利用养殖品种生长周期的差异性进行轮养试验。该模式将不同养殖品种放在同一池塘错季轮养,实现了一水两用、一池双收,达到生态环保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江苏里下河地区茭白[Zizania latifolia(Griseb.)Stapf]、莲藕(Nelumbo nucifera Gaertn.Fruct.et Semin.)、芡实(Euryale ferox Salisb.ex DC)和水芹[Oenanthe javanica(Bl.)DC.]等水生蔬菜+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a Girard)共(轮)作的田间工程、时空耦合农事年历、关键技术及效益分析,为发展生态种养循环农业,转变传统单一种植、养殖方式提供了新思路与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冀东稻区克氏原螯虾稻田养殖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开展了中国北方冀东稻区克氏原螯虾稻田养殖模式的试验,分析了该模式下克氏原螯虾的生长、产量和利润情况。结果表明,该区域开展克氏原螯虾稻田养殖模式能够增加农民收入,利润可达3 750~15 000元/hm~2,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种植子莲的莲田附加值较低,而生态甲鱼的经济价值高,故探索了子莲套养甲鱼模式的可行性,详细地阐述了该模式下的子莲种植和甲鱼养殖的关键技术要点,包括子莲的莲田准备、品种选择、施肥定植及田间管理等和甲鱼的品种选择、放养要求及养殖管理等。通过经济性分析,子莲套养甲鱼模式可保证高品质产品和高经济效益,每667米2可增加收益近3000元。结果表明,子莲套养甲鱼模式是可以推广的。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莲藕一泥鳅高产混养技术。包括品种选择、藕池准备、植藕、放鳅、日常管理及适时收获等内容,以期为广大种植户从事藕鳅种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对传统河蟹池塘主养模式和藕-蟹-鱼生态养殖模式的养殖结果及水体营养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河蟹主养模式河蟹平均规格为102 g/只,经济效益为33 750元/hm2,投入产出比为1∶2.12,藕-蟹-鱼套养模式河蟹平均规格为133g/只,经济效益为56 350元/hm2,投入产出比为1∶3.94,藕-蟹-鱼套养模式比河蟹主养模式经济效益增加22 600 元/hm2,经济效益提高66.96%;河蟹主养模式池塘6、7、8月份水体为中度富营养类型,藕-蟹-鱼生态养殖模式池塘水体6月份为中营养类型,7、8月份为轻度富营养类型,总体而言,藕-蟹-鱼生态养殖模式池塘水体营养状况均好于传统的河蟹主养池塘2~3个数号级.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莲藕—泥鳅高产混养技术,包括品种选择、藕池准备、植藕、放鳅、日常管理及适时收获等内容,以期为广大种植户从事藕鳅种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薛丽君  邢飞飞  李玫瑰 《安徽农业科学》2013,(14):6288-6289,6291
藕池套养技术是一项解决传统静水养殖问题的新技术。以山东省鱼台县为例,分析了鱼台县藕池套养殖现状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阐述了藕池套养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对应措施。  相似文献   

16.
通过田间对比试验,研究了有机稻—蛙生产模式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有机稻—蛙生产模式较传统水稻生产模式尽管稻谷产量略有下降,但每年多收获了一季紫云英种子和有机青蛙;有机稻米碾米品质和外观品质略低于传统模式生产的稻米,但在营养及蒸煮品质上均有显著提高;有机稻—蛙生产技术模式显著提高了农产品产值和经济效益,其经济收益是传统水稻生产模式的10.3倍;同时有机稻—蛙生产模式还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改善土壤物理性状。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江苏里下河地区水稻+克氏原螯虾共(连)作绿色种养模式中"三大、二水、一网"的配套工程建设,稻前虾、稻中虾和稻后虾"一稻三虾"种养时空耦合技术,以及绿色施肥、绿色防控以及水位调控和投饵技术,为发展稻田综合种养,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四收绿色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江苏里下河地区稻田生态种养创新模式及关键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了江苏里下河地区"一稻两鸭""一稻两虾"和"稻鳖共作"等生态种养新模式,集成了稻田绿色种养、共作稻田绿色施肥和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等共性技术,为该地区示范推广稻田生态种养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9.
莲藕覆膜厢作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4个莲藕品种,对莲藕覆膜厢作栽培进行了2a的多点试验。结果表明:应用覆膜厢作技术,莲藕的生物性状、经济性状均显著优于常规下栽培的莲藕、覆膜厢作处理比对照增产莲藕6920.2kg/hm^2,增加34.5%,达极显著水平,增加纯收入13262.9元/hm^2。应用覆膜厢作技术表现出了全程节水、前期增温、改良土壤、早熟高效等综合功能。  相似文献   

20.
种养结合家庭农场的基本模式及发展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钱明  黄国桢 《现代农业科技》2012,(19):294-295,297
当前种养结合家庭农场已经成为生态农业中重要的生态养殖模式,基于种养结合家庭农场的定义与概述,总结了其基本模式及发展趋势,并分析了大力发展种养结合家庭农场的意义,为生态农业探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