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湘北地区一季稻蓄再生稻栽培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湘北地区一季稻蓄再生稻,两季稻谷亩产量为900 kg左右,高产田可达1 000 kg/亩,2015年其纯收入分别比双季稻、一季稻、一季稻+油菜栽培模式高出272元/亩、351元/亩、285元/亩,再生稻米质比头季稻高出1级以上。栽培技术包括:要选用黄华占、丰两优香1号等再生能力强的品种;头季稻采取有利于促进根系发育的措施,在8月15日前收割;头季稻收割前后采取有利于促发再生苗的措施,再生稻要在9月12日前安全齐穗。  相似文献   

2.
一季稻+再生稻栽培模式可充分利用一季稻区富余温光、土地资源,变一季为两季,在不影响头季稻产量的前提下,可增加再生稻产量,该模式产量与早稻+中稻的产量基本相当,可节省成本。  相似文献   

3.
再生稻是利用头季稻收获后的稻桩,经过肥水管理,促使腋芽萌发,长成稻株,重新抽穗成熟的水稻。近年在我地部分稻区通过推广机插一季稻+再生稻,使其成为农民种植水稻投工少、见效快、增产增收的高效栽培模式。本文简要介绍该模式的主要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4.
对洞庭湖区20年(1994—2013年)主要种植模式的产量及效益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从产量的角度衡量模式的自然抗灾能力,双季稻+冬闲模式产量最稳定,适合继续推广;其次是一季稻+油菜模式,表现最差的是油菜+棉花模式,应该因地制宜地进行种植。从效益的角度分析,就平均效益而言,油菜+棉花的效益是最好的,但其波动性也是最大的;双季稻+冬闲和一季稻+油菜模式波动的平均效益及波动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表现。具体表现为:常德市的3种模式的经济效益波动油菜+棉花一季稻+油菜双季稻+冬闲;平均效益油菜+棉花一季稻+油菜双季稻+冬闲。益阳市3种模式的效益波动油菜+棉花双季稻+冬闲一季稻+油菜;平均效益双季稻+冬闲油菜+棉花一季稻+油菜。岳阳市3种模式的效益波动油菜+棉花双季稻+冬闲一季稻+油菜;平均效益双季稻+冬闲一季稻+油菜油菜+棉花。  相似文献   

5.
一季稻蓄再生稻栽培模式适宜在一季稻温光资源有余、双季稻温光资源不足地区应用,洞庭湖区属适宜种植区。阐述了该模式的优势,包括具有增产潜力大、经济效益好、避灾减灾能力强、米质优良、适宜轻简栽培及保护生态环境等;介绍了其关键栽培技术,包括选择优良品种、头季早播早栽、管好头季稻、重施催芽肥、掌握留桩高度、搞好再生稻管理、适时收割、搞好区域布局等技术环节,以期为种植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再生稻产量形成特点与关键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发展再生稻是充分利用秋季光热资源,提高稻田产出效益的一条重要途经。根据已报道资料,结合笔者20余年的研究结果,综述了再生稻产量形成特点及关键调控技术研究进展。主要内容包括:(1)头季稻中上部节的再生穗抽穗期比下部抽穗早、着生叶片数少、出叶速度快、生育期短、穗子小、成穗率和结实率较高。头季稻抽穗后光合物质主要供给穗部籽粒灌浆结实,分配给再生芽生长利用的光合物质极少,是齐穗后大量再生芽开始死亡的机理所在;改善头季稻抽穗期间植株行间的光照条件对再生芽生长的促进作用,必须在一定光合物质供给基础上才能显现。头季稻齐穗后品种间再生力取决于头季稻的叶粒比,强再生力品种头季稻单位颖花的绿叶面积占有量较大,其光合产物满足头季稻高产之后剩余量较多,对再生稻高产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杂交组合间再生力与穗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2)水稻品种再生力可分为4级,头季稻及再生稻两季高产品种的库源特征:穗粒数160-190粒、叶粒重比0.0737-0.0827 cm2·mg-1、有效穗232.12-249.40万/hm2、结实率81.54%-85.74%、千粒重28.58-30.07 g、单穗重4.13-4.43 g。(3)促芽肥提高再生力的作用,是通过施氮延缓了头季稻生长后期绿叶衰老速度,提高母茎叶片全氮含量及其净光合速率,增加叶片当时的光合产物向头季稻穗部输入比例,减少先期贮藏于母茎鞘中光合产物向穗部输入量,相对地提高了母茎鞘干物重而增强再生力。促芽肥对再生稻的作用效果在品种间的表现不尽相同,头季稻穗粒数较多的大穗型品种要提早施用促芽肥并增加施用量,才能获得较高的再生稻产量。利用杂交中稻齐穗期剑叶叶绿素计读数(SPAD值)可预测再生稻促芽肥高效施用量;通过防治纹枯病保护头季稻基部叶片和适度烤田提高根系活力,是再生稻高产的重要保证;头季稻收获期的成熟度与再生力呈极显著正相关,以头季稻完熟期再生芽开始破鞘现青时收割头季稻为宜,留桩高度以保留倒2节并高出5-7 cm处割苗即可。(4)针对目前再生稻生产上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即再生稻开花期的低温危害、再生稻大面积产量不平衡和机械收获头季稻对再生稻生产的不利影响,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解决途经。(5)提出再生稻理论与技术的研究重点,包括“生态与农艺措施对头季稻后期冠层性状与再生芽生长的多因素互作机制”、“头季稻收割后再生芽停滞于母茎鞘中的原因及其调控途径”、“提高再生稻氮肥利用效率的技术途径”和“适应机械插秧与机械收割的杂交水稻-再生稻配套技术”4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杂交水稻“头季稻+再生稻”栽培模式研究及优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 0 0 0~ 2 0 0 1年对不同熟期的杂交水稻进行了“头季稻 +再生稻”栽培模式的试验 ,结果表明 :两系杂交水稻“丰两优 1号”、“两优培九”和“653 96”适合于这种栽培模式 ,它们的产量较对照“汕优 63”高 ,且“丰两优 1号”的米质较优 ,“头季稻 +再生稻”栽培模式的全生育期比“早稻 +晚稻”模式短 1 7d左右  相似文献   

8.
适宜的再生稻生产技术具有重要作用,开展兼顾头季稻+再生稻综合产量的再生稻关键技术研究,可为再生稻生产提供技术理论和实践指导.2018年在江西省南昌县以深两优5814为试验水稻品种,头季稻在历年早稻普遍播种期的基础上,另外提前10 d和推后10 d共分3期播种.各播期头季稻移栽至大田后采取相同的田间生产管理,在头季稻生长过程中按照农业气象观测规范观测头季稻的发育期.不同播期头季稻成熟时分别在八成熟、九成熟、十成熟,且每一个成熟度下又分别选取20、40、60 cm的留桩高度收割.对不同播期、不同成熟度收割的头季稻取样考种、实地测产,并进行产量结构和发育期分析.不同收割处理后的头季稻萌发成再生稻,采取相同的田间生产管理,并按照农业气象观测规范对再生稻进行生育期观测,再生稻成熟后收割,分别取样考种及测产,并对再生稻进行产量结构和发育期分析.结果表明,播种移栽早的头季稻的发育期普遍较早,且比相邻迟播头季稻达到相同成熟度的日期早3~5 d.头季稻千粒质量(y)与全生育期(x)存在一元线性关系,y=0.1777x+7.1181(r2=0.6246),适当延长生育期增加成熟度对头季稻的产量有利.在20~60 cm的留桩高度范围内,再生稻的生育期随着留桩高度的降低而推迟.不同播期的再生稻,在穗粒数、穗结实粒数、千粒质量、实收产量和秕谷率方面均无显著差异,虽第1播期再生稻的结实率较高,但在有效茎数方面,第3播期显著比第1、第2播期高,导致第3播期理论产量显著比第1、第2播期大.八成熟收割头季稻的再生稻在穗粒数、穗结实粒数、结实率、千粒质量、理论产量和实收产量方面均比九成熟、十成熟收割头季稻的再生稻高.头季稻收割时留桩高度40 cm对再生稻产量形成比较适宜.从全年产量而言,头季稻选择任一播期均可.头季稻八成熟度收割全年水稻产量较高,且八成熟度收割头季稻的再生稻单产明显高于九成熟度、十成熟度收割头季稻的再生稻单产.生育期长有利于千粒质量的增加,播期早、十成熟度的头季稻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头季稻八成熟、40 cm留桩高度收割对再生稻适宜.综合考虑头季稻+再生稻的产量及效益,以及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早稻的种植习惯,南昌县再生稻生产的关键技术措施为头季稻3月底播种,头季稻在八成熟、留40 cm稻桩收割.  相似文献   

9.
头季稻机收技术是水稻一季+再生技术体系中重要的一环。本文从头季稻机收的意义、头季稻机收与手割效益分析、头季稻机收技术等方面对头季稻机收技术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0.
以籼型常规稻华航38号为材料,设置了T1(CK、不施肥、一季稻+冬闲、稻草移走)、T2(NPK全量、一季稻+紫云英、稻草移走)、T3(NPK全量、一季稻+紫云英、稻草还田)、T4(NP全量、K减半、一季稻+紫云英、稻草还田)、T5(NPK全量、一季稻+冬闲、秸秆全部移走)、T6(NPK全量、一季稻+油菜、秸秆全部移走)、T7(NPK全量、一季稻+油菜、秸秆全部还田)、T8(NPK全量,一季稻+油菜,稻草还田)、T9(NP全量、K减半、一季稻+油菜、稻草还田)共9个种植和秸秆还田方式组合处理,通过2016—2019年定位试验,考察了各处理对一季稻产量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不施肥处理,施N、P、K肥在2016和2017年对一季稻产量和地上部分总生物量提升效果不明显;待土壤基础地力耗竭后,2018和2019年分别增产53.65%和21.93%,且均达显著水平(P<0.05);除2018年外,冬种油菜可显著提升水稻产量;秸秆还田或移走处理在水稻产量、株高、地上部分总生物量方面差异均不显著;不同种植模式和秸秆还田方式主要通过调节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影响产量形成;冬种绿肥+稻草还田条件下,减量施钾50%依然能使一季稻保持稳产。  相似文献   

11.
《农技服务》2016,(2):35-37
头季稻的收获时间对中稻产量、再生稻的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产生重要影响。头季稻10成熟至10成熟后3天收获,对增加中稻产量和有效增加再生稻单位面积总苗数、有效穗、实粒数和产量作用十分显著,比生产中普遍采用头季稻8、9成熟收获蓄留再生稻的中稻增产2.29%—5.41%,再生稻增产5.30%—25.10%。  相似文献   

12.
采用问卷调查法、计量分析法对丘陵地区规模服务型土地规模经营模式进行研究,分析其对农户收益的影响效果。以四川省内江市为例,对参与高粱种植专业合作社前后的农户收益进行实证分析,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发现参与合作社后的农户人均种植业纯收入占人均纯收入比重比参与前农户收益增加了5%,引入控制变量发现人均种植业纯收入的"净影响"为495元,补贴性收入变动仅次于种植业收入变动。种植业收入显著提高了农户收益水平,但收益的提高仍较大程度依赖补贴收入。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冬半年覆盖植被对再生稻(Oryza sativa L.)栽培模式下土壤CH_4和N_2O排放的影响,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观测了再生稻-冬闲(CK)、再生稻-油菜(FR)和再生稻-紫云英(MR)等处理下CH_4和N_2O的排放通量。结果表明,所有处理的CH_4和N_2O排放通量在冬半年覆盖植被生长期间较小,在水稻生长季较大。头季稻生长期间土壤CH_4累积排放量占全年的85.89%~97.48%,其中MR处理的土壤CH_4累积排放量显著低于CK和FR处理;再生季稻生长期间各处理间土壤CH_4累积排放量差异不显著,占全年的2.02%~14.11%。头季稻生长期间土壤N_2O累积排放量是再生季稻生长期间的1.74~2.43倍,其中头季稻生长期间MR处理土壤N_2O累积排放量显著低于CK,再生季稻生长期间各处理差异不显著。各处理CH_4和N_2O年全球增温潜势(GWP)从大到小依次为FR、CK、MR,且水稻生长季排放的CH_4和N_2O的GWP远高于冬半年作物期。同时,水稻生长季CH_4排放对GWP的贡献远高于N_2O,是N_2O的1.64~3.87倍。综上,再生稻栽培模式下,头季稻生长期间是控制温室气体CH_4和N_2O排放的关键时期;再生稻-紫云英模式有利于减少CH_4和N_2O的排放,是生态环境效益较高的再生稻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头季稻植株性状与头季稻收割前再生芽活芽率、再生稻最高苗母茎出苗率的关系。[方法]以18个近年通过审定的杂交中稻组合为试验材料,通过相关指标的测定和数据的统计分析,对头季稻植株性状与头季稻收割前再生芽活芽率、再生稻最高苗母茎出苗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头季稻株高偏矮和收割指数偏低是头季稻成熟期再生芽活芽率较高组合的重要特征;降低株高和提高头季稻成穗率有利于再生芽出苗。[结论]该研究结果为水稻强再生力品种选育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以4个光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GD1S、N9S和海3S)为供试材料,研究在自然条件下再生稻与头季稻的育性差异及其与光温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与头季稻相比,光温敏核不育系再生稻的不育期明显缩短,育性大幅度提高,各不育系间的再生稻育性恢复程度存在差异;在同一不育系中,创伤性(割蔸、拔穗)再生稻与生理性再生稻的育性变化差异不明显;再生稻的可育花粉率与光温因子多数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其光温敏感性较头季稻增强;再生稻育性比头季稻提高的原因与其育性转换起点温度提高有关,4个不育系再生稻的育性转换起点温度比头季稻平均高2.8 ℃。  相似文献   

16.
“公司+农户”模式稳定性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艳爱 《广东农业科学》2013,40(15):229-230
“公司+农户”模式是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采用率最高的经营模式之一,学者们从交易成本理论、关系契约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等不同视角对该模式的稳定性研究做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市场不确定性、契约不完备、履约机制不完善以及利益驱动与利益分配是导致公司与农户之间违约率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产品和资产的专用性、农户的生产经营规模、合同条款的设计、“公司+农户”的运作模式、社会文化因素以及农户人际关系等都是影响“公司+农户”模式稳定性的重要因素;通过制定规范完善的合约、增加专用性投资、组织形式创新以及关系治理等策略,可以提高公司与农户之间的履约率,增强“公司+农户”模式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为促进农户长效增收,完善现代农业产业园利益联结机制。本文基于江苏G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户和企业实地调查,对园区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模式以及带动农户增收情况进行调查,并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对影响农户增收的主要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产业园选择“龙头企业+农户”利益联结模式的农户较多;“龙头企业+农户”和“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户”2种利益联结模式均能显著增加农户收入,且“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户”利益联结模式能带动更多农户增收5万元以上;农户自身文化程度、对利益联结模式的了解程度、农田补贴等对农户增收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据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合作社可作为中介组织发挥利益联结作用,促进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模式;通过宣传和培训等途径,加强农户对利益联结模式的了解,提升农户分享利益联结红利;产业园应大力引进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增强企业对农户增收的带动能力。  相似文献   

18.
从9个杂交水稻组合中筛选出适合作再生稻的3个组合长泰优711、内10优702和恒丰优712,其头季稻+再生季产量比对照深两优814分别增产4.6%、2.5%、1.8%。对9个杂交稻组合的表型特征和经济指标观测结果表明:相比于头季稻,再生季的株高、穗长、每穗颖花数都降低或减少,但单株有效穗数增加。对其产量构成因素进行通径分析,结果显示:结实率对头季稻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其次是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对再生季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其次是每穗颖花数。  相似文献   

19.
对湖南省稻区不同水稻种植模式进行了调研,比较了早晚双季稻、一季稻+再生稻、稻油和稻渔等生产模式的效益,总结了湖南省稻区水稻种植模式调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结果表明:稻油模式经营风险小,增效稳,是目前比较成熟和稳妥的稻田种植模式,适合在全省大范围推广;一季稻+再生稻模式不利于优质稻产业的发展,增产难以增效,只宜适度发展;稻渔模式快速发展,存在着极大风险,同时可能严重危害耕地和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20.
正湘潭县射埠镇依托当地农技推广部门和农业经营主体开创了"一季稻+稻草种菇"轮作模式,并在县内多个乡镇示范推广获得成功。该模式种植一季富硒特色水稻,利用收割后的稻草种植蘑菇,每667平方米纯收入可上万元,是一种见效快、投入低、效益高、易操作、可循环种植并可解决稻草焚烧难题的扶贫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