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稻曲病菌侵染机制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胡东维  王疏 《中国农业科学》2012,45(22):4604-4611
稻曲病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的水稻主要病害之一,但其病原菌侵染机制仍有许多不明之处。本文对稻曲病菌侵染机制的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重点和策略。现有的研究表明,稻曲病菌可侵染水稻幼苗的胚根、胚芽鞘以及孕穗期雄蕊的花丝。病原菌不产生典型的附着胞结构,不能直接穿透寄主细胞,不产生吸器,侵染模式为胞间侵染和扩展。苗期侵染是否可扩展至穗部并致病,尚无确切证据。在孕穗期,稻曲病菌专一性侵染水稻雄蕊的花丝,并由此生长发育成稻曲球;稻曲病菌不能侵染子房和花药,但次生菌丝可偶尔侵染柱头和浆片的外层细胞。稻曲病菌在侵染过程中不会杀死寄主细胞,属活体营养型真菌。稻曲病菌苗期侵染的扩展过程和孕穗期选择性侵染的细胞与分子生物学机制是未来研究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水稻稻曲病(Rice false smut,RFS)发生情况日趋严重,已经上升为水稻主要病害之一。目前对稻曲病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但对其病菌侵染方式和侵染机理的了解还有局限性。通过激光共聚焦和透射电镜等方法已经基本明确了稻曲病菌在颖花内的侵染过程,然而稻曲病是否具有系统侵染、种子带菌以及幼苗根部侵染对病害发生的影响程度仍有待明确。对稻曲病菌研究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同时也对稻曲病主要的防控手段和病原监测方法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3.
基于稻曲球结构分析稻曲菌的侵染部位和侵染时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田间采集的稻曲病病粒进行解剖分析,结果显示厚垣孢子层未形成的稻曲病病粒可分离出完整雌雄蕊;典型的稻曲球均可解剖出完整子房,且子房绿色未见明显膨大。雄性不育的水稻品系受稻曲病为害产生典型症状,其解剖结果与正常水稻品系相同。由此推测稻曲菌侵染水稻雌蕊发生在水稻开花之前,并直接从子房获得营养形成稻曲球。  相似文献   

4.
江油市稻曲病严重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曲病是水稻穗期的重要病害。病菌侵染谷粒后,形成淡黄色或黄绿色的小菌球,菌球逐渐膨大,变成比谷粒大的墨绿色菌球。稻曲病发病后,不仅影响水稻产量,降低结实率和千粒重,导致水稻一般减产5%~10%,严重者减产20%~30%,而且,病原菌附着在稻谷上污染米粒,严重影响品质。一、江油  相似文献   

5.
稻曲病侵染机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 ~2011年对稻曲病的侵染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稻曲病菌厚垣孢子的生存力很强,即使在-20℃的低温条件下也可保持8个月以上的活性,揭示厚垣孢子完全可以成为来年稻曲病的初侵染来源;在水稻的苗期、分蘖期、孕穗期和齐穗期分别对其进行药剂处理,孕穗期处理的防效最高,均超过90%,与其他处理间有极显著的差异,揭示孕穗期是稻曲病菌侵染的关键期;水稻不同播期对稻曲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抗性越强的品种分期播种对稻曲病的影响越低.  相似文献   

6.
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所致水稻稻曲病是危害水稻的一种重要的病害。它不仅使水稻的空秕率明显上升,结实率、千粒重与单穗重严重下降,米质降低[1~2],同时,稻曲病菌产生的毒素,对人及动物产生毒害作用[3]。 自稻曲病菌由Cooke(1878)根据印度的标本描述以来,植物病理学工作者在其形态、生理、病理、生态等诸多方面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4~5],但对稻曲病的初侵染源、侵入时期、侵染途径、稻曲病毒素等方面的研究尚未得出确定的结论[6~10]。本试验旨在研究稻曲病菌厚垣孢子在不同条件下的萌发特性,以探讨其萌发规律。 1 材料与方法 本试验1995年3月~1996年4月在本校江农场水稻所进行。 1.1 材料 所用水稻材料江南香糯由四川农业大学水稻所提供;小麦材料A13119及玉米材料0534的种籽分别由本校作物遗传育种系和玉米研究中心提供。稻曲病菌厚垣孢子球采集于氵贲江农场水稻大田;在稻曲病发病时期分别采集初期表面呈桔黄色和后期呈墨绿色的孢子球,置于培养皿中,在室内自然条件和室外避雨露地条件保存  相似文献   

7.
对水稻稻曲病成灾机制和综合防控技术研究的相关进展进行了评述。水稻品种生育期过长、灌浆期温度相对较低是稻曲病在浙江省成灾的根本原因;高感品种的大范围推广和对高水肥的需求增加了稻曲病的成灾概率;稻田冬前免耕大大提高了稻曲病菌菌核的越冬比例,增加了翌年稻曲病菌侵染的菌源量。稻曲病防治的基本措施是减少菌核和厚垣孢子的越冬数量;水稻收获后稻田及时翻耕、选择生育期较短的品种、适当减少氮肥用量、使用降解菌核的微生物制剂、孕穗期喷洒杀菌剂等均可有效减轻稻曲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稻曲病菌侵染过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综合评述了近20a来国内外有关稻曲病菌侵染过程的文献.其中,大多数文献认为此病菌厚垣孢子从孕穗期侵入,也有人认为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亦可侵染,而且病菌可从芽期和苗期侵染.此外,多数文献报告认为稻曲病菌为局部侵染,但也有几父篇文献报告提供了系统侵染的证据.上述研究中,采用的方法包括药剂处理、分期接种、组织解剖、PCB检测等,未见用转基因标记方法研究稻曲病菌侵染过程的报道.  相似文献   

9.
稻曲病发生流行规律探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试验结果表明,孕穗末期是稻曲病侵染水稻的主要时期.温度和雨量是影响稻曲病发生流行的主要气象因子,孕穗末至齐穗雨量多,高温天数少,有利于病菌的侵入;齐穗后温度适宜,有利于该病的发展流行.水稻品种间抗(耐)病性差异显著.单季晚稻的大面积种植,使穗期气候条件适宜病菌的侵入和发展,是浙北稻区稻曲病发生严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稻曲病多发生在水稻长势好的年份,是水稻生长后期发生的一种真菌性病害。该病不仅直接影响水稻产量,且因病菌严重污染稻谷,人、畜食后影响健康。因此,水稻稻曲病的发生应引起重视。1、病害发生特点稻曲病主要以菌核或附着在种子上的厚垣孢子在土壤中越冬,次年7~8月,当菌核和厚垣孢子遇到适宜条件时,即可萌发产生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侵入水稻花器及幼颖。病菌早期侵害子房、花柱及柱头,后期侵入幼嫩颖果的外表皮,蔓延到胚乳中,然后大量繁殖并形成子座。病菌侵染后,首先在颖壳合缝处露出淡黄绿色菌块,后膨大如球,包裹全颖壳成墨绿色,最后龟裂…  相似文献   

11.
稻曲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1987年至2002年期间有关稻曲病[Ustilaginoidea virens (Cke.)Tak.]的文献报道基础上,对稻曲病的分布与危害、生物学特性、侵染循环、影响因子及防治研究进展进行了较全面的综述,着重讨论了稻曲病菌的自然形态特征、人工培养条件下的性状和水稻抗稻曲病鉴定研究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随着耕作制度的改革,施肥水平的提高以及密粒型高产品种的大面积推广,稻曲病的发生与危害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为了预防水稻稻曲病菌侵染,在单季中稻不同生育时期,实施爱苗防治的试验,为今后水稻生产中防治稻曲病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探究稻曲病菌的侵染途径是预防控制稻曲病害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人工接种处理土壤、水稻种子试验,基于稻曲病菌EGFP标记、超微结构观察以及激光共聚焦显微观察和PCR分子检测法,研究水稻种子带菌或带菌土壤是否传播稻曲病。结果表明,人工接种种子和土壤拌菌接种各处理在水稻不同生长期均未观察到有病菌侵入现象,各处理水稻成熟期穗部均未出现典型稻曲球症状。试验结果暂未能证明种子或土壤带菌可作为稻曲病菌的初侵染来源,有待综合考虑引起稻曲病发生的影响因素,以便获得该病菌初侵染来源更为直接的证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明确稻曲病菌孢子在田间的释放动态及影响因素,为水稻稻曲病预测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孢子捕捉仪对四川稻区稻曲病菌孢子释放量进行监测,分析稻曲病菌孢子在田间的释放动态;2014~2016年连续3年收集水稻生育期的气象数据,包括温度和平均湿度等,研究气象因子、孢子释放量与稻曲病的内在联系.[结果]在水稻生育期间稻曲病菌孢子释放量呈动态变化,5月中旬~7月上旬稻曲病菌分生孢子释放量逐渐上升,7月下旬空气中的分生孢子量骤然上升,7月末~8月上旬孢子量达到峰值,8月中旬后孢子量逐渐下降,9月下旬孢子量下降至接近5月的水平.自孢子释放达到高峰后10 d田间稻曲病开始显症.稻曲病菌孢子释放量与田间菌源及上年病害严重度呈一定的正相关,与温度和湿度亦具有一定相关性,当平均温度25.0~30.0℃、湿度大于85.0%时有利于稻曲菌孢子的释放,同时有利于稻曲病的发生.[结论]稻曲病菌孢子释放量、气象因子与稻曲病间存在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5.
刘明旭 《现代农业》2013,(10):48-49
茄子灰霉病是保护地蔬菜常见的病害之一。灰霉病既危害茄子又危害西红柿、辣椒等。茄子灰霉病是由一种灰葡萄孢真菌侵染而发病的。病斑上密生菌丝及菌核,菌丝或菌核上形成分生孢子。病菌以分生孢子或菌核在残存的病叶或地表越冬,成为来年的初侵染源。大棚里的茄子灰霉病靠分生孢子飞散重复侵染。甚至飞在棚架上的分生孢子。可随棚内的雾降落到花和叶上扩散蔓延,开花后侵染花瓣,进而侵染果实。再因早春大棚湿度大,通风换气不良,特别是阴雨高温条件下发病多,危害严重。给茄子的优质高产带来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水稻稻曲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珊 《福建农业学报》2012,27(4):452-456
稻曲病已成为世界水稻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通过对国内外稻曲病的分布与为害、稻曲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和稻曲病的侵染循环等研究进行综述,并就稻曲病抗病材料的筛选、抗性基因鉴定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最后,系统分析当前稻曲病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进一步深入开展稻曲病相关研究进行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17.
稻曲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稻曲病由Ustilaginoidea virens引起,主要为害水稻的谷粒.近年来稻曲病已成为水稻的重要病害之一,有关此病害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文章主要综述了国内外近些年来在稻曲病病原、侵染循环和防治等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并对进一步研究该病害的重点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水稻稻曲病发生规律与防治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稻曲病影响水稻结实率和千粒重,且病菌含有毒素,可引起畜禽及人慢性中毒。笔者简要介绍了其病害症状、侵染规律,并提出相关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再生稻一直被作为一种可节支增收的种植方式进行推广,在武义县发现再生稻生育期偏迟,稻曲病等问题比较突出。为此,进行了再生稻主要生育期稻曲病菌厚垣孢子的检测,稻曲病初侵染源数量充分,使用杀菌剂防治是一个必要措施。另外,再生稻一旦发病,容易形成大量的菌核,为来年水稻生产埋下隐患。  相似文献   

20.
从源于2个地区种植的辽粳401自然发病的8穗稻曲病穗的8个稻曲球中分离获得15株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其中从2个稻曲球的不同部位共分离获得8株稻曲病菌。用人工注射接种法将菌株分别接种到水稻品种丰田一号(感病品种)和辽粳401(中抗品种)上。结果表明,分离的菌株致病力分化较大。不同地区种植的同一寄主品种菌株致病力有差异;同一稻曲球上分离的菌株表现出致病力差异;同一菌株接种不同水稻品种,株发病率主要与水稻抗性有关。为提高稻曲病病菌接种成功率,对接种稻曲病病菌的水稻进行不同梯度的温度和保湿时间处理。结果表明,低温处理有利于提高稻曲病病菌的接种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